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0, 2025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不可分黨,一心相合(鄭漢文博士)2020.2.2

講題:不可分黨,一心相合
講員:鄭漢文博士

1. 在教會中有紛爭

今日的經課係取自哥林多前書1章10節至18節,讓我再讀一次:

10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11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
12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
13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14我感謝神,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
15免得有人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
16我也給司提法那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
17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18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這段經文,聖經以「在教會中有紛爭」作為主題。我們把這段經文分為三段來思考:
首先是10至12節是保羅對分爭的描述;
跟著13至16節是保羅對分爭的質問;
最後17至18節是保羅對分爭的解答。

2. 不可分黨

先看10至12節,保羅如何對分爭描述?

10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11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
12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
A Church Divided Over Leaders
10 I appeal to you,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nam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at all of you agree with one another in what you say and that there be no divisions among you, but that you be perfectly united in mind and thought.
11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some from Chloe’s household have informed me that there are quarrels among you.
12 What I mean is this: One of you says, “I follow Paul”; another, “I follow Apollos”; another, “I follow Cephas”; still another, “I follow Christ.”

這些經文好像在呈現,有份創立哥林多教會的保羅透露,有人向他打小報告,對哥林多教會「篤灰」的是革來氏家裏的人(Chloe’s household),教會前線出現群而分黨,出現了至少四派的教友,他們以源出不同的屬靈領袖而分群分黨,造成教會紛爭。用香港人的話翻譯,就係在教會裏教友「各自跟了不同的大佬」。

哥林多教會的分黨分派的情景,在今日的香港教會是否似曾相識呢?
所以,有些信徒就會認為:「聖經其實不贊成政治中的政黨(political parties)。」

這個「所以」,是一種對紛爭厭惡的信仰反應,情有可原。但在新約聖經的時代,還未有「政黨政治」(Party Politics)這種政治體制。第10節的「不可分黨」跟政黨無關。
我大學時副修政治學,「政黨政治」(Party Politics)正正是有效地代表社會裏不同的政治取態的公民,而全世界發展出來的都偏向「兩黨或多黨輪替管治」的民主體制。英國有保守黨和工黨,美國有共和黨和民主黨,台灣有國民黨和民進黨。至於中國,……。大家明白,不用宣之於口了。

所以,或贊成或反對「政黨政治」(Party Politics)其實都沒有聖經基礎。但是,有沒有信仰基礎?

教會向來教導要合一,所以,向來反對差異。我不同意,想平反「不違反合一的差異」(diversity congruent with unity)。

我初入大學階段時,已經信了耶穌五、六年。

當時不明白為何教會史上出現不同的大分裂(schism),分出天主教(Catholic)、東正教(Orthodox)、基督新教(Protestant)?為何會有不同的宗派(denominations),包括我所屬的循道宗(Methodist)如何從聖公宗(Anglican)分出來,還有浸信會、崇真會、宣道會、中華基督教會?

我當時哲學主修的同班同學中有一位我非常敬重的信仰前輩,大學時已經在教會作牧養工作。我便向他請教。

他這樣解釋給我知:「因為神愛世人,讓有不同差異需要的信徒可以適應,可以按宗派傳統而有信群可以歸屬(diversity accommodates particularity so that each of us can have one’s own faith community to belong to)。」

三十年來,我一直跟著這位信仰前輩的理解,去解讀教會中出現的分殊差異(differentiated diversity)。

你們在座的,其實都認識這位信仰前輩,他就是在這裏多年的榮譽助理校牧鄧瑞強博士。

所以,我會公開承認:「我是跟鄧瑞強博士的。」(I follow Dr. Tang.)

你呢?

回顧你的信仰成長,你對那位信仰前輩或屬靈領袖較為靠近呢?
例如,在崇基禮拜堂,你會否在以下選項中選擇其一:
「我是屬鄧瑞強博士的。」(I follow Dr. Tang.)
「我是屬Simon校牧的。」(I follow Simon.)
「我是屬Walter的。」(I follow Walter.)
「我是屬Roger的。」(I follow Roger.)

我在這裏,不是鼓勵大家分群分黨,在這個教會搞紛爭。

我認為一個信徒的信仰成長,對一些信仰前輩或屬靈領袖較為靠近,是人之常情。
我認為一群信徒的信仰成長,對不同的信仰前輩或屬靈領袖各有不同程度的較為靠近,是人之常情。
所以,我們值得反思是,「怎樣的差異才是良好的、健全的(what make diversity a good thing)?」

我提出三點讓大家考慮,可以叫做「分殊差異的倫理」(Ethics of Diversity / Difference):

  • 差異是倒映個別人的特點或特殊需要(diversity is attentive to particulars)。
  • 差異呈現群體的豐富(diversity contributes to richness of the community)。
  • 差異最終是為了更好的合一(diversity converges onto a better unity)。

請容許我「埋身地」演繹以上三點,就是借用大家在崇基禮拜堂的經驗來說明。
自我四十三年信主後的教會經驗,我現在在崇基禮拜堂正在經歷著以上差異的三重精彩!

