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信仰路上的四句話(林豪恩先生)2012.8.5

語音(廣東話): 題目:信仰路上的四句話
經文:馬可福音4章35-41節
證道:林豪恩先生

經文

4 : 35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4 : 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
4 : 37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4 : 38耶穌在船尾上,枕着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4 : 39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地平靜了。
4 : 40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4 : 41他們就大大地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在耶穌平靜風浪這事件中,馬可福音記錄了耶穌和門徒之間的四句說話,這四句說話刻劃了門徒這次驚險的渡海旅程。若我們把門徒這次渡海經歷擴闊來看,其實也描繪著耶穌跟隨者信仰人生的路程。讓我們仔細閱讀這四句說話,可能道出了我們曾經經過的狀況,或者我們現在正經歷的狀況。

一.「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門徒的驚險旅程,由耶穌的邀請開始。

4 : 35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4 : 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

按馬可福音的記載,耶穌曾經帶著門徒在加利利海的西岸四處醫病趕鬼、傳道教導。門徒看見他們的夫子滿有能力,能言善辯,現在,他們的夫子向他們發出邀請「我們渡到那邊去吧」,他們與耶穌一起,帶著期望起行,向著目的地進發。

曾幾何時,我們當中不少人也因為聽到耶穌的邀請而起行。有身心勞累的人聽到「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而轉向跟隨耶穌;有盼望活得精彩的人聽到「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十章 10節)而昂首闊步;有尋找人生終極意義的人聽到「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裏去。」(約十四6)而踏上通往彼岸的道路;有徘徊於良心責備的人聽到「惟有基督在 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羅:5:8)而放下重擔,輕省上路。無論在甚麼地方、甚至時候、聽到甚麼邊請而起行,我們都好像門徒一樣,帶著盼望,懷著憧憬,向著應許的彼岸前進。

本地聖樂界前輩楊伯倫寫了一首詩歌,名為「思念信主初」,藉此鼓勵信主日久的信徒。詩歌描述了人們初信主時非常熱心、滿懷盼望、祈禱讀經、生活喜樂的狀況,這會否也是我們的集體回憶呢?

為何常問為什麼,強把身心來苦磨。
皆因貪愛次等福,妄將目標來認錯。
應思信主初,常算主恩多,求主眷顧我,
常為我操舵,長沐主愛常謳歌。
為何常問為什麼,須知歲月易蹉跎。
仰望主顏思主愛,自能順服悔己過。
再念信主初,毋忘主恩多,與神同行常謳歌。
不應常問為什麼,誤將歲月來蹉跎。
應思主訓無懶惰,處處莊稼處處禾。
學習信主初,常念主恩多,殷勤事奉常謳歌。

「我們渡到那邊去吧」,起行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懷著有盼望,有方向,有應許的狀況開步。用甚麼可以比喻這種心情呢?讓我們回憶或想像有位我們傾慕已久的對象來對我們說:「我們拍拖吧」;又或者小學派位放榜日,心儀的學校校長來對我們說:「讓你的孩子來我們學校讀書吧」,又或者尋求升學的學生得到知名的教授說:「來跟我做研究吧」,又或者兩情相悅的戀人終於勇敢地說:「我們結婚吧」。帶著盼望,我們起行了。

門徒也起行了。讓我們繼續看他們在旅途中的經歷。

二.「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4: 37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4 : 38耶穌在船尾上,枕着枕頭睡覺。

俗語說,「行船跑馬三分險」,耶穌的門徒當中,不少人是漁夫,怎會不知道海上航行有遇著風浪的危險呢?不過,今次的渡海旅程不可以與以往的出海打魚相比,因為今次的旅程非常特別,特別得不應以常理來估計。因為,第一,這次航程,是耶穌的吩咐。即是說,行動是耶穌發起的,門徒只是應邀而行。第二,這次航程有耶穌同在,從頭到尾,耶穌都在船上。由耶穌所發起的行程,並且有耶穌同行的旅程,應該與從前海打魚的旅程不同的,也應該與其他不是由耶穌發起的,也沒有耶穌同在的行程不同的,這樣的想像應該是有基礎的。

不過,有基礎的想像不一定是事實。縱使行程由耶穌發起,縱使耶穌也在船上,暴風仍可以忽然出現,波浪仍可以打入船內,船隻仍然可以陷入沉沒的邊緣。如果門徒曾經以為跟隨耶穌、有耶穌同行的這次渡海之旅,與他們從前出海打魚的行程完全不同的話,他們很可能會感到迷惑。為甚麼耶穌所邀請的行程,竟然也會遇到危難的呢?為甚麼有耶穌同在的旅程,竟然也有「掿沉船」的危險呢?

「我們渡到那邊去吧」,門徒應邀起行了,現在,門徒「在水中央」,大風大浪,後無退路,前行吉凶未卜,如何是好呢?起行時的期望、應許、雀躍、自信彷彿仍然飄盪於空氣中,然而,眼前發生卻是另外一種狀況,非常不協調,也非常令人疑惑及失望。類似的境況,我們是否曾經相識呢?

