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語出驚人,口出狂言(許開明牧師)2015.10.11

語音(廣東話):
主題:語出驚人,口出狂言
證道:許開明牧師

本節講章引用經文出自約翰福音第六章第三十五節:
「35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及約翰福音第六章第四十一至五十一節:
「41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42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43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44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45在先知書上寫着說:「他們都要蒙上帝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46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上帝來的,他看見過父。47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48我就是生命的糧。49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0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51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引言
試想像一下,有一天你沿著崇基禮拜堂旁的斜路往禮拜堂正門方向走,突然有位兄弟大叫:「我是從天而降的食物,我的身體是可以吃的,吃過我的肉永遠不餓;喝過我的血永遠不會渴。來,快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吧!」當時你會有甚麼反應呢?

各位,今天我們讀到的經文,在二千年前由耶穌向群眾演講過。你想,當年的群眾有怎樣的反應?

耶穌為甚麼如此「語出驚人」呢?可能是希望引人注意;可能是想刺激思考;也可能是想令人回味 !那麼,為何說耶穌「語出驚人」呢?「驚人」的地方主要在於這幾方面:

約翰福音第六章第四十一節中,耶穌說祂是從天而降的身體,更可將肉、血分給眾人吃、喝。到了第五十二節,猶太人們便問,耶穌怎能把祂的肉分給他們吃。而且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所用的「我就是」(Ego eimi)譯為中文就是「我是是」,是神的自稱。

所以難怪有人會認為「耶穌是傻子,智慧不足、IQ 低」,甚至「是瘋子,有精神病、神經痛、『發癲』」,甚或是粗俗卻又帶點雅氣和理性的「『癡線』」。猶太人亦認為耶穌不是神,只是人 – 人怎會把自己的身體給別人吃?這觀點不對嗎?這是個理性而基於事實的觀點,亦是十分自然的。

耶穌之所以「語出驚人」,甚至是「口出狂言」,是不是因為祂頭腦有問題呢?這場爭論又是為何會開始的呢?

耶穌說祂是天上的糧,於是猶太人之間就彼此爭論,但是私下的、不公開的,卻是一面倒的,也不只屬於猶太人的!因為他們的對手是耶穌,這是耶穌與猶太人間的爭論 – 猶太人抱有的共同看法就是「否定耶穌從天而降」,也「否定耶穌是生命的糧」。他們的爭論是沒有出路的,為什麼?這是因為「雞同鴨講」,完全不對「嘴型」:猶太人說的是地上的糧;耶穌說的卻是天上的糧。

約翰福音之有著希臘哲學家的思想背景,而柏拉圖提出的數個重要概念,足以影響當代以及現代世界:

在量度上「以有限想像無限」;在空間上「以世上的想像討論天上的事物」;在感官上「以眼目想像非眼見」;在觀念上「以主觀想像客觀」。 從地上的糧到天上的糧,會有以下的分別:

地上的糧上可見的,天上的糧則是看不見的;地上的糧會腐壞,天上的糧卻是永恆的,吃完的人就得永生;地上的糧,吃完了還有餓,天上的糧則是吃了就不會再餓的。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天上的糧對人生來說,深具意義!

試想想,我們每日都要「搵食」,更是要「搵三餐食」或是「煮三餐食」,吃飽了又要洗碗洗碟,清潔餐桌,更要消化、排洩,還要處理掉那些排洩物!光是花在進食的時間已經差不多三小時,「又煮又食又要清潔,好麻煩呀!」

但如果有食物,吃過一次就以後都不用再吃;吃過一次說以後都不會肚餓的話,不就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可以減少進食的麻煩、更可以不再受飢餓的苦嗎?這對熱愛工作的你來說,是多麼美好的事啊!「生命的糧」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在第三十五節耶穌宣告說:「我就是生命的糧(這讓群眾得希望)。到我這裏來的(這讓群眾得出路),必定不餓(這讓群眾得飽足);信我的,永遠不渴(這讓群眾得解渴)。」

這樣的「天糧」,你想吃嗎?這種「天糧簡直是人類的夢想,是人心深處的渴望!一位古代學者說過「人的欲望無盡,只有一位無限於神,才能使人滿足。」觀乎耶穌的「天糧」,即可知耶穌就是這樣能夠滿足人心的神。

猶太人與耶穌的對立、對質
在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節,猶太人反問「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猶太人之所以否定耶穌是從天而降,理據在於第四十二節的一句「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 猶太人認識耶穌的父親。猶太人認為,「耶穌是有父親的,所以他不是從天而降的」;猶太人又認為,「因為耶穌在地上有父親,說明耶穌就是為人所生的,不是從天而降的」。

