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教「後輩」打美好的仗(鄭漢文博士)2019.10.6
講題:「前輩」教「後輩」打美好的仗
經文:提摩太前書6: 6-19
講員:鄭漢文博士
保羅教提摩太:
自己當打的年華已消逝,消化過去的經驗傳給下一代。
今日的經課係取自提摩太前書6章6節至19節,讓我們現在一起讀一次,我先讀一節,姊妹接著讀下一節,弟兄接著讀再下一節,然後循環讀完:
6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7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
8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9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
10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11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12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13我在叫萬物生活的神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
14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15到了日期,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16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
17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
18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19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在崇基禮拜堂講道,需要至少三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一兩個月前就要提交講道題目。
當六月天開始燒起城市動盪時,我在七月被自己母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訊》編輯邀請,為教會在此時此地的社會參與可以如何回應,寫篇短函。
作為一個年輕人眼中的「廢老」,我不認為可以給「反送中抗爭運動」的「年青運動員」甚麼建議。但編輯叫到,我就講幾句,「啱聽就參考吓」,不過這段文字刊出時會否已經過時,不得而知。
當編輯邀請我寫千字文時,我正要為9月29日以榮譽助理校牧身分在崇基禮拜堂講道而定題目,我因要寫這篇文章而生發靈感,定了這個教友可能會感到出奇或難受的命題:
《「廢老」教「廢青」打美好的仗》
(Oldies teach youngsters how to fight a good war)。
9.29當日經課是提前6章6至19節。我8.13那日想到的講道大綱暫列如下:
保羅教提摩太:他自己當打的年華已消逝,消化過去的經驗傳給下一代。
夠就夠的知足:屬靈德性需有當下的節制
非物質主義:心靈的財富不在貪戀錢財
美好的仗:成為美好見證為未來設希望
廢老教廢青:還有未盡的話
九月《會訊》終於出版了,我這篇題為《一個「廢老」給年輕信徒的牧養家書》的千文字沒有被審查抽走或被刪改,得享受了一次充分的言論自由,詳情大家可以上網看看我寫了甚麼,網址在此:
https://www.methodist.org.hk/media/monthlynews/pdf/2019/09/11/iss364.pdf
(我取了兩份實體印本,現在傳給你們看,傳完請放在出口交還我。)
今日講道的講題是:《「前輩」教「後輩」打美好的仗》
(Oldies teach youngsters how to fight a good war)。
前輩能給後輩的是打過美好的仗的經驗,但經驗好易過時,經驗需要借助T來提煉成為智慧,後輩在更新變化中,才會對新處境有所對應、應時地回應。
T究竟是甚麼?
T可以是Theory(理論);
T可以是Theology(神學);
T可以是Sacred Text(聖經);
T可以是Tradition(傳統)。
今日講道,我就試用四個不同的T來解讀保羅這位前輩教提摩太這位後輩打過美好的仗的經驗,對我們今日信徒在世信仰實踐的提示。
第一個T是Theory(理論)。
在2006年我所創建的價值教育碩士課程裏,我發展了一個叫VIP的價值教育理論模型(VIP model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Values Education)。
VIP的V指的可以是Values價值,可以是Visions願景或遠象或生命境界,可以是Virtues品性或德性。
VIP的I指的是Identities身分,身為X就有Y的本分,有待履行。
VIP的P指的是Practice(s)實踐,就是多人同行的行動方式。
價值轉化身分,身分強化實踐。
(Values transform identities which empower practices.)
我發現,今日經課提前6章6至19節可以借VIP分為三段來解讀。
2. 甚麼是我們的價值Values、遠象Visions與德性Virtues?
首先,提摩太前書6: 6-11與V相關。讓我們先重看。
首先,這裏描繪了一個價值觀上的進退取捨,涉及財富與生命境界。
按價值教育三分法,可以這樣分出對待財富的三個生命層次或生命境界Visions of Life:
第一種人,財富少過自己所需,繼續增加財富,為的是要脫貧。
第二種人,財富足夠自己所需,努力創富,為的可能是安全感,也可為扶貧。
第三種人,財富多過自己所需,繼續增加財富,為的是甚麼呢?
前輩保羅力勸後輩提摩太,甚麼是要退避三舍的?
