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二月十九日──不恥下問

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伯38:3)

孔子的學生很多,其中一個叫子貢的,複姓端木,名賜。他是衛國人,為孔子得意的高足之一。有一天,子貢對衛國的一位大夫孔圉,死後被諡為「文」的稱號發生了疑問,便跑去請教他的老師孔子,問道:「老師,孔文子有什麼美德,為什麼死後被諡為文呢?」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說:「你問的這位先生,他天資明敏,而勤奮好學,如果他自己還有不了解的,又肯虛心向底下人請教而不以為恥。因為他有這種勤學好問的精神,所以死後被諡為文。」

古時人死了以後,根據他生前的行為事跡,立號表彰他就叫「諡」,通常由朝廷頒賜,也有由門人或後世私諡的。這段故事,源出於「論語、公治長篇」。「不恥下問」這句成語的意思是:一個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不必是全能,於自己所不知,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因為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多吸取別人的學識經驗,以補自己的不足,是非常必要的。

【靈訓】
一般人常不肯向人請教,尤其不願向地位或年齡低於自己,乃至學識不及自己的人請教。以為如此便有失身份,或怕人譏笑自己學識淺薄,實在愚昧之極。求知必須具有謙恭真誠的精神,否則將會一無所得,徒增自己的淺薄而已。唯有處處虛心,才會處處受益。這是一個學者及思想家最重要的態度。

林肯對無論什麼階層的人士,都喜歡和他們接談,使他獲得許多意料不到的知識,並且能夠深入基層,和了解人們的想法。大企業家菲爾德(Manhall Field)因常與一個僕人接談,便知道不少顧客的情況,使他在業務上有重大的進展。一個肯不恥下問,隨時向人請教的人,可以毫不費力地獲得更多的知識。

黃瑞西牧師著
摘自《366中國成語典考靈訓》美國榮主出版社出版
承蒙黃瑞西牧師授權轉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