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單元 7 – 家庭對話)課 2 – 傾聽與交流的藝術

第七單元第二講
傾聽與交流的藝術

喬治‧科瑞士:教育學碩士、執業咨詢師
熙拉瑞 M.孟卿格:教育學博士、執業咨詢師

在本單元,我們要研究聆聽的重要性和善聽者的特徵。人際交流不只局限在說話這一傳送信息的方面,還包含聆聽信息的一面。如果傳送信息的一方不認為這信息被收到了,他就不再發出信息。交流也就此而止。

學本課之前,請你在所附的問卷上寫三四句話,描述一下善聽者的特徵。然後將它放到看不見的地方,直到本課結束之後再拿出來。我們建議你中途不要查閱經文,先一口氣讀完全部課文。最後,在完成問卷之前,回頭更細緻地學習一遍。

一、介紹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指出,「人交流能力的低下源於他不能夠有效、巧妙和用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若不聽別人所說的話,我們實際上在告訴別人:他們不重要,他們說的話也不重要。這使他感到受忽視、沒有被愛、一錢不值。

成年人如此被對待都會痛苦不堪,孩子就更覺受蹂躪折磨了。不以慈愛去對待孩子,好像他們一錢不值,是對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一種虐待。這會摧毀他們的自尊,使敵意和怨恨進入他們的生活。

父母有責任聽孩子的意見。通過聽孩子們說話,父母讓孩子知道他們很重要,父母很愛他們。孩子的自尊心正是從這樣的慈愛和自身價值的重要性中成長出來。在健康的家庭,父母積極地參予到孩子的生活裡去。

長期以來,神為父母提供了如何引導孩子成長的原則。父母應該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他們要教孩子走主所指引的路,傳授給他們在社會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父母還要給孩子做榜樣,過健康的基督徒式的生活。(申命記6:5-8;以弗所書6:4;歌羅西書3:21)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應溫柔,有善意。父母憤怒的語言和態度會培養出憤怒、具有侵犯性的孩子(箴言15:1)。

孩子不屬於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只是在短期內被置於父母的關照之下。在這段時間裡,他們要長成獨立自主的人。這在人生中最為關鍵,是他們探索和塑造生活的價值觀、態度、倫理道德的時候。如果父母朝著神的方向引導孩子發展價值觀、態度、倫理道德,孩子也會緊跟著神(撒母耳記上1:20,27-28)。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幾乎把他們當神來看待。對孩子來說,父母高大、強壯、聰明,他們既是好處之源,也是懲罰的出處。因此,孩子想得到父母的注意力和讚賞。

二、聆聽的主要原則(雅各書1:19)

1.快快地聽
雅各指出,人際交流是一個分兩步走的過程。第一步是聽,第二步是答。接著,他告訴我們怎樣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年輕人來到蘇格拉底的面前,要求跟他學演說的技巧。這位年輕人一經介紹之後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持續了好一會兒,蘇格拉底才插上一句話,「年輕人啊,我得跟你要兩倍的學費。」年輕人問道,「為什麼學費要加倍呢?」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回答說,「我得教你兩個學問。先是如何住嘴,然後是如何說話。」蘇格拉底告訴這位年輕人,聽比說更為重要。今天的大多數人都擁有這位年輕人的毛病。我們不去聽,更準確地說,我們是不知道怎樣去聽。

聽是人際交流過程中的關鍵。我們若不去聽,就會有誤解,甚至無視傳給我們的信息。只有停下我們正在做的事,主動地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們才能知道怎樣回答。

快快地聽不太容易做到。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我們得用心去聽,不打斷別人的話,學會有耐心。

2.慢慢地說
你曾注意到人們在交談時多麼經常地打斷對方嗎?我們過於經常地等不及別人把話說完,就將自己的一知半解插進去。打斷別人時,我們會忽略說話者的意圖。如果我們讓人把話說完,就可能發現我們與他的觀點一致。

不是說話太慢,而是我們出言過急才使我們惹麻煩。我們不花時間去考慮要說的話,還讓感情用事。交流感情本身並不錯,但我們要考慮如何交流這些感情。或大發脾氣,或恕口直言地說,「我對你生氣是因為…」,這兩者之間有巨大的區別。

