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8,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不惑

  孔子自己反省,講到〝四十而不惑〞,其實是一很深的嘆息。因人到了四十歲,才漸明白理想之難以實現,以及周圍人事的險惡,也在這年齡,人的君子性格會日漸磨損,日漸腐蝕,而終成為一隨波逐流、沒有立場、沒有定見的鄉願,等而下之者則更成為卑鄙小人,或道貌岸然而人格卑污的偽君子。

一個人到這年紀和地步,仍然堅持做人的原則和理想,且對之毫無疑惑,實在非常不易。十五歲要〝志於學〞,三十歲立下自己的方向,都還可以,到四十歲能不惑於三十歲那些不切實際的大理想,卻是很難。

現實是一個使理想難以實現的世界,善良的人性往往只存在於經書理論中,世上所見卻是比萬物都詭詐的人心,最麻煩之處在於,詭詐的人多有道德外貌,言必堯舜,或到處講道德修養,但在做人處事時,卻爬權力高位,陷害忠良,封殺言論,害人於無形,而卻擺出善良和處處幫助人的樣子。

現實的艱難,往住不在有明顯的壞人,卻在有太多貌似道德的偽君子,無德無能又搶坐高位。面對這樣的人和世界,如何自處呢?若是屈原,早就投江自殺了,而孔子卻仍能〝不惑〞,這大概是人生一種堅定的信念和盼望,即堅信宇宙亦有美善和公義的存在,一生不論遭遇多少橫逆,仍可不斷體會美善,持守美善,越受艱難,越體驗得深,也就越對之不惑,這豈不是喜樂的泉源嗎?

承蒙梁燕城博士授權轉載,摘自《心靈有約》一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