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救恩的奧秘(賴品超教授)2011.9.11

語音(廣東話):

題目:救恩的奧秘
證道:賴品超教授

非常感謝主讓我再次有機會跟大家去思想上帝的話語,今天伍牧師給了我幾段的經文,那些經文也是跟這個主題有關──救恩(我發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很少會這麼近期,在一、兩個月內再來講第二次的道,這麼巧這次的主題與上一次的又有一定的關係),今天幾段經文(似在延續上次的講道-約拿書)都指向救恩問題──不單以色列人,外邦人也在上帝的救恩之內:

詩67:肯定萬民得知上帝救恩。
賽56:耶和華要彰顯他的公義和救恩,外邦人也要事奉耶和華。
太15:雖然耶穌來本是尋找以色列家的迷羊,但外邦婦人也因信而蒙拯救。
羅11:外邦人的大量歸主,是否意味上帝放棄以色列人?

外邦人,也就是以色列之外的民族,他們也會得知上帝的救恩,上帝要彰顯祂的公義、彰顯祂的救恩,臨到外邦人當中,而外邦人也要去侍奉耶和華,馬太福音15章的經文裡,就有再進一步很具體的事例給我們看見即使主耶穌在他的生平的時候似乎主要是尋找以色列人家的迷羊,他來到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但是外邦的婦人(迦南的婦人),因為她有信心,同樣地得蒙上帝的拯救。理論上是一個很好的圖畫,似乎上帝的名得到高舉,在舊約裡所期盼的就是外邦的人也以認識上帝的救恩,在主耶穌基督身上開始展現出來,但是當我們看羅馬書第11章就會發覺保羅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這麼多外邦人來歸主的時候,是否意味著上帝放棄了以色列人呢?他直接問了這個問題,上帝現在是否已經放棄了以色列人呢?棄絕了他們呢?這就是我們所讀的經文裡第11章所提出的,他要很清楚地說上帝沒有棄絕祂的百姓,那為何保羅會有這樣的問題呢?為何保羅要問上帝是否棄絕了以色列人呢?我們需要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就是當門徒在五旬節之後,他們四散了,當然部分是因為過節要到耶路撒冷,過節後就要走;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因為門徒受到迫害,要四周逃命的時候,就將這個福音由耶路撒冷帶到猶太全地、撒馬利亞去到很多外邦人的當中,接著歷史的發展就是越來越多的外邦人歸向耶穌基督。

透過新約聖經,我們知道很多書信所提及的地方,有許多都不在猶太的境地裡,那你就會有這樣的一個印象就是當時的基督徒大多數是以外邦的基督徒為主,猶太的基督徒反而成為了少數,直到今日也是這樣。因此,基督教給人的印象是「西方人」的宗教,你會覺得一個典型的基督徒是西方人,而不會是猶太人。猶太人的基督徒的是很少的,我曾經在外國教會教過一位猶太人基督徒,這是很少出現的情況,當時保羅也看到這個情況,為什麼會這樣的呢?本來救恩是從猶太人而出,他在羅馬書裡也說這個救恩臨到萬邦,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為何會有一個吊詭的情況出現?當許多外邦人信主的時候,反而那麼少猶太人信主,是否就代表:上帝棄絕了以色列人呢?

這跟我上次跟大家分享的約那的故事剛好不同,約拿是逃避上帝的呼召到利未未城宣講訊息,他想逃避、逃跑;保羅他沒有,他接受上帝的呼召去做外邦人的使徒,專向外邦人傳福音,但是這也帶給他一個身分上的掙扎,所以保羅所問的問題不單只是一個神學上的問題:究竟上帝是否已經棄絕了以色列人?上帝已經將一個以外邦人為主的教會來取代了原本的那批選民猶太人呢?

這不單只是神學上的問題,上帝是否後悔、不再跟猶太人立約呢?是否已經棄絕了他們呢?這是一個神學的問題,但對於保羅來說,則是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如果上帝離棄了以色列人,那麼我作為一個以色列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同樣地,他另一個身分是向外邦人傳道的一個使徒,他同樣也會問:我是猶太人的身分和我是外邦人使徒,這兩個身分是否有衝突的呢?神學上來說,你可能會問「公不公平?」以色列人一直等候上帝的拯救者、彌賽亞、基督,等候了這麼多年了,為什麼耶穌基督來的時候反而猶太人不相信呢?在猶太人的眼中,這些外邦人從來沒有追尋上帝,反而等著了耶穌基督,公不公平呢?就好像有人打完井水後,自己卻沒有飲用,而被別人喝了一樣。上帝是否不太公平呢?救恩既然是從猶太人而出,但將這個救恩帶去外邦的時候,為什麼猶太人反而好像被棄絕了?那麼少猶太人相信耶穌?公不公平呢?努力的反而得不到,不努力的、不追求的外邦人反而得到上帝的救恩,究竟公不公平呢?上帝會否後悔祂的揀選而離棄以色列人呢?

