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3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舊約原文解經)夏娃犯罪三步曲

編輯部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來果子吃了;又給她丈夫吃, 她丈夫也吃了。」(創三 6)

這節聖經乃是夏娃犯罪的三步曲,與約翰在他的第一書第二章 16 節所說的可以「共觀」。約翰如此說:「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

夏娃聽信魔鬼的引誘而犯罪,其程序如下:

一、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 ──肉體的情慾
二、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眼目的情慾
三、能使人有「智慧」  ──今生的驕傲

於是摘下果子而吃,也給她丈夫吃。她的罪便顯明了,她就成了罪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罪人,且為「罪人之母」。

這三步都是夏娃「情慾」的表現,也是使人犯罪的「動力」, 保羅謂「情慾與聖靈」為敵 (加五 17),意即聖靈是一種力量,情慾是另外一種力量,這兩種力量永遠相爭而為敵,使人不安,夏娃失敗了,是被情慾的力量所控制。約翰把人的情慾劃分為三部份,每一部份都可以使人失敗而陷於罪中也。這節聖經並沒有提及夏娃說甚麼話,她完全是在「思想」。她用眼來看,她用心去想,她也回味蛇所說的甜言蜜語。足見她犯罪完全是由她的思想而造成,也就是說夏娃犯罪的「動作」,是根據她犯罪的「動機藍圖」而成。所以雅各如此說:「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一 15)「私慾懷胎」,亦即「犯罪的動機在長成」,一切犯罪的動作「盡在不言中」長成。夏娃情慾的表現,也可以分析為人的「靈、魂、體」三元素的不正當追求。

  1. 那禁果可作食物,是「體」的追求。
  2. 悅人眼目而可愛,是「魂」的追求。
  3. 能使人有智慧,是「靈」的追求。

不過這三方面的需要與追求,都是不正當的,非聖潔的,不屬神的,因此,她便走上犯罪之途,上了魔鬼的大當。

人是看外貌的,神是鑒察內心的,人在外表上的「動作」, 是人人可見的,但人心中的「動機」,祇有神知道。保守自己的心(一切動機的泉源),不沾染罪惡,一切的行動便不會陷入罪惡的網羅了。所以箴言四章 23 節如此教訓人說:「你要保守你心, 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眼目的情慾引致動機犯罪

夏娃在犯罪前所表現的「眼目的情慾」,成為主要的犯罪力量,在第 6 節所記,三次提及夏娃的「視力」。

一、女人「見」那棵樹好作食物,這是視力的第一表現。
二、也悅人的「眼目」,這是視力的第二表現。
三、能「使人看見」,這是視力的第三表現。

第一個「見」是為「肉體」的,第二個「見」(悅人眼目),是為「精神」的,第三個「好看」,是為「內心」的。

歷史上所記,許多人犯罪,都是因為「看見」所致。亞干犯罪,是因為他「看見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和金條」(書七 21)。大衛王也因為「看見一個婦人沐浴」而犯大罪 (撒下十一 2)。夏娃犯罪的形成,完全是由「看見」所致。

「悅人的眼目」一句的「悅人」二字, 原文為 תַּאֲוָה TAAVAH,此字中文聖經曾譯為「心願」(詩十 17),但這字也曾被譯為「貪慾之心」(民十一 4),表示這字有善意與惡意的涵義。因此「悅人的眼目」一句,其本意為「使人的眼目有貪慾」,或「達到人眼目的願望」,是眼目的情慾的強烈要求。

至於「能使人有智慧」一語,不易明白。有人問,夏娃用肉眼去看那分別善惡樹,怎能知道它能使人有智慧呢?今日科學家、生物學家、植物學家可以用分析、試驗的方法,以證明某一種樹的性質與用處,夏娃單憑簡單的「觀察」,怎會知道它能使人有智慧?這字「使人有智慧」原文為  שָׂכַל SAKAL,有許多不同譯法,有人把它譯為「使人有內在的智慧」(箴一  3)。詩二  10譯為「省悟」;以賽亞書四十四章 18 節譯為「明白」(參代上廿八 19)。撒母耳記上十八章 15 節譯為「精明」。但這字的原來意義為「觀看」,轉意為「好看」。相信這字是指「另一種看見」,不是指「肉眼的看見」而言。在夏娃的心目中,充滿因蛇的甜言蜜語而引起的幻想,那就是這棵樹不但外表好看,也會使人看見另外的東西,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因為蛇對她說過,「你們的眼睛就明亮」一語,夏娃相信這樹的果子,一定使人「看見現在所看不見」的事物,可稱之為「內在的看見」或「特殊的看見」。

