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何處是吾家?(林豪恩先生)2019.6.2

語音(廣東話):
何處是吾家?(林豪恩先生)2019.6.2 (圖1)

主題:何處是吾家?
證道:林豪恩先生

一.引言

大家知否每年一度「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是甚麼盛事呢?這就是春運。2018年春運大軍是29.7億人次,相當於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搬一次家。

原來,春運是與家有關。有網絡作者如此描述春運:「甚麼是春運呢?就是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安不了肉身,肉體和靈魂互相絞撕,便有了春運。」春運,顯現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觀念:家是與鄉土分不開的。

當下居住在香港這個城市的大多數人,想到家,似乎不一定想到鄉土。香港人對家的想像又是怎樣的呢?

有地產公司的廣告說:「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另一個地產公司的廣告說:「以心建家」。對香港人來說,家會否與地產公司分不開呢?不久之前,某本地電視台製作實況節目《有樓萬事足》,內容圍繞香港人的「上樓夢」。其中一位參演市民說:「有樓有高潮」、「無樓唔好白撞」,刺激了不少香港人的神經,引起廣泛討論。事實上,無論是認同者、批評者、嘲諷者,大部分香港人都向著「買樓」的目標前進,不少買了樓的人為了供樓而工作,而尚未買樓的人為著買不到樓而焦慮。幾年前有一篇潮文名為「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被改編成YouTube短片,片中「伯母」一角,活現了對居住於不同種類居所的未來女婿的不同反應,點擊率一時無兩。

其實,香港人把家與買樓聯想在一起,並不是新鮮事物。由1970年代開始,大學生圈子已經有言論以「四仔主義」概括人生四大目標,包括「屋仔」、「車仔」、「老婆仔」與「生番個仔」。「四仔主義」也可以借用來描述香港人對家的想像:一個家應該要有「屋仔」、「車仔」、「老婆仔或老公仔」、「生埋個BB仔」,那就是典型的家了。

今天的四段經課,雖然並非直接談論家,也不是教導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但卻可以引發我們對家的想像。這些想像,並不是要反對我們以上談及社會普遍對家的想法,而是嘗試擴充我們的想像,思考其他的狀況,以涵概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沒有「屋仔」,或者沒有「老婆仔/老公仔」,或者沒有「BB仔」的生活狀況。

二.內容

1.以使命為家

第一段經文取自使徒行傳16章6-15節:

16:6因為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

16:7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

16:8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特羅亞去。

16:9夜間,有異象向保羅顯現。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來,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

16:10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就立即設法往馬其頓去,認為上帝呼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

16:11我們從特羅亞開船,直行駛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坡里;

16:12從那裏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帶的一個重要城市,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我們在這城裏住了幾天。

16:13在安息日,我們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裏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來對那些聚會的婦女講道。

16:14有一個賣紫色布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上帝。她在聽著,主就開導她的心,使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

16:15她和她一家都領了洗,就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心信主的,請到我家裏來住。」於是她堅決請我們留下。

這個段落記述了保羅及同工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其中一些行程,他本來計劃往亞細亞探訪第一次行程所建立的教會,但卻體會到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打算北上庇推尼,但又體會到聖靈的阻止。保羅本來沒有計劃跨過愛琴海遠赴歐洲,但卻遇到馬其頓異象,於是越過大海,遠赴彼岸。在短短的幾節經文裏面,作者記錄了保羅經過的地方名稱,分別有:亞細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庇推尼、特羅亞、馬其頓、撒摩特喇、尼亞坡里、腓立比。透過閱讀這些陌生的地方名稱,讀者不難感到到保羅四處流徙,無處為家的漂泊。家在哪裏呢?最後一節,終於有「家」出現了:16:15「她和她一家都領了洗,就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心信主的,請到我家裏來住。」於是她堅決請我們留下。」

此刻,腓立比呂底亞的家收留了保羅,不過,對保羅來說,這只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這句熟識的說話,是從何而來的呢?區家麟考究過,1968年,長駐東亞與香港的澳洲籍記者Richard Hughes,曾以此為書名書寫香港。不過,此語並不是Richard Hughes原創,乃源自一位旅居香港,叫Tom Wu的上海商人。當年逃難到香港的上海資本家,亂離中,洞察香港特質,感觸一句,能夠流傳久遠,成為香江名句。這處「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收留過好些漂泊流徙的人,成為了不少無家者的家。或者,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漏洞」,然而,對不少人來說,這是a home away from home。

