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因望而繪(島子)2012.4.8

語音(普通話): 《葡萄樹傳媒》文稿整理:Fanny主題:因望而繪
證道:島子(王敏教授)

我這次從兩個方面以藝術來證道。一個是從中國的基督教藝術史所含的、所承載的道;另外的是我此次在崇基第五屆文化節所準備的展覽叫「轉輓歌為讚美詩」──從我的創作來證道。

從我的作品來講起,這件作品叫《苦竹》,是一個十字架。用竹子來做成的水墨十字架。在我看來,中國水墨畫也有二千多年歷史,從宋元,可以說從唐開始,追溯到漢,而它真正成熟是在宋代。而從宋代開始,中國文人就主張「尚意」──崇尚意境的一種繪畫──以神似,講求氣韻。蘇東坡、吕公著、王安石這些文人畫家的詩書畫的創作中,就設立了一個傳統,就是「尚意」──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我們知道這個時候就開始,文人就以竹子作為自己的文化人格和道德人格的比喻。因此君子以竹來比喻自己的性格,一直從宋代到清代畫家鄭板橋。這種人格是向上的、清潔的、正直的。在我的水墨裡面,試圖把傳統的人文精神溶入基督精神。

這樣的十字架就是帶有救贖,主為我們捨了生命,作了挽回祭,使我們得救,最主要祂復活了。我們這屆的文化節主題是「盼望」,如果沒有復活,我們就沒有盼望;沒有主的再來,我們的盼望的虛空的。以水墨的十字架作為我的創作符號。

這作品是我在2011年復活節創作的,其實它的主題也是盼望。這作品叫做「153條魚」,正題叫「復活」。我們把它排成一個幾何,最上邊這一條是一行、第二行是二行、第三行是三行、第四行是四行…. 一直這樣的排下去到十七行(十七條),加起來就是「153條魚」。有些聖經的考古學者發現說,主耶穌復活之後,在第17天,在提比哩亞海呼召西門彼得,那 一夜西門彼得打了一夜魚,到了清晨仍舊是一無所獲,黎明時,主耶穌在岸上問說,「小子們,怎麼了?得到了嗎?」「沒有」「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 著」。他們撒下網,一拉上來都是大魚,共有一百五十三條魚。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得人如得魚」。

我們知道基督教藝術最早的符號,就是教會的符號──一條魚。通過這條魚,主內的信徒們… 那時候是公元四世紀,羅馬還在迫害基督徒,所以就有了這個符號。基督教的藝術有源遠的歷史,它是活的。去年(2011年)我在德國的個人展覽裡,就叫「活水森林」,也是用魚打開屬靈的眼界,感謝神,這個作品其實是記念我們的主復活了。

十七行、一百五十三條魚,這個數字是極其奇妙的。這數字有別於西方哲學上的…特別是希臘哲學,他們提出最後世界的本源是「數」,但「數」的本源是甚麼?數的本源是神──神的靈對我們的啟示,否則數又有甚麼意義呢?我們現在是一個數碼時代,對吧?數碼式的生存。數碼式的生存如果沒有生命,人們看不到天空、飛鳥、魚,這個數碼又有甚麼意思呢?

接下來,這個作品叫做「蔚藍」。我用的色彩是藍色、 金色及暗紅色。暗紅色是耶穌基督的寶血。這作品是讚美神。所以這次的展覽名稱叫「輓歌與讚美詩」。輓歌在基督復活這樣一個的歷史事件,是人類救贖歷史的中 心事件,這事件就是復活,我們就得讚美復活。我們悲哀是人不認識神,所以叫「輓歌」,為人的有限性而悲;為神的偉大、永恆而歌讚。

當 我2009年創作這作品不久之後,有一個炮彈專家的朋友(專門負責一些解密的工作)。他看了這作品後,大為感動說:「我能不能收藏它?」「你為什麼要收藏 它?」「我看到有平安!」「你能不能講一講?」「你看,如果我的工作室裏面,我把這《蔚藍》掛起來,我就會感到耶穌祂在看著我,心裏面就會很安全、很安 穩,我也能睡好覺了!」「感謝神!這樣你是蒙神的福氣了!當你內心有和平時,世界也就有和平了。我這作品有這樣一個的歸屬,也感到非常高興。」

