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智慧的傳承(賴品超牧師)2018.10.7

語音(廣東話):

智慧的傳承(賴品超牧師)2018.10.7 (圖1)

主題:智慧的傳承
經文:申命記4:1-2, 6-9、詩篇15:1-5、雅各書1:17-27、馬可福音7:1-8, 14-15, 21-23
證道:賴品超牧師

今天的經課,給我一點困惑。申命記4:1-2, 6-9、詩篇15:1-5、雅各書1:17-27似乎都強調行道、外在行為的聖潔、甚至要嚴守一切的律法。馬可福音7:1-8, 14-15, 21-23,某些宗教人士批評主耶穌的門徒沒有嚴格按照一種「聖潔」的方法去洗手,而這種聖潔的洗手方法,據說是指:指尖向上,澆水,讓水由指尖流到手腕,重覆共七次。(當然目的主要是宗教上的潔淨,不同於香港醫護界的建議:用潔液搓手,再唱兩次”happy birthday”。)

主耶穌沒有直接的講應否採用這種洗手的方法,而是採用轉移視線的技巧, 提出不必拘泥於外在行為上有關潔淨的禮儀的細節,而是應更多關注內心的潔淨,甚至反客為主、提出對人的遺傳的批判。那麼,主耶穌的回應是否泛指外在行為完全不重要、甚至律法也不重要?似乎也不是。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本末倒置、重視人的遺傳而忽視上帝的誠命,是否「拘守」外在的細節而忽視更重要的內心潔淨。

我的困惑是,人的遺傳與上帝的道(或上帝的誠命)是否及/或如何嚴格區分? 「拘守」與否又如何劃分?更具體的問題是:作為牧師及神學教育工作者,我所教導的,不太可能完全局限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例如也會有教會宗派的傳統與歷史、不同的神學流派、靈修傳統、不同的釋經方法、甚至一般的治學方法或論文寫作技巧。我教的這些,似乎都是人的遺傳。明天開學,我要問:是否仍要教這些?為何教這些?如何教?

申命記4: 6提及,在外人眼中,以色列人謹守律法其實是一種智慧。這給我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智慧。這就是說,可以用「智慧」來概括我們所承接及傳遞的。因此,今天另選一段來自箴言的經文來分享「智慧的傳承」。

在聖經中,箴言是很特別的一卷。

就作者而言,有一部份宣稱是來自所羅門王的箴言,但有些沒有那麼明確;例如按照25:1所說,第25-29章應也來自所羅門,但卻是在後來的猶大王希西家身的人謄錄。更有些似乎並非以色列人,例如第 30章是亞古珥的真言,第31章來自利慕伊勒王的真言(更準確說是來自他的母親,但沒有具體名字)。 就文體而言,基本上是由一些看似有智慧的語句組成,沒有明顯的歷史背景或起承轉合的故事,不同的語句之間用語有點重覆、邏輯性不強,有較大的詮釋空間。 就內容而言,有些內容似與狹義上的「宗教」無關,不少是關於日常生活不同方面,包括投資、持家、交友,也有些是對宇宙人生的觀察。

這種以「智慧」的概念為基礎、以「箴言」的形式來表達,並不違反律法與誡命,只是它不以法律與誡命那種比較權威性與刻版的形式表達;它可以涉及生活中的不同領域,但又容讓讀者有想像的空間,也更能落實在一同的處境中。(其實,

箴言的「導言」(和合本似以1: 1-6為導言,但解經家多認為1:1-7)簡單地交代了:作者(1:1)+寫作動機、功能、適用範圍、如何使用(1:2-6)+總綱(1:7)。據1:1,作者是所羅門,具有王者的尊榮,但卻是以父親的心腸、甚至語調去寫 ,例如1:8, 2:1, 3:1 都是以「我兒」開始,4: 1用「眾子」。有趣的是,在內容上,它卻不是所羅門王的治國秘笈傳給繼位的兒子。箴言並不是教君王或儲君如何運用各種權術計謀、使人民敬畏君王,而是教人敬畏上帝(1:7),使人領受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1:2),目的是讓不同人得智慧,包括:愚頑人、少年人、智慧人、聰明人(1:4-5)。簡言之,是要使所有人都明白箴言、智慧的言語;而這些箴言、智慧的言語,可能有很多,包括一些不知來源、易使人困惑(例如:「古語」有云:人無夢想與鹹魚何異?–實為現影對白),因此需要指出重點與目的–總綱是敬畏上帝。(正因如此,即使是來自外邦人的智慧也可以吸收,只要能符合敬畏上帝的原則與目的。)

