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272 擾而不困

林後4:7-12

近半年,我們活在一困擾的環境中。外在的是生活上受到影響,一段時間我們要早些回家,因為十時或十一時公共交通工具停駛或出口因封閉要繞路而行;但最大的是人心受到困擾,當我們看到一些資訊後會感到氣結、忿怒,亦可能因為不同的看法與家人、朋友產生嫌隙,情緒出現問題,甚至對信仰也有質疑,神好像沒有理會我們般,神的公義何時才能完全得到彰顯?在此我們透過保羅的自白書——哥林多後書——中的表白,探討這課題。保羅在這書信中有兩段經文寫得非常優美,他指出一些表面看似矛盾的事卻深藏美麗的內涵。我們用其中一段經文彼此鼓勵,特別用這教導去面對當前的處境。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章7節至5章10節中,用了很多種不同文學體裁來闡釋「我們雖軟弱,但主卻剛強,可以成為我們的扶助」的信息,他用喻意法(瓦器和寶貝;帳棚和永恆的家)、吊詭法[生命與死亡;雖生卻死,雖死卻生(林後4:11-12);現在的事和將來的事(林後4:17);所看見和看不見的(林後4:18)]。我們較集中看哥林多後書4:7-10。這裡有四對相反詞,由四對分詞組成,每對第一個是正面,第二個透過「卻」顯出相反意思。

四面受敵 卻 不被困住

  四面受敵:很自然我們便想到保羅面對不同的敵人不斷攻擊他,而且不止一次。「四面」含有長時間之意,我們單看這一節是體會不到他背後的經歷,故此我們簡單地看保羅傳道時面對過甚麼挑戰,如何受敵人攻擊。

  • 安提阿(信耶穌的人被稱為基督徒是由安提阿開始的):保羅講道滿有神的能力,吸引了不少人來聽道,結果「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幾乎都來聚集,要聽神的道。但猶太人看見人這樣多,就滿心嫉妒,硬駁保羅所說的話,並且毀謗。保羅和巴拿巴放膽說:『神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徒13:44-46),猶太人嫉妒保羅便毁謗他,即捏造一些虛假的事詆毁他,但他雖受敵卻不被困住,他繼續放膽講道。「於是主的道傳遍了那一帶地方。但猶太人挑唆虔敬、尊貴的婦女和城內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羅、巴拿巴,將他們趕出境外。」(徒13:49-50),雖然主的道能遍傳、多人信主,但他們終被趕走。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他們便離開往別處去繼續實踐其召命。
  • 以哥念(徒14:1-3):他們進到會堂宣講主的道,不少猶太人、希臘人信主,但那些敵對他的同胞——猶太人——卻聳動外邦人,使他們「惱恨」——憎保羅,但他們卻不被困住——依靠主繼續放膽講道。
  • 帖撒羅尼迦(徒17:4-5):當他們在那裡傳道,有不少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信主,卻引來猶太人對付他們。是次他們卻用「黑社會」——市井匪類,搭顆成羣,聳動其他人要對付保羅。那些人是被誤導、被聳動下去對付保羅的,並誣告保羅是「攪亂天下的人來到這裡」,結果保羅被迫離開往庇哩亞去了。
  • 庇哩亞(徒17:12-13):他們雖想避開那些攪擾,但敵人並不放過他們,如影隨形地跟着他們——好像昔日那些針對主耶穌的法利賽人般——對付保羅。

  還有其他的不再詳述,如:使徒行傳18:12、21:27,可見他們受到不同形式的攻擊,但他們仍不被困住,仍不斷忠心的傳福音。

作難 卻 不至失望

  「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亦可譯作「常有憂慮,卻未嘗絕望」。保羅是否完全沒有憂慮呢?他豈不是教導我們應將一切憂慮交託予神嗎?「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他肯定會將其困擾、憂慮交託神,但正因為他有愛——對肢體的愛才會有憂慮,「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11:28-29)。「愛」使他受壓、憂心,但在憂慮之餘,他仍不會失望,因知道神會保守。

