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豁免年(陳志強牧師)2012.8.26

語音(廣東話): 《葡萄樹傳媒》整理:Josa Tsun/校對:Fanny

主題:豁免年
證道:陳志強牧師

上年和今年被受注意的問題,就是債務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現代的經濟體系中很難避免借貸問題,不論個人、公司、以至國家,都牽涉這些問題。借貸的情況不單是關乎窮人,在現今社會,有錢人便可能需要有更大的借貸。因此,不單窮的國家有問題,連富有的國家也有這些情況。借貸不能避免,它跟資源運用很有關係,有資源才有借貸活動的出現。聖經時代的借貸活動跟今天的情況不同,舊約時以農業為主,最重的資源是土地和牲畜,所以借貸是窮人才有需要,特別在遇到天災人禍時影響了他們的生產,他們需要借貸,而能夠提供借貸的是有錢人,包括土地和種子等。

聖經申命記提及一個重要日子,就是安息年的設立。安息年常令我們想及不用工作,現代人都希望不用工作,因為工作太辛苦,所以希望不用工作、退休、有收入但不用工作,所以安息年使我們想到不用工作。有什麼工作是工作六年便能放假一年?只有牧師,但亦不是所有牧師都有安息年,像我服侍的教會卻是沒有安息年的制度,但有些教會有,那真好,可以工作六年便能放假一年,但我們卻忽略了聖經中提及的安息年並不單指不工作和耕田,最重要是指讓土地休息,不是不做工,並不是那一年去遊玩、去環遊世界,那一年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維修家居等很多事情可處理,但不可以耕田,最重要是讓土地休息,不是人休息。在經文中把安息年也稱為「豁免年」,是處理債務問題。豁免年是讓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些需要的人,聖經提到這世上總有「痛苦窮乏的弟兄」,總有人有困難,每個人的生活和遭遇不同,在沒辦法計算下我們可能會出現天災人禍,例如疾病,有些人一出生便有不能治癒的疾病,影響他們的謀生和生活,當然有些人的窮乏與他們的抉擇有關(有人欠債因為亂花錢──今天報章報導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人欠債七千多萬,這肯定是他的抉擇,並不是什麼天災人禍所造成)。

缺乏是一個常有的現象。耶穌說在地上常有窮人,缺乏是歷代歷世都會出現的現象,物質上缺乏的人在所有時代都會出現,這個時代我們是富有的,在廿一世紀中,普遍的人是富有了,古代的社會就只有貴族才不缺乏,大部份的人卻活在缺乏的狀態。在廿一世紀的這裡,我們又比其他人富有,研究經濟的人可以告訴我們香港人的購買力在全界的排位,雖然我們比較富有,但在當中是否沒有窮人?我們能否自己界定自己不是窮人?這世界中人是缺乏,是由人的罪性產生,不單因為個人選擇和社會問題,還有在我們生命中的很多缺乏。不一定是物質,在我們的心靈裡也有很多缺乏,很多人生活中沒有平安,常常活在恐懼中,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愛,沒辦法跟他人建立正常關係,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用,覺得活在世上沒有價值和意義,人總是有很多的缺乏。從前人因為貧窮就比較留意物質的缺乏,但當我們生活進步時,卻又發現我們有更多的缺乏,這些缺乏的人就在我們身邊圍繞我們,只要看看身邊的,了解一下,物質的缺乏可從他所吃的或是物質指標便可知道他的營養標準、身體狀況,而心靈的缺乏是需要我們睜開眼,了解他的內心思想,他所渴望、恐懼、擔心的便知道他們所缺乏的是什麼。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別人都生活得可以的,因為他們三餐溫飽,收入足夠為生,便忽略了他們的需要,我們因為自己有工作有收入而忘記了自己的需要,看著銀行存摺的保障忘記,也忘了自己也是心靈貧乏的人,只是我們沒有去留心自己的缺乏而已。豁免年讓我們留意需要的問題,這世界是有需要的;豁免年教導我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豁免年的制度是七年的最後一年,要將別人的債務豁免,借錢只借六年,到了安息年便不用歸還可獲豁免。

聖經還有一個禧年的制度,土地需要歸還(香港從前被賣九十九年,很久之前的事吧!)聖經中也有提及賣地是四十九年,禧年一到,所有土地便要物歸原主。豁免債務的意義是幫助某些人,雖然有些人有能力償還,但有些面對天災,或者在人生中有控制不了的災難,他便要一生負債。現代因債務屬於自己,可以宣佈破產,但古時的債務卻有可能使到後裔不能翻身之日,若債務太重,最容易的出路就是被賣作奴隸,這樣便延續到下一代。禧年又包括了釋放奴隸的意義。

