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慧境神遊 2

語音(廣東話): 佛學還有一個道理,其實這一切,你看透世間變幻無常,為什人會痛苦呢?痛苦,因為人很執著,這是佛家一個很有趣的名詞了,人太執著就會痛苦,即是,如果你覺得沒有所謂,就不會痛苦。我買了雷曼迷債,輸清都沒有所謂,反正我來之時沒有帶什麼,走時亦不能帶什麼,沒有所謂。現在還有一半,你這樣想就很開了,但不是,最可惜我曾經有很多錢,現在沒有了,少了一半就很痛苦。這就是人很多時很執著,你看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你不能夠接受就是執著,你接受,沒有所謂,平常心。人痛苦是由於我們執著。為什麼會執著呢?因為我們內在有一種「根本的無名」,那個字掉轉了,「內在根的本」,「根本的無名」,如果這句內在根的本,很奇怪的字,不過不要太執著。無名是什麼無名,即愚笨。即人心底有一種黑暗,意指無名的黑暗,黑暗即愚笨,我們無智慧去看透事物的無常和緣起,所以我們就很痛苦了。

怎樣叫佛呢?佛,不是被你拜的,佛的原意是覺悟的人,是覺者,即他是覺悟的人,他不是被你拜的對象,所以佛教應該不是拜佛,應該禮佛。禮佛、即佛那麼偉大,這個人那麼聰明,有學識,又有智慧,我學他那麼偉大之意,真是禮佛的意思,只是向佛行禮。拜他、求他給你東西,那就錯了。為什麼人會有覺悟?覺悟來自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即一種覺悟的智慧,一旦悟出真源,真源是原本事物的樣子,你就突然發現一切都無常,一切都空,你就不會因著得失而痛苦了,這就是佛家的道理了。

基督教有沒有這道理,有沒有?基督教有沒呀?基督教沒有說空?有…其實這是哲理,這種空的智慧,對空的智慧,我們發覺在基督教的詩歌智慧書,就是所羅門王的傳道書,其實所羅門王比釋迦牟尼早三百年,他是大君王,釋迦牟尼其實就不是大王子,他的國就是加比羅畏國,很小的,方圓六十公里,即香港差不多大,新加坡差不多大,一個小國,所以他不是一個大太子,很小的國的太子。但所羅門王就厲害,當時是整個中東的霸主,但當他擁有各種富貴榮華的時候,他也發覺人生,原來這些富貴榮華帶不到快樂給他,一切都是虛空的,所羅門王,所以一開始虛空就虛空,凡事都虛空,這亦是很大的領悟,領悟沒有東西是永遠的。日光之後,無生事矣。所有事都循環,又循環發生,這是一個智慧,所羅門王更說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只有地是永遠長存,一代一代就這樣過去,只有大地還在。人生就是這樣,你看著一代來一代去、一代來一代去,真是的。我小時候看我父母,高大威猛,很犀利,眨下眼,我長大了,他們老了,接著死了。我的兒女看著我,又高大威猛,又很犀利,我女兒覺得自己頗漂亮,現在已廿九歲了,年紀都算大了,遲些我又會變老,我老了時,女兒又可能變成胖胖的中年女人了,手拖著孫兒來,又一代了。如果在外國長大,我的女兒在加拿大,不過她會說國語,又會說廣東話,還回中國服務,中國的老百姓。但如果她拖著一個兒子來,即我的外孫,外國長大,好的話,跟你說中文,「公公你好。」差一點的,跟你說英文,「Hi Grandfa」,再差一點就說:「Hey,man.」一代一代就這樣過去了,人生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流轉而去。

所羅門王說過去的世代無人紀念,將來的世代的人,未來的人都不會紀念,即過去的無人再知道,多威風都沒有人知道,之後,將來那些未來人都是不懂的,你現在威風,你那些人爭吵不休選議員,選了後,轉眼間,沒有人記得了,我今天跟以前的議員談天,叫馮志活,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阿活是一個牧師,十幾年沒有工作了,退出江湖,不知多快樂,議員天天吵架,議員要學習永遠踐踏人,不可說正面的東西,志活是牧師,又怎可以這樣呢﹑牧師該稱讚人,欣賞人的。當議員,天天都要踐踏人,都要看人家有什麼不是,所以他最後都不當議員。大家爭吵不斷,你罵我、我罵你。想當議員,遲些都是沒有人認識你,就算你現在多有名,一百年後,擔保沒有人認識,一百年後,李嘉誠都沒有人認識,你猜一百年後有人認識李嘉誠?一定沒有。翻開歷史知道有一個李嘉誠、有一個郭富城、有一個梁燕城,最後都混淆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流轉而去。沒有東西是永遠的,所羅門王其實看透了,不過他多說一句,比佛教多一句,最後所羅門王說的這一切,總以叫你敬畏神,敬畏耶和華,耶和華的意思,上主,他不是真是叫耶和華,所以有一首歌,有一位神,這首歌很動聽,尾句說那位神名叫耶和華,那就弄錯了,上帝不是有一個名字,那有名叫耶和華,耶和華即上主,一位最高的主。所羅門王就說,我所說的一切是虛空,總以叫你認識上主。原來了解虛空,是讓你去提高你的境界,認識更高的境界。這就是了解虛空的意思,即了解事物沒有永恆。但當我發現沒有永恆時,我可以找尋更高的價值,如果不是,你只停於了悟無常,最後的人生,你真是完全了解無常變幻,那就無事可做了,於這個世界,你想想,我都明白了,可不可以讀博士學位,讀了總有一天都會死。看透了,要不要結婚,老婆將來又肥、又囉囌;要不要設店做生意,設店後終歸都無,一切都是空。你看透什麼都不用做,所以看並非只看透,你總是有一點道理可發現的。