對保羅來說,這個當然是作為一個猶太人、以色列人身分的民族感情認同的一個問題,在第9章開始的時候,他開始就問這個問題,他是很有感情來去講,表達他對民族的關注、民族的感情:

1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 2 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3 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他關心以色列人的前途問題,他甚至覺得為此我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他關心他自己的民族是否還在上帝的救恩之內,所以他接著開始就說上帝是揀選以色列人的,一直都在歷史中揀選以色列人,但是他不能不面對這個事實,今天相信上帝、相信基督的猶太人、以色列人是很少,如果主耶穌快要再來的時候,以色列人的命運會是怎樣呢?他們是否已經被上帝拋棄了,不再是上帝的救恩裡的一部分呢?作為一個外邦使徒的保羅同樣問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我是一個外邦人的使徒,我又是一個猶太人,這兩個身分應該怎樣去處理呢?如果我是這麼關心我猶太的同胞是否能得到這個福音的時候,為什麼我還要去做一個外邦人的使徒,為什麼我不回頭去做猶太人的使徒,向猶太人傳福音呢?這兩個身分是否互相衝突呢?

有時候我們中國人也會問類似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少中國人相信耶穌呢?如果大家翻查歷史,最早的記載在唐朝的時候,有大秦景教開始在中國佈道,如果看西方的基督教歷史,那段時期就是日耳曼民族開始接觸福音的時候(日耳曼民族就是現在德國人的祖宗)。在同一個時期,為何一個民族對福音有這麼好的接受,有那麼多人歸向它;但是我們中國民族似乎對這個福音很抗拒呢?還要抗拒了這麼多年,一千多年。在我們的民族中很少人信耶穌,是否上帝對我們不公平呢?是否上帝對我們沒有揀選呢?

不是,在我們的古代典籍也有提到上帝這兩個字,古代時候的中華民族對上帝是有某種的觀念,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少人相信呢?在教會裡,我們有時也會問:現在中國有十多億的同胞,裡面有很多人也未相信耶穌,為什麼我們還要派宣教士去非洲傳道呢?為什麼我們不將我們的資源集中在中國的市場?現在很多的資金也是這樣,將資金集中在中國的市場裡,希望有更高的回報,我們不應很功利地去看這個問題,但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為什麼我們不將福音的資源、教會的資源放在中國的佈道事工上?我們反而差派宣教士到如日本這些與我們為敵的人去做福音的工作?為何我們差派人到一些與我們沒有什麼親戚關係的非洲去做福音的工作呢?(其實可能不是沒有親戚關係,如果那些生物學家說的是真的時候,我們的祖宗可能是由非洲來的),但我們仍會問同樣的問題,究竟我們中華民族在上帝救恩的計劃裡頭,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上帝是否離棄我們?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我們福音的道路是這麼艱難呢?保羅在羅馬書第9-11章也一直在掙扎這個問題,就是究竟猶太人或者以色列人在上帝的救恩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如果我們讀完整段經文,就會發現很有趣的,到結束的時候,他由最初很苦惱、很激動;但到結尾的時候,他同樣地激動,不過他所激動的是他讚嘆上帝豐盛的智慧和知識。在11章33-36節──他讚嘆上帝的足跡是何其難尋,祂的判斷是何其難測,誰能知道主的心,誰做過祂的謀士;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向他──中間的這段,究竟保羅由第9章開始到第11章結束的時候,他所掙扎的問題,他想到什麼呢?看這段經文的時候,保羅在第9章裡率先地肯定了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揀選是不會動搖的,祂是曾經揀選過,在歷史當中不斷地揀選,並且祂也很清楚地說沒有所謂公平與不公平的問題,你選了A,也就是沒有選B;這是很正常的一個情況,他也很肯定以色列人對上帝是有熱心,只是沒有按著真正確實的知識,特別是信的態度。到第11章,保羅首先所說的11:1-2的上半部:

1 我且說、 神棄絕了他的百姓麼.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

如果上帝真是棄絕以色列人,應該一個以色列人也沒有是信上帝的,但是我信上帝,並且上帝差遣我作外邦人的使徒。這證明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揀選是從來沒有動搖過,在後面的經文裡更加講述上帝是不會對祂自己的揀選而後悔,他繼續說這一切也是出於上帝恩典的揀選。如果是這樣,11:11-24,就是25節之前的上文,他就會提出一件事,原來他看到以色列人的不信反而帶出一個很好的結果。

