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單元 7 – 家庭對話)課 1 – 家庭是怎樣交流的呢?

第七單元第一講
家庭是怎樣交流的呢?

喬治‧科瑞士:教育學碩士、執業咨詢師
熙拉瑞 M.孟卿格:教育學博士、執業咨詢師

在本單元裡,我們要研究家庭是怎樣交流和管理的。這一講將要涉及人際交流,下一講會看一看我們是如何聆聽的。交流是我們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通過交流,我們表達自己最深處的需要和最高的願望。

學本課之前,請你在所附的問卷上寫三四句話,描述一下你怎樣與周圍世界和你家人交流。然後將它放到看不見的地方,直到本課結束之後再拿出來。我們建議你中途不要查閱經文,先一口氣讀完全部課文。最後,在完成問卷之前,回頭更細緻地學習一遍。

一、介紹

我們並沒有生活在真空之中。每個人都被環境所包圍:第一是物體環境;第二是文化環境;第三是社會環境。交流是我們與這些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它不僅有語言方面,還有非語言方面的方式 (身體姿態、聲調、語氣、強度等)。

我們交流中最重要的對象可能是自己的家庭。與非家庭成員的交往固然重要,但神把家庭設計成為人最重要的社會單位。學會與自己的家人有效地交流必須成為我們的主要目標之一。

神告訴我們應如何與家人交流。愛,既夫妻之間的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才是神所制定的家庭交流的基礎。丈夫愛妻子要像他愛自己、基督愛教會一樣的深(以弗所書 5:25,28-29)。但這並不只是單方向的。妻子也要愛自己的丈夫就像她愛自己一樣。互敬互愛是他們之間溝通的基礎。憤怒和暴力與愛無法共存,也就不會在夫妻的交流中有任何市場。愛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的基礎(以弗所書 6:1,歌羅西書 3:20-21)。孩子應要愛戴、尊敬、服從父母;而父母決不能當獨裁者,要愛護孩子。通過尊敬孩子、把主的話語教給孩子、幫孩子學會在社會中生活、不把孩子當作物品而當人來對待、在必要時管教孩子,父母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不從神意的家庭則以恐嚇和私利當作交流的基礎。偷走了以掃的繼承權,雅各出於忌妒和私心對他的父親以撒說謊(創世記 27:5-41)。大衛王的家族衰敗導致了強姦、兇殺、欺騙、酗酒及反叛(撒母耳後書13:1-29)。

二、家庭裡的交流

1.人際交流各有緣由

  1. 傳遞信息:這發生在我們與他人交換實際消息的時候,也在學校、工作單位、法庭訴訟和電視新聞中出現。
  2. 分享經驗:這在兩個朋友彼此通告自己的釣魚、打獵或採購活動時發生。這也在他們談論工作或問題的時候出現。
  3. 建立密切關係和團結:這是一種出現在夫妻之間、父母孩子之間其親密朋友之間的交流。這在夫妻互相講述自己一天的經歷時發生,也在孩子投向父母懷抱時出現。
  4. 操縱或控制別人的情感:這個動機本身並不壞。通過愛的表達,我們能激勵別人更有愛心。我們在神與人的關係中能看到這一點。神通過賜耶穌給我們表達了對我們的愛。神希望我們通過愛他和愛別人來回應他的愛。但是,這個理由常常被用作企圖控制別人的借口。
  5. 表達我們的需要:這些可以是我們身體、社會、感情或宗教方面的需要。我們在生病、受傷、飢渴、孤獨或悲哀時會告訴別人。
  6. 發指令要別人做或不做某事:當父親的不一定總要用語言來提醒孩子安靜或不再招惹弟弟。一個板著的表情或皺起的眉頭就足夠了。
  7. 控制自己的行為:當別人要我們做某事或怎樣做事時,他們在控制我們的行為。同樣,當我們答應別人做某事時,我們也在控制自己的行為。
  8. 欺騙或保護他人:媽媽告訴孩子不要過馬路或爬樹是為了保護孩子。她顯示出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而欺騙是說謊的一種方式,是人故意把假的說成是真的。當媽媽不想要女兒與某個男孩戀愛,就說這個男孩曾坐過牢,而其實並非如此時,她就是在欺騙。不管我們如何把它合理化,說這都是為了孩子好,欺騙永遠是錯誤的。

