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中國教會歷史)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五)

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五)
──抗戰前後的中國教會(1927-1949)

香港 李金強

自國民政府於1925年由蔣介石(1887-1975)領導下,北伐統一中國,結束南北軍閥混戰之局,並於1928年建都南京。然而其時由於內有國共分裂,中國共產黨於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至有國府五次圍剿中共,而有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史詩式"大撤退。與此同時,日本乘勢發動對華侵略,1931年策動瀋陽事變,以偽滿州國名義,奪我東北。繼而發動對華北侵略,終於1937年策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際此巨變,我國軍民被迫起而抗戰,中國教會即在此一大時代變動中,起而扶傷救亡,為保家國,盡一份力量。其中傳教士與華人教牧,群起從事戰時救濟工作,與中華大地受戰爭苦難之國人,共同進退,中國教會始見與華人社會結合而成一體。趙紫宸(1888-1979)於抗戰勝利後曾說:「三十年來教會被視為帝國主義的前驅……指為國民之精神上鴉片。至今被完全改觀,社會已對教會產生新信念,並視之為社會之輔助機構」。此為基督教在華本土化的完成時期,實為近代中國基督教史上堪值大書特書之一頁。1

1920年代在非基運動後,教會發展雖然受到打擊。然而同一時間,在三自、合一與本色化之理念下,首由1906年俞國楨發起的「中國耶穌自立會」,以至宗派教會相繼宣揚自立。繼而西教士以穆德(John R. Mott, 1865-1955)在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1910)後,鼓吹合一運動,因而設立「中華續行委辦會」以至「中華基督教協進會」(1922)的成立。隨着本色化神學流播,我國教會遂強調本色教會的建立。在1927至1934年間,先後出現以公理宗、長老宗、倫敦會合組的「中華基督教會」以至「中華浸禮會」、「中華循理會」、「中華行道會」、「中華信義會」等的組成。至1930年基督教協進會,更發起五年的佈道及奮興運動,時稱「五年運動」,其目標在於引入質量兼備的信徒。因而推動教會佈道,提倡家庭和社會的基督化,從而促進各大宗派教會的宣教熱誠以及參與國家建設。而更重要則為湧現一批奮興佈道家,包括王明道(1900-1991)、計志文(1901-1985)、宋尚節(1901-1944)、倪柝聲(1903-1972)和趙世光(1908-1974),相繼建立教會及佈道團,包括王明道的北京「基督徒會堂」、計志文的「伯特利佈道團」、宋尚節的「奮興佈道會」、倪拆聲的「小群教會」以及趙世光的「靈糧堂」。此外,尚有山東長老會的張靈生、張巴拿巴及倫敦會的魏保羅,合建「真耶穌教會」;山東敬奠灜創立「耶穌家庭」等,均為華人教牧、傳道所建立的獨立教會,吸收不少新信徒,對二十世紀中國教會發展影響深遠。2 即在此一發展下,抗戰前教會,得見華人信徒不斷增加。由1928年之446,631人,增至1936年的536,089人,1938年之672,752人。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佔領沿海沿江的重要城市,歐美差會在華的傳教活動受到重大打擊。傳教士數目,由1935年之6,150年減至1941年的4,000人。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除部份歐美傳教士相繼離去,未及撤離而滯留及被囚於淪陷區,約為1,200人。此外,尚有2,500名傳教士在國府統治下的自由區傳教。至1945年抗戰戰爭結束,大約只餘下850名傳教士。其時在華的歐美差會傳教士及華人教牧,在日本軍事佔領下,以北京、南京、上海及香港為例,均見教會受到戰火蹂躪及駐軍的迫害,例如知名的中外教牧、信徒如王明道、趙紫宸(1888-1979)、司徒雷登(John L. Stuart, 1876-1962),以及不少美南浸會傳教士葛理佩(A. S. Gillespie)等,均受到囚禁虐待。其中尤以獲得1936年奧林匹克世運400公尺冠軍的呂道牧師,乃於山東濰縣集中營過世。

即在此一戰爭苦難中,全國各大小教會,先後投身於救濟及救危服務,為全國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提供棲身、醫療、食物及避難所需的物質支援。其中青年會及女青年會投身學生救濟工作;基督教協進會提供醫療及傷兵轉運;青年會又為軍中提供牧師。至1938年歸信基督的國家領袖蔣介石委員長,更說明基督教乃以耶穌之博愛精神救世,值得肯定。要求各地醫院與教會合作,為軍民傷患死難者,提供救危及福音,治療及撫慰其受戰爭苦難的痛楚。經此一役,基督教會博愛精神、人道思想及對戰時社會的支援,使全國國民遂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感懷,基督宗教自唐代貞觀九年(635 A.D.)以景教入華至今,旋起旋滅,並受迫害。至此方見為我國社會所接納,文首所引趙紫宸的感言,無疑為基督教在華本土化,留下重要的證言。(作者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1 李金強、劉義章主編:《烈火中的洗禮──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教會1937-1945》(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本書為首本探討抗戰時期中國教會的專論。
2 參連曦:《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香港中文大學,2011)一書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