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耶穌的時候(林豪恩先生)2011.11.27
(由於錄影系統出現問題,本集內容未能提供任何收看、收聽服務!)
題目:看不見耶穌的時候
經文:馬太福音25:31-46
證道:林豪恩先生
一. 經文及背景
25 : 31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着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25 : 32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
25 : 33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25 : 34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25 : 35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25 : 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25 : 37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
25 : 38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
25 : 39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
25 : 40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25 : 41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
25 : 42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
25 : 43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
25 : 44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裏,不伺候你呢?』
25 : 45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25 : 46這些人要往永刑裏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裏去。
耶穌這段說話,是回應門徒在24章3節發出的提問。「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地來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初期的信徒對於耶穌再來很可能比我們切身和敏感得多。使徒行傳1章如此記錄:「他們(門徒)正看的時候,他(耶穌)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當他往上去,他們定晴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1:9-11)門徒知道及經歷了耶穌的離開,也得到保證,以及深信不疑耶穌必定回來。耶穌再次降臨對初期信徒的現實生活的影響,現代的信徒是難以想像得到的。耶穌會否再來,以及何時再來,對我們來說是離身又遙遠的問題,我們都是「學照上,工照返」,或者「樓照供,股照炒」。然而,對於初期的信徒,這卻是一個非常逼切而又重要的關注。
使徒行傳2:44-46節如此描述初期信徒的生活狀況:「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當時的信徒相信耶穌必定會回來,而且很快回來,這種盼望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同時,耶穌回來與否,以及甚麼時候回來,甚至與當時信徒的性命息息相關。由門徒在耶路撒冷傳道開始,這個初期信徒群體從沒停止被兩面夾攻,包括從猶太宗教及社會而來的攻擊,以及從政治力量而來的壓逼。從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對當時的信徒要「至死忠心」(2:10)的勸勉來看,可見他們所受的逼害達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啟示錄的結束語表達了這群被逼迫的信徒對耶穌再來的渴望:「主耶穌啊,我願你來!」(22:20)
耶穌的確保證會回來,但卻沒有說明甚麼時候回來。當時受壓逼的信徒,熱切盼望耶穌再次降臨。然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耶穌仍未回來。這些等候耶穌回來的日子應該如何過呢?等候耶穌回來的日子應該如何生活?這些問題對初期信徒來說是非常切身的,甚至也令他們感到焦慮和疑惑。馬太福音24-25章記錄了耶穌關於他的再臨的講論,並且教導信徒如何過這些等候他再來的日子。今天的福音經課──25章31-46節,就是關於這主題的教導的最後一段。
二. 釋經與應用
1. 看不見耶穌的時候不應該做甚麼
耶穌往天上去了,耶穌還未回來,這些看不見耶穌的日子怎樣過呢?看不見耶穌的時候,應該做甚麼呢?耶穌在馬太福音24-25章的講論暗示,看不見耶穌的時便,人們面對的試探往往是估計耶穌甚麼時候回來。然而,在看不見耶穌的日子,花時間和精力去估計耶穌回來的日子,並不是耶穌所期望跟隨他的人所做的事情。
耶穌在24章45-51節講述了一個估計耶穌遲回來的故事。這個人估計:「我的主必來得遲」(48),於是「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49),結果在這個人想不到的時候,主人回來了,這人被主人重重地處罰。按這個故事的暗示,估計耶穌遲回來的人可能會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及機會收捨殘局,在耶穌回來之前「化好個妝」。故事中這位估計耶穌遲來的朋友的心態,會否也反映著現實中某些人的生活態度呢?
