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7,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中國教會歷史)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四)

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四)
本色化神學


香港 李金強

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其動因乃來自清季教案頻 生,庚子拳變,及二零年代非基運動(1922-1927)。其時國內官紳 以至新知識分子,聯同民間力量策動反教,促成基督教界深切反 思。其中尤以非基運動,以京、滬知識分子為首,鑑於國家內憂 外患,尋求國家、民族、文化之出路,起而排拒基督教。透過文 字、演講,攻擊基督教的教義與信仰,繼而針對教會辦學,提出 收回教育主權。最後則於 1925 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出現暴力 排教,導致教堂被毀,傳教士被殺的嚴重事件。排教風潮迭起, 影響最大。其時華人教牧與信徒身處教難,遂起而護教,由是高 唱教會「本色化」,務使西來的基督宗教,能與中國社會、文化相 互調攝融和,最終形成一嶄新的「中華基督教」,藉此消除危機。

此後本色化遂成為二十世紀華人教會所念茲在茲,成為中華 大地,以至海外華人各宗派及獨立教會發展之主要動力。就教會 管理而言,由華牧及華人信徒起而接手,或自組教會,秉承自理、 自養、自傳的三自方針,建立華人教會。就教會的文化而言,則 自然揉合中土之建築、禮儀、文學、音樂、社會等傳統特質。就 教義而言,踐行耶儒、耶佛、耶道之互補及互通,謀求展現中華 神學。及至 1949 年國家出現分裂,而國人相繼流亡海外,教會亦 隨之出現分途發展,形成中國及海外華人教會兩大體系。而中國 大陸、港澳、台灣及海外華人教會,即在「本色化」的推動下,日見成長,「中華基督教」由是形塑。就上述華人教會因應反教而 言,其中最值吾人注意乃教牧、信徒透過文字、從文化思想層陎 對反教者作出辯解,是為中華神學本色化之起始。

二十世紀上半葉華人教牧、信徒對於非基運動之回應。首起 者為華南浸信會文字事工健將張亦鏡(1871-1931),繼起者為基督 教協進會余日章(1882-1936),總幹事誠靜怡(1881-1939),燕京 大學的吳雷川(1870-1944)、劉廷芳(1892-1947)、趙紫宸 (1888-1979)、徐寶謙(1892-1944)、滬江大學的王治心(1881-1968) 等人,相繼編刊《真光雜誌》、《文社月刊》等教會刊物,撰述書 文,進行「文字」護教。綜觀上述各人之言論,主要仍以耶穌基 督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調適及基督教救國論三者為大宗,以此 回應「非基」;並因應科學、民族或國家主義、社會主義等新思潮 對基督教的衝擊,提出一系列的辯解,而華人神學,亦由此衍生。

其中尤為值得注意者,為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調適此一議 題,所論尤為重要,此乃上接明末清初耶穌會以利瑪竇(1552-1610) 為首的本色化傳教主張,由「易佛補儒」,以至於「耶儒會通」的 路向,進而再為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提供闡釋。並以基督教與 儒家思想關係比較探討為重心,包括從基督教教義及儒家經典中 尋找共通之處,而求其耶儒之會通與融合,如吳雷川、王治心之 所論;或以文化交流,探析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思想的互補,如趙 紫宸所論;或主張以基督教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如張亦鏡之主張, 從而建立結合中西的本色化神學,為護教開路。

及至二十世紀下半葉,隨着 1949 年中國國家分裂,中華文化 花果飄零之際,海外華人教會卻仍能秉承二十世紀中國教會「本 色化」的理念,在海外提倡及實踐,謀求西來基督教與本土傳統 文化的結合。其中最值得注意者,莫如 1957 年香港基督教界成立「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簡稱宗文社),最具代表。繼而 出版中、英文《景風》季刊,群起討論,甚而提出中華神學的創 建。該社乃 1957 年由聖公會何明華會督(Bishop Ronald O. Hall, 1895-1975)、李兆強牧師(1910-1969)、荷蘭傳道會的賈保羅(R. M. Kramers)等,會同本港教會領袖及學者,於沙田道風山基督教叢 林創立。該社成立董事會,由何明華出任主席,並由道風山叢林 創立人艾香德(Karl Ludvig Reichelt, 1877-1952)之子艾格美(Gerhard Reichelt)出任該社主席。該社成立目的在於「研究並解釋上帝在 現階段中國社會中之作為」,從事探討上帝對其中國子民所發生之 聯繫,遂展開從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關係的研究,謀求逐步達致 「中國神學」與「中國教會」建立的本色化目標。所出版之中、 英文版《景風》季刊,大量刊登傳教士、華人教牧、信徒,關於 教會本色化的言論與主張。其中中文版《景風》,引起香港、台灣 及美國等地華人教牧、信徒的關注,相繼投稿,發表中國教會與 神學本色化的主張,該刊堪稱上承二十世紀上半葉華人教牧、信 徒所倡論的基督教本色化思想,更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本色化言 論的喉舌刊物。綜觀中文《景風》92 期的文章,可見關於本色化 言論,主要集中討論(一)基督教與傳統中國文化之關連,包括 耶儒、耶佛及耶道之比較與會通。(二)本色化或中國神學的建立; (三)本色化教會或中華基督教的籌議。二十世紀中國教會與神 學之本色化,由是確立。

基督宗教自唐朝入傳,歷經元明清三代,皆旋起旋滅。然至 二十世紀,終於落地生根,此中國基督教本色化所建之奇功。晚 近林榮洪出版《中華神學五十年 1900-1949》(香港:中國神學研究 院,1998),即為明證。而福臨中華之永續,亦由是得見。

(作者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