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亞伯蘭─踏上不知往何處去的征途(鄧瑞強博士)- 2009.11.8

語音(廣東話): 主題:亞伯蘭──踏上不知往何處去的征途       
證道:鄧瑞強博士
經文:創世記12:1-9

  伍渭文牧師吩咐我,對幾個月來的創世記的信息,作一個總結。

  創世記第一章描繪一幅美麗的圖畫,神創造天地,這是天父的世界,生命是美好的。人的生命尤其突出,人的尊貴,在於人像一面鏡,能反映神的形像。這是人尊貴的地方。但人的尊貴,必須在一種甘受限制的情境裡才能發揮出來。人以為自己無限,任意妄為,便會失去這尊貴性了。就好像愛情,你約束自己去保護愛情,愛情的尊貴便能發揮出來;你踰越一切界線,愛情的尊貴便我去了。創世記第二章講到一棵「分別善惡樹」,這象徵著人性不能踰過的界線。人想成為神,則人性便不保了,反進入罪惡裡了。

  人能反映神性,卻很容易以為自己本有神性,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便進入罪裡去了。第三章講到人吃禁果,人要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於是,信任的關係失去了,愛失去了,人性的尊貴也失去了。面對他人,面對神,我們會感到羞恥,我們需要保護自己。我們不再信任愛,卻要以暴力保護自己。

  第四章講到兩兄弟該隱和亞伯的故事,不想見到對方比自己更蒙福,也懷疑神的愛,於是,應該保護弟弟的大哥,卻殺了弟弟。本來,別人的生命,是我們不能越過的最明確的界限,如今,人走出自己的界限,取走屬於別人的東西,取走別人的生命。

  罪惡越來越擴大,大地充滿暴力。最痛苦的是神。創世記6:4說:「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神要進行審判,神也要進行拯救。這就是創世記第六至八章的洪水故事。因人的罪惡,洪水瀰漫大地,像洪荒的時候一樣,神的靈依舊運行在水面上。神保護挪亞一家。在神的保守下,挪亞踏出方舟,成為被拯救的新人,面對新的世界。

  創世記第九章,神與挪亞立約,重申這是天父的世界,人有反照神的形像的尊貴特性。神重申,動物和人的生命,是人性生命應該尊重的界線。人不能泯滅他人的生命尊嚴,這是屬於神的。

  神以彩虹為立約的記號。彩虹為神的弓,是神手中的武器,神如今將之放下,神讓人明白,神多麼願意不用再審判世人。這個世界,應該是天父的世界,不應是罪惡的世界。人生有艱難,但雨後,總有陽光,彩虹會再現。與他人相處,不會順暢,但不是用暴力解決,而是深信,衝突的背後有愛。黑雲之上,太陽依舊在。

  接著的創世記十一章,有巴別塔的故事。人要以偉大的科技和知識,建造能走向上天的塔。人的知識和科技,可以操控生命、改造社會、調控經濟、控制人的思想,人自覺自己是萬能的神。巴別塔的故事,將人心底裡的潛在衝動表達出來,對人性的罪惡傾向,作出一個總結。

  神變亂了人的語言,這是一種審判,但這更是對人的一種保護,對人的一種祝福。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人的不同文化、不同的身分建構、不同的理解,簡言之,即不同的存在方式。語言的不同,意味著存在的不同。神變亂語言,即保護了人間存在的差異,也即保護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界線。失去這界限,人就踐踏了他人的尊嚴,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性特有的尊貴了。若你不許別人有他的想法,則你已將他成為你擁有的物件,你取消了他的尊嚴,但更重要的,是你取消了你自己的尊嚴。神變亂語言,保護了人。

  歷史會如何走下去?

  人會憑自己的知識和科技,重新建造巴別塔。人會發展生物科技,最後能藉基因技術,產生買家想要的人類貨品,如:金髮的、白皮膚的、六呎高的、不會有任何遺傳病的、智商150的小孩。產品將會規範化,一式一樣。人會發展心理技術,將人的心理狀況調控到適合某機構需要的狀況。經濟會全球一體化,以經濟手段,將全球調控到一個統一的秩序中。經濟語言就是統一的語言。巿場化的廣告力量,也會塑造人的慾求,使人有統一的渴望。人要重建巴別塔,失去的,是人的尊嚴。

  面對這歷史,神做什麼呢?

  神呼召人,神渴望人的回應。
創12:1-4:
12:1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12:2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12:3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12:4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

(1)不是發揮人本有的潛能,而是回應神的呼喚
  面對人建造巴別塔的傾向,神向人發出呼喚。
  神向人發出呼喚。願意聆聽的人,聽到自身以外的信息。
  建造人生的巴別塔的人,像建造一個密室,在其中,只看到自己,只聽到自己的聲音,只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偉大者。

  神向人發出呼喚,就像是在人的密室外敲打,讓願意聆聽的人,知道自己之外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心聲之外,竟然有他人的心聲。這種聆聽,打破了他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者的幻覺。