可是,耶穌提的「我是生命的糧」,並不指祂的肉身,而是生命的要素,是靈糧、是超越物質的、是精神上的、是靈性的。

第四十二節又提到猶太人反問「他(耶穌)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這是說明猶太人覺得他們認識耶穌的父母,所以就認為耶穌不是生命的糧。這不是「牛頭不搭馬嘴」嗎?這也讓人想到猶太人瞧不起耶穌。

經常都有人說:「佢?我都識啦,好叻咩?」、「果個牧師,我都識啦,好叻咩?」因為你認識他,所以他就「唔叻」,這完全是不合邏輯的推論!猶太人的一番話,也見不得與「耶穌是從天而降的糧」有何關係。

耶穌說祂是生命的糧,主要基於以下的理據: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第四十三節)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第四十四節)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第四十五節)」

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知(1)是父吸引人到耶穌這裡來,得「生命的糧」、(2)是聽見父的教訓和學習的,才說耶穌這裡來得「生命的糧」、(3)是相信耶穌的人才到祂這裡來得「生命之糧」的。

另外,從約翰福音第六章的整體來說,我們可進一步綜合耶穌是「生命的糧」的理據如下:

首先「生命的糧」就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從人的精神、靈性層面來說,那就是上帝的話(因為「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的」)。耶穌作為「道」、「言語」、「上帝的話」,就正是人類生命的要素;耶穌也是「神」,是「生命的源頭」,人與「生命的源頭」建立關係,就可得「供應」、「飽足」和「力量」。

至於得耶穌=「生命之糧」的方法,從約翰福音第六章第三十四至四十節,我們只要見到耶穌,繼而走向耶穌、相信耶穌,跟他握手,建立關係,耶穌就給予我們平安與永生。

人面對信仰(天糧、真理)時,就是受著上帝的吸引。本段經文中有個特別的字「吸引(希臘文為helkuein)」- 人會被上帝吸引,似磁石一樣走向上帝,但同時又會抗拒上帝的吸引,於是人就常在這抗拒與吸引之下,處於兩股拉力當中。這就好像漁夫拉起魚網,漁夫受著「魚穫」吸引,卻又受「魚的重量」所阻礙。

人會受真理、正義吸引,也會在面對強權時出現拉力。六四的時候,我聽過兩句話,印象深刻:第一句是「你有坦克,但我有真理」;第二句則是「我有真理,但你有坦克」。兩句話的字數、用字都一樣,但意思卻大為不同。面對坦克,追求真理的人更需要力量、需要勇氣!

耶穌所賜的「天糧」,就是要解決人的這個難題:在古時獻祭中有種信仰,當獻祭之後上帝就會進入祭肉中,人吃過就會充滿力量,並著勇氣勝過罪惡,實踐真理。約翰福音的作者透過第五十一節(「『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喫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告訴基督徒,耶穌基督在聖餐禮中邀請信徒吃那代表基督身體的無酵餅,喝那代表基督寶血的葡萄酒,當信徒憑信心吃下、喝下,就表示基督的生命已經進入信徒的生命中,而這聖餐就正正代表「耶穌基督生命的糧」。這更是承傳了以往獻祭的傳統,祭司獻祭祝聖之後,上主就從天而降到祭物之中,而牧師就正好在聖餐禮中擔當祭司的角色,祝聖後耶穌基督就從天而降,臨到祭品(聖餐的餅和酒)中,信徒吃下這些耶穌基督進入了的聖餐後,便得著生命的糧、得著力量、得著勇氣,面對罪惡的世界。

一個人有病,除了服藥打針直接對付病菌,更重要的是要強身健體,也就是要透過運動、食療、睡眠等等來增強體力,勝過罪惡。

耶穌跟猶太人對立
在對立之中,基於大家提出的論據,我們可知耶穌的理據明顯比較充分。

在人生中,人也少不免會面對種種對立、遭否定的時刻,我們或會問天父,為何袮要容許人與人之間有對立的情況?要使人不和,使人受苦呢?在人的世界,不論是學生跟老師、同事們之間、兄弟姊妹間、上下兩代人之間,也有對立;在聖經裡,也有地糧跟天糧、物質與精神、眼見與非眼見、可量度與不可量度、短暫與永恆之間的對立;在宇宙萬物之間,也充滿著善和惡、正與邪、陰陽兩者的對立。

面對這些世間常見的對立,我們是怎樣應對的?一般來說,人是傾向「勢不兩立」、「消滅對立」、「聯手對立」,還是「消滅對立」?

