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教會論之下的人觀(鄧瑞強博士)2016.2.14

語音(廣東話): 請按→
[手機收看]或[手機收聽]下載。

主題:教會論之下的人論
經文:哥林多前書12:12-27
證道:鄧瑞強博士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

啟蒙時期的大哲學家康德(Kant)在他的巨著《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裡指出,他的哲學甚或是人類的哲學都是為了解決三大問題:一,「我能知道什麼?」二,「我應做什麼?」三,「我可以盼望什麼?」而這三大問題,又可以用一個終極問題去總括,或者說,是為了回應一個終極問題,這問題就是:「人是什麼?」

「我能知道什麼?」這問題涉及形而上學及知識論。
「我應做什麼?」這問題涉及倫理學。
「我可以盼望什麼?」這問題涉及神學。

就康德來說,這些問題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這些問題反映人性。

中國人說:「狗眼看人低」。若你眼中看到的人,都是低一點的,則可能反映你的人性裡,多少有一點狗性。我們認識到的世界,其實是反映我們的人性。知識論指向人性論。

若你的倫理學的首要原則是「擊敗身邊所有人」,則多少反映你孤獨的人性,因為在你身邊的人,不是朋友,全是對手,而你每刻的思想,便是以千方百計使他們敗在你的腳下。倫理學揭露人性。

若你的盼望是心想事成,而神是你心想事成的保證,則你的盼望反映了你的人性,你的人性是看自己為神。神學反映人性。

人是什麼?這可能是一關鍵問題。

弄不清人性,則帶來錯誤之知、錯誤之行、錯誤之期望。

常言道,最怕是「看錯人」,或許,更怕的是「看錯了人性」。

中國學者劉再復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人論二十五種》,寫出千奇百怪的人性。書中討論的第一種人性,他名之為「傀儡人」。他寫道:「在表面上,高等傀儡人和真正的人已沒有差別,但在深層的精神面上,他們與真正的人仍有巨大的區別,這就是它沒有人之所以成為人所必需的獨立人格和表現這種人格的屬於自身的語言,即雖會說話,但不會說屬於自己的話。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知道所謂傀儡人,乃是被他人所操縱所掌握而沒有自己的靈魂和沒有自己的話語的人。」(中信出版社,2010年,頁4)

劉再復又講述一種「陰人」,所謂「陰人」,「也就是陽光世界下那種帶有鬼氣和鬼質的人」。「陰人在人鬼之間,是一種喪失生命激情的人。沒有血氣,沒有生命激情,萬物萬事都已看透,這也罷;但他們又偏偏不甘寂寞,仇視人間熱情。…倘若看到同行或看到其他人取得什麼成就,他們一定要從背後放一冷箭,高明地給予中傷。」(頁116, 117)

劉再復刻劃出眾生怪相。這種刻劃,差不多就是書寫人間悲劇了。

人性是什麼,不同思想家有不同說法。

馬克思會說,根本沒有人類共通的人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對立的,兩種階級分屬兩個黨。人只有黨性,黨性大於任何意義的人性。當無產階級被統治時,唯一的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當無產階級取得統治權時,其唯一渴望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與「非無產階級」,看來是沒有共通的人性的。

我們習慣的人性論,是自由主義的人性論,這種人性論是以個體自由來定義的。自由主義的奠基人之一穆勒(John Stuart Mill)寫了本《論自由》(On Liberty),裡面講出一個關於自由的經典定義,穆勒說:「惟一名副其實的自由,是以我們自己的方式追求我們自己的善,只要我們不試圖剝奪別人的自由,或者妨礙他們獲得自由的努力。」(”The only freedom which deserves the name is that of pursuing our own good in our own way, so long as we do not attempt to deprive others of theirs, or impede their efforts to obtain it.”)

簡言之,人之為人,就是他有自由。他有自由追求自己的善,他有自由行自己的路,他有自由活自己想要的人生。只要不干涉別人,一個人是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運用自己的自由的。自由主義的人性,就是完全自由的個體。

然而,只要你覺得自己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則你總會覺得其他人多少是你自由的限制。你想坐得鬆動一點,緊緊坐在你身旁的人,便限制了你的自由。你想在地鐵裡有多一點站立的空間,站在你身邊的人,便限制著你的自由。你想安靜一點睡覺,但別人看電視的自由便限制了你的自由。在墮胎的議題上,高舉自由的 “Pro- Choice” 陣營,強調母親的自由抉擇,若母親認為胎兒妨礙了她的自由,她便可選擇清除這障礙。在離婚的議題上,若一個人覺得身邊的人已變成負累,在高舉個體自由的原則下,則很難說服他維持婚姻。自由主義高舉個體自由,他人的價值,視乎這個他人是增加我的自由抑或弱化我的自由。若他增加我的自由,則他多少已變成我的僕役。若他弱化我的自由,則他是我必須清除的障礙。若個體自由是最高原則,則身邊的每個人都只會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很難肯定他人的價值。一個要求絕對自由的人,多是孤獨的。

現在歐洲出現無數難民,若歐洲人每個人都只講個體自由,則沒有人能提出任何理由,要去接待難民的。純粹個體自由原則是不包含憐憫的。

德國大量接收難民,德國人質疑,這會否令德國有過多的回教徒。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回應得好,她說:「我們不是有太多回教徒,而是有太少基督徒。我們太少討論基督教的人觀。」

按默克爾的講法,拒絕難民,是遺忘了基督教對人的看法。

每一種思想都有一種人觀。基督教是如何看待「人」的呢?

