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復興之道(林豪恩先生)2018.11.11

語音(廣東話):

復興之道(林豪恩先生)2018.11.11 (圖1)

主題:復興之道
證道:林豪恩先生

一. 引言

復興這兩個字,我們有時在基督教界聽到,大概是呼籲信徒從「不冷不熱」的狀況,靠著聖靈的能力,重新火熱。具體表現是積極投入事奉,廣傳福音。按字典的解釋,「復興」一般的意思是:「衰落後再興盛起來」。剛巧,近年不少國家都在談論復興。

大約十年前,中央電視台製作了一部介紹中國近代史的政論片,名為《復興之路》,透過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探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實現。在地球的另外一方,特朗普以「令美國再次強大」的口號勝出了總統選舉,在東西之間,土耳其重新推動鄂圖曼精神,期望復興輝煌歷史。

剛才大家聆聽經課時,有沒有聽到復興的聲音呢?今天的講題是Ideas of Restoration,有沒有看見耶利米書描繪以色列人被擄回歸的景象?有沒有聽到詩篇頌唱重建的歌聲?有沒有想像到希伯來書介紹那更新了的祭司職任?最後,有沒有留意到那位福音書記載中恢復視力的朋友?這四段經課對我們思考復興有甚麼啟發呢?帶給我們怎樣的復興想像呢?

二. 經文

耶利米書

31:7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為雅各歡樂歌唱,為萬國中為首的歡呼。當傳揚,頌讚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以色列的餘民。』

31:8看哪,我必將他們從北方之地領來,從地極召集而來;同他們來的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他們必成群結隊回到這裏。

31:9他們要哭泣而來。我要照他們懇求的引導他們,使他們在河水旁行走正直的路,他們在其上必不致絆跌;因為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蓮是我的長子。

1.1. 社會制度的復興:社會應該包括「盲人、瘸子、孕婦、產婦」等弱勢群體

亡國被擄的,有一天竟然能夠踏上回歸故土重建家園的道路,他們歡樂歌唱是可以明白的,他們熱淚盈眶也是可以理解的。相對特別的,卻是第八節所提及在回歸人群中的幾類人:「同他們來的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這現象啟發我們思考復興的第一個層面,是關於人,或者說,是關於群體,用現代的詞彙說,是社會制度。

在回歸的群體中,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這些人從何而來呢?應該不是被擄往巴比倫的人,因為沒有戰勝國會愚蠢地把戰敗國的弱勢群體帶到自己國家去照顧。戰勝國通常擄走政治上的重要人物,以及有生產力的壯丁。列王記下24:14節記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後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假設:「又將耶路撒冷的眾民和眾首領,並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萬人,連一切木匠、鐵匠都擄了去;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耶利米書提及的「盲人、瘸子、孕婦、產婦」,可能就是那些連尼布甲尼撒也不願帶走的「國中極貧窮的人」,或者是不良於行的人,或者是那些在戰爭中或逃亡中受傷的人。無論來歷如何,這些都是需要被照顧的人,而不是在回歸重建的重要時期能夠在國防上和生產上貢獻的人。上帝的選擇很特別,祂竟然說:「31:8看哪,我必將他們從北方之地領來,從地極召集而來;同他們來的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他們必成群結隊回到這裏。」即是說,無論他們是強勢或弱勢、是有經濟能力還是需要被照顧、是有防衛能力還是需要被保護,他們都屬於同一個回歸群體,屬於同一個回歸的隊伍,都是重建中的社會的一份子。

從耶利米書的敘述可見,上帝期望我們的社會應該是包容性(inclusive)的,而不是排他性(exclusive)的。然而,在追求復興或強大的過程中,有些想法是盡量清除拖累社會的成員,保留生產力強盛的精英。大家一定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但有否聽過他們連自己德國人也屠殺呢?1939 年 10 月,納粹開始屠殺那些被認為「不配擁有生命」的德國人。起初,他們鼓勵醫院無視這些病人,讓病人在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下死去。後來,成批的「顧問」來到醫院,決定誰應當死亡。那些病人被送到各個屠殺中心,死於致命的注射或毒氣。在整個二時期間,有人估計有多達200,000 身體或精神有缺陷的德國人被屠殺。

或者有人說,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然而,為了強大而清除弱者、為了進步而趕走落後者、為了經濟增長而把人以GDP的貢獻分等級,這些價值豈不也是一樣危險嗎?

