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單元 4 – 理解我們的思維)課 2 – 想到能行,就能行

第四單元第二講
想到能行,就能行
喬治‧科瑞士:教育學碩士、執業咨詢師
熙拉瑞 M.孟卿格:教育學博士、執業咨詢師

在這一講,我們要看一看人如何認識自己身上和身邊發生的事。在學本課之前,想一想你怎樣認識事物,並請在所附的問卷上寫三四句話,描述你的認知過程。然後將它放到看不見的地方,直到本課結束之後再拿出來。我們建議你中途不要查閱經文,先一口氣讀完全部課文。最後,在完成問卷之前,回頭更細緻地學習一遍。

一、 介紹

喬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說過,「即使是再清楚不過的問題,也一定有人會因其扭曲的心態和成見而無法理解,並與常理背道而馳。這人太弱了,以致他的理性在和他的猜疑相競爭。」 伯克利的意思是,人經常看不見客觀現實,而讓自己的成見來支配自己。

成見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能使人對現實視而不見。它如同一個半滿的水杯,是半滿,還是半空?這全靠我們的認知。如果是樂觀的人,我們可能說杯子是半滿的。在另一方面,若是悲觀的人,我們可能說杯子是半空的。問題不是杯子裡有多少水,樂觀和悲觀的人都同意杯子裡的水一樣多。他們爭論的地方在於杯子是半滿,還是半空。如同常言所說,「一切在於人心。」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雨天是否美麗這樣的問題。對某些人來說,雨天也很美,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雨天就是悲哀。其實是人的態度、人的思想,決定了這雨天是美還是悲。

其實,我們如何行為,感覺和思維並不基於現實發生的事,而是基於我們的心對所發生事件的認知。在許多方面,我們的認知比現實還要重要得多。我們並不按事實去感受和行事,而是靠我們對事實的見解。

我們的俗語中充斥著強調自己見解的說法:

  • 「我想…, 所以我…」
  • 「我們能行,因為我們認為自己能行。」
  • 「我們會成為自己想當的人。」
  • 「我們會成為自己所吃的東西。」
  • 否則,「我們會成為他人的消化物。」

這些都教導我們,我們頭腦中所想的東西支配著自己的行為和身份。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有特長,能有成就,我們就更有可能成功。有這樣一個兒童故事,叫「能幹的小火車」。有列小火車開始攀登那個連又大又有勁的火車都爬不上去的山坡,它一路自言自語,不停地說,「我想我能,我想我能…」。這樣它一直爬到了山頂。我們也像那個小火車一樣,如果我們想到自己能,我們就會成功;若我們認為我們要失敗,我們就一定失敗。

二、認知的重要性

人心是一個極為強大的機器。它不僅控制著我們的身體,還支配著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期望。若我們把自己的心塑造成自己想做的人那樣,我們的心將會塑造自己的個性和認知,使我們的生活成功。這的確是一個可怕的想法:是我們自己造就了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真是我們想當的人嗎?」

我們的認知不僅包括我們所思考的內容,還含有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對別人行為的見解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人的認知不是孤立地形成的。通常,一大群人(家庭、教會、學校、朋友、同事或國家)都參予影響和塑造我們的見解。受同伴的壓力和他人的影響這本身無可指責。其實,這是我們建立既完整又健康人格的需要。

健康的父母對孩子施加影響使他們成長為在體力,腦力,社會和精神上全面健康的人。教會可以影響我們,使我們保持和發展與神的關係,教我們人與人之間應有兄弟般的愛,我們對他人也有責任。

學校影響我們的知識水平,社交生活及公民責任感。同事會影響我們怎樣看待和珍惜自己的工作。

我們無法躲避彼此之間的影響。這是神賜給我們的人格中社會性的一部份。

如同大多數神造的特性,受影響本身是中性的。它可好可壞。如果接受美好、聖潔之物和基督之心的影響,我們就會做神要我們做的人。這時,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見解就會像基督的一樣了。

在腓立比書2:5-11 裡,保羅鼓勵我們要象基督那樣,具有謙卑和服務的態度。這是甘心為別人受難的態度。它不自私,不張狂,也不被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所接受。

