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心靈的教育(吳梓明教授)2018.12.9
語音(廣東話):
主題:轉化心靈的教育
證道:吳梓明教授
請先聽我讀出一段經文:『親愛的弟兄(姊妹)啊!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而來的; 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 因為上帝就是愛。… 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 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裏面,上帝也住在他裏面』(約翰壹書 4:7-8、12、16)。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及各位崇基友好平安。 很多謝林豪恩弟兄的邀請,讓我今日有機會與大家- 崇基學院禮拜堂的兄弟姊妹們一同聚集、一同敬拜上帝。 回到崇基,我也自然地想及教育的問題,因為崇基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教育,它是一種超越純理性的教育(beyond the education of the mind),更是一種關懷及轉化心靈的教育。 所以我今日揀選這個題目、與大家一同思考『轉化心靈的教育』。
大家有否留意到?原來我們一生是離不開教育的,出世的時候我們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長大了被送到學校接受學校教育;出來工作後,仍是不斷地跟上司學習做事的方法、體驗做人的道理,現在我們也許還需要教導我們的下屬學識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甚至若果我們是為人父母的話,我們一生都要肩負教育子女的責任。就算你說已經放棄了這個責任,你仍然是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子女和其他人的生命,這就是教育的工作。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又有否留意到我們身邊的人原來不只是一塊木頭(無生命、無腦的東西)、或是一隻動物(如愚蠢的豬、身邊的貓狗)而已、事實上,在接受我們教育或影響的委實是一群有活潑心靈的人。所以,教育也不僅是學習一些技能、一些做事的方法、甚或是做人的道理,它更也是一種『轉化心靈、以生命影響生命』、是一種極富有意義的活動。
九月期間,我曾回到崇基學院、與崇基校友們分享<我所敬仰的凌道揚博士>。 凌道揚(1888-1993)博士是我們崇基學院第二任的校長(1955-1960),他也是民國時期在中國提倡『農林救國』、推廣農林科學知識教育、並倡議『中國植樹節』的農林學家。凌道揚不單是從事農林科學教育、也是從事基督教教育的工作,當他被委任為崇基學院第二任校長的時候,他更提倡了『以靈育代替美育』一種新的教育取向。一般人講『五育』,是指『德、智、體、群、美』,基督教教育傳入中國之後,蔡元培先生(北大的校長)曾經建議『以美育代宗教教育』(他不是反對宗教教育、只是建議擴大美育的範疇去吸納宗教教育、因為宗教教育也是追求『真、善、美』的教育),但凌道揚博士做崇基校長的時候卻是提出了另一個創新中國教育文化的反建議,即是『以靈育代替美育』。 他認為:『崇基(學院)的宗旨是要注重德、靈、智、體、群五育』[1] 。所以說:崇基的教育是『不一樣的五育』,它是『以靈育代替美育的基督教教育』,因為基督教教育除了是尋真善美的教育外、更也是一種『轉化心靈的教育』。
我一直來也關心宗教與教育的關係,我發現原來基督教教育就是一種幫助人轉化生命的教育(基督教是勸人悔改、幫助人提升生命的素質、結出聖靈的果子; 保羅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加拉太書 5:22-23);也是尋求真善美、信望愛等高質素的生命教育),也即是一種『轉化心靈』的教育,我希望今天能夠與大家分享我近年的一些發現。
三年前,我獲邀請協助校牧室帶團往國內考察有關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因為它也是與崇基學院的基督教教育有關的、這些歷史不僅是教會大學的歷史、更也是中國基督教教育的歷史。我們時常問:『基督教教育是甚麼?』,究竟過去的200多年來,基督(新)教傳教士將怎麼樣的基督教帶來了中國,是甚麼樣的基督教教育?今日仍然能夠在中國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對中國社會仍具深遠的影響力的,又是怎麼樣的基督教教育呢?