總而言之,以上所說的一切都與「看見」有關,亦即與眼目的情慾有關,夏娃的失敗是因為有多方面的看見。「看」並不一定能使人犯罪,但「看」了之後,才加上「行動」,罪便形成了。

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時,魔鬼也用同樣有四千年的古老方法、讓主耶穌「看」萬國與萬國的榮華,主耶穌也「看」了, 但未付諸行動,所以主耶穌便得勝了(太四 8)。拉比對「使人有智慧」一語作以下解釋:拉比相信在夏娃陷入蛇引誘的迷惘情形之下,她似乎有了一種覺悟,起初她以為神不許她和亞當吃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可能是因為該樹的果子有毒素,所以她從來不去「看」它,也不想去摸它(正如她對蛇所加上的一句)。但現在首次抬頭上望,發現該樹的果子並非她以前所有的錯覺,而情形正相反,她發現那些果子的三大好處。最好的一點是「能使人有願望的智慧」,即吃了那果子以後,「想甚麼就有甚麼」,正如天方夜譚的亞拉丁神燈的故事一般,那神燈能使持有者,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夏娃相信吃了那禁果之後,便有這種效能云。

夏娃摘果來吃,也給她丈夫吃

夏娃犯罪,並非因為吃了那「禁果」,乃是因為她「吃」了那果子,她的罪成為事實,並非因為那「果子」,乃是因為她的「行動」。該行動與神的禁令衝突,亦即違背神命。其實那「果子」並無毒素,亦無死亡的成份,以致始祖會死,他們會死,是因為不服從神的話語,侵犯神權之故。

夏娃初時對那分別善惡樹存有懼怕之心,可能從來都不敢對它正視,也不敢伸手去摸它。但現在她的動作在蛇的勸誘下有了強烈的表現,先是用眼去看,用心去想,也用幻想去推測;然後用手去摸、去摘,最後把那果子吃下去了; 同時,把罪帶進世界。這是人類第一次犯罪的過程。

夏娃不但自己吃,也給她丈夫吃,她丈夫也吃了,於是二人都成為罪人。不過他們二人對罪的責任輕重有些不同,亞當是直接從神聽到那禁令的,夏娃卻是間接聽到神的禁令。假如亞當犯了那禁令,他的罪較大,刑罰也應較重,現在夏娃犯了那禁令, 她的罪應較小,刑罰也應較輕。

因此,在神的啟示中,亞當代表了全人類,雖然夏娃首先犯了罪,但犯罪的責任要由亞當去承擔。保羅在羅馬書第五章討論「罪」的問題時,便以亞當與基督作對比(12-21 節)。保羅認為罪是從亞當入世的,死也因他犯罪而來。又說從亞當到摩西,罪作了王。保羅四次提及「一人的過犯」或「一人犯罪」,又一次提及「一人的悖逆」,都是指亞當而言。亞當成了人類犯罪的「代表人」,於是他們的子孫也都生在罪中,因為他們犯罪後才生兒養女。



相關(靈修文章):


# TAG

EN English MONDAY MANNA 中國成語 以色列 以色列新聞 你累了嗎 保捷 信仰見證 出埃及記 利未記 創世記 劉國偉 原文解經 國度禾場KHM 天人之聲 天堂 奇妙的創造 妥拉 妥拉人生 家庭 市井心靈 張哈拿牧師 愛情 敬拜 智慧 梁永善牧師 歳首到年終 民數記 清晨妥拉 漫畫事件簿 為以色列代禱 琴與爐 申命記 真理 知識 研經課程 箴言 考門夫人 聖經 荒漠甘泉 見證 週一嗎哪 靈修 靈修文章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