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吃還是不吃(賴品超教授)2012.3.4

語音(廣東話):

題目:吃還是不吃
經文:林前八1-13
證道:賴品超教授

因為工作的需要,經常與不同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的人吃飯,甚煩,諸多規條。表面上看,基督教很自由,講恩典而不是律法,甚麼都可吃,因此 變成不太留意,但其實很重要。因為”吃還是不吃”,不是一個抽像的問題,而是一個十分實存 (existential),就有如 “to be or not be?” 一樣。就如人類始祖面對的試探,也是一個”吃還是不吃”的問題,而對於這個問題的抉擇,影響了全人類。基督受試探也與吃有關。對人類學的研究來說,飲水文 化很重要:”we become what we ate/eat.” 吃還是不吃?吃甚麼?怎樣吃?跟誰吃?這些都會與基督徒的身份有關;例如:耶穌與施洗約翰的一個重要區分也在吃,而基督教最重要的禮儀(聖餐)也是與吃有 關,七宗罪中之一是貪吃(Gluttony),神學史上不少爭議(包括宗教改革)也跟吃有關。

今天的經文也是處理這樣的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對於曾經獻給偶像(異教的神)的祭肉,作為一個基督徒,是”吃還是不吃”?

為何有此問題?背景:在哥林多這一類的城市,異教崇拜盛行,
不少(但不一定全部)在市場上買到的肉都曾獻祭,基督徒可否買來吃? 參加(未信)朋友的宴會,也有機會吃祭肉,不吃好像很不友善、不禮貌,吃又會使人誤會(基督徒為了美食,也吃祭過異教的神的肉,信仰可以很隨便),吃還是不吃? 在節期(神誕)可在廟堂裡吃免費的祭肉,”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市民基本福利/權利,不吃白不吃,這甚至是窮人少有的吃肉良機,但坐在廟裡吃會使人以為自己也拜偶像,作為基督徒”吃還是不吃”?對於第一個問題,在林前10 : 25-26的回答是:只管照買照吃,反正不知來源(是否祭過)就不要問(當時沒有產地來源認證/標籤,眼不見為淨),更重要的是”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

對於第二個問題,林前10:27-30的答案相似:不必問,只管吃;但若有告訴你是祭過偶像的,那就不要吃,而這是為了別人良心的緣故。

對於第三個問題,在林前10: 14-22,嚴斥與異教的神(鬼)有相交、吃鬼的筵席,答案似乎就是簡單直接的”不要吃”。

然而在今天讀的經文(林前8:1-13)似乎有點不一樣,基本原則是與林前10:31-33一致,但不是如此直截了當的講”吃還是不吃”,因為要先處理哥 林多教會中某些自以為很有”知識”的人的立場,就是8:4-6所講的神學立場。(有點像: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神學立場其實與林前 10:26所講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保羅並不反對此一立場或知識,但他要指出的是,我們的行動/抉擇取捨,不一定是直接取決於我們的這種特殊的、屬靈的”知 識”。

林前8:1率先聲明,在這樣的問題上,優先考慮的是”愛心”而不是行動者個人的”知識”(10:1b-3)。只有”知識”而沒有愛心只會自高自大,自以為 “有知”的其實”無知”,這種”知識”是虛幻而不實在,對自己、對別人都無益; 對比出”愛心”能造就人,而愛上帝的人更是上帝所知道的。

在上基本原則上,再要考慮其他人不一定有此”知識”,他們、尤其拜慣偶像的,會認為這些肉是祭過偶像、是污穢的(8:7)。如果他們看見你們這些自以為有 知識的人,也在廟裡坐席吃祭偶像的肉,就會放膽去吃,以為基督徒拜偶像也沒有問題,最後是變相鼓勵其他信徒拜偶像,使他們沉淪。你的自由成為絆倒他們的絆 腳石,你雖不殺伯仁,但伯仁卻是為你而死。你得到甚麼好處?就是那些”不能叫上帝看中我們”的食物,就是”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的肉而已!這值得嗎?! 因此,為了別人的好處,還是不吃!

