市井心靈:牧養我的民(第 245 期)
5:1 以色列眾支派來到希伯崙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 2 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3 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 4 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 5 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母耳記下5章1-5節)
本來南北分治的政治情勢,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清晰起來:「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日見衰弱」(撒下3:1),更因為北方元帥押尼珥,及已經稱帝的掃羅兒子伊施波設先後被殺,北方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其餘十一個支派擁立大衛為王,看來是大勢所趨。
北方的代表與大衛面見的時候,先表達他們與大衛的「親情」,如此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動之以情之後,就從現實出發,如此評定掃羅王與大衛的領導:「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既認定大衛是實實在在的領導者,更進一步以上帝的旨意來總結他們的選擇:「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再訴諸天命,猶大支派以外的以色列民,如今歸順大衛,在情在理都說得過去,而且加上「上帝旨意」,那是雷打不動的決定了!不過,如此「合情合理順天命」的答案和決定,竟要經過七年猶豫未決的歲月才達成,就未免太長了,也看見人間政治的詭異之處。
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以和平協議取待戰爭,讓整個以色列重新聯合起來,好抵抗外敵,興邦衛國,是不難達成之政治結論,北方的長老就在希伯崙膏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
話說回來,這是大衛第三次受膏作王了,首次是撒母耳在伯利恆耶西好家,私下膏立少年大衛(參撒上16:13),展開了大衛走上「王帝預備班」大概十四年的崎嶇歲月,然後第二次被猶大長老膏立作猶大王(參撒下2:4),再經歷七年之後,才真正統一全國,前後走過二十一年,期間歷盡滄桑,也有刀劍和眼淚,死亡亦曾經擦身而過。
回首三個七年,大衛所展現的忍耐,並在上主面前的等候,確實叫人敬佩,甚至激賞,從大衛這段經歷去咀嚼他的曠世詩句:「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杆都安慰我。」(詩23:4),實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世人為權力,往往用盡各種方法,為了達成目的,縱使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感慨即使在教會之中,也屢聞權位之爭,所運用之手段和方法,包括說讒言、製造黑材料、出言毀謗、暗裏明裏排擠,甚至操控選票,實在何其羞恥!這些完全違背上帝之道的惡行,往往叫一個信仰群體,經歷長時間的衰弱,縱使有人想重新振興,這種潛伏在群體中的罪,叫復興的路,顯得額外漫長,遙遙無期!
大衛走過的人生考驗,接受上主藉著種種際遇,鍛煉他作為君王應具備的軍事和政治素養,最要緊的,是塑造大衛那「以神為主」的信仰品格。二十一年間,大衛逐漸在以色列民中得到廣泛支持,從一個山寨首領,成功地化解各個支派之間的矛盾,期間沒有使用謀朝篡位的手段,沒有發動內戰,也沒有運用軍事力量鎮壓不支持他的支派,他甚至在掃羅陣亡之後,才接受猶大支派膏立為王。
敘事者總結「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我們都知道,大衛絕非完美,他所犯的大罪,聖經毫不掩飾,然而他一生仰望上帝,心中以民為念,在爭權奪利的世界中,能夠如此活過,實在毫不簡單。
北方的長老以上主的口吻去囑咐大衛:「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與其說這是信仰剖白,倒不如說是政治表態,希望大衛以「牧民」的心態,來帶領國家。親愛的弟兄姊妹,大衛又如何回應?也許這就是大衛最好的答案:「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認定上主是生命的牧人,是所有承擔領導職事的人之第一金律,離開這個基礎,即使在市井中身經百戰,修讀了幾許領袖訓練課程,也會無補於事!
香港工商基督徒協會
總幹事
劉國偉
市井心靈默想
這些完全違背上帝之道的惡行,往往叫一個信仰群體,經歷長時間的衰弱,縱使有人想重新振興,這種潛伏在群體中的罪,叫復興的路,顯得額外漫長,遙遙無期!
經文默想及祈禱……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杆都安慰我。(詩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