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你為甚麼問我呢?(劉國偉先生)2019.7.14

音訊:廣東話

講題:你為甚麼問我呢?
經文:約翰福音18章15-27節
講員:劉國偉先生

引言

我很喜歡的北美神學家、教育家和作家唐曼華博士Dr Marva Dawn在她的一本著作”I’m lonely Lord-How Long?” 中譯「我在孤單等待」中,有兩段信息,給我很好的提醒,也與我今天所分享的講道內容,有所共鳴。

第一段信息是她引用詩篇25篇15至18節:「我的眼目時常仰望主,因為祂必將我的腳從網裏拉出來。求你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我心裏的愁苦甚多,求你救我脫離我的禍患。求你看顧我的困苦、我的艱難,赦免我一切的罪。」

唐曼華特別提到「轉向」這個詞彙,並說這個詞彙深深震撼著她。「轉向」這個希伯來詞語強調的是「關注」或「注視」,考慮到我們所有的錯誤和叛逆,我們有什麼權利期望神會轉過來注視自己?然而,詩人呼叫「求你轉向我、憐恤我」這個請求提醒了我們:祂總是俯就我們,注視及憐恤我們。

第二段信息,是唐曼華引用了詩篇56篇3至4節「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我倚靠神,我要讚美祂的話。我倚靠神,必不懼怕。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

「勇敢並不表示你不害怕。」唐曼華寫道:「恐懼和孤單互相增強……大衛承認他也有感到害怕的時候,正正當我們害怕之際,就是倚靠的時候……在倚靠的時候,我們讚美神的話語,因為在神的話語裡面,向我們顯明了祂的信實……神的話語亦關乎神與我們立約的關係。」

唐曼華藉著大衛的詩篇告訴我們,即使勇敢的人也會恐懼,不過出現恐懼的時候,正就是我們學習倚靠神的上好時機。

兩個交錯一起的故事板塊

約翰福音18章15至27節這個段落,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故事板塊在交錯進行:耶穌被前任及現任大祭司盤問,當中交叉記載彼得三次不認主的過程,作者採用這個寫作手法而產生出來的文學效果,帶給讀者就兩個敍事人物的觀照,是用文學詮釋來研讀這段經文時,不能遺漏的觀察。

我們嘗試走進經文,細心閱讀。段落開始的時候,作者交代西門彼得跟著耶穌,並且因為另一個門徒的幫忙,得以進去大祭司的院子。這裡所指的大祭司,其實是已經遭羅馬撤去大祭司職位的亞那,亞那在主後六至十四年擔任大祭司,其後被羅馬總督革職,但由於在猶太傳統中,大祭司是終身職事,而且亞那在祭司家族中仍然相當有影響力,現任大祭司該亞法,就是亞那的女婿,所以作者亦隨從百姓,稱亞那為大祭司。

18章16節告訴我們,那位可以出入大祭司院子的門徒,和看門的使女説了一聲,就領了彼得進去;然而,這引起了使女的注意:「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麼?」彼得馬上回應:「我不是。」(約18:17) 提問的使女其實也沒有很大把握,去確認彼得就是耶穌的門徒,於是,彼得也只是簡單的回覆,這個危機看來要過去了。

其實彼得大可以在這時離去,不過他對耶穌的情懷仍在,而且仍然深深關切夫子的安危,他還是留下來。誠然彼得是勇敢的,但「勇敢並不表示你不害怕」,也因為害怕,彼得第一次否認了和耶穌的關係,不過彼得雖然害怕,但他仍是勇敢的,所以他留下。「僕人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裏烤火;彼得也同他們站着烤火。」(約18:18)

耶穌的勇氣

由19節開始,鏡頭就轉向被盤問的耶穌。亞那其實有充分的動機想要參與這場審問。亞那雖然已經不再是羅馬總督眼中的大祭司,但他卻仍然是大祭司家族的幕後領導人,尤其是有關與聖殿獻祭相關的生意上,在任的大祭司不方便處理,就最好交由亞那管理;在聖殿的外邦人院,有專門售賣祭牲的商販攤檔,以及兌換錢銀的商人,因為這些生意是聖殿範圍近乎壟斷的業務,那些懷着敬虔的心去聖殿獻祭的百姓,就要接受非常不合理的價格,被這個祭司集團及他們指定的供應商嚴重地剝削,而亞那和他的同黨就發大財。所以主耶穌潔淨聖殿的所作所為,其實是衝着這群管理耶路撒冷聖殿的掌權者和既得利益者,而耶穌的行為,當然損害了祭司集團的利益,但更影響深遠的,是耶穌削弱了祭司集團在外邦人院壟斷獻祭生意的正當性。

如此,我們不難理解亞那要參與審問這個攪事的耶穌,也更容易理解,其實整個過程就是要確定耶穌罪名成立,只是最初連罪名都未想好,就匆匆上馬。所以,光明磊落的耶穌回答大祭司的時候說:「我從來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我在暗地裡,並沒有說什麼。」(約18:20) 耶穌正要告訴亞那,其實祂仍然未聽到自己的罪狀是什麼。

耶穌在亞那面前受審,對猶太公會的司法程序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諷刺。首先,亞那其實並非羅馬授權的,具有司法實權的仍然在位的大祭司;再者,按照猶太公會的審訊原則,應該根據證人的供詞,和各項證據,先確立疑犯的罪狀,不可以在提出控告罪狀之前,就在公會直接盤問被告,企圖從被告的口中,抓着把柄,然後入罪。所以耶穌反問亞那:「你為什麼問我呢?你可以問那聽見的人。」(約18:21) 耶穌的反問,其實要當眾提醒亞那,以及對意圖陷害祂的人提出異議,指出他們其實沒有按照猶太公會正規的司法程序來行事。「你為什麼問我呢?」這個反問也反映了耶穌在權力之前,在看來毫無勝算,理應感到無力的時候,祂對信念及使命那份堅定與堅持。

