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因信稱義(邢福增院長)2017.7.16

語音(廣東話):

因信稱義(邢福增院長)2017.7.16 (圖1)主題:因信稱義
證道:邢福增院長
經文:羅馬書五章1-8節

難為正邪

在我讀小學的年代,粵語片的橋段,總是邪不能勝正。例如黃飛鴻系列,雖然壞人(如石堅)好像得逞,但最後黃飛鴻一定可以儆惡懲奸的。不過,近年不少電影或電視創作,對所謂正邪或善惡的描繪,大多採模糊手法。也許大家都看過港產片《無間道》,電影描寫警方派到黑社會的臥底梁朝偉,以及黑社會派入警隊的臥底劉德華兩個身分混亂的男人的故事。劉德華最後千方百計想作一名真的警察,於是把所有知悉他黑社會身分的人都殺死,而一直希望擺脫臥底生涯的梁朝偉,最終也無法如願,甚至被殺害。電影的結局顛覆了邪不能勝正的規律,在中國大陸上映時,這個結局不獲通過,最後換了一個梁朝偉得到平反,劉德華惡有惡報的結局。作為觀眾,不知你喜愛那一個結果?

對,人世間存在著善與惡的力量,一方面,我們相信正義最終必能得勝,但另方面,在過程中,我們又同時感受到事情不一定是那麼黑白分明,難為正邪定分界,正中又邪,邪中又有正,又確是現實的寫照。基督教信仰對人性,也有這樣兩重的理解。一方面,人有上帝的形象,上帝把管家的責任交託我們,治理大地;另方面,人又選擇遠離上帝,不能妥善地作好管家的職責。人類的自我中心,成為歷史上各種紛爭的根源,為其他人,甚至我們身處的世界與大自然,帶來許多的禍害。人就是這樣的複雜,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孟子,他有一句名言,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也」,即是說,人與禽獸之間的差別,其實是很細微的。但就是這些細微分別,確立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孟子的意思是,如果人不努力,就很容易變成禽獸。難怪佛教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一念之間,我們所作的決定,便可以有天淵之別。

藉信赦罪,因信稱義

基督教信仰把這種情況,總結為「罪」。罪是關係性的,指人與創造主之間的關係破裂了;罪又是實存性的,指存在人心裡的罪性,以及我們身處的罪惡的環境。擁有權力與地位的人,如果不懂制約,確是十分可怕的。同時,即使沒有權力的人,也受到罪性的約束,而對別人帶來傷害。

基督教信仰對於罪惡問題的回應,首先是提出重建人與上帝間斷絕的關係,這種復和的關係是通過耶穌基督的死來完成的。當我們接受主耶穌作救主,便代表我們可以重建與上帝間的關係。不過,這只能說解決了剛才我們所指的關係性的罪,事實上,接受了主耶穌的人仍然要面對實存性的罪,因為我們仍然活在這個罪惡的世界,我們的內心仍會受到罪性的誘惑,甚至被罪所轄制。那麼,到底福音對我們有甚麼意思?

剛才我們讀的《羅馬書》經課,對我們思考這問題,可以帶來一些啟迪。《羅馬書》的其中一個中心思想是藉信得救。保羅在第一章中已經陳明了「罪」的真實性。他又說:「罪的工價乃是死」(六23)。然後,他便帶出了「因信稱義」的思想。「所以,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以與上帝和好」(五1)保羅在第五章開始,劈頭便指出人類的出路端在「與上帝和好」,這是針對人與上帝間因罪惡而帶來的關係破裂。罪人如何與上帝和好呢?答案就是「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在第四章結尾時說:「耶穌被出賣,是為我們的過犯;他復活,是為使我們稱義。」(四25),正好將「因信稱義」的思想點出。基督被釘死在十架上,是「為我們的過犯」,當他第三天復活,勝過死亡的權柄,就是為那些「信」他的人帶來新生命的可能,「使我們稱義」。

靈性掙扎

2017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年紀念的大日子。他在1517年,在威登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門上,釘上「九十五條議文」,表達了對當時的羅馬教會的不滿及改革的訴求,掀起了改教運動的序幕。後人在整理馬丁路德這位改革家的思想時,一定會提及「因信稱義」這教導。他原來在天主教的修道院學習,對於自己的表現,他說:「我是一個很優秀的修道士,我嚴格的遵守修道會的一切規則,我嚴謹到一個地步,如果有任何一個修道士,因為修行的緣故而得以進入天堂,我敢說那就是我了,所有認識我的修道院的弟兄們都可以為我做見證。」看,馬丁路德是多麼的自信,如果有信徒跟你這樣說,那你很大可能會認為,「弟兄,你太自大了」。