追求復興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復興最終的目標是人民,而「盲人、瘸子、孕婦、產婦」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應該是人民中的一份子。有人說:「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它對弱者的態度」。

詩篇

126:1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

126:2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126: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126:4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這些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

126: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126: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

2.1. 經濟運作的復興:付出有回報,辛苦有收穫,是一個可期待的社會

呂振中譯本把「被擄歸回」翻譯為「恢復故業」,幾個常用的英文譯本都接近這個意思。輝煌的故業復興,過往的幸福重拾,當然是值得歡喜;失而復得,如乾涸了的河道復流,難怪詩人說:「我們好像做夢一樣的人」。正如上一段所說,為這種狀況歡慶並不是特別的事情。最後的兩句,卻引導我們思考復興的第二個層面,關於勞動與回報,用現代的語言,是經濟制度。

126: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126: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

這兩節是平行的,第六節具體地呼應第五節,表達相同的意思,就是勞動者會得到勞動的成果,辛苦付出會有正面回報。如果用許冠傑的歌來說,就是「出左半斤力,想話攞返七八量」。今時今日,當各國都把復興作為口號的時候,有沒有考慮經濟上的公平性呢?有沒有留意勞動者是否得到勞動的成果呢?

剛才提過,特朗普以「讓美國再次強大」為口號勝出了總統選舉,他這個「再次強大」的口號與東方領導人「復興」的口號不謀而合,遙相呼應。要再次強大,即是說曾經衰弱,那是甚麼時候?甚麼狀況呢?容易令人想到的,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引發的經濟衰退。Now新聞最近有一篇關於美國的報導:

【Now新聞台9/10/2018】「金融海嘯後,經濟逐漸遠離寒冬,理應越來越多人可以安居樂業,但現實並非如此,無家可歸的人反而與日俱增。專家把問題歸咎於財富分配不均、低技術工人被淘汰、房屋供應緊絀導致租金上漲、政府減少房屋及醫療資助,令貧窮戶百上加斤。洛杉磯無家可歸者人數五年內增加了四成九。市長直言,「無家可歸」已成為當今世代最大的道德與人道危機。」

領導人吹捧自己已經令國家再次強大,並且傳言連任的競選口號是「繼續強大」。國家強大了,人民幸福嗎?資產價格上升了,勞動者得到勞動的回報嗎?國家經濟指數亮麗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嗎?

詩人並非期望不勞而獲,只是提出重建一個社會的時候,經濟制度上最基本的要求:「126: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126: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我們每天工作,掃地的、售貨的、駕駛的、辦公室工作的……我們的付出,所得的回報能夠讓我們好好地生活嗎?我們一生人在工作,所得的回報能夠讓我們放心退休嗎?如果能夠,這才是真正的復興,真正的強大。

希伯來書

7:23一方面,那些成為祭司的數目本來多,是因為受死亡限制不能長久留住。

7:24另一方面,這位既是永遠留住的,他具有不可更換的祭司職任。

7:25所以,凡靠著他進到上帝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長遠活著為他們祈求。

7:26這樣一位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對我們是最合適的;

7:27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因為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

7:28律法所立的大祭司本是有弱點的人,但在律法以後,上帝以起誓的話立了兒子為大祭司,成為完全,直到永遠。

3.1. 祭司職分的復興:包括安身立命,信仰及心靈世界

希伯來書宣布,在新的時代,不但不會取消祭司制度,祭司制度更會被更新。我們剛才讀的那段經文,主要講述更新了的祭司制度下的大祭司。作者在26節指出這位大祭司「對我們是最合適的」,在個人特質上,他「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26),在執行任務上,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27),在果效上,「凡靠著他進到上帝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長遠活著為他們祈求」(25)。

