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書)「聽道」與「行道」
雅一22-25
美國 慎勇牧師
「鏡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說,中國先民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整理一番。所以,那時候把這種照鏡子,叫「鑒於水」,稱為「水鏡」。實物的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主前1600-1046年,或主前1766-1111年),是最早的銅鏡(出土於殷墟的「婦好墓」)。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鑒」或「鏡鑒」。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秦時有金鏡,漢時有鐵鏡,晉時有銀華鏡,宋元出現有柄可執的鏡,清代以後出現了玻璃鏡。
今天所讀的經文,就用了一個極為生動而實際的例子,來比喻基督徒應當如何認識「神栽種的道」與自己的關係,如何認定「道」與我們實際生活的關係。向我們啟示「聽道」與「行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概括起來,就是「三要」。
一、要「詳細察看」- 照鏡子(25節前及23節後)
1、看到「本來的面目」的瑕疵
鏡子可以反射你的容貌 -「本來的面目」(字義為『最初的面目』)。如同早上起床,站在鏡子前,可以看到自然的我,這是早上的「本來的面目」。在鏡子下,原來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有許多的瑕疵。我們總是覺得表現不完美,總是有一些缺失。然而,我們應當有一個追求完美的心,因此促使我們可以有所行動。
2、不同的「鏡子」帶來不同的效果
鏡子不能亂照,日常生活中常見不同的鏡子,有不同的功用和效果。小孩子喜歡照的一種叫「哈哈鏡」,使人變型,瘦的成胖的,胖的成瘦的。屬世界的鏡子往往是危險的,因為標準各不相同,倫理價值觀不同。有些可以逗你哈哈大笑,自我滿足;有些則帶來虛幻的影像,但背後都是欺騙與謊言。使世人在自我陶醉和迷霧中,毫無壓力與約束地踏著輕快的步伐,卻邁向永遠的滅亡。
3、耶穌的道是「明鏡」
所以,我們必須要找到一個「明鏡」。唯有耶穌的道才是「明鏡」,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我們注意在25節中的「全備使人自由的律法」就是22節的「道」。在雅各書中「律法」的意義包括舊約的吩咐、耶穌的教導和倫理價值要求,與福音密切相聯的。我們要照的「鏡子」就是耶穌的道,因為這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一21),使我們邁向永生!
耶穌的「道」就是我們心靈(靈魂)的鏡子,是我們言行舉止的鏡子,讓我們可以按祂的標準,不斷改進成長,彰顯出基督的榮美。所以,我們要「仔細察看」主的道,要讀經,要上主日學,要晝夜思想(詩一2)。在整個靈命成長的過程中,聽道是第一步。只有「聽道」,才可能去「行道」。「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
二、要「時常如此」- 常常照鏡子(25節)
1、「鏡子」是日常用品
「銅鏡」在古代用以照人梳妝和照妖辟邪。在西漢年間,有條件的人就開始用銅鏡作為男女愛情的表記、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贈送,「朝夕相伴」;死後隨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不離左右。雖然鏡子是古時女子的時髦用品,直到如今,鏡子早就不是奢侈品,是每一天都要使用的日常用品。
2、照「鏡子」是日常的行為
聖經使用「照鏡子」,來描繪主的道對那些只聽不行之人表面的、暫時的影響,他們從主的話語上得不到長久的利益。就好比梳頭時照鏡子,但卻不願意按照鏡子裏看到的樣子去梳理整齊,因此無法產生果效。不僅如此,這種照鏡子的舉動是一個常態,而不是偶爾為之的事情-要時常如此。就像我們早上起床後,在出門前都要梳理頭髮、整理衣裝一樣,是每一天都要作的事情。
3、要「時常如此」
既然照鏡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麼,在信仰生活中「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則同樣應當是一種常態,而不是偶然的舉動。因為每一天我們都會面對動態的人生:我們要說很多話,要做很多事情,每天都要開動我們的心思意念。因此,難免會有瑕疵,會有污點。我們需要每天蒙神光照。所以,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繼續去「行」神的道,或繼續思想神的話語,表現出神的話語對我們的生活不斷產生衝擊,帶領我們歸正。
三、要「實行出來」- 必然得福(25節)
1、不要「欺哄自己」- 要照鏡子
雅各在23-25節用一個比喻來詳盡說明只「聽道」之人與「聽且行」之人彼此間的對比。「只聽道的人」像那「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然後立刻忘記他所看的;而行道的人卻「詳細察看那全備、自由的律法」,並且「時常如此」。雅各說,那些只聽道的,其實是在欺哄自己。只能「聽道」,無法「行道」的人,就會陷入自欺欺人的致命危險中。他們認為經常去教會,參加查經班或自己讀經,就已經與主建立了關係,但若他們的「聽」了沒有順服去「行」,那麼他們在主面前的真正狀況就不相同。
2、「行道」是順服耶穌的表現
加爾文說:「順服為真正認識神之母」。生命若要成長,必須要順服主的道,去遵行。22-24節告訴我們:不論在理論上你多麼同意這「道」,除非你將它實行出來,否則你就是還沒有真正接受它。聖經要強調的是,隨著耶穌的「道」而來的,是領受者的完全順服。我們既然以耶穌為主,遵行他的道,就是必然的事情。
3、「聽道」與「行道」是共存的
當然,「聽道」是必要的。若認為雅各反對聽道,則是極大的誤解。雅各極力反對的乃是只聽而不去行。也就是說,僅僅明白「律法」不是終極的目標,能夠行出律法,將信仰實踐出來才是目的。保羅也指出:「原來在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羅二13)。這與耶穌的教導是一致的:「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十一28)。同樣,耶穌的恩典及人感恩的回應是相互關聯的。我們藉耶穌的道得以新生(18節),這道又栽種在我們裡面(21節),我們就必須將這道實行出來。我們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就在我們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蒙恩。
結語:
既然我們「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21節),就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它。每主日來到教會,牧師的證道就像是發給每個人的一面鏡子(金鏡),牧師自己手裏也有一把,為的是在耶穌的道中去對照自己。看到自己的瑕疵,就要即時修正,不要在聚會結束之後,將鏡子又還給牧師了。盼望我們都切記這「三要」:要「詳細察看」-照鏡子;要「時常如此」-常常照;要「實行出來」- 必得福。弟兄姊妹們,千萬不要欺哄自己,要以主的道為鏡子,「聽道」就要去「行道」,得以在所行的事上得福。不可忘記耶穌為我們而死,我們要立志-為耶穌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