2.交流的四個方向

  1. 外界話題:這是在談論事務時發生,不涉及到個人。第一次見面的人常常以天氣為話題。外界話題包括政治、電影、電視節目、可能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及各種想法。
  2. 自己:這是在你談論自己的情感、思想、經歷和需要時發生。這並不是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的表現。在任何健康的人際關係中,人都必須談論自己。只有在我們只談自己、忽略別人的時候才出現問題。
  3. 夥伴:這涉及到你夥伴的情感、思維、經歷和需求。你的夥伴可以是你的配偶、孩子、父母、上級、同事或朋友。你和夥伴之間的分享使得你們的關係健康發展。
  4. 關係信號:關係的信號涉及具體的個人,意在保持人際關係,通常極為親密。它超出了一般性地談論自己和夥伴,而是以一個統一的單位談論你們自己,就像丈夫和妻子在談論如何增進婚姻關係一樣。

3.促進家庭交流的八項原則

  1. 用清楚的語言表達情感和思想:在談話中,你要選用反映你意圖的語言,要避免使用模稜兩可的詞彙。另外,你的非語言意思的表露要與你的話一致。這兩者若不一樣,你的意圖就一定會被誤解。
  2. 對自己的行為、思想和情感負責任:使用「我」字,讓聽者明確知道你的感受和想法。
  3. 對聽見和理解了的信息要加以認定:要當一位好聽眾。如果你不理解別人對你說的話,就要告訴他。
  4. 讓信息自由地、自然地和自發地流通:交流時,不要做事先有準備的長篇大論。要說得自然,富有誠意。
  5. 要允許交流的間斷:我們被噪音和瑣事包圍著。這些都會打斷我們的交流。要把這當作生活中的一部份,不被其壓倒。
  6. 不要在收到信息前就妄下結論:讓別人說完話。這並不一定同你所想像的一樣。不要在沒有聽完時就先入為主。
  7. 允許每個家庭成員在解決糾紛中說話的權利:要記住這樣的古話,「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他人對找到解決辦法也有自己的觀點。聽一聽別人的,你也許會學到點東西。
  8. 聽出信號的程度,在對等的程度上做出反應:若某人說,「我感到如何如何。」你也要用描述情感的話來回答。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認為如何如何。」你們之間的交流就中斷了。感覺和認識大有差異。

4.人際交流的原理和誤解
交流的原理如下:交流既可有意,也可無意;人不可能不交流;所有交流的信息都存有內容和人際關係的方方面面;交流不可逆轉;交流不能推倒重來。

長久以來,人們對人際交流有著越來越多的神秘感和誤解。其實,交流的效果取決於人,而不是取決於口舌。多多地交流並不總有最好的效果。交流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交流的技巧也並不是天生就有的。

三、關於人際交流的三種理論

1.唐‧傑克遜 (Don D. Jackson)
傑克遜說:「人之間的關係是家庭最基本的建築材料。」換句話說,正是人之間的關係才把家庭連在一起。家裡的人際關係多少有點兒像一個協會一樣,它的成員互相滿足彼此的需要。為了滿足彼此的需要,我們就要交流。不明確的交流必然導致家庭裡的誤解、摩擦和關係的中斷。

所羅門說過,「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 23:7)當我們允許自己存有某些想法時,就會有相應的行為。丈夫若對妻子存有仁愛的想法,就會愛她。如果他對妻子的想法有不滿和憤怒,就會虐待她。

傑克遜提出了交流的五個基本原則。第一個是我們做的或未做的每一件事都發出信息。人不可能不交流。交流不只在於我們說什麼、怎樣說;我們的姿態也伴隨著交流。

傑克遜的第二個原則是每個交流的信息都纏饒在人的情感之中。人做任何事都帶有情感。有的面無表情,意思是「我不想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也有的面帶笑容,意味著「我愛你」。

交流的第三個原則是每個信息都引起反應。交流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活動。所有我們接到的信息都將造成反響,從言語到緊鎖的眉頭都是回答的方式。

交流的第四個原則是言語和行為都發出信息。信息有可能全用我們的體態來表達。事實上,大多數人際交流無需語言。這包括歎息、笑聲、言語的音量和聲調、對視的目光、身體的姿態及動作。

