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224 托手踭

托手踭
出17:8-16

今天想與大家從聖經看一幅美麗的圖畫,看他們怎樣在困境中彼此支援,最終得到勝利。

1. 更大的挑戰
以色列人出埃及第一場戰爭不是過紅海,那一次以色列人沒有作過什麼,完全由神及祂的僕人作,摩西杖打紅海、水分開,他們渡過後,埃及軍兵追趕,紅海水將其淹沒。但不久在利非訂他們便要面對亞瑪力人,神卻要他們親自作戰。

為何神不用紅海的神跡使他們不費吹灰之力而得勝呢?神絕非不可能如此作,乃是有其目的。神讓他們經歷祂的能力後,便將更大的挑戰交給他們。這是很重要的屬靈原則,神絕不希望我們原地踏步、甚或退倒。每次的考驗一定是比之前一次更艱難、更高挑戰性,但這樣才會使我們可學習更多、生命更成熟。我們應努力迎接挑戰,神定會幫助我們力不能及之事。

We do the best, God do the rest.

從《申25:17-19》我們看到亞瑪力人是狡猾的,他們趁以色列人疲乏睏倦時才攻打他們,使他們無招架之力,又從後頭打他們奠後的婦孺、軟弱的人,故此這些敵人是絕不易對付的。

而事實以色列人完全沒有軍事訓練、缺乏作戰經驗、沒有好的裝備,這場仗得勝的把握是很微的,然而我們細閱此經文時看到原來是有兩個戰線、有兩個戰場。山下的戰爭由約書亞帶領他挑選的人,用刀、槍、血肉的搏殺,這戰場是眾人注視的、是肉眼看得見的、是激烈的;但是另一個戰場表面是平凡但卻是凶險,更重要乃是摩西在山上的禱告支援,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特別在舊約中戰爭往往是代表雙方相信的神在作戰,看誰的本領強。

摩西拿著的是神的杖「明天我手裡要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出17:9下),這杖其實是一隻普通的杖──是摩西昔日在曠野牧羊時所用的杖,但因為他降服於神、順服神的指示,結果這杖使紅海的水分與合,使尼羅河的水變血,又擊打磐石使水流出滿足以色列人的需要。可見若將自己獻予神、讓祂使用,「普通」也可變「特殊」。這杖便代表神的同在、權柄與能力。摩西舉手及杖,山下打杖的以色列人便得勝。

2. 禱告的支持
摩西舉手乃是禱告。當禱告時,神的能力便彰顯,我們便能得勝。藉禱告使我們經歷神的威嚴、大能,我們越有信心、越恆切禱告便越能經歷神的榮耀與權能。
摩西是民族英雄、傑出的領袖,他帶領的工作絕不簡單,但他仍是人,有人的軟弱、會有脾氣、會疲倦。

摩西舉手、舉杖禱告,但他個人的力量有限,他有氣力不繼之時。幸好他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他預知自己的不足,故此他一早帶領了亞倫、戶珥給他協助,他會將自己的需要、軟弱讓一些他信任的人知道,給他支援,「但摩西的手發沉,他們就搬石頭來,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直到日落的時候。」(出17:12)。

亞倫、戶珥將他安坐石上,這可減輕他的疲累,又在他左右「托手踭」使他可支持下去,結果在山下的約書亞得勝,殺了亞瑪力王及他的百姓。在此我們看到一幅很美麗的指臂相連的圖畫。

這場仗每一個角色對勝利的獲得均是重要的,子民需要軍人保護、軍兵需要約書亞領軍,約書亞及軍隊需要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摩西睏倦時需要亞倫、戶珥的幫助、支援。他們整體需要神的祝福。

互相支持,彼此建立會有美好的果效。今天教會也需要有這幅圖畫出現,今天不單是牧者領導教會,我們需要執事協助推行會友的參與,會友間也要互相建立。

正如:崇拜不單要有好的信息──使牧者安靜預備,幹事協助打講章、預備好程序表,要有好的敬拜、帶領肢體歌頌、司琴配合,同樣重要是前線工作者──司事對肢體的服侍,特別是歡迎對新來的朋友的招呼,參與者會否一同歌頌、會否對週遭的人關注,給予熱切的歡迎,更有音響的控制等等,這多種因素互相支持才可以使我們有好的敬拜,今天我們可有這察覺呢!