媽媽對孩子們說:「我去街市買菜,你們留在家做功課,不可以看電視。」媽媽走後,一位孩子說:「媽媽走了,開電視看了媽媽也不會知道。」另一位孩子擔心地說:「如果媽媽回來看見我們看電視就會責駡我們了。」又有一位孩子為他解憂:「不用怕,媽媽沒有那麼快回來。如果擔心的話,我們可以派一個人貼者大門站崗,聽到媽媽回來的腳步聲就立即關電視。」於是,他們就既喜又驚地圍著電視來看,連那位負責站崗的孩子,也只聽到電視的聽音,而聽不到媽媽回來的腳步聲。當媽媽推門進來時,站崗的孩子才驚慌地大叫:「媽媽回來了!」其他孩子立即關電視,裝作做功課的樣子。然而,無論孩子們的動作如何敏捷,都瞞不過聰明的媽媽。當大家都鴉雀無聲的時候,媽媽走返電視機,伸手一摸,熱得還燙手的。於是媽媽對孩子們說:「看來我真的在街市花了不了時間,讓你們看了這麼久電視!」
估早了又怎樣呢?美國有一位傳教士名叫哈洛德康平(Harold Camping),喜歡預測最後審判(judgment day)的日子,最近的預測是今年五月二十一日。有些信徒非常嚴肅的看待他的預測。有些人辭掉了工作,專心等候。有一個人名叫羅伯特菲茨帕特里克(Robert Fitzpatrick ),為了給「最後審判」的大量廣告活動提供資金,花掉了畢生的積蓄。2011年5月21日下午6時,這是康平預言將會開始「最後審判」的時間,菲茨帕特里克站在紐約市的時代廣場,滿懷期待地等待着。當「最後審判」沒有出現的時候,菲茨帕特里克驚呆了。他說:「我不明白,為什麼什麼也沒有發生。這不是一個錯誤。我做了我應該做的。我做了聖經上說的。」康平並未就此罷休,而是根據聖經創世紀所做的一個新分析,堅稱真正的天地終結日,事實上應為十月二十一日。然而,今天已經是十一月二十日了。
最近,某八卦雜誌報導,本港某教會牧師預測有顆彗星會撞落太平洋,繼而引發海嘯撲向香港。數以百計信徒收執包袱帶齊糧水,拖男帶女兼領狗逃到大帽山、飛鵝山甚至廣州避難。該雜誌記者直擊一批信徒避走大帽山的過程,並寫道:「眾人呆等幾小時後,不但彗星沒出現,連一隻烏鴉亦無飛過。」
估早了耶穌回來的人,以為自己虔誠,卻把自己變成一個笑話,花費了上主所賜寶貴而有限的資源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甚至也因此而誤導了其他人對基督教信仰的觀感。
2. 看不見耶穌的時候應該做甚麼
看不見耶穌的時候,不要花時間精力去估計他甚麼日子回來,那麼,應該做甚麼事情呢?耶穌在25章31-46節其實說得相當清楚。
「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預備的國。」(25:34)這些是人做了甚麼事情呢?是估中了耶穌回來的日子嗎?是最快走到上大帽山上嗎?答案在耶穌接著說的話中找到:「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25:35-36)
另外一些人為甚麼接到以下的判決:「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25:41)那又為甚麼呢?耶穌指責他們說:「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25:42-43)
耶穌舉例列出了六項人生的狀況,前四項代表著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就是我們常說的「衣食住行」的「衣食住」;另外兩項──患病及下監,代表著人生艱難無力的時刻。有些人回應了耶穌這些需要,有些人拒絕了耶穌這些需要。奇怪的地方是,無論是回應了耶穌的需要的人,還是拒絕了耶穌的需要的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已經回應了耶穌的需要,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其實拒絕了耶穌的需要,因為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反問:「耶穌,我們甚麼時候見過你呢?」他們根本沒有見到耶穌,他們怎可能在耶穌有需要的時候回應了或者拒絕了他的需要呢?耶穌的回答肯定了他們的認知,他們的確沒有見到耶穌肚餓、口渴、流浪、赤身露體、患病、坐監,甚至他們根本沒有見過耶穌,關鍵在於「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25:40),「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25:45)。
如果你看見耶穌肚餓,你當然會給他食物。然而,除了當年跟隨耶穌出入的門徒,其他人根本沒有機會直接接觸耶穌。如故事中的兩批人一樣,我們都沒有看見耶穌,看不見耶穌,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共同經驗,但是,耶穌卻非常重視我們在看不見他的日子所做的事情。如何能夠避免Out of sight變成out of mind呢?或者,我們可以透過德蘭修女的祈禱得到啟發。
耶穌,我受苦的主,願祢賜我恩典,讓我今天、每一天都透過這些久病的人看見祢,在我服事他們的時候,讓我能服事到祢。就算遇到那些要求苛刻、不合理的人,求祢也讓我認出祢,然後能夠照樣說:我受苦的耶穌阿,能服事祢,是多麼甘美呀。
德蘭修女在服務貧病人士的時候看見耶穌,並視之為對耶穌的服務。在我們身處的世界中,其實充滿著服務耶穌的機會。我們身處的世界,現在有多少人飢餓呢?最近,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喜,世界飢餓人群的數量今年將減少9.6%,即是有多少人飢餓呢?是9億2千5百萬人。按著耶穌提出的項目檢視:我們的世界現在還有多少人連清潔衛生的飲用水也欠缺呢?有多少人衣不蔽體呢?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呢?有多少人受到病患的困擾呢?有多少人因種種原因而被隔離於家人和朋友呢?