保羅並不否定這種知識的本身,但換言之,保羅是容許信徒有不同的神學理解,但在實踐上,則比較嚴謹,在此,保羅是說,即使是按照你這自以為有知識 (gnosis, 某種特別的屬靈的知識,慧根)的人的理解/慧解/洞見(但這不一定等於保羅自己的立場),有點像老子/道德經講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免爭執,我們不一 定要堅持完全按照我們所知的來做。

搶包山,本來是祭鬼、給鬼吃的,現在是人特意買來吃基本原則,按著愛,而不是知,accommodation ethics, 路德:基督徒.不在律法下,是自由的,但也是眾人的僕人。同樣原則應用在”工人得工價”,以愛去運用自由、權利。

更多的是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喜好/自由/權力(不是老子花得起錢去吃,就是對,might =X+ right),而是也要考慮個人的行為對弟兄姊妹(信仰群體)他人的影響。

吃不吃曾獻祭的肉,只是其中之一,去街市獻祭的,可能更平(付出代價),如果所有都曾獻祭,是否改吃素,what”s the problem! 原則如此,應用不易。

今天德國不少天主教地區仍保留此傳統──周五吃魚。最初不明白,後來在一書找到,早期教會有人寧吃較平的(例如魚──不是為鮮味)、甚至不吃,以賙濟窮人 (Carter Lindberg, Love: A Brief History through Western Christianity, p.43)。

到穆斯林群體中的宣教士,很可能要放棄吃豬肉。同樣道理,重點在有節制。

Why? 貪食者,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不理別人,失去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失去自控的能力,容易在試探中失敗跌倒。因此,作為靈性操練,克服肉體的情慾,學習自我卑微,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這是重要的操練。

人的欲望有很多,為何特別提出食?食色性也。但性方面,沒有也不危害健康,也很少人會天天面對這方面的試探。但貪食,界線難定,人人需要不同,食量多少因 人而異,難客觀去定,更不一定有即是效果,一餐吃多一點不易察覺(尤其中國人食法),人又不可能不吃,因特別難自控,這是每天都面對的試探。

或許有人覺過時,教廷最近提出了新的七宗罪(more modern / social)沒有了貪食: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umilating excessive wealth, Inflicting poverty, Drug trafficking (with a k) and consumption, Morally debatable experiments, Violation of fundemental rights of human nature, Genetic modification。但我認為,貪食的誘惑,並不過時,不單與己相關──身體與靈性,並且與社會十分相關,也與新的七宗罪有關。

箴言:先想想,在誰面前吃,有何陰謀(吃政治飯,背脊骨落)。美食當前,其實是陷阱,特別小心。其實我們身處的社會文化也是充滿陷阱。

首先,中國人 – 凡是有腳的背向天者,要不是桌, 便是可以吃; 凡會飛的, 只要不是飛機, 便是可吃;煎 炒 炸 燉 炆 / 燜 蒸 灼 泡 焗 爆 燴 煙 煲 煨 涮 醃(還有很多其他);中國文化之全球化=飲食文化。「民以食為天」,如何使十多億人吃得飽,也用來講人權,人有吃飯的基本人權。

其次,現代生活,想一想每日接收多少廣告,電視。我們的病,有多少與飲食習慣有關,又要花多少錢和時間在食,和與食有關的事(預備及善後,如:減肥,處理垃圾)。我們的問題,不是為衣食憂慮,而是缺乏節制。

我們是身處一個極度鼓勵人狂吃,又多又挑剔的社會文化。

貪吃,引來對身體的傷害(慢性疾病)是眾所周知,也會使人花費不少的時間去為了美食,浪費生命,(一個德國朋友:以中國人之聰明,如果少花點時間在吃,多 花點時間在科學上,成就肯定不止如此。)也帶心理上的問題:自我形象低。身心兩方面,互相影響。(心理學家指出,eating disorder暴食與厭食皆暴露人的心理問題, 不安, 缺乏安全感,往往難自控;要先解決心理問題, 才能解暴食與厭食問題, 太得閑不好, 無聊便吃, divert attention, understand the impact.)

貪食的問題並非僅為一個”個人修養”/健康的問題,也是構成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古代羅馬, 為多吃, 故意嘔, 甚至另闢一室去嘔,反映其奢侈,對殖民地的剝削。在當今世界上仍有那麼多人生活在飢餓之中,如果我們的飲食(尤其中國人的飲宴)是帶來不必要的浪費,實在 缺德。

upiscentia,要將萬有都據為己有,不單是對具體事物,更可以是對知識、性愛以至權力。the unlimited desire to draw the whole of reality into one”s self. [Tillich, ST2:52-3] 這種情慾concupiscence最清楚的表現在食欲。究竟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在強化這種文化,還是在抗衡它?

更重要的是,而是對生態的破壞。這不單是指食量太大所引起的糧食短缺,也是太咀尖,專吃一些奇珍,令某些生物瀕臨絕種。曾見海報,上面是”鴻門夜宴”下面 是”滅門慘案,大型珊瑚魚,鯊,犀牛,虎,熊。基因改造,也多少為了吃!過多包裝的食物,用了太多能源去運送的食物,也會增加對環境的傷害。這些都可以是 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發生!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