今天所提的豁免年,對當時大部份以色列人面對借貸是很有幫助的。許多工種和經濟活動需要借貸來運作,聖經中提及的豁免年是借貸背後的一種幫助,借貸是幫助那些沒能力生活的人,所以到了第七年仍然沒能力償還的,聖經提出要給予豁免,不要再拖延下去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月能力來償還。對於放債的人,若以幫助別人的心,卻又認別人對自己虧欠,也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就如請別人吃飯,若常覺得別人欠了自己一餐飯,心裡就很不快樂。在我們幫忙別人時,心裡總想別人回報我們,特別中國人以恩報恩,好像欠了別人人情就要回報,或者對人好的時候,也期望別人回報,因而積存了很多的「人情債」。豁免讓我們知道要放開,有些事情不用去記念和爭取,對人的幫助,到了一個時限就要放開。為什麼一開始不就送給他?卻要在豁免年處理?我相信不要「濫用」這份心意或慈善,聖經提到的是到安息年時要「鬆手」,即是放手。抓緊對雙方也沒幫助,人都是自私的,我們都顧著自己的益處,我們把自己的事情都捉得很緊,覺得這些都是屬我們的,不管是東西或對人的好處,我們總希望有回報,特別是現代社會我們都講求投資回報,我們做很多事甚至結交朋友也期望回報,像是作為一種的準備。

聖經提醒我們不要抓得太,因為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我們得緊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就好像孩子緊緊的緊大人一樣,無論我們對人、對事、甚至善事都是抓得太緊,因為我們感到不安全,心裡沒有滿足和平安。豁免年提醒我們要放手,把我們有的與人分享,分享後不計較回報。同時,別人也可以與我們分享,他們分享便欣然接受,並不需要覺得欠了人情,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帝愛我們,差祂的兒子來救贖我們,為我們而死,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覺得欠了祂人情,聖經中說我們不是欠債而活,保羅在羅馬書提及上帝給我們的是真自由,所以我們也應給別人自由,沒有人欠了我們什麼,我們有的是從上帝而來,所以我們願意與人分享,不,一定是金錢。我們可以與人分享我們的心和愛,去欣賞和支持身邊的人,讓他們得到滿足。滿足不是由金錢而來,耶穌說:你若要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我們知道自己有缺乏,所以也希望得到滿足,我們也知道身邊的人也有所缺乏,我們是可以給予滿足,問題是其他人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抑或我們目中無人,只看見自己,我們看到自己的缺乏和需要,並很努力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的傳統教導我們不要去求別人,所以有些很窮困的人也不取綜綬,我們要自食其力,不能與他人扯上關係,我們不願意幫忙和被幫助。問題在我們心中沒有他人,聖經說:神愛世人。我們也會說愛人,但很空泛,如果你能說出一個你所愛的人的名字就具體得多了。我們會說愛人,但卻不愛認識的人,因為有些人愛不下。不認識的人我們可能會愛,就如捐獻,覺得已幫上了,心感滿足,但卻不知道愛的是誰,他的需要是否只是金錢?我們心中有無看重一些人,是能使我們鬆開手把我們所有的分享,除非我們認識他們,把他們視如自己般看待,與他分享。

我們會擔心幫了他人之後,自己又如何?我們會先看自己的需要,看自己重要。聖經中提到很多祝福: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為業的地上,耶和華必大大賜福與你;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必照他所應許你的賜福與你。我們相信上帝是賜福我們的。在舊約中能借貸的人已被賜福,因為他能夠借錢和幫助別人已是很有福氣,能夠愛人已是很有福氣的,因為普通人做不來的。我們有福氣,因為神的愛充滿我們,我們學習認識身邊的人。若我們能鬆開手放下時,上帝有更多的福氣臨到我們,我們相信神在暗中察看、喜悅和記念我們。其他人或許並不知道,但在幫助他們,藉祈禱把他們的需要帶到神面前時,這種心意就只有神知道並喜悅,當我們願意鬆開手與人分享,上帝必定賜福,雖然我們並不知道祂使我們心裡得到滿足的方法。耶穌說,為自己賺取生命、會失去生命;為天國的緣故放棄生命的,可得著生命。神跟我們的關係是如此「詭秘」,我們發現我們越想抓緊,越抓不到。就如用手抓水,把手打開就能抓到,反而用手去抓就一滴也抓不到,當我們願意付出,神會記念,我們對神有沒有信心呢?沒有的話,向神祈求,求神賜予信心給我們。

當我們相信、願意付出和放手時,神的祝福便會臨到,上帝會幫助我們,我們的心靈會更滿足,生活更快樂,因為我們知道上帝充滿我們,不靠我們所擁有的和自己所努力的,乃是靠神自己來充滿我們。

讓我們一同禱告:主耶穌謝謝你,祢來到世上,為我們捨棄一切,求祢幫助我們能體會祢的愛,體會祢的付出,讓我們在這世界裡,面對許多人的時候,讓我們學習認識他們,讓我們學習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以致我們願意放手,在我們的豐富裡與他們分享、幫助他們,而這幫助是不要求回報,或得到某些特別的價值,這分享是因為體會耶穌的心腸,以致我們相信祢要幫助我們、滿足我們,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在這眾多需要的世界裡,讓我們成為祢流通的管子,把祢的愛向更多人分享,謝謝祢聽我們祈禱,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葡萄樹傳媒》整理:Josa Tsun/校對:Fanny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