  「作難」意思是指「虧損」、「迷惘」、「失落」,為甚麼他會有此感受呢?因為最令他難受的,乃是他牧養、教導、關心過的人卻受唆擺,被人挑撥下質疑保羅的身份,甚至反對保羅(林後11:13-15, 18, 23)。「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林後2:3)。我相信最受傷害的不是敵人將傷害加在你身上,而是你曾愛過、栽培過的人所加的傷害是最深。故此保羅清楚的告之他心裡作難、感到難受但卻不至失望,其實是不致絕望。有陣子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絕望,因為我們仍有神,我們知道自己已經在神面前盡忠,已經做到最好,雖然對人失望,但仰望神,對神不會失望,故此仍能忘記傷痛,再努力前行。

遭逼迫 卻 不被丟棄

  逼迫常與苦難並用,保羅為了傳主的福音受到的逼迫、苦難是極多且重,「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林後11:23-25)。雖然如此,但他知道神並沒有丟棄他,雖然身心受困,縱使某時刻他孤身一人面對挑戰,仍相信神是愛他,沒有離棄他。「我初次申訴,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我;但願這罪不歸與他們。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使福音被我盡都傳明,叫外邦人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裡被救出來。主必救我脫離諸般的凶惡,也必救我進祂的天國。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提後4:16-18)。他深深體會沒有甚麼可以使他和神的愛分隔,「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8:35

  今天我們面對社會的紛亂,看到不公平的事不斷出現,神好像沒有理會。一些基督徒受苦,這是痛苦的,但若與保羅相比,不得不承認仍有一大段距離,但保羅卻沒有因此覺得神不理會他、丟棄他,他仍深信神是眷顧著他,這是我們需學習的。

打倒了 卻 不至死亡

  「打倒了」可以指被很多不同的媒介打倒,如:被武器擊倒、疾病,或競賽中被擊倒,但卻不致「死亡」。相信保羅寫到這裡時一定想到一個深痛的經歷。

  保羅在路司得行神蹟,使一個生來是瘸腿的人可以行走。那些看見的人以為保羅是神,稱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保羅盡力下才僅僅攔住眾人不向他們獻祭——這不搶奪神榮耀、不高舉自我的態度,是我們該效法。但一些從以哥念和安提阿來的同胞卻嫉妒、不滿而挑唆眾人用石頭打保羅,「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門徒正圍著他,他就起來,走進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徒14:19-20),相信保羅被打致昏迷,人以為他是死了,便拖他到城外「棄屍」,怎料保羅並非死去,及後復甦站起來走回城中。這次經歷使他可以坦然說出「打倒了,卻不至死亡」這壯語,更深的意義是他歸主後,那些逼迫、挑戰、攻擊接踵而來,但卻絕未因此嚇怕他畏縮不前,這些衝擊絕不是以摧毀他個人及其實踐使命的行動,他事奉的心與行動並不會因此等逼迫而「死亡」、「停止」,路——是難走,但仍會繼續走下去。

  從這四句優美的對句下看到,當我們成為神的兒女要背十架跟從祂,特別作他忠心的僕人所受的更甚,會受攻擊、作難、逼迫和被打倒,是何等真實,但仍不被困住,不至失望、絕望,不被丟棄,不至死亡,究竟是甚麼原因使他有這樣大的能量呢?

寶貝 放在 瓦器

  試問有誰人面對四面受敵時卻不被困住?多次給所愛的人傷害、面對衝擊下而不失望、甚至絕望?這些越超困境的能耐,並非靠自己所謂堅強的性格,乃是出於神,「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4:7)。

  保羅自比是瓦器,但卻有寶貝放在當中。瓦器很自然地想到一些易碎、沒有甚麼貴重價值、粗糙、用瓦做的器皿。這是不錯,但曾是法利賽人且嚴謹遵守律法的保羅用這字時,可能想到瓦器是他們猶太人在獻祭中用以煮祭肉的瓦器,而這瓦器只用一次,用完後便即時打碎而不會重複再用,「惟有煮祭物的瓦器要打碎;若是煮在銅器裡,這銅器要擦磨,在水中涮淨。」(利6:28);還有,若有甚麼不潔的東西掉落在這瓦器中,這瓦器不能再用,要打碎後丟棄,「若有死了掉在瓦器裡的,其中不拘有甚麼,就不潔淨,你們要把這瓦器打破了。」(利11:33);甚至一些在律法上視為不潔的人,如患漏症的人,若摸到這些瓦器,這些瓦器也要丟棄(利15:12)。最重要「瓦器」代表脆弱、易碎、價值不高。但這「瓦器」對比「寶貝」,當然這寶貝是神,這經文顯示的信息是:我們根本是不值一文,是不堪一擊的,但因有神在我們生命中,我們便是非常寶貴,是很重要,那麼我們地位、價值提升,因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是何等寶貴。正如主耶穌呼召保羅跟隨祂時便問:「『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阿,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徒9:4-5),其實掃羅從沒有正式和耶穌交過手,沒有直接迫害過耶穌,主耶穌將自己的生命等同於被迫害的信徒,那些被迫害者如瓦器般脆弱,但有主的生命卻是何等寶貴,更明顯的是末日審判時,主清楚告之我們將一杯涼水給一個「小子」喝——「小子」並非指年齡幼小的人,乃是指沒有社會地位、被人輕視的人——便是做在主身上,「小子」等同「主」。故此我們絕不能妄自菲薄,自卑覺自己地位卑賤,我們是尊貴的,雖是瓦器,卻有寶貝在其中。

