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6,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四月二日──自知之明

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3~24)

戰國時代,齊國鄒忌是一位美男子。有一天早上,他吃過早飯,穿戴好衣冠,準備去上朝,臨走的時候,對著鏡子望了望自己的身影,回頭問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到底誰長得美?」妻子回答說:「當然是你美得多,徐公怎能跟你比呢?」

城北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鄒忌聽了,不敢相信。這時候客廳正坐著一位來拜望他的客人,鄒忌順便問那客人說:「您看看我跟徐公比較起來,究竟誰比誰美?」客人也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徐公的風度,跟您比起來,差得太多了,怎能相比呢?」客人走了以後,鄒忌立刻趕去上朝,當他走到街上的時候,正好遇見了徐公。鄒忌仔細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和徐公的美比較起來,相差很多。到了王宮,鄒忌在見到齊威王時,就把此事告訴威王並且說:「我的妻子愛我,我的客人有所求於我,所以他們都不顧事實,硬說我比徐公美。現在大王統治齊國,大家都愛你又怕你,全國的人沒有不有求於你的,所以聽不到一句真實的話,怎能了解國家的利弊呢?」

【靈訓】
記得有個文人說過,人最陌生的面孔是自己的,因為一個人對自己的面孔,除了每天照照鏡子以外,再不會有機會看到的,對自己親友同事的面孔,則常常看到,若是同一辦公室或教室的同事或同學,見到他們的面孔的時間,長達若干小時。對自己的面孔,除了是個神經病,每天對鏡坐幾小時以外,任何人是不會對著鏡子看數小時的。

做人處世,也是如此,對於他人的缺點及過失,觀察得清清楚楚的,對於自己的過錯常常蒙住不知,因此我們在責備他人時非常嚴重,責備自己則過份寬大。所以我們在思想行為上,亦當常常照照鏡子,先觀察自己的一切行為舉止,是否越軌,自己的思想言語,是否污穢,不要只顧注意他人過失,而疏忽個人的缺點,我們當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誠如主耶穌說:「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

黃瑞西牧師著
摘自《366中國成語典考靈訓》美國榮主出版社出版
承蒙黃瑞西牧師授權【葡萄樹傳媒】轉載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