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摩西: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出埃及記32章)
離開埃及三個月之後,以色列人終於抵達西乃山 (出19:1),摩西便第一次上山 (出20) ,然後帶著十誡和約書歸來 (出24:7)。衆百姓兩次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24:3,7) 摩西第二次上山的時候,即使他在山上待了四十晝夜,衆百姓的反應還不錯 (出24:18)。但是當摩西第三次上山的時候,衆百姓就犯罪,違背神的吩咐,而且跪拜偶像。

以色列人和亞倫為自己所犯的罪推卸責任,這在神眼中更是罪加一等。而另一方面,利未人回應摩西說:我們是屬神的,並且要殺掉那些該殺的 (出32:26)。摩西嘗試擔當以色列人的罪,但是神拒絕了他的要求。

當誘惑來的時候,神希望我們有什麽樣的反應呢?當悔改的機會再次來到之後,那不願悔改的人會有什麽後果呢?面對未來的日子,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別人和自己呢?

試探中學習自制(Exercise Restrain When You are Tempted)
32:21 摩西對亞倫說: 「這百姓向你做了甚麽?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裏!」22 亞倫說:「求我主不要發烈怒,這百姓專於作惡,是你知道的。23 他們對我說:『你爲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爲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麽事。』24 我對他們說:『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他們就給了我,我把金環扔在火中,這牛犢便出來了。25 摩西見百姓放肆 (亞倫縱容他們,使他們在仇敵中間被譏刺) (出 32:21-25)

一個毫無拘束的生活並不好。那實在是一種墮落、危險又褻瀆神的生活。失去控制的以色列人不再聖潔;他們不但是「放肆」 (出32:25),而且根據希伯來文,他們是赤裸的。同樣的這個字也用來形容剃了頭的人 (利13:45,「蓬頭散髮」)。他們的慾望和激情就如同爭戰的聲音 (出32:17)。

亞倫做了對以色列傷害很大的事情。他因為害怕百姓,反而引導他們去犯極大的罪 (出32:21)。懼怕人真的會導致人得罪神。「大罪」(21節)在聖經裏出現了另外兩次:當亞伯拉罕掩飾撒拉的身份,亞比米勒指控亞伯拉罕使他陷在「大罪」裡 (創20:9);耶羅波安引誘以色列人不隨從耶和華,陷在「大罪」裡 (王下17:21)。在出埃及記32章中,原文「大罪」一詞共出現三次 (出32:21,30,31)。亞倫說:「這百姓使我這樣做。」但是希伯來原文的經文揭露了亞倫的不負責任:「亞倫使他們赤身露體在他們的耻辱當中。」(出32:25) 假如百姓真的像亞倫說的那麽專於作惡 (22節),那麼在他們的領袖摩西不在的情况下,亞倫該更清楚不應鼓勵他們、與他們一起、或容許他們的錯誤行爲,因爲這些行爲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

沒有勸阻、沒有遮掩、沒有禁止的曠野狂歡聚會,使以色列人在「仇敵中間被譏刺」(25節)。這「譏刺」或「笑柄」只出現一次在聖經中,意思是「被敵對的觀衆輕蔑」。失控的生活方式是神所憎恨的。無法自制的人像剎車失靈的汽車。不能自我約束的基督徒會使他人譏笑神的名,那會使教會失去其影響力,並使做見證的工作加倍困難。

犯罪時神必責備 (Expect Rebuke from God If You Sin)
32:26 就站在營門中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裏來!」於是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那裏聚集。27 他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這樣說:『你們各人把刀跨在腰間,在營中往來,從這門到那門,各人殺他的弟兄與同伴並鄰舍。28 利未的子孫照摩西的話行了。那一天,百姓中被殺的約有三千。29 摩西說:「今天你們要自潔,歸耶和華爲聖,各人攻擊他的兒子和弟兄,使耶和華賜福與你們。」(出 32:26-29)

到目前爲止,以色列人逃脫了神的憤怒,雖然摩西在剛開始拒絕神的呼召,那時他有曾親身感受到一點神的憤怒 (出4:14)。只有法老王承受了神的憤怒 (出15:8)。對於以色列會衆來說,以前有三次的情況,即瑪拉之苦水、埋怨沒肉吃和埋怨沒有水喝,以色列人也只是受到責備而已。當他們抱怨水苦的時候 (出15:25),他們受到一場教訓;當他們抱怨沒有食物的時候 (出16:20),他們又再次受到責備 (出16:27-28);當他們埋怨沒有東西喝的時候,水自然地從磐石中湧流出來 (出17:6),這次他們當然又受到嚴厲的指責。