試想像這樣的一個故事:某君遭上司無理的責罵,幾位同事為此抱不平,想要反駁上司,事後上司卻召那位遭無理取鬧的下屬,教訓他說:「你們好大的膽子,竟敢聯手反我!」火冒三尺的上司繼續罵,「改天給你們統統幹掉!」

某君回家就告訴太太這事,太太說跟某君說:「這樣不好,不要讓老闆以為你有意與他對立,以為你想要聯同其他同事跟他作對。你從今應避免跟那些同事太接近,免得你成為第一個遭殃的人!」

某君就聽太太的話,一改常態,避開同事之餘又對上司誠惶誠恐似地,恭敬得不得了。「看他今天一副沒有骨氣、對上司唯命是從的樣子!小心這傢伙出賣我們!」同事這樣說。於是同事也學他一樣,討好上司,對立結束,辦公室也回復平靜,好像一團和氣的樣子。

故事好像就此結束,但一天某君接到上司傳召約見,某君就心想,一定是老闆看到我近來的好表現,一改常態想要對我另眼相看!

果然像某君所想,上司笑著對他說:「感謝你多年來的服務!這是給你的信!」某君打開信封,卻嚇了一大跳 – 信上的字寫著「解僱,請另謀高就!此信即日生效!」某君只好收拾東西,直到他離開,也沒有人安慰他。

某君才走出大門,上司就笑盈盈地對其他人說:「我早就想幹掉他,看在你們支持他的份上,不貿然行事。最近看到你們對他也不怎樣,我就決定一腳把他踢走!好,今天午飯由我請客!」可是到了午飯的時候,誰都不發一語,有位比較敢言的同事忍不住問:「老闆,你下個想踢走的是哪個?」老闆沒有回答,可是他的笑容卻暗示了他心中有數…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問題:「對立一定就是不好的嗎?」若問約翰福音的作者,我可以肯定他會說:「對立是好的。」約翰想突出的是光暗之間、善惡之間、上帝與撒旦之間、地糧與天糧之間的對立。

《猶太法典》之中,有一條自問自答的問題:人的眼睛由黑白兩部份組成,但神為何要讓我們只透過黑的部份去看東西?《猶太法典》說這是因為人生必須透過黑暗,才可以看到光明。

希伯來人這個字,本來的意思就是「站在(河的)對岸的人」,他們被稱為智慧的民族,也跟他們的稱謂有關係:站在對岸觀察,就可以看得更廣、更清楚,也就是說人要常常突破環境的框框、群組的框框、思維的框框、學問的框框、工作的框框等等。除此之外,他們是站在對岸,跟別人對立的,他們不畏懼,該反對時就反對,但也會原諒別人不贊成自己。假若世界是一致的,根本不可能有進步;假若明知是罪惡也不反對,罪惡就會得勝,會橫行霸道;假若罪惡不被視為「不對」,世界更會一片混亂!《猶太法典》又說:「假如世界像一艘船,所有人都向同一個方向走,這個世界就必將傾覆。」

對立,正如前面所述,是無處不在、自然存在的。在家庭中會有父母、夫婦、父母子女之間的對立;在社會中會有階級間的、貧富之間的對立;在政治中會有黨派、政見、執政與在野黨之間的對立……面對對立,人只想消滅對立,但其實即使沒有對立,它也會逐漸出現。

我們就是要肯定對立、容許對立!尤其面對不公義、罪惡之時,更要堅持對立。而且對立的存在,也不必然是壞事,正如一個商場裡也會有一般的店舖(士多、超市),也會有專門的店舖(眼鏡店、書店)等等,各自各精彩,顧客也各取所需。若論我們應完全消除對立,或是接受、容忍對立,與它共存?有些對立如貧富懸殊,我們應當消滅;有些對立如人體內的細菌,我們束手無策;有些對立如政治世界的左、右派及唐代經常進諫的魏徵,有助進步。在權力存在的同時,我們需要可以制衡權力的「反派」,否則權力只會不斷膨脹,甚至腐化!