記住那句老話,「先思考,後發言。」

3.慢慢地動怒
憤怒是人的一種情感,本身並不是壞事。人不能表達憤怒的情緒時,最終會患心理疾病。真正能屬於壞事的倒是發怒的方式。

雅各告訴我們要慢慢地動怒。我們不應讓自己的憤怒之情一觸即發。暴怒並不解決問題,卻造成更多的問題。我們要學會如何表達憤怒的情緒,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造成更多的問題。

所羅門寫道,「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1-2)若告訴某人,「我對你生氣是因為…」,我們在用柔和的言語來表達憤怒。當今世界既使不加上我們的怒氣就已經有足夠的憤怒和怨恨了。我們使用柔和的言詞時,也減少了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憤怒。

4.快快地培育,慢慢地責備
以慈愛和理解教出來的孩子學習得更快。父母要能提供培育的好環境,孩子就會發育成健康適應的成年人。一個充滿慈愛和栽培的環境還提供了勸誡和管教的餘地。這是「教育孩子工具箱」的一部份。使用有效的話,這將有助於對孩子成長發育的塑造。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管教和勸誡,其程度因人而定。管教有正確和錯誤這兩個方式。孩子如果被不停地糾正和懲罰,會失去正向的眼光。他被教的都是負面的東西,看到大人藉著自己身材和力量上的優勢管制孩子。這種想法會伴隨他的一生。他力爭成為成人中的一員來控制別人。

三、與配偶、孩子及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

1.給予足夠的時間

不花時間和精力, 人之間的關係是無法建立和保持的。維勒德‧ 哈雷(Willard F. Harley Jr.)說過,丈夫和妻子至少需要每星期花十五個小時單獨在一起。另外,每個父母要花時間每天都和孩子單獨在一起或進行集體活動。

2.給予高質量的時間
這是要花時間彼此幫助和理解,以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過去這二十年中,許多人以為父母每天只需花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跟孩子交流就行了,只要這是「高質量」的時間。這是天大的神話。其實,時間都不夠,哪有高質量可言?

3.不光為他人做事,還要與他人一起做事
人際關係只能在人們共度時光時才能建立起來。在一起的時間越長,關係就能越密切。為他人做事很重要,但與他人在一起更重要。

4.尊重別人的行為、感情和思想
健康家庭的成員都彼此尊敬。表示尊敬是讓人知道他受珍惜和愛戴。彼此尊敬對建立人的自尊心十分有效。

5.針對人的成熟程度
人的成熟程度不斷變化,這在最初的二十年更是如此。孩子成長時,他需要承擔他的發育成熟階段所勝任的責任和尊敬。把孩子當成人對待或把孩子當嬰兒對待一樣是不好的。

6.表示同情和讚賞
沒有人願意受欺負。我們都喜歡也需要得到讚賞。通過向彼此表示讚賞,父母為孩子做了榜樣。同情是與別人擁有同感。別人悲哀,你也悲哀;別人快樂,你也快樂。這體現出你對他人的關心。

7.身體和感情上要有接觸
交換一下溫柔和慈愛的擁抱是關係中重要的一部份。我們都需要有身體上的接觸。有研究表明,嬰兒如不受身體上的接觸會死亡。我們感情上的需要並不亞於身體上的需要。正如我們需要健康的身體接觸一樣,我們也要有感情上的接觸。

四、傾聽並鼓勵他人交談

1.全神貫注地聽
善聽者的一個特點是避免受干擾。他忽略外界和背景的噪音,和人交談時不擺弄自己的首飾、鋼筆、指甲、曲別針或兜裡的零錢,也不連續地往窗外張望或注視別人。他不會作出沒精打采的樣子。他的姿態顯出警覺,他的眼睛和興趣一直注意著說話的人。

2.放鬆戒心
善聽者也不戒備森嚴。他不覺得自己受到任何威脅,而富有安全感和自信心。他可以放鬆,坦然地為人處事。

3.開放頭腦,準備接受新思想和變化
沒有人能知道一切。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會接觸到新的、不同的思想和課題。這不意味著我們非要接受別人所說的一切。給別人禮節,聽他說完,會使人感覺良好。正如有句老話這樣說,「永遠要聽別人的意見。這不一定對你有好處,但對別人卻一定有益。」

4.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顯露給講話的人
如果講話的人說了你不同意的話,不要受激惹,過於衝動。要放鬆下來,了解他為何這樣感覺和思考。在感情衝動時,你會對別人的信息產生誤解。