傑克遜提出的最後一個原則是每個信息都提倡或否定交流者之間的平等地位。這取決於交流者之間關係的性質。人際關係基本有兩個:平等的(即對等的)關係和不平等的(即相互補充的)關係。在平等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模仿別人的行為,交流也在兩個平等的人之間進行。而相互補充的關係是在一個上級和下屬之間的關係。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並不停留在一個固定的地位,而是在平等、上級和下屬的地位之間穿梭。

2.傑伊‧黑利(Jay Haley)
任何人際關係都以交流為基礎。交流才使人際關係有開始、有持續、有終結。沒有交流(言語上的或非言語上的),就根本不會有人際關係。

交流的另一方面是幫助人確立誰控制著人際關係。一個年輕小伙子用手臂摟住一位年輕姑娘時,他想將他們之間的關係定為情人間的關係。如果這姑娘允許他的手臂留在那裡,她就接受了他對兩人之間關係的確定。相反,如果她把他的手臂推開,這姑娘就控制著他們之間的關係,將其定為非情人間的關係。

這種試圖控制和確立人際關係的較量不可避免。人總是要企圖確定人之間的關係。在健康的關係中,人之間存有一種平衡。

交流有兩個層次:言詞和音樂。言詞層次在於說出的話,而音樂層次在於語氣、強度和嗓音。語氣是語言詞彙或句子的語調,可高可低。緊張的關係會使人的聲調升高,而輕鬆的關係則使人的聲調降低。強度是指話音的力量,即音量大小、話音的快慢。聲調是指我們如何講話發音。

當我們說「我感覺良好」時,這話的音樂水平如何呢?如果我們說話速度快,聲調高,語氣平淡,我們其實在說我們生病了。在交談中,音樂層次比言詞層次更重要。通常,我們說出的言詞只是我們自己認為應該說的,而我們說話的音樂層次卻反映出我們的真實感情和想法。

3.弗吉尼亞‧薩泰爾(Virginia Satire)
薩泰爾認為人際關係是以對自己、他人和興趣的感情為基礎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尤其在涉及家庭關係時會十分複雜。薩泰爾指出了四種錯誤的交流方式。

  1. 責備者—這種人想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強者,控制著他的方方面面。他是個老闆、挑別人毛病的人、也是一個獨裁者。他對他人的信息為「這是你的錯」。他的特點有突出的眼睛和頸部肌肉及閃亮的鼻孔。他在指責別人時滿臉通紅。
  2. 撫慰者—這種人不想惹任何人生氣。他是典型的一口稱是的奉承者,一貫地抱歉,從來不對任何人或任何事表示不同意見。他從不自我思考,獨立行事。他的形象如同一個跪著的人舉著一隻手乞討。他的嗓音沙啞,帶著哀怨。
  3. 持理性者—這種人也被稱為「計算器」。正像這個名子所反映的,此人在思考和發言時十分準確、合理、抽像。他不顯露自己的感情,尋求完美,不能接受有差錯。他死板,不靈活,就像有十英尺寬的鐵領子圍繞著他的脖子一樣。他的嗓音平淡,毫無生氣。
  4. 無心者—這種人即是「不專心的人」。他行事不以為然,與周圍的一切脫節。他言語不清,忽略任何威脅。在回答問題時,他時常不著邊際。他雙膝緊扣,身體的姿態完全不和諧。他的語調如同唱歌一樣,但並不與歌詞相符。

薩泰爾把會成熟交流的人稱作「有水準的人」。這個人對自己的全身了如指掌。他知道自己的思想、行為和感覺。他的談吐交流清晰、準確、易懂。有水準的人自信他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他不害怕有不同文化、種族、思想或宗教的人。雖然他接受這些人,但不一定與他們有共同的看法。他不把不同看作是威脅,而是對世界、人和思想學習的機會。薩泰爾說,「當一位有水準的人,就能擁有品格、責任、誠實、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力及創造性。」

四、結論

交流將人際關係連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的交流充滿了不滿和憤恨,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軟弱,不值得信任。若交流是坦率誠實的,人際關係也會強壯有益。神讓我們將家庭交流建立在仁愛、誠實和坦率的基礎上。

現在,請複習本課,並仔細研修有關經文。


承蒙「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授權轉載
新生命行為課程已經應用了27年。它還在不停地編輯和增新。 在過去 的幾年中,「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已經幫助數千人找到了比以前更有意義,更完滿,更充實的新生活。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