保羅說自己是「屬於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然而,他的家卻不在以色列境內,而在現今土耳其境內的大數城,這不是他的選擇,而是他的先祖的選擇。當保羅認識耶穌是基督之後,他不再留在大數,卻以安提阿為基地,並經常到當時的亞細亞及希臘地區宣教。他的行程,他所到之處,有些是他的計劃,有些是回應呼喚,其實有不少是被逼離開,甚至是逃亡而走的。

當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彷彿是自己的選擇,但當中有多少是歷史的偶然呢?就算在本地出生,這也可能是父輩或祖父輩的決定。曾經何時,我們以為自己找到了a home away from home,然而,我們彷如驚弓之鳥,風吹草動,我們感到此地不可留,又要拔營起行。

或者,「安定繁榮」是一種期盼,從歷史來看,「在途上」也並非罕有的事情。保羅的一生大部份時間都是「在途上」。「在途上」彷彿無家,也可以有很多收留他的家;「在逃上」自己沒有家,也可以協助其他人建立家。

中文大學前歷史系教授劉義章博士寫了一本關於調景嶺的書,其中有一段如此說:「隨著1949年政局劇變……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外國宣教士被逼離開中國……大都暫時棲身在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兵房中所謂「自由避風港」……當時難民絡繹不絕抵達香港,等待救援。瑞典籍宣教士戴瑞蘭與美籍宣教士西門英才、包美達等人,帶著一大袋藥品去摩星嶺探望患病難民,贈醫施藥。信義差會挪威籍顧永榮及其同工則用他們僅有的一美元,在摩星嶺創辦了一所「難民兒童義務學校」,讓兒童上學讀書。當難民被遷入調景嶺,戴瑞蘭等人亳不猶豫與他們同往,住進簡陋的「A字棚」。隨後他迅即向香港社會局調景嶺營辦公處申請並獲准為難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1950-1955年成為教會在調景嶺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小區成立的眾教會全由輾轉來自大陸多個省市的傳教士所建立。教會和西教士以耶穌基督的大愛關顧這些孤苦無依的難民,成功把調景嶺居民聚合在一起,使他們努力及勇敢地生活下去。」《孤島扁舟:見證大時代的調景嶺》的作者劉義章博士成長於調景嶺,早年就讀調景嶺小學及中學。另一位作者計超,1949年生於上海,1961年由滬來港定居,翌年經靈實肺病療養院司務道護士長介紹,入住由戴大衛先生創辦的調景嶺學生輔助社馬可紀念之家(即現在香港學生輔助會的前身),並就讀於區內信義小學和慕德中學。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家很應該有「屋仔」、「車仔」、「老婆仔或老公仔」、「生埋個BB仔」,然而,家也可以不由「四仔」來定義,對如保羅來說,家是由使命來定義。無論是自己選擇停留在那裏,還是被逼停留在那裏,保羅都視自己為福音的使者,為耶穌基督作見證。今天,我們居住在這個城市,明天,我們可能繼續在這裏,也可能在上海、台灣、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或新西蘭,如果繼續有使命,我們就有機會有家。

2.約翰福音14章23-29節:此心安處是吾家

14:23耶穌回答他說:「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

14:24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而是差我來之父的。

14:25「我還與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已對你們說了這些事。

14:26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導你們,並且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14: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14:28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過,我去了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你們若愛我,就會因我到父那裏去而喜樂,因為父比我大。

14:29現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我預先告訴你們,使你們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會信。

約翰福音14章23-39節的家在哪裏呢?就是在23節耶穌的應許裏面:「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英文NRSV譯作we will come to them and make our home with them。14:29耶穌向門徒提示,有事情將會發生,會令人感到憂愁,感到膽怯。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個人際遇而言,誰能保證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呢?在金融經濟而言,誰能長期「托住個市」使其永遠向上呢?在全球或地邊政治而言,那有長治久安,永遠和平呢?雖然這些都是我們的期盼,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然而,在我們的意識之內,或者預計之外,總是「有事情將會發生的」。

