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行公義.好憐憫(希伯來聖經觀點) 李熾昌

(由於原影片受損,此乃修復後的,質素較差,見諒)

視頻/音頻/文字版權歸【葡萄樹傳媒】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講員:李熾昌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這個題目是「行公義.好憐憫」,從聖經希伯來書的觀點,是大會要求我講的。大家知道我們所要談的經文就是這一段,在《彌迦書》第六章6-8節,這段經文裡我們先要看一看它的背景是甚麼,因為在這裡我們所引的「行公義.好憐憫」,其實是在一個大的段落當中,有一個人問,我朝見耶和華,我來到上帝的殿,我和上帝建立關係,我去崇拜祂,我應該帶著一些甚麼,用怎樣的心境,到底上帝要求一些甚麼,問了這些問題,所以從這些問題開始,「到底需要甚麼?上帝需要我們做甚麼?」他自己回答了,用了問話的方式:

「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這些是很尊貴、很重要的,很有價值的一歲的牛。

「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大家也知道,獻長子就是最高尚的,如果我們看《創世記》,上帝要求亞伯拉罕獻以撒,我們覺得他可以將他一生最重要的、最好的、唯一的、年老所生的兒子獻上,我們覺得是好事,但是聖經並不是這樣說的,大家可以回家看一看,在這裡不多談,聖經說,「不可以!不能夠將兒子獻祭!」這是聖經一直要說的,所以,耶和華以勒(上帝)已經準備了有獻祭的祭品,獻人為祭是一個罪過,後來我們整個傳統(這是要引用新約來說明),是亞伯拉罕的信心的表達,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麼。」

「世人哪。」「世人」這一句話所指的,不一定是教會裡的朋友或上帝的兒女,是普世的人,所有的人。

「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甚麼是祂所要求最好的、最尚善呢?

「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這才會出現我們這一個,「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在這裡我們要談談兩對在聖經當中很重要的詞語,第一個,mishpat,「公義」或者這裡英文叫Justice,第二個是「公平」(cedhaqah – righteousness)。這一對常常出現,出現第一個就有可能出現第二個,所以第一對是「公義」和「公平」。第二對就是「憐憫」(Hesed)和「誠實」(Emet)。這四個字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將舊約聖經當中的宗教的情懷,它的世界表現得清楚,我們就要學習這四個字。但是這四個字又是最難翻譯,不知道到底它的用意是怎樣,因為它廣泛到超過我們所能界定它的,所以,在這裡我們不會去界定,如果你說還有另外一個字是甚麼呢?就是後面的salom,這是第五個字。這裡有一段經文「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為甚麼這裡出現「慈愛」?但上面並沒有出現過? 因為「憐憫(hesed)」在聖經裡面是翻譯成「慈愛」,翻譯成「良善」,翻譯成「恩慈」,翻譯成「憐憫」,都是同一個字。「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英文比較好一點,它們是 Kisses。

在這裡「公義」是有四個層面,第一,公義是上帝本身的代表,用一個字就是「embody」,上帝就是embody了公義和公平,也就是說上帝本身就是公平和公義,是那位 divine order。但是,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時候是以公義作為宇宙的基礎,就是說,要找出公義是甚麼?就在宇宙裡面。但第三個層面就是,公義就是在每一個君王、領導人、統治者、領袖等的身上面,他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要他們履行公平和公義,所以,如果那一個當領袖、統治者,你會以為是一個權力集中的地方,但是在舊約聖經裡面的了解就不然,他們之所以要存在,是有他們的目標,就是為了要建立 social political order (社會政治秩序)。這三個 order 就是很重要的,divine order (神聖秩序)、cosmic order(宇宙秩序)、social order(社會秩序),那都是我發明的,不一定對的,而我再加第四個,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個人的層面,生命的目標,或者是使命,在這裡有兩段經文,表達了上面的一些的意思,「祂喜愛仁義公平」,在這裡公義公平有另外一個翻譯,就是仁義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愛」,耶和華是創造宇宙的時候,在大地當中已經將這一個慈愛(或者叫做憐憫)放在大地裡面,在舊約《創世記》一開始裡面,上帝對亞伯拉罕說,「我要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稟公行義」,「稟公行義」有兩個字,就是前面的「公平公義」這兩個字同時出現,不過中文在翻譯的時候,叫「稟公行義」,一個相當不錯的詞語,但其實就是 「Justice」 和 「Righteousness」,兩個都是一齊出現的,這就是四個層面。