如果人故意犯罪或犯下可惡的罪,那麼所招惹的神的憤怒和指責,跟以前以色列人因埋怨而受責備是不同的。當神發烈怒,並顯出他的不滿時,人必須做選擇。那天,死了三千人,而且瘟疫降臨 (出32:35)。

責備不是為了要懲罰或鞭撻,而是為要改正。可是拒絕糾正就會導致自我的譴責或懲罰。利未人接受了摩西所給的第二次機會,並改過自新。在過去三次以色列人的犯罪事件,埋怨苦水 (出15:25) 、埋怨沒食物 (出16:20) 、埋怨沒水喝 (出17:2) 的時候,神已經容忍了以色列的醜態,但是他們沒有什麼改變。令人震驚的是,在那三次犯罪中,他們沒有回應摩西,沒有讚美感謝神,也沒有承認他們自己的罪,以色列人雖然得到教導,卻沒有從教訓中學習。

只有利未人有受教的心,並悔改,而且急著想改過來。十二個支派之一,或著說少於10% 的人支持或不超過10%的百姓,願意對付自己的罪,並且持守正確的立場。罪惡的實質就是這樣的。罪惡的聲勢浩大,而且物以類聚,又動力十足。正如保羅‧迪克森 (Paul Dickson) 說:「絕不嘗試去教一頭豬如何唱歌。這會浪費你的時間,然後又觸怒那頭豬。」

罪得赦免,並且生命得更新總是有可能的。誠懇悔改的人不僅會遠離罪惡,還會檢討自己,而且不斷委身於神。神要的是實質上的悔改,而不是不真誠或簡單隨意的悔改。

鼓勵人承擔責任 (Encourage Other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in the Future)
32:30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裏去,或者可以為你們贖罪。」31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32 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33 耶和華對摩西說:「誰得罪我,我就從我的冊上塗抹誰的名。34 現在你去領這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討的日子,我必追討他們的罪。」35 耶和華殺百姓的緣故是因他們同亞倫做了牛犢。(出 32:30-35)

摩西是個令人欽佩的人,也是一個模範領袖,不論他怎樣懇求,怎樣保證以色列人一定會悔改,又怎樣許願要承擔他們的懲罰,這些都不能改變神要求以色列負自己的責任。

神直接告訴摩西:「誰得罪我,我就從我的册上塗抹誰的名。」(出32:33) 爲什麽神使用這麽嚴重的字眼呢 (出32:33)?

第一,以色列人可能就是頑固,但是他們應該還有理性。他們有頭腦,也會做很多選擇,而且也曉得後果。不過悲哀的是,以色列人不承認自己的罪,即使給他們第二次機會,也是如此。收穫的定律就是:「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個性,個性決定命運。」即使頑固不化的人也曉得,罪對其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傷害性。

第二,袒護罪犯不等於在拯救他們。摩西可能如他們想的那樣,爲以色列人向神祈求,但是他本人根本不能代替他們。他沒有爲會衆講好話,其實也不能為他們講好話,因爲他們從來沒有爲自己講什麼話。他們對摩西和神都不理不睬,甚至還露出黑臉和怒氣給他們看。他們對摩西極大的犧牲,視而不見。一名古人曾經說:「知曉己罪的人,比能叫人從死裏復活的人更偉大。能爲自己的罪而哭泣的人,比能教導全世界的人更偉大;能知道自己弱點的人,比看見天使的人更偉大。」

最後,或許聽起來,神太嚴厲了一些,但祂是信實的。神對摩西的計畫是要立他爲大國 (出32:10),並不是要拋棄以色列,而是要調整祂對以色列的應許。因爲摩西同樣是以色列人。

結論:你是否花太多時間與神爭論,而不是跟祂講理?是否責備神,而不肯接受祂的責備?是爲別人尋找藉口推脫,還是鼓勵他們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爲負責?你是否被環境所控制呢?節制是聖靈的果子之一 (加5:23)。聖經說:「不要自欺, 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6:7-8)
———————————————-
[1] 本篇由張崇耀整理。
[2] Paul Dickson, And I Quote 81, Ashton Applewhite, St Martin’s Press, 1992
[3] Gordon McDonald, Rebuilding your broken world, 1988 Oliver & Nelson p. 158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