第9及10節這樣具體描述第三種人生命境況的惡:
9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
10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貪,是萬惡之根。貪得無厭,令人討厭。
前輩保羅力勸後輩提摩太,活出「夠就夠」的知足的生命境界。
提摩太前書6: 6-8節勸說:
6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7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
8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要有當下的節制,才可以養成屬靈德性Spiritual Virtues。
用現在香港的流行話說,有研究年青人的學者也這樣說,2014年之後的年輕一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叫做:「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就是物質的追求夠就夠,有餘的精力寧願花在追求心靈的富足。
第一個明顯跨代差異(cross-generational gap)就是新生代不做樓奴,認為住的地方不需要買入,不必為做業主而成為打工樓奴,更會批判以土地資源作買賣是惡的根源,提出土地公義的訴求。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長的,有許多努力創富的長輩認為這一代年輕人毫不長進,所以稱他們為「廢青」。這班前輩,不少是老闆或上司的或私下或公開地下判斷:「廢青」打工的態度不夠投入,「抵佢一世無樓」。
相反,這一代年輕人認為這些自認前輩的「廢老」,仍然活在資本主義、物質主義、工具主義的奴役中,無法進入新時代,非常離地,不懂前線在打甚麼的仗。
「Facebook老餅,難以連登。」
我們有神信仰的,怎樣看我們的生命呢?
保羅在6章11節說:
11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也就是說:心靈的財富不在貪戀錢財,更要在遠離財富生產機制的惡,返回一個十分重要的身分認同,就是屬神的人。
唯有屬神的人,我們才可能養成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等屬靈品性。
甚麼是我們的身分Identity?作個見證甚麼的見證人?
「屬神的人」就是身分認同。
為讓大家對身分之從認識到認同,我們可以引入第二個T,就是Theology神學,而一般信徒要認識的最少的神學(minimal theology of common believers),其實就在我們每次崇拜都公開認信而頌讀的《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的每一句,都是用「我信」開首。
我徵求了署理校牧同意,十一月開主日學,就是與大家一同研讀《使徒信經》。
所以詳細的分析,屆時再講論。以上是植入式廣告。
當我們以《使徒信經》認信時,就認信了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一神學。
用哲學邏輯的術語,每次崇拜認信,就在「言辭行為」(speech act)上作了「神學上的委身」(theological commitment),向公共宣認自己相信一個神,祂同時是創造主的聖父,是救贖主的聖子,是生命主的聖靈,是三位一體的。
如是者,當T是三一神信仰時看人生在世的種種進退取捨,就可以有三層反問值得思而後行:
一、我作為聖父上帝天國子民,在地國這樣行,恰當嗎?
二、我作為聖子主耶穌基督門徒,在社會這樣行,適宜嗎?
(WWJD: What would Jesus do?)
三、我作為聖靈感動的生命,在人間這樣行,適當嗎?
以上三問,若有任何不安,找找其他信徒商量下。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當代思潮,已經出現身分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論述。
許多教會領袖都主張教會遠離政治。
其實信徒作為一種身分,政治就擺脫不了。
當一個人認信為天國子民後,面對地上國度,能真的政治中立嗎?
我攻讀神道學學士時,需要有兩次實習。第一次來到崇基禮拜堂,第二次去了浸會大學校牧室,兩次都被牧師分派到牧養普通話內地生團體。
有一次在浸會大學崇拜講道時,向來港留學的內地生分解天國子民的「本體論上的委身」(ontological commitment),就是當你相信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是天國近了,你們悔改,成為天國子民的同時,就是表明在優先次序上天國比任地上的國更重要,要知效忠的是天國。
即是說,在兩國爭戰時,你會站在天國立場,拒絕為地國權勢而傷害天國、傷害天國子民。
一個信徒越接近地國權勢,越有機會遠離天國。
對於自命信徒的地上領袖,我們的提醒是:「你遠離天國了,你還不悔改?」
這就是我們信徒現在在打的仗。你敢言嗎?