這不是說人人都要去做修女,也不等於所有人都去做義工。反過來說,如果要做修女,或者做義工,才能夠使餓者得飽,渴者得水,飄泊者得安定,寒者得衣,病者得照顧,被隔離者得連繫,即是說我們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與此完全沒有關係。如果人類的工作,經濟活動,國際交往,人際關係都不能使餓者得飽,不能使渴者得水,不能使飄泊者得安定,不能使寒者得衣,不能使病者得照顧,不能使被隔離者得連繫,有一天,耶穌問我們:你們興建那麼多工廠所為所事呢?你們發明那麼先進的現代科技所為所事呢?你們成立那麼多銀行所為所事呢?你們花十幾二十年時間去讀書所為何事呢?你們的領袖飛來飛去開這個會議開那個會議又所為何事呢?你們成立各種國際及地區組織又所為何事呢?
有一位孟加拉人名叫穆罕默德尤努斯,他的確用了很長時間去讀書,他又花了很多精力去成立一間銀行,他成為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奬的得主,因為他於1976年創辦鄉村銀行組織,提供小額信貸,在30年之間至少貸出了50億美金,幫助500萬的孟加拉人脫離貧困。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出:「只有當大批人口找到消除貧困的途徑,才能取得永久的和平。」
逢星期日黃昏,都從收音機聽到一個點唱節目。最初聽的時候,只把它當作是一個普通的點唱節目,但漸漸卻發覺點唱的內容有點奇怪:「老婆,我今日第一次搭馬鐵轉車出尖沙咀,好快呀,等你出來我再帶你搭!」「我好掛住你呀,唔經唔覺仲有半年你就可以出來,到時我們就可以結婚喇,放心啦,我一定會等你!」「爸爸,你幾時返嚟呀?我肥咗呀,你快啲返嚟抱我啦!I love you!」原來這是一個讀出在囚人士及其家人朋友的來信,並接聽囚犯家人的電話的電台節目。我越聽下去,越覺得這個節目很有意義,也很令人感動。這個節目把在囚人士和他們的家人朋友連繫起來,也讓社會人士聽到,在囚人士雖然因為犯錯而被囚,但他們也是一個需要關係,需要親情的人。這個節目已經做了十年,有人這樣形容這個節目:「每個星期日黃昏,全港的監房都會從喧鬧之中忽爾靜謐下來,能令一班各有自己故事的在囚人士全神貫注的,正是葉韻怡每一百六十六小時一次的電台節目。近十年來,從空氣傳播真心,發展到身體力行地協助更生人士,她發放了數之不盡的祝福,安慰了無數孤單困苦的心靈,讓在囚人士及其家屬的創傷得以修補。」(劉孝偉《守護牢房的天使–葉韻怡》)
有人問德蘭修女:「世界上飢餓人口如此龐大,我怎能餵飽他們呢?」德蘭修女回答:「如果你能夠餵飽一個人,去就去餵飽一個人吧!」
三. 總結
看不見耶穌的時候,我們的信仰成長追求甚麼呢?
一個無可反對的建議是:追求與耶穌契合,甚至到一個看見耶穌的境界。德蘭修女的經歷值得我們參考。
隨著修女會逐漸取得豐碩成果,德蘭修女內心的痛苦日益加深。以前與天主、耶穌的共融消失了,現在只有苦澀的枯乾。她不覺得天主臨在,不覺得與耶穌結合。她極渴望與天主合一,但卻感到很遙遠。後來,德蘭修女的生命進入一個新境界。她不再探究或質疑內心黑暗的奧秘,她接受黑暗,接受天主的一切安排,並以微笑接受一切。她學會與痛苦為友,甚至愛上痛苦。德蘭修女在一篇禱文中說:「耶穌,我接受任何你給我的,我獻上任何你所要的。」
在看不見耶穌的時候,耶穌看重的,似乎不是我們對他的追捧,而是我們對於別人的基本需要的反應。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