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7,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你們給他們吃吧(王群女士)- 2010.9.12

語音(廣東話): 主題:你們給他們吃吧
証道:王群女士
經文:馬可福音六章30-44節

引言:
剛才誦讀的福音書經課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們一般籠統地稱它為「五餅二魚」。我想如果要舉辦一個聖經故事選舉的話,論知名度、論代表性、論吸引性五餅二魚一定榜上有名,甚至名列前茅。因為無論你年紀多大,信主年日有多長,我相信這個神蹟故事一定是你最早接觸的聖經故事之一,甚之連未信主的朋友都聽過這個故事。透過它你我認識到耶穌基督是大有能力的,祂可以把原本僅有的變成足夠的,變成有餘的,在一首現代詩歌裡其中幾句歌詞就是這樣說的:「無論是多少,全是不緊要。在我主手中,一切也奇妙。」你又會發現不少有基督教背景的機構、活動、網站都愛用「五餅二魚」作為名稱,有跟餐飲業有關的,有跟慈善扶貧有關的,亦有跟搵工招聘、資源共享等等有關的。「五餅二魚」就如我們從小就聽到的寓言故事一樣,一提起它,我們自然意會到特定的內容,同時亦會聯想到特定的意義,例如「狼來了」是教訓我們不要說謊,又例如「龜兔賽跑」是教訓我們驕兵必敗的道理。這些寓言故事的其中一個特點是,我們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已經不太需要知道這個故事原本的情節是怎樣發展的,我們就能一跳跳到結論教訓的部份。如果你有機會認真聆聽別人講述這兩個故事的話,你會發覺一個有趣的情況,就是不同人所講的內容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在細節上有自己編輯、改動過的痕跡,彷彿故事的細節變得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教訓的道理是什麼,教訓必須一致,否則就不是那個故事了。因此一旦我們掌握了那個特定的教訓,這些故事就沒有重看的必要。「五餅二魚」是否已經成為其中一段我們不需要經過細心閱讀,就能直接跳到它要帶出意義的經文呢?

最近有一部荷里活電影《潛行凶間》(Inception)在香港上映,單憑它的中文戲名並不能吸引我走入電影院觀看,但後來實在聽到太多讚譽,很多朋友都表示這是一套值得一睇再睇的電影,不少專欄、影評更談論到這套電影掀起了本港近年少見的「翻睇」熱潮,就是觀眾願意花真金白銀,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入電影院。而我之所以會進入電影院看第一次亦是因要陪我妹妹看第二次。電影看完之後,我發現故事並不如想像中的艱深難明,心裡正暗喜自己頗有慧根,不用看第二次、第三次,就能掌握到故事的關鍵,講的不就是現實與夢境的關係,這不是二千多年前莊周夢蝶故事要說的嗎?然而後來,跟妹妹談論到劇情,又閱讀到一些評論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電影中有一些重要的細節是我沒有留意到的,我亦發現原來吸引大部份人重看這套電影的並不是故事的橋段,而是故事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卻往往是提示出導演想說的根本訊息。我希望今天大家都乘著這股「翻睇」熱潮,懷著可以睇真啲、睇多啲的期盼一起閱讀這段熟悉的經文,拿走「這個故事係要教訓我哋……」的框框,讓上主親自跟我們重述這個故事,帶領我們看今天早上祂想我們看到的重點。

經文背景:
讓我們一齊來看看這件事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生的?第30節是緊接著前文第7-13節而發展的,門徒奉耶穌的差遣兩個兩個出去,他們靠著主賜給他們的權柄去傳道、趕鬼、醫病,從第12-13節的記載,我們知道他們的工作成果很理想,他們趕出了許多鬼,又治好了許多病人,在座每一位應該都可以理解到這些繁重工作為他們帶來了身心疲累。因此當他們向主耶穌匯報完一切後,耶穌就建議他們要離開人羣,退到曠野的地方歇一歇,在第31節的下半節,福音書的作者補充了一句:「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由此顯示出這個退下來的計劃對他們來說是何其必須及重要的。然而他們的「如意算盤打不響」,這個退修休息的計劃很快就被從各城湧至的人羣打亂了。這大批人羣比耶穌及門徒更早到達他們要去的地方,34節記載耶穌上了岸,「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然後就「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耶穌因為看見羣眾靈裡的需要,他們如同沒有牧人的羊,就產生了憐憫的情感,繼而帶來具體的行動,就是甘願犧牲祂自己都好需要的休息時間,改變原本計劃好的日程,把道理教訓給他們。接下來我們發現門徒同樣有因住看見,而產生情緒,接著帶出實際行動,不過他們的反應卻與耶穌的反應是南轅北轍的。那門徒看到什麼?我們從35-36節門徒的說話中可知,他們見到天已晚了,他們又身在野地,更嚴重的是面前結集了大批的民眾,門徒察覺他們正面對一大難題,就是要怎樣解決這班羣眾的膳食問題,又或者準確些說是如何不讓這班羣眾的膳食問題發展至成為他們的問題。雖然經文沒有直接交代,但我們可以想像門徒面對著既失天時,又無地利,還欠人和的局面,會產生怎樣的憂慮不安的情緒。這種情緒驅使門徒要求耶穌叫眾人散開,因為他們希望羣眾可以自己解決食物的問題。如果我們從門徒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想一想的話,我們應該也不會認為他們的憂慮是多餘的,從客觀條件來看,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完全不配合,無辦法中的辦法就是化整為零、各自為政,則所謂的「自己顧自己」。他們這種思維模式跟我們現代人頗為接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對他們的想法有不少的共鳴。大家習慣的做法是:看環境、個人的條件、面前的數字及背後牽涉到的成本等等,經過一輪計算,門徒清楚看見自己的限制,他們對於解決群眾膳食的問題上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早驅散人羣。我們在生命中是否都看見甚至經驗到很多個人的限制呢?當我們的年紀漸長,身體機能卻漸退;當我們累積到一定人生經驗後,肩頭上的責任亦越來越重;加上我們在座的都有一定的宗教生活,我們部份人更好像門徒一樣參與不少的事奉。家庭、學業、事業、信仰佔據了我時間表上的絕大部份,我已經疲於奔命,甚至連個人休息時間也貢獻出來了,主啊!祢還想我怎樣呢?