我提出的「聖水墨」,其實就是「榮神益人」的一種藝術。而何謂「聖水墨」呢?整個基督教藝術是強調教會歷史的藝術──與 教會是一個與生俱來的關係。從狹義來看,它所強調的,是更加直接地表達信仰,因此也帶有鮮明的宣教色彩,在當代語境中因其絕對服務於神學和教會的基要方 面,而顯得不甚自由而偏於一隅。在廣義來看,面對歷史性福音及守護這一個福音的教會藝術,在我看來,應呼應不斷且萌生上帝之國的真理,且注重基督信仰的個 體生命體驗以及其時代的處境性表徵。作為基督教藝術,第一、應該有關懷。這關懷是走義人的道路、走主耶穌十字架的道路。如此,你的題材裏面不僅僅是聖經裏 的插圖的那一種的表達,而且還要有當下的關注。這種「關注」,我認為一個是政治、社會批判,還有的就是關於美的批判──我們實在的「美」應該如何?──把基督的恩典時代的審美變化,而自行顯現出自由的視覺行事風格,人們也通過基督深沉的靈性感動,而進入神聖的意義領域裏。

這作品叫「魚刺在魚肉中發育,壯大了海」。在我的作品裏,魚就是基督徒。那「魚刺」是甚麼呢?魚刺的象徵是屬靈的盼望,是作為基督徒的內在本質──信心、希望和愛──在魚肉中發育,也就是帶領我們肉身的行動與神同在。而「壯大了海」,海就是一個世界,也是一個超越的世界,也是對天國的一個響往。因此這個標題是一首詩的標題。詩的語言是隱喻的,我們讀聖經裏的詩篇,很多都是比喻和象徵的。這裏海不是海、魚不是魚──魚是基督徒,海是超越的海、是天國,天的 響往。魚刺是作為基督徒所謹守的信心、希望和愛。如果我們有了「信心、希望和愛」,我們的靈命就會成長。因此,它呈現出一個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從少到多, 一、二、三開始,到更多、更寛廣、更藍,在你的左邊有一個藍方塊,藍方塊裏有一個白色的,一個鬚的魚形,這個是象徵主耶穌來迎接我們,我們就「得人如得 魚」,我們來是服待人而不是叫人服待我們。

魚 成為我的水墨作品中非常喜愛的題材,我也創作了《子非魚》。子非魚是一個典故(我把中國宗教翻轉再進行融會),是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曰:「鯈 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在中國美學史上關於美的主觀性,審美是有主觀性的,審美不謹謹是客觀的。

我 設定的「魚」是基督徒,就有人經常問我:你們信、你們基督徒有甚麼好處嗎?其實這個問題是挺難回答的,如果你從第一個層面回答,所謂「好處」,那就是現 實、作為肉身的好處… 在中國大陸的大學裡面,你要入黨作官,因為「入黨」的話,你才可以有一官半職,這就叫做好處。而你作為基督徒,像我這種基督徒的教授,我清華大學裡,基本 上是屬於邊緣的,就是它不公開迫害你就已經是恩典了,是主的恩典,但它處處會防範你,是沒有好處的,是我們背負十字架,走苦路的。譬如說我在2009年的 時候,策劃了一個展覽(註一),就是記念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1915),英國傳教士一百周年,他當時的事工做得很大。在雲南貴州的苗族,他們是沒有文字,只有言語(口語),柏格理去了就 是翻譯、創立苗文(註二),幫他們翻譯了新約聖經,當他去世的時候,新約全都印出來。不僅如此,他也在當地建立了學校,約民國20-30年代,把它稱為是 一所「中國的香港」,因為那裡有中學、醫院,甚至在山區裡有游泳池、籃球場… 我有一個很大的感動,當時我帶領了十幾位藝術家做了一個展覽,叫「采風」。我拿了一個紀錄片叫做《佳美腳蹤》,當時我們去做了采風創作活動,看看今天基督 教在當地的狀況,今天那裡很苦,我去是主在馬棚裡面,有跳虱、蚊子、馬在夜間吃草把頭伸過來… 想到主耶穌當年,祂生在馬槽裡。我們在北京做了展覽之後,很感動,在聖誕那天開始做,後來我們想,這個展覽應該到柏格理、富能仁的故鄉去做展覽,我們當時 設定是從北京到上海,再到香港、英國,但我們還沒出上海,就被查禁了。

