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226 耶穌比喻系列(14) 恩典太沉重

耶穌比喻系列(14) 恩典太沉重
太25:14-30

馬太福音廿四章是主耶穌論及末世、祂再來的先兆,主再來會作出審判,隨後有三個比喻提醒信徒當儆醒,否則也會同樣面對審判。聖經清楚告之審判從神的家先開始,「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若是先從我們起首,那不信從神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彼前4:17),這不是我們得救與否的審判,面對這審判的是屬祂的人,最重要是這些信徒能否按神的心意、使命而活,是論功行賞。

第一個比喻是十童女的比喻,重點是我們要儆醒,要隨時準備主再來。

第三個比喻是分綿羊、山羊的比喻,重點是我們要有愛心扶助有需要的人,這愛心的行動作在一個小子身上便是等同作在主身上。

而第二個比喻是按才受職的比喻,重點是要盡上當盡責任,否則會受罰。

這比喻記載在《太25:14-30》我們從主人、善僕、惡僕作出解釋及分析。

主人的託付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太25:14-15上)

這主人很清楚是代表主耶穌。主耶穌完成了救恩使命,復活後升天,但祂卻將大使命賦予每一個人,「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使徒保羅亦有同樣論述:「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7-18),故此我們每一位神的兒女均是同樣承擔著福音、事奉的責任,我們是主在地上的代表,要承傳、延續主在地上的工作。事實,天國的降臨方法是透過門徒去完成,「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主將恩賜賦予每一位屬祂的人:經文說主人交錢給其僕人,原文用「他連得」作單位,「他連得」Talent=才幹。神會給我們恩賜、能力事奉,去完成祂的使命,若我們能有信心、善用神給我們的恩賜便能祝福他人。恩賜運用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名譽利益,乃為了別的肢體需要、教會的幸福、建立別人;恩賜不是要使自己得榮耀、突顯自己,乃是互相配搭,使整個事工運作暢順。身體中若一些肢體出現問題,整體便會深受影響、受累,今天教會每位肢體可有發揮應有功用,竭盡所能,將自己貢獻出來?

──神是以祂的智慧、主權、計劃將不同的恩賜賦予屬祂的人,「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正如這比喻中這位主人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不同的銀子,「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太25:15)。因此我們不必太羨慕甚或妒忌他人的恩賜比自己多或影響力大,甚或自卑,恩賜的多寡不是問題,重點是可有忠心去運用。

神不會問我們領受了多少恩賜──因祂清楚知道賦予了多少給我們,但卻會問我們可有盡忠、盡責地運用、使用這些恩賜,若沒有好好運用不單會失去這恩賜,更會受責罰。今天我們會否大才小用、小才不用、或自以為有才卻誤用?

教會不是牧者唱獨腳戲,他只是指揮家般指示不同的樂器奏出本身的音調,互相配合變成美妙樂曲,願我們能發揮「恩賜」互相服侍。

──神是公平的:神不會要求人作他所沒有恩賜的事,但神卻要求人需「人盡其才」,各人領受的恩賜不同但在忠心、努力上卻可以相同。而且主人絕不是苛刻,他給僕人很大的自由度發揮及長時間去完成,「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太25:19),他們有足夠時間去事奉。

忠心的僕人(太25:16-17)
當中領受了五千及二千的僕人很努力地善用主人給他的錢去投資,結果五千的賺了五千,二千的也賺了二千,他們得到主人的稱讚。

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這兩位僕人因為賺取了相同的錢故才得到稱讚,假若他們投資錯誤、虧了本那便會受主人責罵,若有這思想是錯誤的,神重視的是那人是否忠心、盡責,「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而不是單看果效。那些忠心為主宣講信息的先知(如:耶利米、何西亞等),他們盡忠、聲嘶力竭地宣講,但卻沒有甚麼特別成績,子民仍是頑梗、充耳不聞,知先甚至被殺害,但神卻稱這些先知為忠心的僕人;反之,表面甚有成就的約拿卻遭受神的責備,尼尼微城是極大的城,要行也需三日路程才走完,但他只行了一天宣告審判信息便全城悔改,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甚至連動物也要禁食,更要披麻以表哀傷(拿3:4-8),這震撼的果效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因為約拿不願意順服,只勉為其難宣講所以被神責備。因此我們相信若那兩位僕人盡力下虧本,主人也不會責罵他們。

