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歷史)廣傳時期的宣教事工──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 李金強
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於19世紀下半葉入傳中國,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成為一具有宣教影響力的跨宗派基督教團體。
青 年會源於英國,隨著18世紀下半葉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經濟與社會急劇變化。其中工業城市興起,導致大批農村青年雲集於城市謀生。由於獨自在外,精神和生 活同感困苦。1844年喬治威廉(George Williams)於倫敦,聯同12位不同宗派布店文員之青年基督徒,發起組織青年會。透過查經的團契方式,為其時城市青年提供基督信仰,藉以改善其道德 操守及社交生活,並提供社會福利和服務工作。早期活動,除舉辦聖經班外,成立圖書館,舉行演講及教學等活動,大受青年歡迎,迅速由英國傳遍歐陸。並於 1855年在日內瓦成立基督教青年會世界協會,然青年會之發展,尤盛於北美。原來自1851年青年會傳入北美蒙特婁(Montreal)及波士頓 (Boston)後,人數大增,發展迅速,美加兩地遂成立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至1904年美加兩國青年會機構增至721個,占世界青年會 66.03%;會員人數為47,000人,占世界會員人數之76.57%。而青年會亦逐漸由一在職青年之宗教團體,發展成為一注重德、智、體、群四育的社 會活動團體,並以城市青年和學校青年兩大社會群體作為吸納對象,以建立會所作為事工發展的中心,1869年首於紐約成立會所。然其旨趣乃在於「聯合同道青 年……奉耶穌基督為上帝與救主……協力推廣天國於青年……。」從而確立其為一具有宗教性的服務團體。19世紀末,北美協會開始發動海外事工,中國即為對像 之一。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主要具有學校青年會及城市青年會兩大部份。1885年始傳中國,先後於福州英華書院、通州潞河書院及杭州育英書 院成立,是為學校青年會的始建。透過祈禱會、查經班形式,吸納學生信徒,往後全國各地之學校,紛紛設立,日漸發展。19世紀80年代,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 會,起而發動海外傳教,此即「學生志願國外傳教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之產生,並對華宣教。自1856年至1918年,先後派遣2,500名青年至華傳佈福音,影響在華傳教事業之發展。1895年派出生長 於中國,並參加學生志願國外傳道事工之來會理(David Willard Lyon, 1870-1949)來華傳道,來會理遂至天津成立青年會,為中國首建城市青年會,於1897年會所落成。此後於上海、北京、南京、重慶、成都及香港相繼 成立城市青年會。至1902年確立了「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組合」的會名,並於1910確認上海為全國所有基督教青年會的中心,建立總部會所。1 1915年更名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此一名號沿用至今。至此青年會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組織,推動以青年為對象的宗教與社會事工。並由巴樂滿 (Fletcher S. Brockman)出任全國協會總幹事,確定青年會的宗旨為:「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同志養成完美人格,建設完美社會」,會訓則訂為「非以役人,乃役於 人」(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
全國協會,下設總務部、市會部,校會部,講演部、書報部、幹事 養成部、體育部、庶務部等,將該會活動內容,劃分為德、智、體、群四方面。其活動包括聘請學者專家舉辦演講,所講以科學新知為多;出版基督教報刊,其中 《青年進步》會刊,更是著名的基督教刊物;倡導體育,組織體育機構,舉辦運動會,推動「造成國民健全之身驅,強盛之精神」。而最重要則為宣教,舉辦中英文 查經班,靈修會、夏令會,主日學、布道會、聖歌團、宗教音樂會、道德演講會、宗教演講會等,青年會之各項活動,深受城市青年與學生之歡迎,發展迅速。 1912年該會計有城市青年會(市會)25處、會員11,300人;學校青年會(校會)105處、會員3,876人。至1922年,為青年會在華發展鼎盛 時期,全國有市會40處,會員53,800人,校會200處,會員24,100人;並成立女青年會,會員近3,000人。
其中值得注意者為該會所策動之布道事工,此乃該會之穆德(John R. Mott, 1865-1955)及艾德(George Eddy Sherwood, 1871-1963)二人先後來華布道,吸納信眾,最為重要。
穆 德出生美國紐約,於1885年進入康奈爾大學,就讀時參加青年活動,其後出任北美協會幹事,並出任「學生志願海外傳教運動」的主席,穆氏十分重視來華傳 道,曾於1896、1901、1907、1913、1922、1925、1928、1935、1949年,九次來華布道傳教,在全國各大城市及學校進行布 道演講,影響其時中國知識青年甚巨。
艾迪出生美國堪薩斯州,為北美協會亞洲部幹事,著名布道家,對亞洲地區傳教尤為熱切。1896年先到 印度傳教,與耶魯大學同學路思義(Henry W. Luce, 1868-1941)、畢得經(Horace Tracy Pitkin, 1869-1906)同被稱為學生志願海外運動三傑。於1907、1910、1913、1914、1918、1922、1929、1931、1934年, 亦為九次來華,在全國各大城市及學校巡迴布道。其布道內容,尤重藉中外世局,及科學新知來闡釋基督教教義,不但注重靈魂救贖,對人類物質方面的幸福、社會 的公平和正義等問題,多所申論。對我國知識界及學生界產生重大影響,由此信教者眾,其中著名歸信者如吳耀宗、陶行知、曾寶蓀等。
青年會由是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宣教最具影響的跨宗派的宗教團體。(作者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1參張志偉:《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