概念:儘管我們是軟弱的、不足的、有限制的,但只要我們願意順服主的吩咐,我們可以成為主向人施恩的器皿。

基於前面提及過的種種限制,第36節門徒向耶穌提出一個合理的要求:「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什麼吃。」但他們得到的卻是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回覆,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耶穌在此不單沒有順應門徒的要求,反過來用了一個命令的語氣,直接要求門徒給他們吃,耶穌把原來由門徒拋過來的「波」交回給門徒。耶穌不把讓羣眾吃飽的責任加諸自己身上,也不拋回給羣眾,視作為他們個人的問題,不干我事,而是將這個餵飽眾人的重大責任轉交給門徒,要求門徒給他們吃。我們細心想的話,就會知道耶穌這個要求有多奇怪的,在六章30-31節已經交代了耶穌清楚知道門徒忙得「連吃飯也沒有工夫」,他們原本的計劃是暗暗地退到曠野去歇一歇,他們又怎會隨身帶備足夠大批羣眾的食物呢?難怪門徒會有如此的反映:「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v.37下)如果我們明白「二十兩銀子」到底是什麼意思的話,我們便能更準確掌握門徒這句反問所附帶的情緒。新漢語譯本將「二十兩銀子」翻譯成「二百個得拿利」(denarii),「得拿利」是當時的貨幣單位,一個得拿利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一日的工資,二百個得拿利就等於一個工人二百日的工資。如果按照我們今天的生活水平,200日的工資又等如多少錢呢?雖然社會及政府對最低工資的定額尚未達成共識,商界希望將上限設定在24-26元,而勞工界則進取達到時薪33元,我們即管取其中間位,以30元1小時作計算,每日工作8小時,每日得240元,而200日的工資就是四萬八千元,我不知道這個數額對你的意義有太多,但對於草根階層來說,特別是身上只剩下五個餅二條魚的門徒來說,它絕對是一個巨額數字,那是超過普通人半年的人工總額,他們怎有可能隨時拿出來呢?難怪他們的語氣有點「倔」(rude)。另外,我們從門徒的回應可以知道,他們的焦點仍然沒有離開眼前的人數,及由人數所兌換成的金錢數額,這些都是他們所缺乏的,是他們真實地面對著的限制。然而難道耶穌不明白這一切限制嗎?

我們的主當然明白這一切,事實是祂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我們真正的限制呢!門徒真正的限制是他們對主耶穌心意的認知不足,他們對所跟隨的這位主的信心不足,他們亦對羣眾真正的關愛不足。今天讓我們的生命裹足不前的真正限制又是什麼呢?我們的視野是否被局限在自己和自己所能看到的事情上面呢?主耶穌不單沒有否定我們的限制,反而繼續邀請我們一同參與祂的事工。經文的第38節,耶穌問門徒有多少個餅;之後39節祂吩咐門徒叫眾人有秩序地坐好;41節記載:「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耶穌這一連串的動作是一般猶太家庭的一家之主會在餐前做的舉動,他們向上帝獻上頌讚,表明萬物都是從主而來的,為到上帝賜下人們生活所需的而獻上由衷的感恩;之後,擘開分給其他人。但在這裡經文清楚交代耶穌是「遞給門徒」,然後由門徒分發給羣眾,門徒在此分享了耶穌在宴席中主人的身份,對待羣眾如客人一樣,要盡力地款待他們。而第42-43節就交代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最後門徒盡義務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收拾的足有十二個籃子之多。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一個頗有趣的地方,同時亦是關鍵所在,就是雖然門徒在37節對耶穌的回應有些撞衝的意味,但是對於耶穌的吩咐,他們卻仍然選擇聽從及順服,他們按照耶穌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完成,他們在做的過程中亦不見得對整件事有多深切的理解,只是他們依然聽從耶穌的吩咐去做。最後,難題被解決了,福音書作者在第44節才點出「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五千這個確實的數目在這裡才首次被提及,而放在這個位置確實有種畫龍點睛的效果,原來門徒眼前的實際困難是比他們想像中的更加困難,但是因為他們聽話,願意聽從主的吩咐,參與主的事工,主便使用他們成為施恩的管道,亦讓因他們而得福的人數超出他們能想像的。