他 們的查禁是不會給你任何正式文件的,他們就是打個電話通知上海美術說:「你們沒有權利做宗教活動。」上海美術館說:「我們怎麼是宗教活動呢?就只是藝術 呀?是基督教藝術。基督教藝術是有歷史的,這是我們合法的範圍。」然後他們給浙江省華福慈善基金會(是支持我們這個展覽的主辦單位)說:「你們沒有權利, 來組織藝術活動。」很流氓、非常流氓。這個展覽我在北京的時候就知道,他們不會讓它順利的,打從一開始,就有兩輛警車跟著我,便衣就有十幾個。我在這裡 說,我這個證道很艱難,包括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這件事越發堅定我的信心,因為我們是為主作工,是吧?基督教藝術都是為主作工,我們求主記念,在中國大陸 的這些弟兄姊妹在作工。我想主在使用我,我才有這種能力,有時候我也覺得力不從心,有時候覺得自已像約拿,主說你要去呀,去把福音傳到那裡去,我覺得我頭 髮都白了,你看… 我的牙齒也開始脫落了,我該退休了… 但是主說,不行。我像約拿那樣,是不是找個地方、找個大蓖麻,在蓖麻葉子下面睡覺,甚至我想跟神理論、理論,但主經常啟示我,你要行走…

我 來這之前作了一個夢。我記得小時候,我在外公家裡,外公也是一個知識份子,他也是有很多收藏品,像王鐸書法家的畫和書法他也有。我夢見我在外公家住的那個 房間,後牆突然出現一個大洞,一看,外面坐著一群人在吃喝、哈哈笑,我摸著那個破缺的窗口,露出石頭或甚麼的,我在看,突然有一個人指著說:「你看,他想 拿石頭砸我們。」其實我沒有,我就只想看,心裡很恐慌、很不安。這個時候,我在夢中經常出現一個中年女性,或穿黑衣服或白衣服,很瘦削,這個人經常跟我說 話(我後來畫天使,基本上沒有畫上他們的眼睛、鼻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她說:「你不要害怕,那是黑社會,你走的是十字架道路,所以你不要理會他們, 你有你的事要做,就是說,你要前行。」所以我後來的作品裡面,有很多形象,都是夢裡… 我把這些夢都看作是神給我的啟示。

左邊的是子非魚,我畫出了魚的快樂,是作為基督徒的喜樂,底下畫的,像一些姐妹,長頭髮,很可愛,這些像大蝌蚪,還沒有變成青蛙的。

這 作品畫的是《靈語:最後的晚餐》,我是用中國書法的線條,這一根線從這開始,就把主耶穌跟十二個門徒連在一起了,主的位置在這個位置,祂發出了聖光,最後 我是用潑墨,反覆的潑墨,看起來,就像一個心電圖,在波濤洶湧的海浪裡面。這裡是主耶穌最後的晚餐… 為甚麼叫「靈語」呢?是聖靈在這裡作工、引導了,主耶穌即將要告別門徒,是激蕩,世界也是激蕩人心、情感,所以它像一個心電圖。主耶穌就是一顆心臟、是我 們世界的心。這是我大致的創作。

我來崇基很感動,就是崇基的校徽,它有很完整的基督教藝術史,這個校徽就是取材自大秦景教碑之圖案。這是唐朝就出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內。

這個是到了元代的《景教瓷墓誌》, 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元松州古城出土的,我們看這個十字架,墓誌正中繪十字架,在十字架上方左右各有一行古敘利亞文,下方左右各有四行回鶻體蒙文,十字架 底繪一蓮花紋。這蓮花… 有的原教旨(或本色主義)說,你們基督教不能用佛教的符號,這樣容易混雜。但是,在我看來,不是這樣。既然萬物都是天父所創造的,這些聖潔、自然的符號,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用它來讚美上主呢?這蓮花是純潔的、百合花也是純潔的… 我們經常說:「主,祢是山谷中的百合花」;我們也可以說:「主,祢是聖潔的白蓮花」。所以從基督教藝術史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符號,只是看你怎麼去用。 我經常說,在基督裡使一切都是器皿,是吧?我們的身體、藝術家,萬物都可以是器皿,都可以盛載聖義。

這是最早的土山灣畫館,是中國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培養了畫聖像、聖工,這是輔仁大學最早的美術系創作的作品。這是《苦難的中國》由方希聖繪畫…

今天因時間關係,我就講到這裡。
——————
註一:http://www.shimenkan.org/news/798/

註一:
以苗族服飾上的某些花紋、圖案,並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共同組成苗族文字,稱為「波拉字母苗文」(The Pollard Script)。(資料來源:http://www.hkcc.org.hk/acms/content.asp?site=hkcc&op=showbyid&id=1458

《葡萄樹傳媒》文稿整理:Fanny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