2016年我們曾造訪南京師範大學,遇到一位金陵女子大學的校友- 甘克超女士。 當我們遇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是91歲了。 她是1948年畢業,至今剛巧已70年了;她曾親身見證新中國的建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滄桑歲月,雖然現在已年過九十,但她仍沒有忘記基督教教育對她的影響、她仍然能夠勇敢地對我們說:是『金女大改變了我的生命、使我成為了今日的我』。 這真是一個十分感人的見證!她也不斷地提醒我們,金女大的校訓是:『厚生』,是指人的生命不僅是要活下去、更是要活得精彩、活得豐盛的生命;她解釋說,『厚生』(abundant life)是『豐盛的生命』、就是能夠幫助自己和別人、實踐基督服務的精神、以生命影響生命。
2017年我們到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訪問一位退休的校長- 章開沅教授。他是我們崇基學院的老朋友,是崇基學院1994-1995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 我是1989年已經認識章教授的,他當時是華中師範大學的校長,他邀請我參加了5月31日到6月3日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的一個學術研討會,所以6月4日我還在武漢休息、6月5日才返回香港的。章開沅教授原本是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後來是在華中師範大學(前身是華中大學)教書及當校長,兩所均是與教會大學有關。 更特別的是當他擔任校長一職時,他卻獲得一個奇特的挑戰(是上天給他的一個呼召) [2],開始推動有關中國教會大學史的研究;他本來是辛亥革命史的專家,後來更因為他從事教會大學史的研究,現在也成為了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的專家,專門研究抗日戰爭期間位於南京的兩所教會大學(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大學)及當中的傳教士們如何救護中國難民及見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亦間接確認了傳教士當時是如何奮不顧身地救護中國的人民。 在2017年的分享中,章教授(已經是91歲的老人家)總結他在教會大學工作的經驗時,還確鑿地說:『基督教就是愛的宗教』,教會學校讓他學會了『教育的靈魂就是愛、沒有愛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而他印象中的基督教教育就是一種表達基督的大愛和服務精神的教育,是透過基督的愛而轉化中國人民生命的教育。
大家有否到過南京師範大學? 我們也參觀過南師大的教育大樓,在教育樓前面亦豎立了另一個銅像 – 是陶行知博士的銅像。 陶行知是誰?大家有聽過這個名字嗎?陶行知是近代中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主席毛澤東與周恩來總理均尊稱他為『中國人民教育家』。 所以,新中國的教育學者們都是十分敬重陶行知博士,尊崇他為近代中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主張甚麼?大家或許會聽過他的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 他就是主張:『愛的教育』和『愛滿天下』的,有否聽過『四粒糖』的故事嗎?『有一次,陶行知遇到一個學生,發現他曾經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陶校長立時制止他,並命令他放學後立刻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時,那位學生早已等着校長、準備挨聽校長的訓話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對他說:”這是獎给你的,因為你準時來到校長室,而我卻遲到了。”那學生接過糖果後,校長隨即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裏,說:”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准你出手打人時,你就立即住手了,這亦表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是獎勵你的。”那學生很驚訝地望着校長。這時候,校長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學生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同學,是因為他們欺負其他女生;你砸他們是說明你是一個很正直又善良的學生,你更且是有跟壞人作鬥争的勇氣,我也是應該獎勵你的!”那些學生十分感動,他即時流着眼淚並帶著後悔的態度說:”校長,我知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我的同學……”陶行知校長終於滿意地對著他,隨即又掏出第四颗糖果給那位學生,說:”為了你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给你一塊糖果;好了,我没有更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结束吧!』。