不過,馬丁路德還是經歷到罪的真實與人性的軟弱與掙扎。他每一次都是早上一起來就開始認罪禱告,禱告到睡著了,再起來認罪。但當他誠實面對自己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沒法確信能夠擁有救恩。他說:「我從前雖然是一個很虔誠的修道士,我的生活無可指摘,我卻常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大罪人,我在上帝面前坐立不安,我的良心不住的自我控告,我無法相信我所做的一切補罪的功德,可以取悅於上帝,討上帝的喜悅。事實上,我對上帝很生氣,我恨這一位上帝。我恨這一位審判人的公義之神,可憐的罪人,不但在原罪的咒詛之下永無翻身之日,又被舊約的律法壓的透不過氣來。如今,上帝又藉著福音讓我愁上加愁。」信仰的掙扎令他陷入黑暗與深淵之中……

直到他在1518年再讀《羅馬書》。「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一17)他說:「我被自己鞭策得幾乎發瘋,我晝夜不斷的思想保羅在羅馬書這裡的意思,最後我終於澈悟了。義人得生是因著信。就是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被稱為義。我們是完全被動的領受恩典,我就好像突然重生。」當路德在講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在神學院教書了,他已經拿到神學博士了。路德說:「天國之門就立刻大開,我終於進入樂園了。」這是他釘上九十五條的第二年。

站立在恩典之中

「所以,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以與上帝和好」。保羅再一次確認,藉著主耶穌基督,因信被稱為義,罪人得以與上帝和好。當我們聽到「因信稱義」時,往往將之視作艱深的神學教義。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神學理念,但同時,這也是基督徒生命可以經歷到的福氣。

保羅說,「與上帝和好」的結果,就是「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以進入現在所站立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五2)「進入」是當下的經驗,保羅用「站在」在「恩典中」來形容這經驗。聖經學者指。「站在」是指在壓力下的站穩,也就說,這恩典需要站穩、牢固與上主維續著密切的關係。這樣,我們就可以「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盼望」也是建基於對上主的信心,最終罪人可以得著上帝的榮耀。

患難中的盼望

當保羅說「站在」是一種壓力下的站穩,也意味著基督徒的生命會面對不同的考驗。既然如此,又如何能歡歡喜喜地盼望?所以,保羅說:「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五3-4)。「患難」是外在的環境,很可能指向因信仰而承受的逼迫。面對逼迫,保羅的教導是「也是歡歡喜喜的」,似乎很荒謬。難道這是一種教人脫離現實的喜樂嗎?不是,保羅說:「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是「堅忍」,是一種剛毅不屈的精神。在患難中,我們更要「生」(培養)一種堅忍鬥志。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甚至絕望,而是「堅忍」。堅忍的基礎不是自己,而是對上主的信心。「忍耐生老練」,「老練」的一種身經百戰的氣質,這種生命的氣質是在堅忍之中生成的。「老練生盼望」,意思是基督徒的堅忍與毅力所建立的品格,是我們盼望的唯一根基。保羅用一種鎖鏈式的結構來提醒信徒:只有盼望才能面對患難。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經歷不同的患難,並且真實地考驗我們的信仰。不管是政治壓力的逼迫,或是生命裡無法解釋,又可能擺脫的苦。有人經歷患難,整個人徹底被打跨了,也有人卻在能夠展現出信仰無比的力量,在患難中仍有盼望。為甚麼會這樣?

抉擇作怎樣的人

記得五年前的安息年,在內地檔案館查資料,看到一份令我極心寒的檔案!1966年4月文革前夕,兩位青年基督教人士(一是牧師,一是傳道),向黨打報告,匯報了教會內十位青年信徒的「反動」思想及行為!我不敢想像這些被報告的青年人,在未幾爆發的文革中,因這些報告會有甚麼遭遇!我後來把這感受貼在面書,收到不少回應。簡言之:(1)「他們是罪人」。這當然沒有錯。但卻令我想起彼得;(2)「我們都是罪人」,這更沒有錯。但這會否變成五十步笑百步?其實,每個罪人同時也是「被罪者」。我不會說他們沒有選擇,或又者將一切歸咎於社會的錯,但當他們選擇這樣作時,只能簡單地約化成個人的罪嗎?個人與社會/制度間的複雜關係,其實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無論如何,那是個人性被嚴重扭曲的年代!換了是自己,又會如何?跟他們一樣?或是其他?坦白說,我不知道!(彼得不是曾對主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太廿六35)嗎?)