那個很好的結果就是將救恩帶到外邦人當中。所以保羅才會在25節,就是我們剛讀的那段經文說道這個救恩的奧秘是什麼。這個救恩的奧秘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硬心──什麼是硬心呢?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就是說法老怎樣硬心,就是同樣的硬心。無論他看到多少個災劫,到了第十災的時候才肯讓以色列人離開,在以色列人離開之後,他又後悔想追回以色列人、追殺他們,這就是硬心。你用很多方法想嘗試去說服他,使他改變心意,你發覺很困難(保羅就以此為同樣的表達方法)。

以色列心硬直到何時呢?直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於是以色列全家也要得救,背後的想法是什麼呢?舊約聖經說上帝要外邦人也來敬拜祂。當時保羅所看的,有誰可使外邦人也歸向耶和華的呢?不是摩西,不是所羅門,而是耶穌基督。我們發現今天研究聖經最多的人是什麼人呢?不是猶太人,而是那些所謂的外邦人,並且是從基督教的角度去研究,今天最多人看的舊約聖經不是猶太教裡的人去看的,他們人數是有,但是遠比基督徒更少。如果在一千多、二千年之後再看,哪個猶太人是最能吸引人去歸向舊約聖經裡所講的耶和華,是誰呢?可能就是耶穌基督。保羅看見當越來越多外邦人信主的時候,這就是一個證明,證明耶穌就是那個被揀選的彌賽亞,就是上帝的拯救者,就是那個基督。保羅看見一個很有趣的情況,就是如果越多的外邦人歸向主,就越能夠證明耶穌就是以色列人素來所盼望的基督,原來他自己的外邦使徒身分和他是以色列人的身分不一定是矛盾的,也就是當他越努力作一個外邦人的使徒去傳福音,又越來越多外邦人信主的時候,就越能夠證明耶穌就是那個基督。他的盼望就是當以色列人看到耶穌就是那個基督的時候,以色列全家也要得救,原來他看到的是這件事。

後來,他為何會有一個讚嘆呢?他看到兩件事。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說,第一方面是救恩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習慣了在教會裡講,我站在一個宗派的立場的時候,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就是因信稱義,本來這是一個一定對的答案,神學院也一定是這樣子教導的──「因信稱義」──但是當我們講到因信稱義的時候,我們就將重點從上帝那裡轉到我們自己本身,好像是因為我有這樣的信心,所以上帝一定要稱我為義,但是保羅去思考以色列人的命運的時候,他發現原來這一切最終、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人的回應是什麼,而是那個定義的上帝。所以在第9-11章有很多的經文也是引用舊約聖經的,就是在乎定義的那位。簡單地說就是得救與否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是我經常在內地聽到的說法),而是在乎那位定義的上帝。

給大家一個簡單的邏輯問題思考一下,這是小學中學所學的簡單邏輯問題,如果我作為一個老師跟一個學生說如果你今次考試得A的話,我就送你一份禮物(通常不是老師做這樣的事,是父母才會做這些利誘的工作去引誘子女考試考得好一點)。邏輯上有四個可能性會出現:
學生考試拿了A,老師送他一份禮物(他沒有食言,按照他所應許的去做,非常公道)。 學生考試拿不到A,老師沒有送禮物給他。(他沒食言,也很公道,沒欺騙)。 學生考試拿A,老師食言不送他禮物。(不公道,這個老師一定被學生投訴)。 學生考試拿不到A,老師仍然送一份禮物給他。(老師有沒有食言?沒有)。 我告訴大家如果你拿到A我送禮物給你,但是我沒有說你拿不到我不送給你,大家不要多想。即使你考不到A,我也可以照樣送禮物給你,我沒有欺騙你,也沒有食言,那有沒有違反公道的原則?可能也沒有。但是這是出於什麼呢?是老師的憐憫,也就是即使猶太人不信不代表上帝已經取消了祂的揀選,即使猶太人不信,他們仍然在上帝的救恩裡,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最終的救恩是在乎上帝的應許、在乎上帝的憐憫,而不是那個人值不值得上帝去救。不是因為他信,所以他值得上帝去救,因為他的信也是上帝所給的,他硬心與否也是上帝在背後所謂的「作弄」。人能否得救最後是在上帝的手中,猶太人的得救也與外邦人的得救一樣,他也是因為上帝的憐憫,而不是猶太人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因此在保羅看來,即使現在我看到的以色列人,他們很多也是不信的,但不代表上帝不再憐憫他們,不等如上帝已經收回祂的恩典。羅11:29:上帝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既然上帝在歷史中已經選召他們,上帝會繼續堅持下去,不會放棄以色列人。