在新時代的復興中,信仰到底有甚麼位置呢?有人曾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即是說,信仰是復興不可或缺的元素,與希望和力量有密切關係。重要的是,該「信仰」帶領人民往朝見誰呢?指示人民往哪裏去呢?從古至今,中國人都不單單追求物質的進步,更不停地尋索「安身立命」之道。能夠讓人安身立命的信仰,必需能夠給予人-種深度的安全感,跨過高山深谷,穿越生死也感到平安;也必需能夠給予人一種深度的滿足感,在患難中有忍耐,在忍耐中有盼望,因盼望帶來喜樂。中國人也知道這種平安和喜樂不能單單從人而來,因此而懂得仰望上蒼。

中國人也有以上天為價值源頭的道德精神傳統,文天祥的「正氣歌」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高師寧是中國宗教社會學學者,她對企業家群體的商業道德做過調查,發現有信仰的人和不信仰的人不一樣。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企業家,不能說就盡善盡美,但相比那些不信教的企業家而言,他們對職工會更好,對客戶會更講誠信,還有很多人熱衷於慈善公益事業。

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新的時代,是祭司制度復興的年代,這位新的大祭司貫通天地,帶領人直接進到上帝面前,引導人通往安身立命之處,支持人好好地生活。

馬可福音

10:46他們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離開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盲人,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

10:47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

10:48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著:「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

10:49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他們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

10:50盲人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

10:51耶穌回答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

10:52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盲人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4.1. 視力的復興:恢復視力,恢復視野,看見甚麼,跟隨甚麼

最後一段經課,馬可福音10章46-52節,講述一個盲人恢復視力的故事。耶穌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我要能看見。」這位朋友終於恢復視力,他看見甚麼呢?看見又如何呢?視力正常的朋友,你又看見甚麼呢?看見又如何呢?有時,看見甚麼,未必由視力決定,而是由視野決定。

經文沒有明言那位盲人恢復視力後看見甚麼,但卻記述了他的行動:「就在路上跟隨耶穌」。我們合理地假設,他看見了耶穌,因此選擇跟隨耶穌。其實,對一位恢復視力的盲人來說,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實在有太多東西以前看不到現在可以看了,有太多行動以前做不到現在可以做了,但他似乎在耶穌身上看見了道路、真理、生命,因此就選擇了跟隨道路、真理、生命。

當人們追求復興的時候,他們看見甚麼呢?當人們追求強大的時候,他們看見甚麼呢?這不是視力的問題,而是視野的問題。

視野,有時會被阻擋,令人們看見特定的事物,而被限制去看其他事物。

何光滬是中國宗教研究學者,他指出:「無數的中國人提起傳教士,還只說那都是「鴉片販子」、「外國間諜」、「文化侵略」等等,這不是讓人覺得這個民族驚人地無知,或驚人地健忘嗎?但我認為,這絕非中國人民的過錯,而是那些故意誤導者的罪過。」他接著說:「越來越多不抱偏見的學者,都認識到基督教對中國現代化確實是很大的積極的促進力量。從歷史上看,辛亥革命以前,基督教就對中國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例如在鴉片盛行期間,大部分在華傳教士,特別是英國的傳教士,早就大聲疾呼反鴉片,寫文章、畫漫畫、辦戒煙館,勸阻中國人吸鴉片。一些英國傳教士發現在中國呼籲沒有用,就跑回英國去呼籲,又寫文章,又辦雜誌,抨擊鴉片貿易違反道德違反信仰,還成立反鴉片組織,聯絡各界人士,一次次呼籲簽名,向國會請願,要求立法取消鴉片貿易。又例如,辛亥革命前後,天主教和新教傳教士已經在中國各辦了幾千所小學中學,還有中國最早的十幾所大學。又例如,傳教士還興辦了當時中國幾乎所有的醫院,為中國引入了現代醫療和醫學教育機構。」

馬可福音描述施洗約翰說:1:2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1: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今天,修直那條道路,可能不是用鋤頭,也不用推土機,而是撥開雲霧,洗刷天空,恢復視野。當人們恢復視野的時候,但願都好像故事中那位重獲視力的朋友一樣:「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三. 總結

今天的四段經課,啟發我們思考restoration的幾個向度,重建包容性的社會,重建公平的經濟,重建安身立命的信仰,最後而且不能輕視的,是恢復視野,看見包容性的社會令人民守望相助,公平的經濟令人民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信仰令人民生活得平安及喜樂。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復興之道(林豪恩先生)2018.11.11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