有一對男女兩性相悅,他們確認上主的帶領,懷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共築愛巢。踏過紅地毯,站在聖壇上,堅定地、深情地在上主面前,在眾親友面前互許承諾。晚上婚宴結束回到新居,他們依偎在客廳柔軟的疏化上,望見掛在當眼處寫著「基督是我家之主」的掛飾,既感恩,又溫馨。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一年一年過去,丈夫心裏暗叫不妙。他越來越發覺太太「貨不對版」,睡在旁邊的這位女士,與自己結婚前的想像相距太遠。不滿和失望難免流露於言語和態度,批評引發吵架,輕視激起憤怒,積壓下來的傷心和失望令兩個人都沉默起來,同床異夢,有時各自偷泣。這對夫妻焦慮地感受到他們這隻船正在下沉,然而,其他人似乎看不見,教會的弟兄姊妹仍視我們為模範夫妻。這隻船已經入滿了水,災難隨時發生。要「跳船」嗎?要讓它自然沉沒嗎?還有更多的可能選擇,他們都一一想過。他們沒精打彩地坐在客廳的那張疏化上,望見那個寫著「基督是我家之主」的掛飾仍默默地高懸在客廳的當眼處。他們疑惑:如果「基督是我家之主」,為甚麼我們的婚姻會如此艱難呢?

「我們渡到那邊去吧!」這邀請令人感到有方向,有盼望,有應許。然而,彼岸未達,現在卻有客死途中的凶險。門徒如何回應呢?

4 : 38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跳船」,可以是一個選擇。不過,卻不是唯一的選擇,也未必是可行的選擇。

當那位「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伯1:1)的約伯在人生旅程的某一刻遇到橫禍時,他的太太鼓勵他「跳船」:「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上帝,死了吧!」(伯2:9)約伯拒絕「跳船」,他堅持要與上帝爭辯,要上帝回答他。

先知耶利米也曾感到自己跌入了這種陷阱之中,他沒有選擇「跳船」,而回去向呼召他的耶和華投訴:「耶和華啊,你曾勸導我,我也聽了你的勸導。你比我有力量,且勝了我。我終日成為笑話,人人都戲笑我。我每逢講論的時候,就發出哀聲,我喊叫說:有強暴和毁滅!因為耶和華的話終日成了我的凌辱、譏刺。」(耶20:7-8)

耶穌的門徒選擇了去叫醒耶穌,亳不客氣地責問耶穌。他們對耶穌的責問是有合理的,說到底,是耶穌發起這次行程的。現在危急存亡的時候,門徒都在與風浪搏鬥的時候,這位邀請他們啟船的耶穌竟然還在睡覺,難怪門徒質疑他到底是否關心他們,是否置他們的性命於不顧。

在危難的焦躁中,上帝竟然沉默不語,「跳船」,可能是一項「好過等死」的無奈選擇。耶利米沒有選擇「跳船」,約伯沒有選擇「跳船」,耶穌的門徒都沒有「跳船」。門徒去弄醒那位在船尾睡覺的耶穌,約伯去質問上帝,耶利認為自己只是遵照上主的吩咐而行,因此認為上主應該要為目前的狀況負責。當他們去叫醒耶穌,質問上帝,對上帝死纏不放的時候,他們對身處的危難、對自己及對上帝都有了不同的體驗。

三.「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耶穌平靜了風浪,卻不讓門徒剛才遇到的危難經驗流走,否則,門徒就白白地辛苦了。耶穌藉著反問,引導門徒探索自己的心靈狀態。難道門徒不知道自己「膽怯」嗎?難道門徒不知道自己「沒有信心」嗎?這並不奇怪,當門徒在水上遇到凶險的時候,當船入滿了水的時候,一切的行動都是即是反應:趕著穩定船隻、忙著把傾倒入了船的水、慌著去叫醒耶穌、憤怒地問責。其實,大多數人在危難中的行為都只是反應,有些時候,甚至連日常行為也是反應,甚少體會到反應背後的心靈狀況。

「直升機父母」這一個詞彙源於美國,同來形容經常偵測子女行蹤的父母,如直升機般在子女頭上盤旋。若果問父母,為甚麼要每日偵測子女的行蹤呢?他們會回答,當然是要保護子女,難道我空閒得沒事作嗎?其實,父母的內心充滿懼怕,擔心子女遭綁架,終日惶恐不安。

有本地社工指出,不少家長對子女的行為也是一種反應。有家長知道孩子的同學找補習老師,於是立即為自己的孩子安排補習;有家長看見別的家長為孩子報某項課外活動,又立即為自己孩子搜羅課外活動;有家長得知孩子的朋友參加交流團,馬上張羅為孩子安排交流團。如果要解釋,每一項行動都可以有合理的原因,例如補習可以幫助孩子取得更好成績,課外活動如何幫助孩子增加升學機會,交流團可以擴闊令孩子增廣見聞。然而,若果父母進入自己的心靈世界,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可能會聽到自己對於孩子吃虧的擔憂,感受到對孩子的競爭能力的焦慮,以及對孩子的前途的不安。然而,父母卻不容易察覺可能是自己內心的擔憂、焦慮和不安驅使自己行動,而未必是孩子此時此地的需要。

「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耶穌這提問令門徒把目光從外在的風浪轉向內心的風浪。啊,原來我們正在膽怯,原來我們還沒有信心。門徒可以自我合理地解釋為甚麼膽怯,為甚麼還沒有信心。不過,若果問徒合理化自己的反應,把膽怯及沒有信心的心靈狀況解釋去掉,門徒又失去了一個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自己的機會了。

甚麼狀況才能逼使我們進入自己的心靈世界呢?甚麼事情才能使我們願意面對內心的風浪呢?