所以「易經」有個道理好好,「易經」的「易」字怎麼解?「易」就是,第一是變易,中國文化第一件事是看透事物變化,佛教又是說一切變化,所羅門王都是說一切變化。但印度文化、佛教印度文化一切都變化,只是看透變化。但易經,第一是變易,第二是不易,不易的意思是變中有不變,而這個不變是有天理的,或是一點禍福根源。易經的第三個原理叫簡易,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表達,就是用掛詞、用符號去表達很複雜的人生萬象。中國文化就看到變易了,同時看到不變。不變者就是天理或者道了。那不變是什麼呢?我娶了一個老婆三十年,我們結婚幾十年之後,我就發覺原來日子過了那麼久,廿多年了。當時結婚,轉眼間,兒女都考大學。原來日子過了那麼多年,我跟老婆說,不過雖然我們都變了很多,不再年青、不再美麗,不過我老婆還很美麗,只是我不美麗。我老婆還很美,美足三十年,是一個神蹟。上帝祝福我,我每天看老婆都是美。轉眼間,我們不再年青,不過比我心中,你仍然是當年牡娟花中微笑那位少女,仍然在中文大學火車站走過,風吹起頭髮那位美麗女生,在我心中,你永遠都那麼美麗,那麼可愛。這就是變中的不變,說完之後,老婆就沒有囉囌我很久,所以老公要做些事,不斷澆花,花是需要澆水的,老公想老婆美,不斷讚美她,時常讚美她美麗,她就會真的美麗。一個人,其實有多美,不笑,就會開始變醜;多醜的,笑都變美。如果你不斷讚美老婆,老婆常常笑、笑就美了。如果你不理會她,慢慢地變了一隻東西。所以當老公一定要永遠讚美太太,這個是天理,這個是道。你要領悟宇宙的道。道家講的是道,在宇宙有個發展之中的道路,這個道路就是規律,每事發展都有其道路,每事發展都有其規律。佛家說一切都是無常,是空,所以空跟道,兩個都是不同的領悟,領悟一切幻變,這個是佛家。領悟一切幻變中,原來有個不變的道,不變的天理,這個就是道教或者儒家的思想。這個屬於高層次佛學,是一種很高智慧。

但是,這個佛教,究竟民間佛教怎樣發展出來呢?民間佛教不是講這些智慧的東西,這個發展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歷史上的釋迦牟尼。我們很難清楚知道的,因為跟基督教最大不同,耶穌基督,是一個歷史的記載,是當年的人親眼看見寫下,由各種的證據顯明,就是基督的神蹟,他的死而復活,是當年的人親眼看見,作的年代已經有確實證據證明是公元七十年之前寫成,最主要的證據,好像前一次都有提及過了,就是聖經說的畢士大池和西羅亞池,這兩個水池是於公元七十年被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就消失了。究竟這兩個水池是不是真的存在,沒有人知道。直至一八八八年掘出這個畢士大池,二零零五年掘出西羅亞池,就顯明了,原來聖經記載是真實的。這兩個水池真的存在,那就證實聖經的作者一定是公元七十年之前的人,即說,這些寫作的人是耶穌時代的人,曾經遇見過耶穌的人,而不是後來的人想象出來的神話。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了,就是死海古卷裡,找到一點的殘卷,那些殘卷可能是馬可福音,但太殘破,看不清楚,字中間有些洞,看得不清楚,但後來有一個叫學者,就用電子顯微鏡去望,那些洞下面的一些紙碎裡,因為它很多塵,那些紙,有些墨蹟,用以確定消失了的字的字母,確定之後,他就知道這個字的確是馬可福音裡的加利利這個字,由此知道死海古卷裡有馬可福音,而且根據這一片馬可福音的殘卷,來鑑定另外一片馬太福音,是在沙漠找到的馬太福音殘卷,而發覺那個時代一致,而死海古卷是公元六十八年之前的作品,所以這個確定四福音的寫作年代,一定是公元六十八年之前,大約六十年左右已經寫成了,如果六十年左右寫成,即耶穌三十多年死而復活,那就是二、三十多年寫成的,就是確定的歷史,可靠的歷史。這個就是聖經寫作的年代,他有歷史的可靠性。