導言之後的部份1: 8-31; 2:1-22, 3: 1-12,基本是在進一步發揮甚麼叫「敬畏上帝」,今特選 3: 1-12 來細讀。當中可再細分數小段:

對誡命、法則

3:1 & 2 –反面地,說不要忘記「我的」法則;正面講,心中要謹守「我的」誡命。不只是大腦中記得(知性),而是心中謹守(認同)。留意「我的」,不是我所拒絕或懷疑的,強加在你身上,或許不是甚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的定律,也不一定是甚麼獨家的驚人大發現,但這是我自己所「承」接、實踐(信受奉行),總結了我的經驗,發覺這是很好的,現在要「傳」給你(我兒),是為了你的好處,就是「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歲、平安」。

對待別人

3: 3 & 4 — 待人以 慈愛誠實,不單刻在心中,更是掛在頸上(如十架般),不可離身,為的是提醒自己、也是要讓人看見。慈愛誠實都是美德,在上帝面前蒙恩寵、有聰明(3:4)這是可理解,但為何會在世人眼前也是蒙恩寵、有聰明? 我們的電視、電影甚至社會文化,有時會質疑這些美德。慈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婦人之仁、對敵人仁慈=對自己殘忍、弱肉強食的世界、他們窮是因為懶不值得可憐….。誠實?忠忠直直終需乞食,做人要學識語言「偽術」、懂得欺騙才是聰明….。誠實 ,即可信靠。曾有做生意的弟兄分享,吃虧也要履行合約,為的是信譽,長遠更有利。電影橋段,今天出賣你的朋友,明天你也會被出賣。據我有限的觀察,你對人沒有慈愛別人也如此待你。慈愛包含寬恕;試想一下,如果有朋友偶然得罪你,你卻絕不寬恕,從此絕交,可能剩下沒多少朋友的。據一些與博奕論(game theory)有關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研究,最能建立長遠合作的最佳策略是「寬大的一報還一報」(Generous Tit for Tat),就是先對別人好,別人正面回應,自己也正面回應,如果別人背叛,不一定立即報復,而是偶然一次寬恕。這種策略,正是誠實加上慈愛(內含寬恕)。

對神

3: 5-8–專心仰賴/信靠神。反面來說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而是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認定神、並且是「專一」的倚靠神,不是時靠時不靠,有些事靠有些事不靠。不反對有聰明、智慧,但不要倚賴自己的聰明多過神,甚至自作聰明,為倚靠神的事加上限制:「屬靈之事(教會生活)倚靠神, 私人的私事或公司的公事要靠自己。」。具體而言,要遠離惡事。有時人犯罪正是因為自以為聰明、有智慧、夠定力,可以試一試。不少吸毒的、犯法的也是如此想:我如此聰明不易被扶抓、我意志力堅強不易上癮。最佳的預防:遠離 — 越遠越好。不是無膽、愚蠢、軟弱,而是因為敬畏神、是智慧的表現;十分有福,因為神必指引前路,不易掉進某些與惡事有關陷阱,最少身體可以健康:「醫治肚臍、滋潤百骨」。