但有一個看不見的重要因素往往是我們忽略的就是禱告、代禱──正如人往往注視的是山下的廝殺,而有多少人注意山上的屬靈爭戰呢!有多少人會為著崇拜、為著講道者預備信息、宣講、聖靈工作代禱呢!當然不單為這些禱告,乃是為教會整體需要、擴堂、見證代禱。

3. 代禱的動力
代禱──是祭司式的事奉,今天我們被拯救、被召為「君尊祭司」(彼前2:9)──這不是可以有選擇性,這是神聖的義務,也是一個寶貴的特權。

今天不是每一位會友均被要求作領袖,但大家卻被要求從事代禱的事奉。

代禱的動力不單為責任、身份與榮譽──因單如此我們或會為責任而敷衍。故此這動力乃是來自對人的愛及自知自己的不足。如果我們真正的愛一個人,我們往往渴望他們獲得超乎我們本身所能給予的東西,我們想給予他們更多、更好的,但又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故此只有藉禱告帶到神面前求神施工。

4. 堅持的代禱
摩西的禱告並非短暫或頃刻,他堅持下去直至日落。我們禱告往往缺乏這種耐性,體力上我們稍長時間會打盹或精神渙散,但更可悲的是缺乏那種恆心,「恆切禱告」(西4:2、羅12:12)是神給予我們的要求,但往往我們為別人禱告時很快會陷入灰心中而不再堅持。

因為禱告使我們進入屬神的影響與屬人的自主的奇異混合情況中,因為神不會強逼人,因此這種屬神的影響時常容許一條出走的路,從來沒有人被逼像機械人般那樣順服,有陣子當我們見到人的頑梗但神仍容忍著,真使我們難受。

有些人常使我們感到氣餒、挫敗,以致我們想打開他們的腦袋在裡面作點修補功夫。雖然這過程使我們難熬下去,但主耶穌多次的教導我們「堅持」下去,「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下)。

我們禱告三、四次見沒有什麼的改變、或沒有什麼動靜,我們便生氣、自憐、或轉到別的事上、甚至放棄禱告。我們要即時有答案就好像我們一按燈制即有燈光出現的快。主曾用一個無助的寡婦不斷向一個不義的官求申冤終得蒙答允(路18:1-8)及一個朋友半夜三更向其他村民不斷求借餅招呼朋友終獲答允(路11:5-13)的比喻,提醒我們禱告一定要堅持下去。

「懇求」(Supplication)的意思是用誠懇的心去求、用熱切的心去求、用堅忍的心去求、用嚴肅堅持的態度去求,這定會蒙神答允。我絕不是教大家強求,而是我們要這樣堅持的求神定會指示、答允。

我們現今活在一個逃避委身、怕承擔責任的年代,有勇氣、堅持、力量是少見的美德,特別在禱告上更少,在利未記法典中記載祭壇上的火要時常點燃,永不熄滅(利6:13),我們要在屬靈的事上建立堅忍、勇氣,燃點禱告永恆的火焰。

5. 群體的禱告
在彼此支持下,代禱也不單是個人,整體的禱告可以使我們得到激勵、可以得到支持,「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這節經文不是給傳道人面對只有三數人參加聚會──特別是禱會時而作出的安慰;主耶穌應許無論什麼時候,信心的群體真正奉祂名聚集,祂必以大能與他們同在,當一個群體有足夠的信、望、愛時祝福便倍增。

神曾宣告:「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路19:46、賽56:7),但今天很多的教堂卻缺少這意識,教堂會用作很多用途卻沒有怎樣用作禱告的殿。我們常有七、八小時的會議討論事項,卻少有五、六十分鐘的共同禱告,教會祈禱會似是點綴而非必需。

願我們能扭轉此觀念,有新的醒覺。願我們重視集體的禱告,彼此支援。願我們不再在祈禱會時舉行會議、練習,乃是先禱告。

求神給我們愛人、愛教會的心以致我們能多禱告,藉禱告使我們有更實質的行動,願我們堅持禱告下去,直至見到神奇妙的作為才停止。

PUSH - 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

更願我們在禱告中切切記念牧者及執事們,求神加力,因為他們肩負沉重的責任,我們極需支援他們。
To influence leaders for God, intercede with God for leaders.

要影響屬神的領袖,乃到神面前為領袖代求。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