對於保羅要教提摩太打美好的仗,他這樣對我們這等後輩說:
12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13我在叫萬物生活的神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
14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15到了日期,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16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
我們今日在世的身分,就是為打那美好的仗而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我們要效法的,就是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
我們這場仗越打得美好,就越把主耶穌基督顯現出來。
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神學,發展出「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這一學派,較為重視「故事」(Story)與「敘事」(Narrative)在神學思考的重要性。
這個學派大概再分出有三支來。其中一支流的一位代表人物叫James Wm. Clarendon,他寫了一套三部曲的系統神學,第一部談Ethics倫理,第二部談Doctrine教義,第三部談Witness見證。
按此思路,每一個信徒的生命故事,就是一個見證,見證:
一.如何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了永生。
二.如何在在許多見證人面前,作了你自己要作的見證。
三.你所作的見證是如何呈現美好。
再用哲學分析來澄清身分的意義,認同一個身分,就是意含:立志履行這個身分的相關本分,哲學上叫practical necessitation of duties。
例如:我是香港人,就要加油。
例如:我是中大人,就要守住中大人文傳統。
例如:我是基督徒,就要……
究竟Christian identity有甚麼本分?
認同一個身分,就是意含:立志履行這個身分的相關本分,也就會產生與你具有同一身分的那些走在前的前輩所留下一些囑咐,要求著認同的那些走在後的後輩在實踐上去履行。
所以,讓我轉入VIP的第三部分Practice實踐去思考經課後半部所出現的三個囑咐。
甚麼是我們的實踐Practice?讓世人得見基督的同在
今日經課的後半段出現了三個囑咐。
剛才我們已經用身分意識化為見證來思考了在13至16節的第一個囑咐:
13我在叫萬物生活的神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
14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15到了日期,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16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
第二和第三個囑咐在17至18節:
17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
18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這兩個囑咐指向我們在VIP的V部份所提及的三種生命境況,再提一次:
第一種生命境界是:財富少過自己所需,繼續增加財富,為的是脫貧。
第二種生命境界是:財富足夠自己所需,努力創富,為的可能是安全感,也可為扶貧。
第三種生命境界是:財富多過自己所需,繼續增加財富,為的是貪財。
保羅的教導簡單地說,就是拒絕第三種貪財人生,站住第二種知足而感恩的人生,扶助第三種貧困人。
保羅提醒提摩太以後教導後人,今世富足的人不要以為自己「好醒、好掂」,不要持財傲物,忘了最後倚靠的是神。
保羅提醒提摩太以後教導後人,財富足夠自己所需,努力創富,為的是可以扶貧。
所謂創富,是創造心靈上的富足。
後物質主義,正是「廢老」稱這一代年輕人為「廢青」所追求的。
這些都是作為前輩的保羅的經驗之談,若我們加上兩個T來解說,以回應當今香港我們信徒如何回應,我想到了一段公共神學領域常引用的經文(Sacred Text)以及教會形成了的一點傳統(Church Tradition)。
當信徒參與公共空間時,常引用到的經文是彌迦書六章8節,這段經文指向四個層次的基督徒實踐(Christian practice):
一是行公義
二是好憐憫
三是存謙卑的心
四是與上主同行
這四層次的基督徒同在的實踐(practice of Christian presence)讓人群得以看見基督同在(Christian presence)。
從2014年雨傘運動到2019年反送中抗爭運動,人們如何得見基督同在?
在警民對抗的前線,在記者、醫護、社工、議員站在最前外,牧者也加入,站在張力最前線,作愛與和平之子。
6.12那天,非信徒從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的歌聲中得見基督同在的和平。基督同在除了信徒進入人群空間外,另一方式是讓人群進入信徒與基督同在的空間(教會)。
6.9至今,暴力出現在一區又一區,那區有暴力,那區教會(local churches)就得思考開放與否──讓有心靈休息需要的人群可以進入教會的空間?
再者,若T是傳統,四福音書記戴了耶穌的實踐空間,可以分為四大類:
一在內室:在被邊緣化者家裏坐席
二在室內:在聖殿中證道、在會堂內教導
三在街頭:在路上醫治、在海邊船上平靜風浪
四在山上:宣講八福登山寶訓、施行五餅二魚神蹟
效法基督,今天信徒的基督同在,可以考慮以下四種做法:
一在內室:家中私禱、多互相聆聽
二在室内:開祈禱會、辦研討會、多作心靈休息服侍
三在街頭:合法遊行、野餐、夢遊、唱詩、公禱
四在網上:聯署、做鍵盤戰士、轉發信息、善用社交媒體。(耶穌年代無互聯網,但今日「廢青」有。)
兄弟姊妹爬山,各自努力。
5. 廢老教廢青: 還有未盡的話
但是,我還有未盡的話,「廢老」總係「死唔斷氣」!
