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高國雄牧師)2020.8.9

講題: 「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經文:馬太福音14:13-21
講員:高國雄牧師

13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裏獨自退到野地裏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裏步行跟隨他。 1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15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裏去,自己買吃的。」 16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 17門徒說:「我們這裏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18耶穌說:「拿過來給我。」 19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這五個餅,兩條魚,望着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20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21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耶穌用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相信可能是其中一個在福音書中最多人認識的神蹟,場面震撼,見證人眾多,四部福音書也有記載(這極少有),讓這事件在教會傳統中也有著其獨特的地位,以色列有記念此神蹟的五餅二魚堂、世界各地有多個以五餅二魚命名的福音機構、更有數之不盡以五餅二角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一個在兒童主日學必定講過的聖經故事,在團契中也必曾經查考過的經文,相信各位弟兄姊妹一定非常熟悉,今天希望透過此我們看似熟悉的,作更多的思考及學習…

經文一開始提到

「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裏獨自退到野地裏去。」

到底是什麼事情讓耶穌要退到野地呢?當時耶穌的心情又如何呢?

馬太福音14:1-12節記載施洗約翰的門徒來告訴耶穌有關施洗約翰被斬首的死訊,施洗者約翰是耶穌的親戚,也是為耶穌洗禮的先鋒,深信當時耶穌的心一定傷透…

馬可福音6:31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

這或許也同樣是常態,因為每天的忙碌實在也太辛苦了…

辛苦的工作,難過的心情,受壓的環境,與你我今天的生活相似嗎?

我們每天最關心的是甚麼呢?自己、家人及友好的健康及工作?香港疫情的數字?國際對香港及中國的態度?…

耶穌眼中所看到的是什麼呢?

V1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作為人子,耶穌同樣有身心靈的需要,與我們一樣,但憐憫在經文中出現,這憐憫亦馬上化成行動,接待、講論、治病…直到天晚。

      今天的另一段經課,使徒保羅向羅馬的弟兄姊妹分享心事:

羅馬書9:1-3「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 3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保羅愛弟兄的表達非常極致,為憐惜所愛的願意放棄一切,甚至與基督分離!…

我們又如何呢?耶穌的教導、保羅的榜樣:要愛就要到底,愛更要有所行動,要改變你的關注點,愛人就是要看到他人的需要比自己優先。

V15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裏去,自己買吃的。」

人的需要再次在經文中出現,人餓了就要食物,非常自然正常不過的事(耶穌敵擋魔鬼試探時也只是用「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不是單靠,即是清楚表示我們也需要依靠食物),門徒的關心明顯地是出於對人的愛,關懷群體生活的所需,向耶穌所提出的建議也非常合理,理應值得稱讚、表揚,及按此而行,但耶穌卻有完全想像不到的回應:

V16「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

耶穌這要求是否太過份呢?實在太離地了,到底耶穌清楚現況嗎?

門徒(我們)如何回應呢?

V17 we have nothing here but five loaves and two fish (NRSV)
我們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約翰福音6:7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

有學者指二十兩銀子大概等如一個人200天的工資(按今天香港情況計算,可能大概$150,000),明顯地腓力的回應是用邏輯假設的思考模式而決定的,「就算假如有…也不足夠、沒有辦法、我們幫忙不了…」我們今天是否就是用這思考模式來回應上帝呢?

門徒真的什麼也沒有嗎?我們過去如何回應主的呼召及吩咐呢?

「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他!因此他比我好,比我屬靈、比我優秀…」

我們總喜歡與人比較,甚至炫耀自己所有擁有的比別人多,但在信仰內卻往往故作「謙卑」,不斷只集中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而不願意以自己所有的恩賜來回應。

耶穌吩咐門徒把所有的分出去,真正的擁有由分享開始。

我們只見到自己的限制、不足?還是能夠先見到他人的需要,而動了憐憫的心呢?

神蹟如何發生的呢?