3: 9-10–尊榮神,尤其指對神的奉獻(獻上財物及初熟土產)。換言之,是要過一個樂於奉獻、施予、付出的人生,以榮耀上帝;那就可以富有、現在擁有很多(倉房充滿有餘),更是有可持續的富足(新酒盈溢)。這似有違常理,奉獻了就是少了。經文不是說,越多奉獻、越多回報、越有錢,也不是說奉獻的人有錢過不奉獻的人。只說,尊榮神的、奉獻給神的人,也可以有豐足、無憂的人生。正如休耕、休漁期, 表面上或短期內是少了,但可以更長遠地擁有、更具可持續性,更少些擔心;相反,惡性爭捕,提早耗盡。施比受是否一定更為有福,很難比較,但施予者肯定有福。曾有學者研究,對照之下,樂於助人、包括捐獻的人,人生更快樂、更長壽、更能抗逆。(牧師、傳道人不可怕醜,講道要定期講奉獻,因這是讓人得福的途徑。)然而,是否如此行就一定平安大吉、順風順水?不一定,人生總有逆境。如何面對?(這也可以算是與上帝的關係的第三方面。)

面對人生境遇 

3:11-12– 重提「我兒」,不要輕看上帝的(對兒子般的(管教。試想,主耶穌雖是上帝的兒子,也是在苦難中學學會順從(希伯來書5:8,12:1-13)。神的管教、責備出於愛,視逆境為上帝的管教,不必懷疑神的愛,更不必馬上便怨天尤人,反而更多自省是否自己也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信實、慈愛,沒有尊榮神?信徒相信受苦是有意義,不是純屬偶然,嘗試找當中的美意,這有助抗逆。信靠神的人生,不保證一帆風順、天色常藍、花香常漫,而是也會遇困難,當中要更信靠神,不一定能克服或跨過困境, 最少有助忍受逆境與苦難。

讀這段經文提醒,教會需要將敬畏神這種智慧傳承下去。如何?

1. 動機/心態:年輕時較難代入以父母的心情教學生或會眾,但我們需要有為父母的「心腸」去教,不一定在形式上以某種父母的口吻去「教訓」兒女,更不是「虎媽式」嚴控兒女以成就我的旨意、讓父母得榮耀,而是成全兒女的生命、為他們的好處。你的「關顧」是出於真誠的愛,還是只是工作/職業上的需要,年輕人對此也可以很敏感。

2. 方式:正如這段經文,不是權威式的說:不用問理由,你只管照著行;而是要講「理」,既講要怎樣做,也講有甚麼益處:因為會有長壽、平安(3:2)、可以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3:4)、健康(3:8)、富有(3:10);並且是以經驗分享的形式,讓人自行反思領悟。這或許是當代人、尤其年輕一代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

3. 內容:專業知識(knowledge)或技能(skill),這些有可能很快會過時、不再適用;而人生的態度(attitude)與價值(value),可以是一生受用,可能傳承更久。可惜的是,我們的學校、包括大學教育,太注重知識或技能,因容易量化考核。那麼,教會的培育又怎樣?最重要的是(較易量度的)聖經知識與事奉技巧?還是(較難量度的)敬畏上帝、慈愛、誠實?

4. 影響:教育可以成為獨裁統治的工具,是「進化了的獨裁者」(來自《獨裁者的進化》一書)甚或「完美的獨裁者」(來自《完美的獨裁》一書)所重視。有如中國的科舉制度,令讀書人常常支持統治階層,缺少對獨裁帝制的批判性反思。香港過去也是積極吸納社會精英進入政府的行政體系,公務員即使如何「hea 做」也不會反(米飯班主)政府,而教會學校過去在製造優秀的公務員上頗為成功。問題是,這是我們所最想見到的嗎?我們傳承的智慧,是讓人敬畏神、信靠神,最少不是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獨裁者卻往往是最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覺得其他人、一般人蠢、民主必大亂,最好由我這最聰明的人去獨裁管治,但這卻很可能是災難的開始。中國法家的韓非子(如:〈難勢〉)或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 1469-1527)的《君王論》(1532),教君主如何有效施行獨裁、鞏固王權。所羅門所要傳承的智慧,不是教人如何獨裁統治,而是教大多數的人如何敬畏上帝,以誠實及慈愛待人,使人領受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但願這種智慧的傳承能夠造福社會。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智慧的傳承(賴品超牧師)2018.10.7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