幾年前有評論指責香港首富李嘉誠由「愛國」變成「不愛國」;由在內地「投資」變成「撤資」,質疑他究竟以何處為家?李嘉誠引用詩詞回應明志:「此心安處是吾家」。李氐家族的投資包括「貨櫃碼頭、能源、零售、水廠、電網、地產、火車、飛機租賃等業務,遍及52個國家」,當然不願意被捆綁在某一處地方,因此,回答何處為家時,好一句「此心安處是吾家」。問題是,世間何處能安心呢?耶穌對門徒說:「14: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世間無處能安心,然而,對某些人來說世間處處能安心,能安心之處,就是耶穌所應許的家:「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有聖父與聖子同住的家,讓我們有平安的心靈迎向不安的世界,並在不安的世界締造平安。

3.這世界非我家/這世界是我家

詩篇67:1-7節:

67:1願上帝憐憫我們,賜福給我們,使他的臉向我們發光,(細拉)

67:2好讓全地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

67:3上帝啊,願萬民稱謝你!願萬民都稱謝你!

67:4願萬族都快樂歡呼;因為你必按公正審判萬民,引導地上的萬族。(細拉)

67:5上帝啊,願萬民稱謝你!願萬民都稱謝你!

67:6地已經出了土產,上帝,我們的上帝,要賜福給我們。

67:7上帝要賜福給我們,地的四極都要敬畏他!

基督徒有時會說,「這世界非我家」,正如詩歌所唱:

這世界非我家,我停留如客旅,

我積財寶在天,時刻仰望我主,

天門為我大開,天使呼召迎迓,

故我不再貪愛這世界為我家。

我將永遠居住天上榮美福地,

千萬得贖聖徒一同歡呼勝利,

他們讚美歌聲,在天各方回應,

故我不在貪愛這世界為我家。

詩篇67篇的作者說:「67:6地已經出了土產,上帝,我們的上帝,要賜福給我們」,他卻似乎暗示,「榮美福地」不只是在天上,而是上帝所賜福的大地。他又說:「67:2好讓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似乎「千萬聖徒、選美歌聲」也不只是在天上,而是上帝的憐憫及公義所及之處。無論世界非我家還是世界是我家,「萬國」與「世界」帶給香港人的聯想,的確是與家有關的,因為那兩稱為「萬國」與「世界」的兩座建築物,它們的英文名是funeral home,而且是眾人最後的家。

4.啟示錄22:10,22-22:5:永遠的家

21:10我在聖靈感動下,天使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給我看由上帝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

21:22我沒有看見城內有殿,因主-全能者上帝和羔羊就是城的殿。

21:23那城內不用日月光照,因為有上帝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21:24列國要藉著城的光行走;地上的君王要把自己的榮耀帶給那城。

21:25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裏沒有黑夜。

21:26人要將列國的榮耀尊貴帶給那城。

21:27凡不潔淨的,和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人,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22:1天使又讓我看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

22:2經過城內街道的中央;在河的兩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 的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可作醫治萬民之用。

22:3以後不再有任何詛咒。在城裏將有上帝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

22:4也要見他的面。他的名字將寫在他們的額上。

22:5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需要燈光或日光,因為主上帝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啟示錄告訴我們,funeral home其實不是我們最後的家,正如耶穌所應許,我們永遠家是上主與我們同住之處,是上主的憐憫及公義所及之處,是上主的光明照遍之處。

三.總結

如果,我們不單單以「四仔」來定義家,那麼,家就不一定要有「四仔」。有使命的地方也可以是家,有上主同在的地方也可以是家。就個人來說,雖然我們以「四仔」為家,然而,在公共的層面,卻有不少呼籲要求我們以那些地方為家,例如公司建議我們以公司為家、我們居住的城市勸誘我們以這城市為家、政權要求我們以國為家,如此種種,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求我們對公司、或組織、或城市,或國家忠誠。如果,實踐上主的使命之處就是家,上主同在之處才是家,那麼,提示我們應當把我們的忠誠投放何處,托付於誰?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何處是吾家?(林豪恩先生)2019.6.2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