接著保羅不只從救恩的本質上,也從第二個角度去看上帝的恩典這個問題,在同一個救恩上來看,原本以色列人的不信既然帶來一個好的後果,就是外邦人也可以信耶穌,這個救恩臨到外邦人的時候,保羅就說以色列人的硬心,他甚至說作福音的仇敵,如果是讀原來的文字,他所用的表達方式是被動式,簡單地說就是:不是我想硬心,是你使我硬心,你會覺得很不合理?在舊約聖經裡,為什麼法老要到第十災的時候才肯釋放以色列人呢?不是因為法老本身硬心,而是背後有一個上帝使他硬心。簡單地說,保羅就是看見以色列人的硬心是出於上帝的計劃,是上帝工作的一部分,是上帝使他們硬心,以色列人的硬心就好像法老的硬心,是上帝特別的護理,為要成就祂自己某個特別的旨意。如果是這樣,保羅可以很合理地盼望當目的達成後──就是福音臨到外邦,許多人信主的時候──當外邦人得救的人數添滿的時候,上帝就會回頭去憐憫以色列人,讓以色列人全家得救,他覺得這是合理的人,如果不是,上帝就是「打完齋不要和尚」的上帝。既然上帝選用以色列人作為工具,使福音臨到外邦人,成就上帝在舊約聖經裡所講的遠象,以色列人的不信是出於上帝的計劃,當這計劃的目的完成的時候,上帝自然就會憐憫以色列人。在保羅眼中,以色列人的不信是有一個目的,就是使外邦人可以蒙憐恤。11:30「你們從前不順服 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以色列人是為著福音的原故,是為了外邦人的原故,成為了好像福音的仇敵,好像敵擋著福音,但是這只是要成就上帝給他們的一個特別的歷史任務,當這個歷史任務完成後,上帝從來沒有後悔對他們的揀選,從沒有後悔對他們的憐恤,時候到了,以色列人全家自然會得救。

保羅沒有具體地說是怎樣得救,但是他相信這是出於上帝恩典的計劃,是一個很奇妙的計劃。你會覺得這計劃不是很合理,大家想想是嗎?怎麼會使原本是選民的不信,反而使福音臨到外邦人?也就是透過一些人的不順服,好使恩典顯多,透過一些人的不信,使更加多人相信。大家推銷的時候應該也不會用過這樣的方法,是嗎?如果你去到一間酒樓,伙計跟你說我不會來這間,我去旁邊的那間,你還會在這間酒樓吃飯嗎?你會很有保留,伙計自己也不在這間酒樓吃飯,你還會光顧?救恩由猶太人而出,耶穌是猶太人,猶太人也不信,為什麼你們這群外邦人會相信耶穌呢?是否很不合理呢?上帝就是要人相信,為何故意地使某些人硬心,使到他們不信,反而使另一班人相信呢?在我們的邏輯底下,這好像很不合理、不合乎我們所認為的常理。如果上帝要使外邦人信耶穌,怎會先使那班猶太人不信呢?連猶太民族也不相信耶穌,你怎樣使外邦人相信呢?如同我們推廣中國文化,連中國人也不再接受我們所推廣的中國文化的時候,我們怎能使其他外國人接受中國文化的精粹?你會覺得是一個很荒謬的方法,但是上帝就用了一個我們認為像是荒謬的方法──出自猶太人的主耶穌,卻是被猶太人拒絕的猶太人──使更加多的外邦人歸向祂。兜兜轉轉,很吊詭的一個方法,當許多外邦人歸向主後,上帝會再使那些猶太人、以色列人再次歸向祂。

保羅想來想去,最後他不能夠不讚嘆上帝的工作是多麼奇妙的一個計劃,就是用一個我們認為好像不是很合理的方法去達成祂的計劃。當保羅想到這點的時候,他發覺我猶太人的身分、以色列人的身分原來跟我作一個外邦人的使徒的身分是完全沒有衝突,我為著我同胞的得救,我應該更努力向外邦人傳福音,因他們越多人信,以色列人更早得救。所以接著的第12章,他就很清楚地說不需要問太多這類問題,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將自己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奉獻給上帝。在他讚嘆後他的反應就是這樣,因為他看見原來所做的一切也都在上帝恩典的計劃中,我們只是他恩典計劃中的一顆棋子。

