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智者必懷仁(林豪恩先生)2012.10.21

語音(廣東話): 主題:智者必懷仁
證道:林豪恩先生
經文:雅各書3章13節-4章3節

一.經文
13 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 14 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分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 15 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 16 在何處有嫉妒分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 17 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 18 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二.釋經及應用

1.智者不是外加條件,而是有生活表現

3:13 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

雅各問:「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誰是智者呢?有人可能會想到住在深山寺院的高僧,或者隱居於郊外修院的修士。不過,這些遠離塵世的高僧和修士,都已經成為了故事中的人物,在書本中繼續流傳。在現代社會中,哪裏找到智者呢?智者在哪裏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智者就藏在大學裏面,即是我們的禮拜堂所在之處。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智慧這個字的希臘文Sophia,就藏在Philosophy這個字裏面。在大學校園,碰口碰面都是Master of Philosophy,或者Doctor of Philosophy,同時,大學每年也頒發不少Master of Philosophy,以及Doctor of Philosophy的證書。能夠Master(掌握)智慧的人,應該算是智者了吧!稱得上智慧的Doctor(老師),更加不可能不是智者。

有人認為,除了那些擁有Master of Philosophy和Doctor of Philosophy學位的人之外,社會中應該還有其他人都是有智慧有見識的。他們雖然沒有在學術上繼續鑽研,但卻具有專業資格,例如:律師、醫生、會計師...等等。又有人認為,有些人雖然沒有高等學歷,也沒有取得專業資格,但他們白手興家,建功立業,都應該算是有智慧有見識之列。再有人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真正有智慧有見識的,應該是那些周遊列國,見聞識廣的人。

總括而言,現代人心目中有智慧有見識的,就是擁有較高學位的人,或者是擁有專業資格的人,或者是白手興家事業有成的人,又或者是曾經週遊列國的人。高等學位、專業資格、事業成就和周遊列國的經驗,都是外加在一個人身上的條件,這些外加的條件,都必須首先具有某些其他條件才能夠得到。在這樣的標準之下,沒有這些條件的人,就難以擠身於有智慧有見識之列了。

雅各回答「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這個問題的時候,提供了另外一個向度給我們參考。他不以學位、專業資格、事業成就、或者遊歷經驗這些外加的條件去判斷誰是有智慧有見識,而是以一個人處事為人的表現作為參考。他認為有智慧和見識的,「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這句話直譯是「藉著美善的生活,在智慧的謙虛裏顯出他的行為。」在雅各心目中,有智慧有見識的,可能是有高等學位的人,可能是有專業資格的人,可能是事業有成的人,可能是曾經周遊列國的人,也可能是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能夠從這個人身上看見智慧的表現,就是謙虛地、美善地生活著。雅各的意思是,智者不需要宣傳自己的智商(IQ)有多高、不需要展示自己的學歷有多高、不需要炫耀自己的事業有多龐大,也不需要暗示自己踏足過世界上多少個國家,因為智者的智慧和見識自然會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之中謙虛地流露出來。

當一個人謙虛地把他的智慧和見識透過生活行為表現出來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呢?又不會是怎樣的呢?接著,雅各從正反兩方面去說明。

2.不是從上頭來的智慧

3:14 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分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 3:15 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 3:16 在何處有嫉妒分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

以疾妒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常都是負面的;這裏「紛爭」一字有自私、卑鄙和爭吵的意思,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曾用這字描述為自己的政治席位而不擇手段的爭取。雅各再以「苦毒」這個負面的字去形容嫉妒和紛爭,不是「負負得正」,而是更加負面。若一個人的心思意念被苦毒的嫉妒和紛爭所充滿著,他的智慧所表現出的行為會是怎樣的呢?會帶來甚麼結果呢?