  更重要:因有神給我們幫助,故此我們是可以從神那裡支取力量去面對不同的衝擊,試看保羅怎樣在多次被打壓下仍然能「放膽」講道,仍能突破一切擾亂,不受其困制。今天我們若謙卑依靠主,我們承認自己有軟弱無能時,我們便即時剛強有能力,這便是信仰的吊詭地方。

先死而後生林後4:10-12

  保羅在此再引申出主的救贖,主被猶大出賣交於死地,但卻因此成就救恩;雖被釘十架,但卻從死裡復活,使更多人得救贖、得生命,故此死亡並非終極,乃是一個過程,引進永生。「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4:10-11)。

  保羅本身也有此經歷,因為傳福音而受無間斷的逼迫,他卻不因此受困、不絕望、不會放棄,但正因如此而引來滿滿的生,藉著他的受苦甚至面對死亡卻顯出基督復活的能力,這也是保羅常誇自己的軟弱,「我若必須自誇,就誇那關乎我軟弱的事便了。」(林後11:30)。藉著他的死亡經歷而經歷到主復活後的大能,「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12:9-10)。今天我們與保羅所相信的是同一位神,當面對逼迫、困擾我們也可以有同樣的經歷。

  保羅也將這經歷引申到他的羊群身上,「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林後4:12)。深深感受這說話的真實,牧者不能常有舒適的享受,他要甘心犧牲自己的休息、享受,把時間用在信徒身上。保羅付上很多代價,目的是建立信徒的生命。若牧者不愛惜羊群,視牧養如一份工作,夠鐘上班下班,絕對不會有好的牧養。當他願意擺上、付代價,才可以建立生命。

先卑賤 後尊貴(提後2:20-21)

  神有祂的主權,祂好像一個窰匠,歡喜將那陶土做甚麼器具便做甚麼器具(羅9:21)。我們似乎無法向神抗議為何做成我如此,「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羅9:20),但我們的神絕非「胡作妄為」,祂是按其全知了解那人的心態、對祂的態度而作出不同的安排,原來可以藉我們渴慕的心、應有的行動配合下,可以由卑賤被提升成為尊貴。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提後2:20),在神的國度中,有不同的器皿,有金器、銀器、木器和瓦器,這似是命中註定,但祂卻提醒我們,我們可以由卑賤轉為尊貴,「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2:21)。只要我們自潔,不被罪污染,脫離卑賤的事成為聖潔,便能成為尊貴、合神用的器皿,故這在乎我們的心思與行動,但願我們每一個人均成為貴重的器皿。

回應此時代

  今天我們會被社會的情景所困擾,我們不知甚麼時候平息紛爭,有些人情緒低落,有人失望,因你牧養過的人會針對你,甚至恩將仇報,但知道我們自己軟弱,將問題、困擾向神傾訴,那麼我們便能突破那籠牢,不被困住,我們仍持守單純的信,仰望、呼求神的憐憫,帶領我們走出困局。

小結

  但願我們每一個肢體均經歷到:

  四面受敵 卻 不被困住

  心裡作難 卻 不至絕望

  遭逼迫  卻 不被丟棄

  打倒了  卻 不至死亡   

乃因我們雖是卑賤瓦器,卻有寶貝放在其中,故是尊貴、榮耀,更是滿有能力,只要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與不是,便能經歷祂復活的大能。也願我們能放下自己,因我們的「死」而使我們服侍的人得「生」,使更多人得益處!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