但佛經就不是,所以佛經為什麼那麼多呢?佛經多得不得了,你看看大藏經多得要命,為什麼那麼多呢?因為它真正歷史記錄下來的釋迦牟尼,我們已經找不到,因為一開始佛經的結集,所謂結集是什麼呢?是同頌,同頌即共同唱出來的意思,不是手寫的文章,而是口述,不久,釋迦牟尼死了,他當然是很好偉大的,他的弟子聚集一起,一聚集就已爭論了,因為大家說他記得老師曾說過的話好像不點不同,各持己見,當時兩個大弟子迦葉和阿蘭,迦葉就驅趕阿蘭說他的不行,他說的不是真的,那就不斷爭論,當時八百個上坐,上坐即那些長老,其實只得七百九十九個,阿蘭被趕,釋迦牟尼的另一個弟子。後來終於大家同意讓他回來,釋迦牟尼死時,他在身邊,於是集齊八百個人,所以傳統八百羅漢就是這樣來的。八百個弟子各有各記得,你記得師傅說過什麼?記得他好像說過「諸行無常」,但你又說不是,他說「諸法無我」,不是,又「諸行無常」,不是「諸法無我」,不如這樣吧,他曾經說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大家一起背一次,那個結集的意思就是大家一起背出來。「諸行無常」,當時是唱出來的;「諸法無我」,以前我們都是唱的。即以前我們的古文都是人唱出來的,譬如:「世事一場,大夢的人生,幾度秋涼。」這樣才容易記得,「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唱才生動,「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 看取眉頭鬢上。」這就是給人唱的,以前喜歡這樣唱,唱才容易記得。你知不知道剛才那首詩是什麼?是蘇東坡的詞,跟這些沒有關係。還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即人生好像一場夢,又渡過幾多個秋天,冷暖那可憂,回頭多少個秋,這個就不是蘇東坡,這個是陳百強唱的。

以前頌唱出來,口傳,原來佛經早期是口傳,沒有筆錄,但口傳的話,總會傳得多時就錯了,有人玩一個遊戲都是,找來十個人,你說一句,傳到最後一個已經變了,人都是加鹽加醋,說話就是這樣,所以如果只是口傳,就越傳越多佛經了,因為都加了自己的講法,就說是釋迦牟尼說的,而且口傳傳了很久,傳了五百多年才寫成文字。由佛經寫成文字,是公元前一世紀,由錫蘭一個大字廟寫下來,年份是公元前八年左右,釋迦牟尼是什麼年代的人?大約公元前五百多年,一個跟孔子年代接近,比孔子還早一點,起碼佛教這樣說,釋迦牟尼前輩,如果公元前五百多年一直唱、唱、唱、唱了五百年左右,到公元前八年,就作了很多以外的東西出來,所以,佛經就不是一個可靠的歷史文獻,即歷代弟子一路作出來的,各種有關佛教的教義或理論,所以佛經裡有很多不同的講法。

而大乘的經典,即大乘佛教,我們現在流行的,中華流行的大乘佛教,例如花言經、妙法連花經、金剛經,這都屬於大乘佛教。其實大乘佛教經典,基本上就不是釋迦牟尼年代就有的,所以開始都是如事我聞,如事我聞即聽聞是這樣說,其實是流傳出來新的觀點,他真正比較可靠的寫作時代是公元第二世紀,即離釋迦牟尼六百多年,是迦膩色迦王時候,當時開始,由於佛經,經過幾百年的口傳,慢慢比釋迦牟尼的故事,就變成神話故事了,他不是歷史了,就將他神化。例如釋迦牟尼一出生,即他媽媽發夢有一個白象走入進她的肚,釋迦牟尼前生是有六隻牙的白象,然後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走幾步路,天上、地上為我獨尊。一出生就會行會走。這也不及老子的故事犀利,老有生出來八十歲,他媽媽懷孕了八十年生出來變成老人家,所以名叫老子。很明顯不是真的,這些故事,是傳說,很多故事,這些都是傳聞的故事,但由於過了很多年,於是大家越講越多有關他的故事,就變成流傳了很多神怪點的講法了,包括他如何降服各種魔怪,天魔以他能得道,你看著他那幅圖,他圓夕了,他涅槃,當時死,他睡著的,死得很安詳,但佛經早期記載他是因痢疾,即因肚瀉死的,但後來說他死得很神化,即很安詳的死,如果死時說他,後來傳說就算他的糞便都妙香無窮,這就將他神化,慢慢就變成拜偶像。佛教本來不容許拜偶像,可能大家不知道真正佛學是不需要拜偶像,因為偶像是不乎合無常這個意思,偶像,你弄一個東西出來,放一個像出來永遠在此,讓你在此拜他,但無常,沒有東西是永遠的,所以無需執著要拜佛像,這個是真的佛教無理,又要拜佛像,阿育王推動佛教,當時他將統一全印度,建立孔雀皇朝,他信佛教,他就向全國推動佛教。當時他都沒有雕佛像,他將那些雕偶像者殺光,叫作尼乾陀,殺光那些雕偶像者,叫做尼乾陀,一萬八千人被他殺了,不許雕偶像,所以早期佛教是雕刻沒有佛像。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