今日,我們以哥林多前書12:12-27的經文,討論基督教的人觀。

(1)基督論、教會論、人論
12:12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2: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12: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經文討論人是什麼,討論的時候,不是以自由的個體的角度去討論的,而是以一群人的角度去討論的。討論這群人時,又是從基督的角度去討論的。用神學的講法是,討論「人論」,不離「教會論」;討論「教會論」,不離「基督論」。所以,今日講道的主題是:從基督論底下的教會論去討論人論。

基督是誰?基督是最自由的人,但他自由地選擇放下自己的自由,去為他人而活。自由主義的自由,是「free from others」;基督的自由,是「free for others」。基督在愛裡,將他人的生命承擔在自己的肩上。他人不是限制他自由的障礙,他人是他愛的對象,是他負責任的對象。為了他人,基督甘心放下自由。這是十架裡的真自由。

看到這份愛,明白這份愛,回應這份愛的人,會在愛中與基督連成一體,組成「基督的身體」,即「教會」。教會不是一般的社團,而是基督生命在世間的延續。接受「洗禮」的人,是在「洗禮」中與基督同死同活。同領「聖餐」的人,是分享基督的血和肉,以致生命在基督中轉化。

與基督連合的人,他的生命不再是為自己而活的,而是為他人而活的。因著基督,他與其他人的生命也連在一起。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不分種族,不問身分,都在基督裡合而為一。不同的人能夠合而為一,是因為他們都不再為自己而活,都不再高舉自己那唯我獨尊的自由,都因基督的捨己而不再堅持自我。所有被基督的愛感召的人,都在基督裡合而為一,成為一個被稱為「基督的身體」的信仰群體,這就是教會。

要各自為政、各有「排他的」自我的人合而為一,是一艱巨的工程,故經文說,各人「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這即是說,要以聖靈之力,要以天地間的靈氣,要以神的大能,方能成就這事。

一個以聖靈之力建立的教會群體,會展現出一種什麼樣的人性?

(2)重視多元,但不是各自孤立的多元
12: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12:15 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6 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7 若全身是眼,從哪裏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裏聞味呢?
12:18 但如今,神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教會群體重視生命的多元性。「若全身是眼,從哪裏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裏聞味呢?」教會群體反抗無味的單一性。獨裁的權力能夠以暴力製造和諧的大一統體制。大一統體制的缺失,是失去人的獨特性,即失去人性。教會卻使信徒在群體中保持其獨特性。「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然而,雖然各人有其獨特性,卻不會因此孤芳自賞,將他人視為潛在對手,反因基督的愛,與他人連成一體。正如經文說:「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生命各有特色,但不是各自精彩,而是將生命的火堆在一起,讓火燒得更旺。

(3)重視多元,但在基督裡合一
剛才的經文強調生命的多元,以下的經文強調多元中的合一。

12:19 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裏呢?
12:20 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
12:21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

生命在基督裡是互相承擔,互相配搭,互相扶持的。

生命的互相結連,互相扶持,少不了對弱者的加倍關懷、提攜、鼓勵。

12:22 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
12:23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12:25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生命的互相結連,要去到情感相通的地步。他人的成功,即我的成功。他人的傷痛,即我的傷痛。

12:26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情感結連,才表明生命的彼此相屬。外在有交往,情感不結連,仍是將他人視為他人,他人終歸而言,仍是與我無關的。

(4)結語
基督招聚他的信徒組成教會,這不單是聚會的場所,而是活出新的人性的地方。信仰基督,就是在基督裡改造人性。這人性可以在真正的教會生活中體現出來。

這種新的人性,就其本體論結構而言,是放棄那種「獨立的」、「孤離的」、「我與你有別」而「對立於你」的、高舉個體自由的人性。而建立那種「社群的」、「互相扣連的」、「我與你有別」卻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以基督的捨己的愛為生命內容的人性。

教會裡的新人性,就其倫理而言,是放棄自私的、自我的、我要比各人強的勝利者思維,而是活出那種互相扶持的、互相尊重的、關懷弱者的、為他人而活的、與人同情共感的人性。

我們能盼望什麼?我們盼望基督創造的新人性,能在教會中活現出來。並希望教會展示的新人性,能影響世人,使世人因著教會的生命見證,也羨慕這人性,也願意活出這人性。或許,這就是天國。

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