我之前說君王領袖統治者的天職太多了,經文多到不得了,在舊約隨時可以找到,我只是說一篇《詩篇》72篇一個為君王的祈禱,「上帝阿,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王和王的兒子是一樣,都是王室的意思,這些是詩,詩是 Parallel – 對句的,陳老師,這裡的中文對得不好,我們要找陳老師來重新翻譯,兩句是平衡的,「他要按公義審判你的民、按公平審判你的困苦人。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salom 這個字便出現了,「他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他為了困苦的人呼冤,這裡很清楚對君王的祈禱只要求一樣東西,公義和公平,有了公義和公平,人民才可以得到安居樂業,伸冤很重要,伸冤這些字其實就是新約所說的 salvation,救贖是什麼呢?是沉冤得雪,是一個救贖,如果要再找一個層次是什麼呢?便是彌賽亞盼望和遠象,為什麼會有這個?是因為地上君王(我們之前所講)和我們個人雖然有天職,但是每一次都是沒有做到的,失職,所以才有 Messianic Expectation (彌賽亞期盼) 或Eschatological Hope (末世論盼望),這裡有段經文說到「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耶利米書23:5),同樣的又出現了兩對,公平和公義是甚麼?要回頭看先前的祈禱,為困苦的人伸冤,是為了一些無依無靠的人得到保障,這個就是公平和公義,這些都是被舊約聖經所期待的一些要作的合宜的行為。「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祂要以公義審判,公義必當他的腰帶。」同樣的,對將來有那一個統治者也好,在這裡彌賽亞都是要求公平和公義。

再看另外一對,「憐憫」(Hesed),很難翻譯,《何西阿書》作「良善」,《詩篇》作「慈愛」,例如「他的慈愛永遠長存」。其實「憐憫」這個字和我們今天所說的「憐憫」是同一個字,在《路得記》說,「他的恩他的慈,他的恩慈。」這個是我們說的 compassion (憐憫;同情),或者在這裡我們先不翻譯,讓我先說三個要點,如果要翻譯這個字,或者要了解今天所說的「憐憫」(Hesed),第一,它一定不是只是藏在心裡面的,它一定是有行動的,所謂的 Active,它一定不單單是屬於個人的,它是社會性的(Social),它一定不是短暫的,就是說,「我今天想做可以做,明天不想做就可以休息一天。」不是這樣子的(enduring – 持久的),所以,不論 Hesed 怎樣翻譯都好,我們待會都會再談。我們翻譯成「憐憫」,但是就算是翻譯成「憐憫」的話,第一,它一定是 Active 的,有行動性的(Active Participate),第二,一定是社會性的,第三,一定是長遠的,例如《何西阿書》第四章裡面說,以色列人被上帝責罵甚麼?不是他們沒有憐憫、沒有慈愛,他的憐憫(Hesed)好像早上的露珠和霧,太陽一出來就全散去,就是短暫的意思,那就沒有用了,這一個都是大家要留意的。

我們又看一看,為什麼我們現在失去了這些,我們要找盧牧師,他要注意這些,因為他是研究新約的,新約很多時候都將舊約裡面一些寶貴的東西改變,變的時候,連它的質也變了,例如在舊約裡說,「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慈愛就是憐憫,當翻譯到新約的時候又是怎麼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大家要留意,你可以看到整個 Concept 轉變了的,「充充滿滿」就是豐富的意思,這個沒有問題,因為只是形容詞而已,但是那一個實質「慈愛」現在翻譯成「恩典」,本來慈愛和憐憫,如剛才所說的是要我們去行動出來,但現在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我們是不用去作任何事,所以,那個憐憫和慈愛是我們在社會上、在我們人際關係當中,我們對上帝所要作的事,但是,現在轉變成恩典,「誠實」是我們人很重要的一點,今天香港社會上經常說虛偽(integrity),現在成為真理。在新約我們經常說恩典是真理,其實原來我們所說的恩典背後也是談論著慈愛和憐憫的問題,或者是個人的修養問題,那個integrity的問題,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到那個觀念的轉移,從希伯來文轉到希臘文的當中你都可以看到,在這裡就不多討論了。憐憫和誠實是公平公義背後的原動力,就是說,我們今天講的「行公義.好憐憫」,行公義是表彰出來的,但是如果沒有憐憫的心,這些外在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