作為基督徒,我們有時很喜歡自誇,誇我們是信主的人,那些是不信主的人下地獄是應該的、該死的;覺得我們有信心,應該上天堂… 但是當我們讀保羅所寫的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就會發覺原來我們信或者不信有時原來不是在自己的掌握當中,有一些人不是想不信的,我曾經接觸過一個醫學院的教授,他說我真的很想信主,但是總是信不下去,你有沒有辦法幫助我呢?原來有一些人真的是這樣,他很想信,但總是覺得自己信不了。有一些人是不想信的但又信了,情不自禁,好像墮入愛河一樣。這個說法真好,情不自禁,不自覺地踩入陷阱裡,所以愛情是一個陷阱,不自覺地、不能自主地墮下去,信也是一樣。有時是你不自主地信了,你沒有辦法自主自己信與不信,信與不信也是出於上帝的恩典。

神學家保羅田麥克就關於什麼是因信稱義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唯獨信心」。不是我們有了這個信心,這信心就是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這是一個恩,上帝見我們有這個信的時候,祂就把恩典給我們。不是!他說我們稱義是一個恩惠恩典藉著信心來稱義,因為所有稱義的,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我們只是憑信心來去接受而已。所以,與其他人相比,我們更沒有任何優越的地方,我們不可能透過這件事就說我們比其他人更加敬虔,更加值得上帝的恩寵。如果我們自以為有信心就應該上天堂,其他人應該下地獄,可能跟當時候的猶太人沒有分別(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想法)──因為我們守律法,所以上帝應該把恩典給我們,那些外邦人沒有守上帝的律法,他們應該死──保羅在這段經文裡帶出一個訊息:原來我們今日所擁有的一切,甚至包括我們的信心,原來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我們在這件事上,一無所誇。所以我們不可能跟上帝講:我們覺得我們有遠古的文化,應該值得上帝去揀選我們,我們覺得我們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幾千年前已經開始追問上帝,為什麼上帝不揀選我們呢?

原來沒有所謂公平不公平的問題,我們所謂的成就在上帝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我相信我們的民族仍然是蒙上帝的揀選,至於我們今日為何只有這麼少基督徒,坦白說,我也不知道。正如保羅可能也不知道究竟外邦人的數目何時才填滿,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什麼呢?原來當上帝施行祂恩典的時候,往往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出乎我們的期待,甚至是我們沒有期待,沒有想過上帝會這樣作工的時候,祂就是這樣作工。上帝可以透過人的軟弱去顯出祂的剛強,祂透過以色列人的不信去將救恩帶到外邦人,去成就自己的計劃。

我覺得我們不需把得失成敗看得這麼重要,沒錯,我們要努力去傳福音,但有時候,上帝是透過我們的失敗來成就祂的救恩,因為祂可以用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方法來成就祂的計劃。我們想想,父上帝也是藉著基督的受苦,看似軟弱,一個被猶太人離棄的所謂猶太人的王,是將上帝救恩帶給外邦人。有時當我們失敗,我們受苦,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這不等如上帝的失敗,因為上帝是可以藉著我們的軟弱、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失敗去成就祂的救恩。真正信靠上帝的,不是相信我們可以為主作什麼?可以做許多很偉大的事跡,而是我們相信上帝是可以藉著我們的失敗或者我們的成功去成就祂的美意。

我個人一個小分享:當我96年從英國回香港的時候,最初我也覺得自己要去教導那些神學生(就是那些想著讀完書後到教會侍奉的人),但是事隔十五年,大概十五年,我再回頭看的時候,原來上帝也可以使用我去做另一件事,我發覺我越來越少接觸的就是這類神學生,但我更多接觸到的是對信仰有興趣,不知道自己是信還是不信,介乎在信與不信之間,有時信有時不信,對信仰有懷疑的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原來我到中國大陸裡參與講座的時間,可能比在香港教書的時間還要長。這是我最初回來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的事情,我覺得上帝是可以在我們身上做出很多很奇妙的事,是我們沒有想過的。願意我們再次思考以色列人命運的時候,我們同樣地去想想,我們不知道上帝在我們身上最後會成就什麼事,但是我們願意好像保羅在羅馬書第12章裡這樣說:我們將我們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當我們願意將我們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的時候,神總是在祂救恩計劃中用得著我們,無論是這件事、還是那件事;或是大事、或是小事;或是藉著我們的成功、或是藉著我們的失敗,可能是藉著我們的強處、也可能藉著我們的弱點去成就祂的救恩,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擺上我們自己為主所用,願主祝福大家,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