信仰的接納與懷疑
耶穌宣告:「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出路),必定不餓(真理);信我的,永遠(永生)不渴。」這是約翰福音第六章三十五節的經文,其中耶穌行了個大神蹟,就是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耶穌就是有著使人得飽足的能力。於是許多群眾都跟隨耶穌,想要強迫耶穌作王,耶穌卻獨自退到山上去。到了晚上門徒下海,在小船上卻遇大風浪,害怕得很。害怕之中,卻見耶穌在海上行走,更覺害怕,「人怎能在海上行走?」、「是幽靈嗎?是鬼?是神?」

然後耶穌到了另一個地方,群眾又跟著他,耶穌就教訓他們說(第二十六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第二十七節)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

也就是說耶穌要群眾從追求「地糧」,改為追求「天糧」。當時群眾的反應如何呢?對於耶穌的宣告,從古到今都有兩種不同的反應,要不接納,要不懷疑!我們在面對真理的時候,也總是有這兩種不同的反應!一般來說我們都認同「接納真理」的人,不認同「懷疑真理」的人,但細心思考一下與眾不同的約翰福音,我們必會有新的發現:

有些群眾接納「耶穌是生命糧」,正如耶穌在第三十二、三十三節,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之後,第三十四節中群眾就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

有些猶太人懷疑耶穌,正如第四十一、四十二節中提到「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這正是懷疑論(希臘文為σκέπτομαι,skeptomai,意指思考、探索、考慮或研究)涉及的普遍地向知識、事件、意見或信仰持有疑問的態度,又或是懷疑一些理所當然的主張的表現。懷疑論就是一種要求所有論點或資訊都要充分地被理據所支持的整全方式。傳統哲學懷疑論衍生自「skeptomai」,指的是向「任何事物都不加以斷言」的概念,按照邁克爾‧舍默的說法,懷疑論主要是一個發現真理的過程,多於純粹地、普遍地否定一必。基於這個原因,宗教懷疑論者其實亦或會相信耶穌的存在,但同時質疑他是否彌賽亞或會否創造奇蹟(可以參照Historicity of Jesus)。通過「系統性的懷疑」及「不斷的測試」以獲得知識,正好可以解釋猶太人從否定中進而繼續否定,甚至是絕對的否定、盲目的否定。

在今時今日,有些人會否定上帝的存在,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假設「上帝存在的話,上帝就一定要能被我們看見」,或是「如果上帝存在的話,苦難就不應存在」。於是前者就看不見上帝,他們否定上帝,並且絕對地否定;後者則仍然看見苦難的存在,否定上帝,並絕對地否定上帝。這正是一種從懷疑變成否定的過程,造成封閉、固執、非理性,也就猶太人的信仰態度。

當然,話分兩頭說,懷疑信仰的人也可以變成確信者的。正如多馬本來懷疑耶穌的復活及其真實性,結果耶穌就向他顯現,他就從懷疑變成確信;保羅亦同是本來懷疑、否定耶穌的,後來在大馬色路上遇見復活主,又是由懷疑變成確信。今天的信徒,有的由懷疑,到相信,到確信;也有的由相信,到懷疑,到確信。這兩種「信」,相比「一講就信」,更好!皆因經過懷疑、追尋,信仰就會有更鞏固的根基。

結語
在今次的講章中,首先耶穌宣告「我是生命的糧」,語出驚人,甚至是「口出狂言」的程度。若問耶穌頭腦有問題嗎,我們可以從耶穌簡短的回應中,找到充分的理據、理論,證明耶穌豈會是傻子、瘋子,祂簡直是智慧過人。若問耶穌說的「生命糧」為何物、有何意義,我們從經文可知「生命糧」就是信耶穌的人所吃的聖餐,是使人得力量勇敢面對罪惡的世界的恩物。若問耶穌的一生之中,上帝容許「耶穌面對猶太人與其的對立、對質」的場面出現,箇中意義何在,我們可以回答說「對立」可以使人在辯護的過程中申明觀點,並思考他人的觀點,這樣世界、社會的權力就可得到平衡,思想不會一面倒,權力亦不會絕對化,甚至是腐化。那麼,人對信仰有接納的同時,上主又會否容許我們對信仰有懷疑呢?答案是可以的,因為懷疑不是罪,甚至有好處。對信仰有所懷疑,便可以透過懷疑來得到更多、更新、更深入的認識;透過懷疑,更可使我們確信。我們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基督徒,更不應停止懷疑及探索。

最後給大家來個小習作,大家能否懷疑一下,自己是存在或是不存在?你在做夢,還是仍然處於清醒狀態呢?剛才聽道睡著的人,請醒來吧。如果你能夠清醒的話,就證明你是存在的。其實剛剛你也存在過,只是「人在心不在」而已!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