前文提及的那位在婚姻路上進退兩難的夫妻,從來遇到一項不能夠不面對自己的事情。某年某月某日,太太被診斷患上癌症。對著這個消息,丈夫的心情十分複雜。某天,太太對丈夫說:「這樣也好,我們不需要再糾纏下去了,你可以名正言順去找另一位你滿意的人了。」聽到身患絕症的太太如此說,丈夫心裏揪著痛,他走進房間,獨自向上帝祈禱。他發現自己對太太諸多不滿,其實自己也好不了多少,甚至比太太還要差得多。他向上帝承認自己寡情薄義,向上帝承認自己不懂得愛,雖然在婚禮上讀過「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這愛的詩篇,但自己對太太沒有忍耐,更沒有恩慈。他跪在地上,請求上帝赦免及憐憫。這個晚上,他們夫婦兩人握著手,跪在上帝面前,就像婚禮時握著手跪在聖壇前一樣。丈夫向太太承認自己的帶給對方的傷害,太太也坦承自己因為欠缺安全感,經常懷疑上帝是否愛自己,也經常懷疑丈夫是否真心愛自己,而為婚姻添上困難。這個晚上,他們終於能夠面對自己,彼此諒解,並請求上帝賜給他們恩典及力量一齊去面對太太的癌症。

四.「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這位丈夫憶述說:「在婚姻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曾經要想迴避上帝,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祂卻耐心地等待我們回歸。回想過去,除了感恩之外,沒有可表達的,因為神對我們不離不棄,並用重價買贖我們回來。」

馬可福音以門徒經歷過這海上危難後所說的話作結:「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看來,這次驚心動魄的事件衝擊了門徒對耶穌的認識。

那位承受著巨大打擊也不肯「跳船」的約伯,後來上帝出來為他和他的朋友的爭辯作結,並且回應約伯,約伯因此而說出傳頌後世的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

其實,這對夫妻聖經中讀過關於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拯救,也在教會中聽過上帝對人不離不棄,等待人回歸的心懷,然而,走過婚姻路上的波折起伏,上帝的恩典和拯救成為了他們的親身體會。

耶穌的門徒也看見過耶穌的神蹟,又聽過耶穌的教導,不過,他們經歷這次風浪,所有這些看見的和聽見的,都變得切身了。

有一位同學分享說,某天,她的男朋友來跟她說分手,她如晴天霹靂,質問上帝為甚麼祈過禱才開始的戀愛也要分手,為甚麼上帝不保守他們的關係。她恨天父到一個地步,不肯讀經,不想祈禱,好像女兒跟父親鬥氣。每當拿起聖經,拉開拉鍊只及一半,便氣憤的再拉上,把它擱在一旁。甚麼停止到教會聚會,想逃避所有人。經過一段日子,有一次她接觸到溫偉耀博士《跨越苦難》的錄音帶,聽到溫博士在失去了深愛的妻子,照顧一個弱智女兒,面對種種痛苦,仍相信天父和信靠的分享。溫博士的故事,感動了這位同學。她開始再翻閱聖經,在何西阿書讀到天父對她的不離不棄,她感受到莫大的安慰與關切。她深深體會到,縱然她向天父發脾氣,但天父忍耐、等候她,默默以愛,接納她回到身邊。

「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這到底是誰?上帝遠超過我們對他的認識,也往往令我們有意想不到的驚訝,以至我們在跟隨他的人生路上,可以不斷地發出:「這到底是誰」的驚嘆。

五.總結:第五句不是對我們說的話

「我們渡到那邊去吧!」我們帶著期待,朝著目的地起程。

「我們喪命,你不顧嗎?」旅程未必一帆風順,在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危難。有危難,不一定代表走錯了路,不一定要「轉駄」,也不一定要「跳船」,重要的,是耶穌仍在船上。

「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提示我們不要單單回應外在的風浪,更要進入自己的心靈,平息內心的風浪。這樣,才能夠認清方向,培養耐力,繼續向著目的地前行。

「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在旅程中,上主讓我們透過親身的經驗,更新對他的認識,也把把對他的認識變得切身。最後,讓我們留意那句在事件中耶穌不是對門徒說,而是對風和海說的話:「住了吧!靜了吧!」無論我們經歷的事情有多凶險,耶穌邀請了我們起行,就總有辦法把我們帶到彼岸。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