我近天國了,如何可以做到「廢老不廢」呢,這是我死前在思考的。
近天國了,還不悔改?
我在中大教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來做老師好多遺憾,在此我要做個告解(confession),我最想寫的一本書是《懺悔錄》。以下是我三個歉疚:
我要向我的前輩道歉,有負師恩,弟子不才,無能把學問做得更好,無法把老師傳給我的好好傳給下一代。
我要向我的同輩道歉,有負同行,未能同心協力做好事,無法站在前線,與你們一同打美好的仗。
我要向我的後輩道歉,有負初心,曾經信託我的學生,我卻對你造成傷害,請你原諒我。你的原諒,可讓我死得無憾,你也不要帶著悲傷怒恨的心地生活下去。
回首往生,曾經對老師未能承命,對同行未能承志,對學生未能承託。如今夜夜難眠,晚禱有淚。
甚麼時候,我可以好像保羅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正如提摩太後書四章6至8節這樣的說:
「至於我,我已經被澆獻,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該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今日經課,還有未盡解說的話。
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在2019年9月23日「週一加油站」講道也是用上今日經課,以「那美好的仗,真的能打嗎?」為題分享信息,這是他對今日經課的總論,借之補充我的不足:
「院長指出保羅以「打美好的仗」來勉勵基督徒,人生如打仗,不管你是否喜歡都在打仗。大家在人生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目標,同時也會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能否迎向挑戰,或是在挫敗後再次勇敢上路,都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像保羅所言,去打一場美好的仗?院長指出有時人因自我迷失與面對外在艱難環境而帶來的重擔,結果無法堅持。他勉勵大家堅找信仰的價值,不被物質及財富所吸引,並持守召命,莫忘初衷,堅持走下去,打一場美好的仗。
美好的仗,是仰望着那終極的勝利,在各種的疑惑、考驗、絕望、淚水或憂傷之中,都堅持不放棄。」
其實,我好焦慮今日講道我會越界,所以我向他借來他的講章作參考。他好慷慨,借了給我。謹此多謝他。我拿他的開場白作為我的結束語:
「《提摩太前後書》是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是晚年保羅對年輕教會領袖的叮嚀。
在這情辭逼切的書信中,保羅用了「打仗」來借喻基督徒的生命,囑咐提摩太要「打那美好的仗」(提前一18)、「為信仰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
保羅更留下廣為傳誦的自白,為自己生命作總結:「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該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四7)
為何保羅會用「打仗」來作借喻?當然,標準答案是:基督徒的生命是一場屬靈爭戰,所以我們要full gear,戴上全副軍裝(弗六14-18)。當我們說屬靈爭戰時,並不代表這只是一場發生在「靈界」的對抗,正如保羅說:這場爭戰的對象包括:「有血有肉的人」、「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還有「天空靈界的惡魔」(弗六12)。
其實,不管你是否喜歡,人生如戰場,我們都在打仗。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目標,同時也會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能否迎向挑戰,或是在挫敗後再次勇敢上路,確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既然基督徒的生命就是打仗,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像保羅所言,去打一場美好的仗?或者,這場仗,真是美好的嗎?我們真的能打嗎?」
我2018年8月28日在崇基禮拜堂曾經以「難為正邪定分界,也得裝身作靈戰」為題講道,去演繹以弗所書6章10-20節所談及這場戰役,今日好像續集,補充如何打這美好的仗。
保羅是我前輩,叮嚀作為學者的我,小心自己所引以為傲的學問。
所以,我以今日經課沒有包括但是接著的第20至21節來結束,稍作修改,構作為一個醒察心靈的祈禱作結:
20 [ 鄭漢文 ] 啊,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
21已經有人自稱有這學問,就偏離了真道。
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
但願榮耀都歸給聖父、聖子、聖靈,永在的三一神。阿們。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
地址 Address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 |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