一般來說,大家和平共處的時候,未必會被苦毒的嫉妒和紛爭佔據心靈。在甚麼情況之下,苦毒的嫉妒和紛爭最容易滋生和繁衍呢?就是在爭奪的時候。例如有兩位武士同時喜歡一位淑女,為了奪得美人歸,在戲劇中最常見的劇情發展就是決一死戰。又例如首長寶座只能一人登上,卻有幾個人去爭奪,於是掛在口邊的「君子之爭」有人認為變成了如動物農莊般狼豬互咬,又有人把這個過程描述為一場泥漿摔角,雙方都醜態百出。

我們坐在電視機面前,「食住花生等睇戲」,看著報紙高談闊論,當然可以大義凜然地指指點點,而且很容易令自己產生以為自己清高得出污泥而不染的幻象。其實,我們沒有泥足深陷,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尚未披甲出戰,當我們進入戰場後,或許也清高不了多少。還記得當你看見朝思暮想的女同學竟然被你的情敵拖著手的時候,你的心裏有多嫉妒和苦毒嗎?還記得上次你申請升職,公司升了另一位同事沒有升你,你的心裏有多嫉妒和苦毒嗎?最令人義憤填膺的是,那位你朝思暮想的女同學竟然選擇那位沒有你那麼英俊瀟灑的情敵,於是你猜想你的情敵一定「出古惑」;最令你憤憤不平的是,公司升職竟然選擇那位沒有你表現得那麼好的同事,於是你猜想那位同事一定「有背景」或者「耍手段」。當一個人認為對手不擇手段的時候,這個人心裏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就有空間發揮,更有機會佔據這個人的心思意念,於是,既然對手已經做了「初一」,我做「十五」也不算太過份吧。結果,這個人把自己變成了他想像的對手一樣。

最近南非前大主教圖圖(Desmond Tutu)於英國《觀察家報》撰文,指摘美國前總統小布殊及前英揆貝理雅謊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造成大量人命傷亡,更令全球陷入前所未有的亂局,認為兩人應為此接受海牙國際刑事法庭審訊。他指出:「問題不在薩達姆是善是惡,或他屠殺了多少人民,而是布殊先生和貝理雅先生不應讓自己墮落至如薩達姆那樣不道德。」

爭奪,不單單在情場上、商場上或戰場上出現,在最意想不到的場景也可以出現。雅各這些說話,就是對著信徒群體中想做領袖的人說的。這段說話的上文是3章1節,雅各如此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各指出,如果為了爭奪而讓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充滿自己的心,雖然仍然口若懸河,說得頭頭是道,不過,口裏所出的話,很可能只是反映說話者的動機和偏見,而未必是事實,也很可能話說間貶低別人,吹噓自己,而還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在信徒群體中作領袖,本來是宣講真理,然而,若內心被苦毒的嫉妒和紛爭自私所佔據,領袖本身就成為了謊言和虛假,與真理背道而馳,結果只會引致自己以及群體的紛亂和敗壞。

雅各指出,這種智慧不是從上面來的,而是屬於地下的、血氣的、鬼魔的。那麼,從上而來的智慧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如何得知這種智慧是從上面來的呢?

3.是由上頭來的智慧

3:17 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 3:18 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保羅在加拉太書提出聖靈所結的果子有九方面的特質,「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23)。雅各在這裏指出從上頭而來的智慧也有七方面的特質,包括:清潔、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美善的果子、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這些特質,就是有智慧有見識的人透過其生活行為和待人處事流露出來而被人看見。這七種特質的智慧,會指導以和平的方法,追求和平,最終會帶來和平。

雅各認為,從上而來的智慧七方面的特質排第一的是清潔。清潔的意思是心思和動機的純潔,這字在雅各書一章二十七節與「沒有玷污」同列,兩個詞互相補充。在運用智慧的過程中,心思和動機有多純潔,或者有多混雜,與和平有很大的關係。二十多年前,一百多萬香港人上街遊行,和平有序,沒有打鬥,沒有破壞,因為一百多萬人都把個人的利益和私慾暫時放下,大家的關心和著急都是一樣的。跟近,在政府總部外的廣場也有近十萬人的集會,就連中學生也有類似的發現。學民思潮的黃莉莉有這樣的分享:「在佔領開始時宣讀的絕食宣言中,我們曾表明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希望大家放下慾望,和我們一同關注這件事,其二是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現在我們已經達到了第一個目的,12萬的市民放下自己生活,犧牲晚上的時間,來到政總和我們一同佔領。我記得12萬市民到來那晚,我們的音響設備十分不完善,在場外的市民根本無法參與我們的集會,但大家並沒有出現混亂,反而配合糾察的指示,安靜地坐下在地上。」再看看近來在香港附近的城市舉行的反日示威,那些破壞和混亂的場面令自己人感到非常尷尬,製造了大量被對手混淆視聽和指責的機會。有人認為,在示威隊伍中,很可能有些人懷著複雜和不可告人的動機而來,而很可能也有不少人除了反日之外,還乘機發洩各種不滿。如此混雜不純的心思和動機,所帶來的難免就是破壞和擾亂。

