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睦相處的「金三角」
美國 馬有藻牧師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的美」(詩一三三1) 。建築師常說三角鼎立是力學上最穩固的姿態,「和睦同居」若建在三角上,必穩越泰山,可稱「金三角」。
一. 金三角之一︰「忍」
「忍」是和好人際關係之首一條件,中國古書有「24 孝」,記載24 個孝子的古典故事,亦有「24 忍」記述24 個「忍」的故事。另一本「百忍經」,列出百個短篇小故事,刻劃入微描述人生需要「忍」才能和睦相處。眾多故事的共同點皆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小不忍則亂大謀」,百行「忍」為先,「忍一時,爭千秋」,「忍字堂中有太和」。唐朝有張公藝,七代同堂,和洽相處,傳到唐高宗,大感召見,詢和睦同居秘鑰,答「忍」字,王聽後落淚;因自家太子爭權奪位,後來自立帝位也給一子篡去,這是「張公百忍」成語典故。
「忍」是人際關係不可缺的秘鑰,「事不三思,恐怕忙中有錯,氣能一忍,方知甘後無憂」,「忍無可忍仍需忍」,「忍字頭上一把刀」,但刀下一顆心,忍之可忍視乎心力,心亂動,必受傷流血,自己和對方,兩敗俱傷。
忍不是壓抑,而是管理,壓抑是痛苦,管理用智慧,用理性去解決,沒有自我內敵,也沒有環境外敵,內敵不生,外敵不敵,忍者無敵。
二. 金三角之二︰「讓」
聖經說﹕「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羅十二19),又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退讓」「讓步」意思不同,據理力爭,堅持己見,互不相讓,弄到爭執升級,演變至恨,由恨至仇,衝突加劇,甚至流血收場,全因沒有「讓」之故。據理力爭本是好的,但各堅持己見時易剛愎自用,陶醉己見,關閉自己,患上「偏見自閉症」。
若一方先有忍,就會有讓,因為忍生讓,有忍必有讓,讓便生出和洽,但讓的開端是「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是尊重別人之意,在「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十二10),將別人意見高舉在自
己頭上,固然人人有缺有優,別人用他們的優點善意指點我們;或善意糾正我們,總需要平心靜氣評判自己,靈修大師James Houston 說:「若我們因被糾正而生氣,那表示我們更加需要被糾
正」。沒有糾正,過失仍在,繼續被另一人糾正下去。「讓」者是把別人的強項化為自己的強項,於是弱者變強,由於謙讓之美,正是「犯人不校」之「豁達大變」也!
三. 金三角之三︰「恕」
「恕」是金三角的頂點,也是基督徒生活美德之最,是「讓」生出來的「孫」。
人生很多微劇的產生由於沒有恕,「恕」若能融合在生命裏,那未與人相處異常和洽,有恕的交流,任何言詞或行為上無意的頂撞對方,也必得到解決。
事實上,人人都有缺點,與人相處缺點常呈現,碰着一些脾氣大,多爭鬧,寸步不饒人的,這些胸襟狹隘,目光如豆之輩,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小事而爭而恨而仇,從來不知「恕」是何物,簡言之,你從沒得罪人嗎﹖你有求人饒恕過你嗎﹖若然,你為何不能恕他人﹖
在事奉領域上,同工相處若無恕在,同工必變同攻,那麼我們祈禱也乏力了。我們如何看主在十架七言的首句?也如何在公禱時背主禱文﹖會有生出「恕」的態度嗎?
「恕生愛,愛生恕」循環不息;有人說﹕「時間未必能醫治一切,但有恕則能,且是急療特效藥」,確言之到家。
相互容忍的精神,退讓海濶天空的胸懷,恕人愛人的靈命,是和睦同居的金三角。「和睦同居何等善,何等美」的又善又美,因人的罪性變了又徭又醜,同「工」變同「攻」,相敬如「兵」,聖經的「用愛心寬容,用和平聯絡」(弗四2;西二2),只是望而不可及的教導,常因我們看錯敵人,我們深知與魔鬼爭戰,卻常弄錯對象把同工作敵人,然而那真正認識神愛人的真理,很少會引發爭戰,就算介入在敵對情況中,也會盡所能降低火藥味,以十架的「忍」「讓」「恕」成為我們和睦同居何等美善的大動力!「忍」「讓」「恕」,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