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神蹟,五個餅、二條魚吃飽了5000個成年男人(如若按比例計算,總人數可能有15000-20000人),剩下零碎裝滿十二個籃子。

學者努力研究到底神蹟如何能發生:

耶穌展示讓食物質變的超自然能力?

如果是這樣,為何會有零碎剩下?是計算失誤嗎?

再者,這神蹟的意義只在於說明耶穌擁有我們所沒有的超自然能力?我們在其中又有何學習的地方呢?

還有其他可能嗎?

有學者嘗試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這神蹟:

約翰福音6:8-9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

萬多人中理應有如這孩童一般帶著一點食物…

難道是耶穌施展個人魅力感動眾人,使眾人願意分享?

這理解可能與我們傳統想像的有分別,首先我們要清楚以上二種對此神蹟如何發生的「猜想」也是合理,並且應該是有可能的,可惜同時我們到現為止仍然是無法知道當日事件是如何發生的(相信要到天家時再問問主了);我們比較難相信後者這種猜想可能是因為覺得這理解會大大降低這神蹟的震撼,甚至對耶穌的能力有所質疑;其實完全相反,這不但沒有減低「神蹟」的能力感,更沒有削弱耶穌的「神性」,上帝就是那位創造萬物,賜予我們一切的主,改變「物質」、超越「自然」等對耶穌上帝來說當然是輕而易舉的事,但當上帝給予我們自由意志之後,改變人心才是最難的地方,需要人的降服及參與,這才真正是耶穌/信仰要展示的最大力量!

      今天另外的經課:

詩篇145:15「萬民都舉目仰望你;你隨時給他們食物。」

以賽亞書55:2-3「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你們當就近我來;側耳而聽,就必得活。」

所以從來我們就根本不用擔心生活的所需,上帝清楚知道,又會按時賜給我們,問題只在於我們一直只會注視自己的不足,沒有看到上帝要我們去看的;如果你真的深信「萬物都是從主而來」,你就能真正沒有難題地「把從主而來的獻與主」;與其不斷掙扎,努力尋找生活(搵食),你更應該努力尋找(搵)那萬有的主,賜生活真豐富的上帝。

從安得烈與腓力的表達中,清楚表示他們也同樣覺得不足夠,也可能同樣覺得耶穌的要求「無理」、「過份」、「離地」,但腓力只留在假設的地步,而安得烈就把真正謹有的,拿出來分享,可能當他分享的時候也覺沒有大用處,對主也是小信(甚至自覺沒有信心),但只要願意以行動擺上,當上帝使用,一切不再一樣。

無論這神蹟是如何發生,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重點應該在問「神蹟是在甚麼情況下才會發生?」

這才真正與我們生活有關係,耶穌施行神蹟的目的不應只是要展現出祂何等的厲害(這一點我們作為追求信仰,認識主的人應該一早清楚知道並順服),而是讓我們也能經歷、參與,並在其中體會主的心意,更有機會在我們身上展現出同樣的效益…

約翰福音14:12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

你信這話嗎?

耶穌向門徒的應許:「在人所不能的事,在上帝凡事都能。」

今天我們自己、這城市、社會、世界需要神蹟嗎?又或者問需要什麼神蹟呢?

自我的成就?一切如己意?事惰由壞變好?解決所有「問題」?

耶穌在五餅二魚這神蹟中展現了上帝的大能,看到別人的需要而放低自己,在有限當中仍然願意獻上所有的…

上帝就會透過這獻上的行動而使身邊每一個人都飽足,並且有餘。

我們今天又如何在這世代為主作更大的事呢?

在限制中,又軟弱的我們如何成就這神蹟呢?

我們會是在不斷假設、思考,而結論就是停在「我無能為力」的一位?(腓力)

是那一位雖然小信,仍然努力找出所謹有的,帶著懷疑的心也盡力回應一下主的?(安得烈)

又或許是願意把自己有的奉獻出來,回應當下的需要?(孩童、群眾?)

還是會願意望着天祝福,把有的擘開,遞出去,又傳給眾人,最終大家都被祝福,而能一同經歷豐富呢?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