  天地之間,除了我,竟然有他人。

  建造人生的巴別塔的人,人生的一切,就是實現自己的夢想。除了自己以外,再沒有任何值得追求的價值。他人的存在,必須融入我的計劃中。他人的價值,在乎他有益於我的理想的實現。我是一切的中心,理想源自我,方向朝向我。除我的說話以外,再聽不到別人的語言。若果溝通不到,不是因為他人現實上用上別國的語言,而是他人不降服在我的語言之下。故此,溝通不到,不是現實上的語言不同,而是因為我的存在排斥了他人的存在。

  對比於建造巴別塔的人生,有另一種人生,就是聆聽神的呼喚的人生。

  這種人生,他不是在自己的理想和要求中打轉,他聽到來自別人的永恆的呼喚。在自己以外,竟然有他人。聆聽神、回應神,就不是自說自話,我行我路,而是知道我不是神,神在我之外。人生不是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人也不是實現我夢想的工具,我是被呼喚者,我必須走出自己,去回應他人的要求。

  主耶穌講過一個比喻,有人遇上強盜,東西被搶,也被打得半死。偶然,有一祭司經過,他繞路走了;又有一利未人經過,也繞路走了。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心聲,有自己要實現的人生目標。他們只聽到自己對自己的忠告,他們活在自己的巴別塔中。有一個撒馬利亞人經過,他聽到受傷者的呼喚。他停下來,他作出回應。這個人,他聽到從永恆而來的信息。

(2)離開:你賴以存在的根基
  神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神的呼喚,是離開一切熟悉的,踏上不知往何處去的征途。
  本地、本族、父家,是一個人存在的根基。
  離開這一切,即離開我們可以掌握的存在的根基。

  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誰?」

  香港有首歌回答說:「我係我。」這是一個相當希臘式的回答。

  希臘式的思考是:人的本質,內在於人之內。要回歸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根基。希臘哲學家的金句是:「認識你自己」。人以自己為存在的基礎。

  「我是誰?」

  在殖民地時代長大的香港人,回答這問題時,有時會遲疑。「我是誰?」「我是中國人」,但可能更多人會回答:「我是香港人」。這涉及到:我們的「本地、本族、父家」,到底在哪裡?

  若將「本地、本族、父家」都放棄,我們的生命將寄居何處?

  神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

  亞伯蘭被呼喚,不要在自己的內部找存在的根基,也不是在現世的處景中去尋索肯定自己價值的根源。亞伯蘭生命的根基,在乎對神的呼喚的回應。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實現自己,不在於擁有多少,不在於看自己是否像神一樣偉大,而是離開「本地、本族、父家」,走出自己,回應神。簡言之,生命的穩固,不在肯定自己,而在信仰神。

  神若不是你生命的根基,則神什麼也不是。

  若你問亞伯蘭:「你是誰?」他會回答:「我是回答神的呼喚的人。」

  神對亞伯蘭說:「去,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去哪裡?不清楚。

  不是有一個自己能掌握的目標。若能先事掌握,這種去,也可能出自一種精確的計算。對亞伯蘭而言,踏上生命的征途,只能出自對神的呼喚的順服。

  這裡講的,不是說在現實生活中,要等聽到神的聲音,才去行動。而是說,生命的意義,全在乎神在聖經中的應許,不必倚賴自己。神若應許愛你到底,則你的生命總被這份愛鞏托。不是聽從自己的內心的要求,一定要抓著點什麼,讓自己安心,而是放下自己,聆聽神的呼喚,信賴神的應許。

  神對亞伯蘭的呼喚,叫他離開一個熟悉的情境,走向一個未知之地。這很容易被解釋成一種「可能思想」(possible thinking),即是說:脫離你的限制、離開你的失敗的陰影、放棄你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去試、去闖、去實現你的夢想。那位大能的神,必會助你實現夢想的!這種理解下的「可能思想」,其實不是叫人放下自我,而是鼓勵人肯定自己的潛能,肯定自己生命裡面已有的潛質,鼓勵人更肯定自己。這種生命,不是聆聽神,而是叫神聆聽自己。具備這種「可能思想」的人,在現世上是會成功的,他們會成功地建起巴別塔的,但是,這不是信仰的人生。他只實現自己,卻聽不到別人的呼喚。信仰不排斥現世的成功,但是現世的成功,卻不是信仰。信仰不是決定過某種方式去實現自我,信仰是放下自我,順服神。

(3)我們能把握的:是神的應許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離開使人感到穩固的家鄉,踏上未知方向的旅程,人能靠的,是什麼呢?
  是神的應許,是神的祝福。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就是神與回應他的人的生命認同。你的生命,成為神的生命在世的顯現。神對人的祝福,透過你的生命去施予。

  這是一種為他人而活的人生。像是失去了自己,卻獲得基督的生命。

  這種人生,沒有建造起令人艷羨的巴別塔,卻叫他人得福。

  這種失去一切根基,卻以神為根基的人生路,艱難至極,誰會去呢?

  令人驚奇的是,聖經說:「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竟然會有人應。亞伯蘭真不愧為「信心之父」。這不是口頭上的信仰認信,而是生命的回應。就是這種生命,叫這不斷建造巴別塔的世界,仍有希望,仍能見到神的拯救。

  你是誰?

  是一個「回應神」的人嗎?

林後6:10:保羅說他的生命,「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但願榮耀歸給聖父、聖子、聖靈。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