這件事如果能在這裡劃上句號,似乎會更加完滿,門徒的形象亦會更加討好。但是事實卻是我們意料之外的,在接著的記載v.45-52,耶穌與門徒暫時分開,祂獨自上山禱告,之後晚上海面起了波浪,門徒整夜辛苦地撐船,在天將快破曉,開始有些微光透露之際,耶穌從海面上走向他們的位置,門徒看不清楚,第一個反應就是以為是鬼怪,大呼小叫起來。這班表現得軟弱無能的不是別人,乃是曾經奉耶穌的差遣去傳道、趕鬼、醫治,有過所謂「成功」的事奉經驗,又親身見證著主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而且參與其中的門徒,我們以為他們必會因此上述種種的經歷就對主耶穌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這時候,在52節作者忍不住要從幕後走到台前,向我們說明門徒這些不合理的表現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在此我們進一步確認門徒的真正最大的限制是他們對主的認識不足,這個又何嘗不是你我的限制呢?而這個限制更是我們一日在世,一日都要面對的,保羅很透徹地明白我們當前的局限,同時亦為我們預告了出路,他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林前十三9-10)接著他繼續說:「到那時,就要面對面;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十三12下)雖然我們的限制是何其的巨大,何其的實在,現時我們尚未能完全明白主的奧秘,但從門徒的故事看到,這些限制卻不會局限了主的工作,亦不會局限了主使用我們來完成祂的工作。門徒在還未完全弄清楚到底是一件什麼事情前,卻因著他們願意聽從主耶穌的話,主便使用了他們,叫很多人得到祝福。今天我們又是否願意謙卑地回到聖經裡,聆聽主對我們的說話,又按著祂親自所啓示的,實踐我們的信仰,叫更多的人得著從主而來的祝福呢?

結語: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見證,那是我在七月上大陸短宣時聽到的,這個故事的特別之處是它既是一個真人真事,卻又有很留白的地方。在這次短宣中,我們去到廣東省英德市其中一個鎮──浛洸鎮探訪當地的教會,教會領袖跟我們分享他們教會的歷史,他特別提到一名叫祈姑娘(Miss Qi) 的西方宣教士,這位祈姑娘就是在上世紀20-30年代,一手建立浛洸教會的人,但是由於教會經歷了過去的政治運動,有關這段歷史的文字紀錄已經散佚,知情者亦不在人世,他們現在所掌握的資料又零碎,又少,簡單如這位祈姑娘真正的姓名都不能肯定,亦不知道她到底是來自歐洲大陸,還是來自美國,更不知道她是屬於哪個差會,只知道這位無名的宣教士單身一人,坐船而來,上岸後就在岸邊買了一個細小的地方,開始聚會,後來她傳福音給一位姓林的先生,他之後成為了當地的傳道人,福音亦逐漸在浛洸這片不出名的土地上紥根。雖然我們再沒有其他有關祈姑娘的資料,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祈姑娘與同時期來華的西方宣教士一樣,所面對的困難和限制都是超出我們能想像到的,一名女子,飄洋過海,孤身一人,來到一個言語文化完全不通的落後地方,一切從頭學起,所有東西都超出她的掌握以中,但她仍然作出這樣選擇,唯一的原因就是她體會主耶穌的心腸,她又願意聽從主的吩咐,來尋找及餵養屬主的羊;同時亦因為她這份對主話語的順服,主耶穌就透過她叫當地的人在屬靈的需要上得著飽足。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相信祈姑娘自己也估計不到在浛洸這個小鎮上,仍然有人在講說她的故事,而且會繼續傳流下去。

弟兄姊妹,今天主耶穌仍然向我們發出挑戰,說:「你們給他們吃吧!」而我們的回應會是怎樣呢?求聖靈在我們生命裡動工,讓我們明白儘管自己是軟弱的、不足的、有限制的,但只要我們願意順服主的吩咐,我們可以成為上主向人施恩的器皿。又求聖靈賜我們信心,加我們勇氣,讓我們可以堅定地回答:「好!我們給他們吃吧!願祢的心意得到滿足,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