神使人為善,但魔鬼卻使人為惡。在哥林多前書 15:33 中,保羅提醒我們,「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我們如果允許壞人影響自己的心態和見解,也會變得和壞人一樣。

與我們一起生活和交往的人會影響我們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若我們和基督徒一起生活交往,我們的態度和見解就會以神為中心。若我們和非基督徒一起生活交往,我們的態度和見解就會以沒有神的生活為中心。我們會受魔鬼的影響和支配。

別人要影響我們,這是我們無法解脫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見解和態度不滿,我們需要改變與自己交往的人。若想要有基督那樣的心態和認知,我們就得和基督徒交往。有這樣一句古話被用來形容別人如何影響我們,「先和他們同行,再與他們同坐,你已經是他們中的一員了。」我們通過選定和自己交往的人而選擇自己要做的哪一種人。

我們的認知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對自己的見解決定我們的自我價值。我們看自己是可愛、有價值、有特長的人嗎?我們看自己是一錢不值、不可愛的人嗎?人的自尊心以人對自己的見解為基礎。若要有正面的自尊心,人需要有對自己積極的評價。

我們對自己生活行為的見解是由我們的認知造成的。一個全優生在一個學期得了一個「良」,突然把自己看作是失敗者。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已經為自己立了一個完美的標準。他如果達不到完美,就是失敗者了。其實,一個「良」並不讓他成為失敗者,他仍在班裡名列前茅。他忘記了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完美之人並不存在。實際上,我們從來就沒有完美過,儘管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完美。

我們的認知還決定著我們如何看待和評價別人。如果我們已經習慣於看別人自私惡毒,我們會以這樣的眼光看每一個人。人就傾向於在別人所做的事中尋找不良動機。若我們丟了錢包,有人找到並還給我們,我們只會看到他就是為了得獎賞。其實,那個揀到錢包的人僅是個過著美好聖潔生活的人,根本沒有想過得獎賞的事。

我們如果訓練自己去看好別人,就不會對別人的行為充滿疑心,妄加評判。我們就接受善意為善意,從不多心。若遇人無禮,我們也應在疑惑中把他往好的一面想:他也許只是一時的不順而已。記住這個黃金規則,「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我們的認知和心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有變化時,我們必須向好的,正面的方向改變。在這一方面,我們主動地改變自己壞的和負面的心態極為重要。我們的認知決定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經歷、期望等等。儘管我們不知不覺,其實是我們自己選定要做的人。

三、我們的認知是怎樣形成的

人的認知不是孤立地產生的,它受人的行為和本質的影響而形成。

肉體對人的認知有重要的影響。這包括人的五個感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每個人的化學構造各異。這個人的舒適對那個人會是痛苦。以簡單的溫度為例,對一個人舒適的溫度對另一個人就不舒適。兩者都無過,僅是不同而已。因為這種差異,他們對同一個溫度的認知就不同。

另一個對人的認知有影響的身體因素是年齡。年齡的影響十分廣泛,從生活經驗的程度到人的精力均有涉及。若把一個三歲的孩子和一位七十歲的老人放在一起會怎樣呢?誰會先停下休息呢?這個孩子是不會理解他爺爺為何沒有他那樣無窮的精力。

疲乏也是影響人認知的一個身體因素。休息好了,精力充沛了,我們看待生活和事物的態度和我們疲勞時不會一樣。當今增長最快的心身疾病之一是慢性疲乏症。患這種病的人在體力和腦力上因操勞緊張過度,生活在持久的疲憊狀態中。你怎能不想到這種狀態會影響你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看法呢?