我再多說一句話,我們經常說,所羅門王向上帝求甚麼呢?求智慧!這又是我們中文的翻譯跟英文的翻譯有不妥當的地方,所羅門沒有求智慧,大家要記著。所羅門向上帝求的只是「Listening heart」,求「給我一個心,而這個心是可以聽到人的痛苦、聽到人的困境、聽到人的聲音。」我們要求這個「心」,因為求這一個「心」上帝說「這個就是智慧」!所以,所羅門是求一個 Heart that discerns,能夠有一種心,可以分辨世界,聆聽人的需要。

我們再多談一個問題,在舊約聖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都是我們在香港常常要處理的問題,基督教常常說的,就是公義和敬虔那一個比較重要,這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在香港常常要辯駁的一個問題,「社關重要還是得救重要?」「福音重要還是社會行為重要?」如果用這些問題去問一個舊約的學者,就好像你問到一個類似我這些剛剛在聖經裡面發現興趣而且一直讀的人,他會告訴你,這些問題是不應該問的,「不應該問」的意思是「有人問了,而且也有了答案的。」這裡有很多的經文也是,公義和敬虔之間應該要怎樣取捨呢?先前的一段「我朝見耶和華」,大家也知道這些宗教的活動,一歲的牛犢獻祭,千千的公牛獻給上帝,萬萬的油河及獻上自己的長子,全部都是宗教的活動,敬虔的表現,但是上帝說祂不是要這些,祂要「行公義.好憐憫」,何西阿書說:「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何6:6),阿摩司書說:「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2-24)這一個對比說完之後就很清楚了,我們問「先知要不要我們有宗教呢?」我們所有宗教的活動都被他們全打下來、全沉下來,他們只要一樣,就是要公平和公義。在《以賽亞書》裡面,「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討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任何祈禱會,崇拜,聖餐的活動』(這些是我加進去的),也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安息日這些節期,我心裡恨惡,我都以為麻煩。」但要求是甚麼呢?「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賽1:11-17)當我們讀完這些,我們會覺得原來我們一直想追求的宗教屬靈敬虔的生活,聖經中的先知意思是說,如果你真的做一件事情,沒有了公義的行為生活的時候,這些都是虛假的,這些都是會被懲罰的,一定是需要我們首先「行公義.好憐憫」,宗教的生活就是作為這一個行動的培育。

在《以賽亞書》還有一段,甚麼叫禁食呢?原來禁食的意思就是要下面這些東西...。

這一段更加重要是在《馬太福音》,「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 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這裡有一個可以思考的,在基督教裡面,我們將人分開兩個部份,得救和不得救。得救和不得救的界線是很簡單的,就是「你信不信主」,我們看一看舊約和新約的一些經文,這不是一個界線,這一段很重要,綿羊和山羊在審判的左右,上帝對右邊說,「我餓了,你給我吃,渴了,你給我喝;我作客旅,你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給我穿;我病了、你看顧我;我在監裡,你來看我,這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永生就是賜給這些人,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再說最後一個問題,甚麼叫做「公義和認識上帝」呢?我們說「我認識主」,認識主在舊約的意思是「Doing justice」,認識上帝就是建立和諧的社會和公義的生活,因為我們看到這裡,「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the knowledge of GOD)要充滿遍地。」能夠將所有公平公義的事,和我們認識上帝有關,所以,認識上帝基本上就是這一個的方向。

出埃及的救贖和公義的生活有關係,在這裡我只是寫了一個《申命記》第二十四章19-21節,在摩西五經中相當多的,「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孤兒寡婦;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孤兒寡婦;你摘葡萄不可以全摘、要留給孤兒寡婦。因為要記念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在《利未記》第十九章34-36節也一樣,「要愛人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在尺、秤、升、斗上,也是如此。要用公道天平、公道法碼、公道升斗、公道秤.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所以,以色列人理解公平公義的生活,是源於救贖的經驗-「出埃及」,因為出埃及有這一個的經驗為基礎。

最後,中文翻譯得不太好,「你要追求至公至義,好叫你存活」(申命記16:20)如何才可以得到生命呢?How do I live?我可以怎樣活呢?上帝說「Justice and justice only」,我想英文這一句說得比較清楚一點,不是只是追求至公至義,「唯有」、「只有」,這個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Justice and justice only that leads to life。

最後一句,就不單只是去追求公平公義,不是「流行的時候就做,不流行的時候就放下」,而是「一心追趕」,這是中文的翻譯,又是比較不太好,「to pursue and desire with all your heart」,是要不斷的追求,那就是我先前所說的,enduring 的問題,就是「始終如一,貫徹始終」。

謝謝大家。

視頻/音頻/文字版權歸【葡萄樹傳媒】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