另外六方面的特質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和平」、「溫良」、「柔順」,這三個字的原文都是以用一個字母開始的。原文溫良一字有溫柔和寬宏的意思,解作寬宏時,見用於指有權柄者的寬宏大量,用作溫柔時,有不以暴力去解決問題的指向。至於「柔順」,不是形容護髮素,而是有柔和、慷慨的意思,指在可能的情況下遷就他人,願意為整個群體而作出讓步。以上三種特質都是建立群體的人所要有的德性,和平是能與人和睦共處,寬宏是有容人的雅量,柔和代表願意遷就體諒,將群體的關注置於自己之先。

第二組是「滿有恩慈和善果」指慈悲為懷、樂善好施、與人為善。懷有這特質的智慧會產生有這樣美好果效的行動。

第三組是「沒有偏見和沒有假冒」。偏見,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二章開始時所說的,按外貎待人,「有一個人帶著金戒指,穿著華美衣服,進你們的會堂去;又有一個窮人穿著骯髒的衣服也進去,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裏」,或「坐在我腳凳下」。虛偽就是裝腔作勢,假冒為善。雅各指出,從上而來的智慧沒有偏見和產偽這些成分。這些不只是個人所有的德性,也是一個和平的群體所必需有的特質。

三.總結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有一名句這樣說:「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則必智」。智者是否不必仁呢?唐太宗賜給臣子蕭瑀的詩其中一句卻話:「智者必懷仁」。看來,雅各傾向認同後者。雅各指出,在群體中作為一個師傅,當然是一位有智慧有見識的人,不過,這智慧和見識不只是智識和能力,而同時也是品德和表現。

每逢選舉,無論是政府首長選舉或者是各級議會選舉,都有不少人走出來,聲稱自己有智慧有見識、有能力有抱負為大家解決困難,為社會帶來出路。他們應該參考雅各在這裏討論智慧所提出的,去除自己心裏苦毒的疾妒和紛爭,以免為他們領導的群體帶來更多的擾亂和壞事。同時,也需要培育從上而來的智慧的七種特質,時刻提醒自己,心中懷仁,眼中有人。若果能夠在發動任何運動的時候,在推出任何政策的時候,心中懷仁,眼中仍有人,那就可以與和平越來越接近了。

閱讀那位中學生投稿報章解釋撒離政府總部的文章,欣賞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文章其中一段這樣寫:「韓老師,一位已經63歲的老師,他令我慚愧了,我對他深感敬佩亦感謝他。171小時的絕食,絕非輕易事情,但韓老師創造了歷史,他沒有說過辛苦,他尊重我們的決定,他堅持絕食到最後一刻。然而,我們並不願意看他再絕食下去,怎麼政府的不當要一位63歲的老人家來捱苦呢?心,很痛。所以必須完結佔領,完結絕食,讓老師好好休息!」無論我們對事件有甚麼立場,多多少少都認同這群中學生的智慧。他們在發動大規模行動的時候,在抗爭的時候,沒有被運動充昏頭腦,他們的眼裏仍然看見那位長者,他們的心仍然懂得為那位長者所受的苦而感到痛,他們仍能能夠拒絕以別人作為運動的代價,他們仍然能夠看見別人對他們的關心,仍然能夠以感恩的心去看待別人的關心。

猶太先賢說:「若人的善行比他的智慧多,他的智慧便持久;若他的智慧比他的善行多,他的智慧便不能持久。」(《先賢集3.10》)願我們社會中的智者,都懷著一棵仁心。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