習慣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因素。習慣人人皆有,是人生存所必需的。它是人們做事的常規方式,使人不必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深思熟慮。雖然習慣是必要的,但並不都有益。有人若喜歡對他人的話激烈地進行反駁,這樣的習慣就不好,他需要養成一個嶄新的態度對待別人。

人的需求及價值觀也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個因素。人都有相同的基本需要。亞伯拉罕.馬斯露(Abraham Maslow)認為這些包括身體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心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把人的這些需要按次序排成步步升級的角錐形或階梯。

圖2-1 馬斯露對人基本需要的定義

我們都是在先滿足了下一層的需要之後才會考慮下一個高層次的需要。根據馬斯露的看法,我們的主要需求和價值觀因我們所在的階梯位置的不同而異。如果我們處在飢渴的死亡線上,就決不會在乎是否在社交上讓州長滿意了,而只關心是否能搞到食物和水,得以生存下去。

知識或經歷也能幫我們形成認知。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都被存放在腦中,只等需要時就重現出來以幫助我們解釋現在。人的經歷越多,積累的知識就越多。若看到一個叼著香煙的人,伸手掏自己的口袋,我們會認為他在找火柴。我們把伸手掏口袋的動作視為中性,不看作對我們安全的威脅。

另外,我們過去的感情和人際關係也幫我們形成認知。若葬禮總讓人難過,當我們去參加葬禮,甚至想到葬禮時,都會難過不已。

人的行為方式影響著認知的形成。我們的行為是文化、家庭背景、性別、工作和自我意識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文化之中。這個被稱為「美國的」大文化包含著小文化,而小文化又由更小的文化構成。雖然這些小文化各不相同,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要比一個非美國文化多得多。無論好壞,世界都視我們為美國人,也不管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住在日本的時候,我注意到了這個區別。日本血統的美國人比別的美國人更不容易適應日本文化。原因是日本血統美國人的文化已經演變成基本的美國文化,僅帶著一點點日本文化的跡象而已。日本血統的美國人對日本文化有自己的成見。當成見不是事實時,衝擊對他們幾乎太大了。再有,土生土長的日本人拒絕接受日本血統的美國人為日本人,而把他們當作美國人。日本血統美國人的文化不是日本文化,而是美國文化中的小文化。

我們的文化、職業、性別和自我意識幫助決定我們的本質,決定我們的行為。把這些都加在一起,它們在我們認識自己及世界等方面的影響十分廣泛。看到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我們就認為他們與我們不是同類,把他們視為威脅。我們需要瞭解到差異本身並不是道德和價值觀的衡量標準。差異僅是差異而已!

最後,我們所預計的別人的回應也幫我們形成認知。再以那個叼著未燃香煙,伸手掏自己口袋的人為例。我們認為他在找火點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頻繁地見過這一幕。這幫助我們形成對此人的看法。

四、增加我們基督徒認知的方法

沉思神的話語是我們發展基督徒意識的方法之一。不被世俗所吸引,我們將自己沉浸在偉大的聖經真理中。這些真理包括:

  • 我對神和人類都有價值,因為我是按神的形象所造。
  • 我相信我有意志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為和感覺。
  • 我感到我是個好人,因此,我不必向別人證明這一點。
  • 我對自己生活的現在和將來負責。
  • 我相信我是成功的人,儘管我有時也會失敗。
  • 我是唯一能使自己快樂或悲哀的人。
  • 我感到自己頭腦清醒,善社交,身體放鬆,在情感上受人珍惜。
  • 我相信好的人際關係應從我自己開始。我能愛他人,尊敬他人,也能接受愛和尊敬。
  • 我知道好事或壞事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
  • 我雖然會有肉體的死亡,但是我的靈魂那一部份並不會死亡。

世界上的人大都接受以上這些能讓生活更有意義的方法。一個非基督徒如能遵守這些原則也能過更好的生活,但他仍然是個罪人。只有當我們把神放進每一條原則,我們不僅會有更好的肉身生活,而且會有一個以天堂為中心的精神生活。

五、結論

神沒有把人造成是無理性的機器人。我們天生就隨自己的自由意志,有思維,認知和行動的能力。正像所羅門說的,「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23:7)

如果想要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認知變成基督一樣的心態。我們將自己的生活,思想和行動都集中起來,做神要我們做的人,這個目標就會實現(創世記 2:15-25,羅馬書 6:4,加拉太書 2:20,腓立比書 2:5-11,3:15)。

現在,請複習本課,並仔細研修有關經文。


承蒙「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授權轉載
新生命行為課程已經應用了27年。它還在不停地編輯和增新。 在過去 的幾年中,「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已經幫助數千人找到了比以前更有意義,更完滿,更充實的新生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