奇怪嗎? 為甚麼一個中國教育家會講『愛的教育』? 我們會否質疑: 這絕對不會是從中國的教育、哲學、文化傳統出來的。『愛的教育』是從何而來?你們會這樣問嗎?(大約是20年前,我的一位博士生就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終於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那麼簡單,是要證明今日中國人- 國內教育界學者們所尊崇的『中國人民教育家 – 陶行知』原來是一位基督徒教育家,他所倡議的『愛的教育』其實就是『基督教教育』) [3]。 陶行知原來是在南京金陵大學(一所教會大學)讀書,在大學期間信教,1914年他有機會往美國深造,本想讀政治、為孫中山先生建立的新中國服務;但1915年夏天,他在美國參加了YMCA青年會為中國留學生舉辦的夏令會,並決志獻身以教育救國。 回國後,他與蔡元培、胡適等推動中國的教育改革,但他獨倡平民教育和愛的教育。在1927年,陶行知創辦曉莊學校,是一所實驗師範學校。 曉莊師範學校並不是一所基督教學校,它卻是注入了基督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愛的教育』。 陶行知這樣說:『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 愛之所在即曉莊所在。』。[4] 『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是從那裡來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來說,它不會是來自中國的哲學或是甚麼的主義思想吧;『愛的教育』、『愛滿天下』就是一種創新的文化(教育)思維。 大家記得我開始的時候所讀的經文嗎?這就是陶行知最熟識的聖經教導:『因為愛是從上帝而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 因為上帝就是愛』。[5] 對陶行知來說,基督教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因為只有從上帝而來的愛,才能改變人的生命、才能轉化人的心靈。而陶行知相信這就是中國人所需要的宗教教育、也是最容易被中國人所接納的一種基督教教育。
傳教士帶來中國的基督教就是愛的宗教,這份愛不僅是教育方面表現出來、成為愛的教育,也可以在醫療及社會服務方面,見證著上帝的愛,讓中國人感受到上帝的愛、生命也被改變過來。 今年6月,我們曾經訪問四川大學,尋找崇基學院副校長啟真道(Leslie Kilborn,1895-1972)博士的根,因為啟博士是在四川成都樂山出世、家族三代都是在中國從事醫療教育的工作,啟博士擔任過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他的父親啟爾德(Omar Kilborn)在1894年在成都開設了第一所西醫醫院,透過醫療服務見證上帝的大愛、愛及每一個身、心、靈有需要的中國人。這所醫院就是今日我們所認識的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有否想過? 我們現在是努力地為主作工,100年後會是怎樣呢?會否仍有人記得我們的工作嗎?華西傳教士是在差不多130年前來中國從事醫療教育和宣教的工作,他們雖然在1950年代被趕出中國,但他們的工作卻並沒有白費。 雖然是經歷過文革、天災、人禍等,但中國人民仍是懂得飲水思源、懂得感恩的!(前幾天我們有否慶祝美國人的感恩節?原來中國人也是懂得感恩的!) 他們並沒有忘記傳教士百多年前所帶來的基督大愛的精神的。
大家還記得另一位英國的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嗎?他曾建議必須用庚子賠款為中國人興建大學,提升中國人民的教育水平;他在1902年發動興建山西大學堂,到了2002年,當山西大學慶祝創校100周年時,他們仍然紀念李提摩太的功績,心存感恩。 大概是七年前(2011年),一位四川大學畢業的中國學者李雅詩(Ms. Aisi Li) 剛在英國完成她的博士論文- 是專門研究李提摩太與山西大學的。她在2011年約同一位加拿大的教授 (Ruth Hayhoe 許美德教授,她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史的專家,著有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另一位是美國的學者 (Eunice Johson,她曾在山西省教授英語,後來回美國完成她的博士論文,題目是:Timothy Richard”s Vision: Educ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1880-1910),他們三人一同到英國倫敦參拜這位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墓。 奇妙嗎?這四位不同國籍的人仕,他們有著不同的信念和關懷,也是活在不同的年代中,卻是因為見證基督的大愛,使他們連在一起。 這位中國的學者當時還滿懷感觸地寫下一段感想,說:
『我希望有一天,當華人學生想及中國高等教育之時,他們不會忘記傳教士在現代中國及其大學教育中所曾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亦衷心盼望:這些傳教士在他們的工作上所表現的熱忱、堅毅、及信心,能夠激勵年青的華人學生,有同樣的信心、排除萬難、追尋實現他們的夢想』。[6]
剛才提及啟真道博士一家三代在成都從事的醫療教育和服務的工作,也同樣地被歌頌和記念,是因為他們所宣揚的是基督的大愛,實踐愛的教育,他們更是身體力行,活現轉化心靈的教育,改變了許多(千千萬萬) 中國人的生命。