我自己在這裏作為其中一位聚會的教友,我也會同時說:
「我是屬鄧瑞強博士的。」(I follow Dr. Tang.)
「我是屬Simon校牧的。」(I follow Simon.)
「我是屬Walter的。」(I follow Walter.)
「我是屬Roger的。」(I follow Roger.)(我自我分裂,還是自戀?)

其他三位的講道我是不停地追蹤的,我自己講道時也會參詳他們的精彩。

我相信包括我在內,四位的講道各自各精彩。再加不時邀請來的外來講者,「五者講道,缺一不可。」

我作為牧養團隊其中一份子,從未如此見過這般美好的團隊(one of the best teams I ever join)。

我其實非常捨不得現在的光景,但也明白好景不常,能多敘一刻就多一刻。(every moment is so precious)因此,大家好好珍惜當前的美好。

所以,快些報讀主日學,多享受不同型態的信仰學習。(植入式廣告!)
所以,事實上出現了的差異,不一定構成合一的障礙。
差異可以是合一的豐富。例如,大家在這裏可以同時說:
「我是跟得到Simon校牧的」;
「我是跟得到Walter的」;
「我是跟得到鄧瑞強博士的」;
「我是跟得到Roger的」。
在這裏,你發現了差異的美麗。

3. 基督是分開的嗎?

可是,當時哥林多教會沒有這樣差異的美麗,反而構成合一的障礙。

第13至16節我們讀到了,保羅發了義怒,責駡哥林多教會他們:

13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14我感謝神,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
15免得有人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
16我也給司提法那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
13 Is Christ divided? Was Paul crucified for you? Were you baptized in the name of Paul?
14 I thank God that I did not baptize any of you except Crispus and Gaius,
15 so no one can say that you were baptized in my name.
16 (Yes, I also baptized the household of Stephanas; beyond that, I don’t remember if I baptized anyone else.)

保羅連珠發了三個質問:


13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因此,是甚麼因素令得差異變成不良而有惡的,是因為違背了以下三個原則:

  • 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不可分開。
  • 洗禮作為教會聖禮之一,不可構成合一的障礙。
  • 信仰成長中出現的屬靈領袖,只是過渡意義,沒有終極意義。

按基督新教的聖禮觀,只有兩個聖禮:一是洗禮,一生只會做一次;二是聖餐禮,一生重複地做——只要你曾經經歷過前者。(According to the Protestant tradition of Christianity, there are only two sacrements: baptism and holy communion)。

洗禮作為兩大聖禮之一,是發生在某時某地,在某人即某牧者手下進行的。好像出生一樣的有生日,例如:出生在某醫院。

受洗是歸入基督,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一經受洗就可以領受聖餐,聖餐禮才是基督身體的永恒重現。

那裏洗禮?誰施行洗禮?這些差異,不可構成合一的障礙。Baptism is just a milestone, never a final home.

所以,聖餐叫做holy communion,是在主裏合一的存活。(being one in Christ)

正如洗禮是進入聖餐合一的入口(baptism being entrance to holy communion),信仰成長中出現的屬靈領袖,只是過渡意義,終極意義在指向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

所以,若在我領的小組中有組員領洗,我只是做了渡人邁向基督。我的差異,造就了合一。

4. 免得終極意義的基督的十字架落空

今日經課的最後兩節,就是指出任何教會活動的終極意義。有給這兩節一個主題,是:「基督是神的能力和智慧」。

讓我再讀出第17至18節:

17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18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17 For Christ did not send me to baptize, but to preach the gospel—not with wisdom and eloquence, lest the cross of Christ be emptied of its power.
Christ Crucified Is God’s Power and Wisdom
18 For the message of the cross is foolishness to those who are perishing, but to us who are being saved it is the power of God.

我在本科讀中國哲學的時候,老師曾介紹宋明儒學的「理一分殊」(Unity in Diversity)的觀點。簡單說,上天有個「理」,但人間能夠體現到這個「同一的理」卻是「分殊」的個體性,因為個別的人有「心」可以「心同此理」,但活出這個「理」來可以是「分殊差異」的人生。

不同的施洗,甚至不同的傳道,也只是「分殊差異」的個體性。若我們的心能同此理,不停住在這些過渡意義的「分殊差異」,而是指向終極意義的合一,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而這道理是表明「基督是神的能力和智慧」。

5.  一心相合,在於基督的大愛

快完結了。再返今日的經課哥林多前書1章第10節,保羅勸說的指向,讓我再讀一次:

10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一心相合是指向基督十字架所呈現的愛。一心相合,需要基督的信心,愛心與望心。

哥林多前書這卷書最多人背誦的要算第13章。

哥林多前書第13章被稱為「愛篇」(love chapter),常在婚禮中被用上。愛篇中所呈現的看似二人相愛在境界上可企及的高峰。

若明白哥林多前書其實是保羅得知哥林多教會出現甚多的紛爭,所以又勸又責弟兄姊妹當中的分裂以及諸種惡行,因而寫出第13章「勸愛篇」(love-persuasion chapter)。

結束時,請大家打開哥林多前書第13章,讓我們一同站立誦讀這段愛篇,作為回應的禱文:

「1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2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3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4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5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9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10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1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2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
但願榮耀都歸給聖父、聖子、聖靈,永在的三一神。阿們。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