5.不要先入為主
等待說話的人把話講完,讓他自己下結論。你可能以為自己知道別人的結論,但沒有聽完話,你並不能肯定。不要先入為主,你可能會錯。

6.讓別人不被打斷說完話
這很像先入為主的人一樣。若打斷別人,我們在表明他們不重要,他們的話一錢不值。要聽完他們說話,以善待人。打斷別人的話也是不禮貌的。我們並不喜歡被別人打斷。黃金原則指出,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你也要如此待人。

7.不但要聽到內容,而且要聽出情感
詞語僅僅是說話人用以交流的一小部份。如不瞭解其感情背景,人就無法懂得說了的話。在不同的感情背景之下,一個小小的「不」字可以有多種含義。它可能表達憤怒、失望、憂慮和懷疑等情感。詞語背後的感情比詞語更為重要。

8.證實你對別人詞語和感情的理解
我們對別人的話有誤解出於多種原因。一是講話的人自己沒有說清楚;二是我們沒有理解這些話。通過詢問「你覺得…」或「你以為…」這樣的問題,我們能證實話的意思。如果我們誤解了,他會糾正我們。

9.可以詢問事情所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但不要問原因!
關於人物、時間、地點這些問題涉及到具體的情節,用來陳述事實、激發思維、下定義、尋求另外的解決途徑。但質問「為什麼」卻顯得是在評判人。通常,帶有「為什麼」的問題都是為了責備別人。

10.對說話者表現出信任
通過行動,讓說話者知道你信任他、重視他,他說的話重要。

五、交談並鼓勵他人傾聽

1.先聽後講
把別人的話聽完。如不懂,要請他解釋,不要先入為主。聽懂之後,再回答。

2.講別人關心的事
與孩子談對他們重要的事情。上幼兒園的孩子不想要一堂政治課。他想要談論他的朋友、在學校發生的事、玩具的機制等。少年人也如此。他們不想知道你和你的父母做了什麼,而想知道如何在他們自己的「現代」世界裡生存下去。

3.允許別人打斷你的話
沒有人喜歡被打斷。作為成年人,我們期望別的成年人尊重我們說話不被打斷的權利。孩子仍處在被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懂,也不加思考就說話。要允許孩子打斷你,但也要指出他們必須尊重你說完話的權利。教他們不打斷別人的最佳途徑是為他們做出榜樣來。因此,不要打斷他們,讓他們把話講完。

4.用有「我」字的話來表達感情
把感情說成是自己的,說話用「我覺得…」或「我認為…」這樣的詞語。如果用「你」字的話,你就在責備別人,讓別人為你自己的感情和思維負責。其實,只有你才為自己的感情和思維負責。

5.表達你自己時要簡明
孩子,特別是年少的孩子,不能理解長篇大論。講話要明確,還要幫助他們理解你的話。

6.說完一個話題後再另開新話題
如果你與孩子有一個特定的問題,把這個問題討論徹底。要肯定你們彼此理解了,也找到了解決辦法。不要翻老賬,不要習以為常地說,「還有件讓我非常…的事是…」。對問題一個個地解決,這也在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

7.記住你和孩子的身份
你身為成人和父母,身負其責,就作出個樣子來吧!他們僅是孩子,尚在成長和發育之中。你有責任幫助他們作成熟、負責任、有愛心的成年人。

8.牢記你的最終目標
父母的最終目標不是在與孩子的爭論中佔上風,而是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潛力所能達到的水平。

9.記住你的示範作用

孩子通過觀察我們學會模仿我們的行為。如果你想讓孩子發育成善良、體貼、負責任的人,你自己就要這樣行。請記住,「猴子看罷便學!」

六、結論

父母不是孩子玩耍的夥伴,而是孩子的領袖和榜樣。我們今天如何,他們在將來就如何。

大多數情況下,為人父母的技巧都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學來的。如果我們是好父母,孩子也會是。我們若造成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他們也會。我們今天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其實也就是我們的孫輩在將來如何被對待。

現在,請複習本課,並仔細研修有關經文。


承蒙「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授權轉載
新生命行為課程已經應用了27年。它還在不停地編輯和增新。 在過去 的幾年中,「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已經幫助數千人找到了比以前更有意義,更完滿,更充實的新生活。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