我上個月還有機會在杭州參加了一個很特別的學術研討會,是由浙江省兩會及浙江省神學院所主辦、為紀念中國20世紀一位傑出的神學家,他也是一位愛國愛教的神學家- 趙紫宸教授(1888年生) 誕生13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 大家有否聽過趙紫宸這個名字?他本來是蘇州東吳大學一位傑出的教授,何明華會督很欣賞他的才華,1941年時安排他來香港,在主教府為他舉行一個三級跳的儀式- (1) 是從循道會轉為聖公會的教友; (2) 是按立他為聖公會的會吏;(3) 是在同一個儀式中按立他為牧師,所以稱之為三級跳。 由此亦可以見到趙紫宸真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後來在燕京大學教書,擔任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他在1980年在北京離世,香港聖公會卻為他在聖約翰座堂舉行一個追思禮拜。 後來,他的家鄉浙江省胡州德清縣新市鎮又為他建設一個公園,名為『紫宸園』(在中國大陸從來沒有一位華人牧師、華人神學家是受到國家市政府這樣的尊崇和優待的、趙紫宸是唯一的一位)。
趙紫宸在新中國建立之時,曾主動地站在前線、呼籲教會必須進行改革。 1950年初,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在北京成立一個專責籌備委員會時,他獲選擔任改革組組長,負責草擬中國教會改革的新方案。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他撰寫了三篇文章,分別是: 《中國基督教教會改革的途徑》 (3月10日完成)、 《用愛心建立團契》 (4月5日完成)、 及《審判下教會的革新》 (7月26日完成)。 這三篇文章,也不僅是表達了趙紫宸對中國教會改革的看法,更也是表現出他在回應大時代轉變時所需要的一種『基督教中國化』的創新神學思維。尤其是第二篇的題目是:《以愛心建立團契》,趙紫宸認為教會就是一個用愛心建立的團契;我們要建立教會,就必須是用愛心建立教會的團契。 事實上,我們不論是在教會、學校、或是社會服務機構工作,我們所有的基督教精神就是愛的精神、表現基督的大愛就是我們的見證。 這也該是我們崇基學院必須見證和傳承下去的基督教的大愛和服務的精神吧!
還記得陶行知怎樣說嗎?陶行知是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 最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基督教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陶行知創辦『曉莊學校』的時候,他說:『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7] 因為聖經的教導就是:『愛是從上帝而來的! 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 因為上帝就是愛』。[8]
祈求上帝祝福我們每一位,無論我們是在任何一個角落、或是任何的工作崗位中,我們都能夠認識清楚,基督教就是一個愛的宗教,在教會內,我們要以愛心建立團契;在教育的場所中,我們要實踐基督教教育,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就是一種『以愛心轉化人的心靈』的工作,願上主祝福使用大家! 誠心所願!
[1]參凌道揚:《我們 – 崇基的使命》。1955年2月4日就職典禮上致詞。《崇基校刊》第7期,1955年10月出版、頁3-4。
[2]可參閱吳梓明:《30年來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的反思》。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17年出版、頁1。
[3]可參閱何榮漢:《陶行知- 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發現》。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宗教與神學學部,宗教研究哲學博士論文,2002年7月。
[4]參陶:<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刊於《鄉村教師》,第7期,1930年3月15日。轉載於文明國編:《陶行知自述》,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頁13。
[5]《新約聖經》《約翰壹書》4:7-8 。
[6]參 Aisi Li, “Afterword”, in Eunice V. Johnson, Timothy Richard”s Vision: Educ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1880-1910. (edited by Carol Lee Hamrin), Eugene, Oregon: Pickwick Publishing Co., 2014, p. 131.
[7]參陶:<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刊於《鄉村教師》,第7期,1930年3月15日。轉載於文明國編:《陶行知自述》,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頁13。
[8]《新約聖經》《約翰壹書》4:7-8 。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