耶穌勇敢地站在謀害祂的人當中,祂坦承自己所說的一切話,可以經得起查驗。然而,耶穌的勇氣和正氣,在差役的眼中顯然是一種冒犯權威的錯誤行為,所以,他當眾用手掌打了耶穌。一個仍然未有罪狀,當然仍然未定罪的人,卻在權力和制度暴力下,被預期要與權力一方充分合作;如今耶穌不單不合作,更訴諸程序公義,換來的結果,就是耶穌被身邊的差役打祂的臉 struck him in the face,然後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 差役濫權,打耶穌的原因是因為耶穌說話的態度,和對權力的不敬。

耶穌回答的時候,仍然堅持猶太公會的司法程序:「我若說的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的是,你為甚麼打我呢?」短短幾節經文,出現了三個問題:

1.你為甚麼問我呢?

2.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

3. 我若說的是,你為甚麼打我呢?

耶穌自審問開始直至結束,都堅持提出公平正義的問題,誰知在耶穌兩個問題中間,卻穿插了一個可能不少人會認同,卻其實是反映權力的荒謬的一條問題,大祭司有崇高的身份和地位,公會更加是一處神聖莊嚴的地方,豈可容許耶穌在這個場景如此挑戰亞那。

耶穌沒有否認自己傳道生涯所說的話,更沒有否認這些說話背後所蘊含祂的身份和信仰價值,即使面對非法的審問,及濫權的對待,耶穌仍然牢牢持守信仰的價值。亞那在違反正義的審問過程中,抓不著耶穌的把柄,「就把耶穌解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裏,仍是捆著解去的。 」(約18:24) 約翰刻意提醒讀者,耶穌仍是被捆綁着,被押解去該亞法那裏。一個人連控告的罪狀都未有,卻一直由客西馬尼園被綑綁押解上庭,在那個寒冷的夜晚,份外顯得冰冷。

彼得的恐懼

故事的另一個板塊,是彼得仍然勇敢卻又害怕地,站在一個看到耶穌的位置烤火,他對拉比的關心是無容置疑的。然而,在艱難的時刻,信仰的考驗往往隨時又反覆出現!此時,又有一個人問彼得:「你不也是他的門徒嗎?」彼得繼續不承認,說:「我不是。」(約18:6)

這是彼得第二次在查問的人面前跟耶穌割席,彼得先後兩次被人查問是否耶穌的門徒,而耶穌門徒這個身份帶來的潛在風險,因為對手是大祭司和整個猶太公會,其實是可以大得難以估量的。面對死亡,能夠有豁出去的勇氣,其實很不容易,而彼得求生存的本能反應,叫他霎時間否認耶穌,也背棄了自己。

耶穌回應大祭司的問題:「你為甚麼問我呢?」這刻,彷彿成為襯托彼得內心掙扎的一個窗口,彼得心裡會否暗地裡埋怨這些好管諸事之人「為甚麼問我呢?」然而,我相信彼得連番招架,根本未及反思,在情緒混亂之際,第三問來得非常堅實。

「有大祭司的一個僕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說:「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裏嗎?」(約18:26) 圍著火盤的人只有彼得是耶穌的門徒,彼得在這個處境底下,其實非常孤單。唐曼華說恐懼和孤單互相增強,當時彼得的恐懼應該不斷攀升,於是彼得就第三次不承認耶穌。立時,雞就叫了。

耶穌轉眼在我身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我們每天每夜的現實生活中,孤單和恐懼時常突襲我們,在艱難的時刻,更可能如影隨形。因為恐懼,我們有時無奈逼使自己去違背信念和原則,為了生存,即使勇敢和熱誠如彼得,亦不幸接二連三次否認主,當我們遇上有若彼得的處境時,我們會怎樣反應?

耶穌的勇氣對照彼得的恐懼,耶穌的堅定相比彼得的否認,我相信作者要我們思想,耶穌其實比孤單的彼得更加孤單。不過,耶穌必然確信天父注視祂,在這經歷受苦的時間,亦成為耶穌倚靠天父的緊密時刻。

當我在對觀福音查考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敘事時,我找到解開兩個故事板塊交錯一起的鑰匙,路加醫生記載了雞叫之後,一個很重要的片段:「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 唐曼華提到「轉向」這個詞彙,深深震撼著她,她問讀者 : 我們有什麼權利期望神會轉過來注視自己?弟兄姊妹,就在主耶穌經歷受苦之際,祂轉眼注視彼得,因為祂憐恤正在孤單、恐懼和無力感當中的彼得,亦是這位復活之主,在提比哩亞湖邊再一次確立對彼得的呼召,堅立彼得去勇敢面對未來,迎向作主門徒的更大挑戰。

弟兄姊妹,我再次讀出兩段詩篇。

詩篇25篇15至18節:「我的眼目時常仰望主,因為祂必將我的腳從網裏拉出來。求你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我心裏的愁苦甚多,求你救我脫離我的禍患。求你看顧我的困苦、我的艱難,赦免我一切的罪。」

詩篇56篇3至4節「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我倚靠神,我要讚美祂的話。我倚靠神,必不懼怕。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

主與我們同在,也與香港同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