同樣,在佈道、分享福音、事奉上神重視是我們可有作、可有盡心、盡責去作,只要我們盡力,成敗由神定奪。

懶惰的僕人(太25:18, 24-27)
這位懶惰的僕人卻將那一千銀子埋藏在地下(太25:18),等到主人回來時卻原銀奉還。他失敗的原因是怕損失、受挫,他深深體會保持現狀、常態已心滿意足。其實不少人懼怕轉變,對未明朗的前景會卻步,這其實顯出其庸碌、懶惰。

他更將責任推在主人身上,他誣蔑主人是一個殘酷不仁的人,因懼怕他才如此作,「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太25:24-25)

一些懶惰、不盡責的人往往是有很多藉口為自己解說,「懶惰人說:外頭有獅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殺。」(箴22:13),但這些藉口是站不住腳的。那主人即時反駁他,「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太25:26-27),這看似主人默認是一位苛刻、忍心的人,要「無中生有」,其實不是。主人只是用他的言論指出他的歪理,意即「你既認為我苛刻、要求高,那麼更要積極去作,否則便會受我大大的懲治」,主人更清楚指出──這懶惰的僕人其實可以將錢放在兌換銀錢的人──銀行,便可以收取利息,或許不一定會賺取一倍的銀錢,但一定不止一千銀錢,他不用怎樣努力、不用冒甚麼風險也可以有收取,可惜這基本的事也不作,且多多藉口,故因他的藉口而判定他的罪──懶惰。

這個懶惰的惡僕或會與他人作比較,自覺怎樣努力也不及那領五千、二千的同儕,沒有甚麼驚人的成就,故不如不作,連基本責任也沒有承擔,這是悲哀。

結果主人將他曾擁有的取回來,並將這惡僕趕出去,離開那個地方,他會哀哭但後悔莫及。

今天我們可有犯上同樣的錯?有陣子我們怕失敗、怕損失、沒有信心下常想保持現狀,沒有積極進取的心及行動,埋沒了神給我們的機會、恩賜,甚至用一些藉口掩飾自己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無補於事呢!若我們單參與聚會便算盡上本份,但這是神的心意嗎?這只是將銀子埋在地中!

恩典太沉重
那盡忠、努力的善僕得到主人的稱許,主稱讚他們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25:21,23上),除此還有:「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下,23下)。「進來」表示更進一步,表示關係拉近,能分享主人的快樂,即主人樂於與他們分享其所有,這是何等寶貴呢!

承擔更多的責任:五千、二千銀子那數目不少,但在主人眼中卻是微不足道,這些錢只是讓他們小試牛刀,是次考牌合格於是將更多更大的責任賦予他們。「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太25:21中,23中),若被主人重用、被看重,再賦予更多責任,這是何等榮耀呢!

那領五千銀子的比那領二千銀子更多了一些額外的「祝福」,「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太25:28),主人將那一千両銀子取回交給那賺了五千的僕人,但這一千銀子並不是「花紅」給他花費,而是用這些錢繼續去做,即「越做越有」、「越做越多」,這加添責任是否祝福呢!當然是,但這祝福不單美麗,更是沉重,因責任越大壓力亦相對越大。

這比喻中的主人講出一個真理作結,「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9),這真的越做越有,也越蒙福。

在教會中事奉也會經歷到這真理:若一位樂於助人、積極主動關心人的牧者會越來越多會友、肢體向他發出呼求,請他參與、協助;反之,若一位冷淡、不主動的牧者,會友多次向他發出呼求但仍無動於衷、不採取想應行動,很快便再沒有肢體向他作出請求,他可以很「舒服」的過每一天,但其實已失去祝福。

故此我們極需作出檢討,今天我領受了甚麼恩賜?可有忠心發揮?神看重的是過程而非單看成果,願我們盡力而為、經歷祂的稱許、重視而獲取更多事奉機會,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