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心靈:一個時代的結束(第 208 期)
25:1 撒母耳死了,以色列眾人聚集,為他哀哭,將他葬在拉瑪,他自己的墳墓裡。大衛起身下到巴蘭的曠野。(撒母耳記上 25 章 1 節)
敘事者在掃羅追擊大衛的記事當中,加入了一小段重要的插筆:「撒母耳死了;以色列眾人都集合攏來,為他舉哀,將他埋葬在拉瑪、他自己的宅地裏。」(呂振中譯本)
撒母耳名字意思是「被神垂聽」,是以利加拿和哈拿這對敬虔夫婦的頭生兒子,乃上帝垂聽母親哈拿的禱告,所賜下的愛兒。上帝鋪排撒母耳出現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擔演著關𨫡人的角色。
撒母耳是連接士師時代與君主時代的歷史人物,既是最後一位士師,也是親手膏立了兩位君王的「立王者」。除了在政治層面的角色,撒母耳也是先知和祭司,所以他也是以色列人的宗教領袖,在君王制度出現以前,撒母耳擔任士師期間,經歷了民族的信仰重整,和非利士人不再犯境的和平日子,在宗教和政治方面,都標記著一段重要的歷史。
「撒母耳死了」不單是一位宗教和民族領袖的辭世,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掃羅雖然已經執政為王一段時間,但撒母耳仍然在民族當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撒母耳從孩童時代開始,就留心聆聽上主的聲音,「僕人敬聽」是撒母耳的人生寫照(撒上3:10);他先後膏立兩位君王的時候,全然聽命於上主的揀選,而不以造王者自居。(參撒上 9:17 及 16:12)撒母耳大概享年 83歲,以色列民為他集體舉哀,將他葬在拉瑪這個小山丘之地,也就是撒母耳的家鄉。「墳墓」原文可譯作「房屋」,可以理解為在他的家族土地上預備的墓室。國民集體舉哀,加上有體面的下葬,映照着一個屬靈偉人,並他連接士師與帝王兩個時代的前無古人的事業,正式告別歷史舞台。
撒母耳興辦先知學校,為以色列培育年輕、敬虔的一代。(參《市井心靈》「誰主宰了誰」2024 年 5 月 3 日) 「先知」作為上主的代言人,在王國制度中,以至以色列人亡國之後的歲月裡,往往成為上主的出口和民族的良心。撒母耳建立先知學校這劃時代的貢獻,對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歷史,以致延伸到新約的信仰實踐,影響非常深遠。
撒母耳的離去,當然是以色列民的重大損失,這也牽涉到大衛眼前的境遇。
雖然撒母耳已經沒有實質的政治影響力,但他的辭世,在心理和精神上,大衛無疑失去了一座重要「靠山」。當初大衛踏上逃亡生涯的時候,就走去找撒母耳申訴(參撒上 19:18),即使撒母耳不能制止瘋狂的掃羅的種種怪癖行徑,但有撒母耳在,大衛的心理情緒,總會踏實一點吧!
敘事者記下了大衛對於撒母耳離世的反應:「大衛起身下到巴蘭的曠野。」巴蘭曠野位於西乃半島曠野的北面,遂地帶滿佈洞穴,而且遠離猶大地,完全是掃羅勢力範圍以外的地方,對大衛團伙而言,是安全的藏身之處。大衛這一項撤離以色列地的行動,明顯是為了防範不守承諾的掃羅,趁撒母耳離世之際,可能對自己的追擊變本加厲,所以大衛暫時遠走,躲避掃羅。
對於大衛來說,普通人眼中的這座「撒母耳靠山」,已經消失了,大衛的處境將會進一步轉壞,大概是預期之內。然而,這正是大衛需要學習的功課,在時代和人生轉折當中,更進一步去倚靠上帝!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當然知道上帝才是人生的真正依靠,不過我們經常慣性地,倚靠人多過信靠神,倚恃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多過憑信心跟上帝前行。當靠山消失了,時代又出現巨變,何必質疑上帝的眼目是否漏看了自己?難道不是上帝引導我們,學習加倍信靠祂?
香港工商基督徒協會
總幹事
劉國偉
市井心靈默想
我們當然知道上帝才是人生的真正依靠,不過我們經常慣性地,倚靠人多過信靠神,倚恃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多過憑信心跟上帝前行。當靠山消失了,時代又出現巨變,何必質疑上帝的眼目是否漏看了自己?難道不是上帝引導我們,學習加倍信靠祂?
經文默想及祈禱……
大衛起身下到巴蘭的曠野。(撒母耳記上 25 章 1 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