記得有一篇文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最困難的時候做的選擇,才決定了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作者說:「平常在喝咖啡、在聊天、舒服的躺在床上時,都不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當好不容易你的人生混了這麼久了,終於達到一個關鍵時刻,壓力很大、非常兩難,那個時候,你做了什麼決定就會證明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會壯烈成仁、為國犧牲,或者變成漢奸,就在這一刻的抉擇。」原來在困難中的選擇,不僅能讓我們認識自己,也決定了自己是誰。

上主的愛

保羅又說:「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原來,讓我們得以持守堅毅,抓緊盼望的,是因為「上帝的愛」。上帝的愛,一方面藉著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另方面,是顯明在基督的受苦與犧牲之上。

保羅充分體會到人的罪性。是的,與上帝和好,處理了關係性的罪,人與上帝間因罪而斷絕的關係得以復和,但基督徒仍要真實面對實存性的罪。正如剛才提及馬丁路德的經歷。那麼,1518年後馬丁路德,是否就不再經歷罪的掙扎?不,馬丁路德承認自己仍常受試探。有一次他的信心受到考驗,自己的軟弱和污穢像電影一般,一幕一幕浮現眼前,他憤然提筆在書桌上寫著:「我已受洗」,意思是:他已經與基督一同埋葬,又與祂一同復活;只要生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就無人可以指控我,包括我自己在內。

「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特定的時刻為不敬虔之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五6-8)

我的小兒子很喜愛小寵物,多年前表示想飼養倉鼠。於是我們用港幣20元,買了兩隻回家。後來,有一隻生病了,知道獸醫收費昂貴,但不忍心就此放棄,結果帶去給獸醫。看了兩次,合共費用是千元。當時我心想,一千元,可以買一百隻回家了。如果這隻倉鼠「懂性」,知道我們為它所付出的,跟它本身的價值間的差異時,會否很感動呢?當我這樣想時,馬上說起基督耶穌在十架上為世人所作的,豈不比我為這倉鼠所作的更多嗎?正如保羅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面對上主這捨己的愛,我們能不感動嗎?又可以如何回應?

稱義與成聖之路

「因信稱義」不是「因信成義」,代表我們已經成為「義人」。我們只是因著基督的關係,得以被上帝「稱」為義人。我們都是不配的,唯有恩典才能把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成為蒙恩的罪人。

今年是我大學畢業30年,也是受洗30年。翻查教會的洗禮禮文,原來領洗時牧師曾問我四個問題:(1)現在我問你願意真心悔罪改過,除去一切邪惡麼?(2)你是否願意誠心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3)你願意終身順服上帝的旨意,遵從上帝的誡命麼?(4)我們聖教會的道理都記在聖經上,你願意勤讀聖經,追求真理麼?只要我們誠實面對自己,便會發覺自己距離目標仍然很遠。捫心自問,內心的邪念罪性仍是揚之不去,善惡兩個律恆常在內心交戰。我們是否真的可以終身順服上帝的旨意,遵從上帝的誡命?從現實人性的角度來看,想起自己所說的「我願意」,難免感到慚愧萬分。

俄國著名基督徒作家托爾斯泰曾說:「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完美。我們無法看見自己靠近這完美的程度;我們能夠看見的就只是自己偏離的程度」,確是實況。那麼,基督徒的出路在那裡?答案就是恩典。唯有靠賴基督赦罪恩典,我們才能面對自己,在「稱義」後再次在「成聖」路上奔跑。雖然我們仍然活在這個罪惡的世代,仍會受到罪惡的轄制,仍然會有軟弱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受到傷害。但當我們認清自己的身分,就是上帝的子女,基督的門徒時,我們的生命已經被主的寶血救贖時,我們可以依靠上主的力量,去克勝罪惡,去面對自我。我們可以帶著這樣的盼望,我們可以持守這樣的信心,因為這是創造天地的主,救贖我們的基督,以及保惠師聖靈對我們的應許及幫助。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因信稱義(邢福增院長)2017.7.16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