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此薄彼,豈有此理!(許開明牧師)2014.9.28
語音(廣東話): (暫未能提供「網上收看」)
主題:厚此薄彼,豈有此理!
經文:太20:1-16
證道:許開明牧師
引言
各位,在你人生的經歷中,有否遇上厚此薄彼的家人、老師、老板?
倘若遇上厚此薄彼的對待,你的感受又如何呢?
信息
從現代人角度看,這個聖經中的家主,真是厚此薄彼!
先僱的工人,整天(即12小時)勞碌受熱,每人只得一錢。那只做一小時的,也得一錢。多勞不多得!不公平! 那遲開工的只做了1小時,工作12時便終止。遲來工作的,卻先得到工錢;先被僱的,遲遲才得工錢。在前的反在後!在後的反在前,不合理! 家主跟先僱的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跟後面的其他的僱工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這是雙重的標準制度或多重的標準制度,大細超,並不一致。 須處理三個問題:
那麼,多勞多得是錯的嗎? 做少給多,做多給少,公平麼? 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同一公司對員工行兩種制度,厚此薄彼應該嗎?第一批工人不平則鳴難道不該麼? 今天所講的「葡萄園比喻」,是耶穌基督所講的連串天國比喻中的第九個;也是馬太福音書所獨有的資料。
一位傳道人在教會查看這段經文時,向一些大學生發問:「如果是你聽完這比喻, 你將如何把這個故事接續寫下去?」學生們很有想像力,他們有的說要這樣描述下去:「這些感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們要去拉白布條抗議老闆不公平!」有的人說:「要描寫這些工人準備向勞工處申訴!」;有的則說;「要召開記者會說明老闆沒有公平對待所有勞工。」有一個同學的答案最使人印象深刻,他說:「翌日,這個老闆繼續去街上找工人,結果大家都在閃躲著老闆,他們希望在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才出現給老闆看到,然後被邀請進入葡萄園工作,這樣就可以像前一天最後進入葡萄園的工作者一樣,工作最短時間,卻能領到和最早進入葡萄園工作者一樣的工錢。」
各位,你也會覺得這家主厚此薄彼嗎?
聖經學者蒙特佛雷(C.G.Montefiore)把這個比喻稱作:『所有的比喻中,最偉大,最榮耀的一個比喻。』初次聽起來,你未必同意,但細心看下去,卻發現了這比喻另有故事,另有意義!厚此薄彼是真的嗎?
從家主的表現,好像是真的!
葡萄園收成之時,正是炎熱如火的季節。炎熱過後,有傾盤大雨和狂風,若不盡早採摘,葡萄會被狂風打壞及被暴雨吹走!因此家主急於找工人!
工人期待被徵用,得到工酬,以養活家人。他們清早到市場,期望得到工作。還有,按理愈早找到工作,愈得到多些工資。所以家主需要工人,工人也需要家主,大家都需要對方,在今日的社會或上帝國裡,我們都需要對方。
聘請五批的工人:
比喻雖然以平常生活為素材,它的記載卻非常特別,特別之處就是僱用工人的次序與發工錢的次序是顛倒的。比喻中園主僱用了五批工人:第一批工人,看1節,是清早時候僱用的,也就是早上六點,全日做12小時;第二批人,看3節,是從已初的時候請的,就是早上九點,做9小時;第三批工人,看5節,是從午正的時候僱用的,就是中午十二點,做6小時;第四批工人,看5節,是從申初的時候僱用的,也就是下午三點,做3小時;第五批工人,看6節,是從酉初的時候僱用的,就是傍晚五點,做1小時。
發五批工人的工資:
當發工錢的時候,看8節「到了晚上(就是工作結束,六點鐘),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第一批領工錢的人是下午5點鐘進葡萄園工作的工人,他們只工作了一個小時;然後是第四批工人,然後是第三批工人領工錢,然後是第二批,最後領工錢的是第一批進去工作的工人。假如你是第一批進去的工人,也就是從早上六點做到晚上六點的工人,你做了十二個小時。你會怎樣想?
當你看到最後一批進去的工人,進去領工資,然後笑容滿面的出來,因為他們雖然只工作了一個小時,卻竟然領到一錢工資的時候,你會怎樣想?耶穌竟然說:「這葡萄園就是預表上帝國!」你覺得怎樣?為何會這樣呢?
上帝國與地上國的比較
耶穌在這比喻中,顯示上帝國與地上國的差異如下:
1)兩種不同的待遇
這個比喻中的工人分作兩種待遇。
v2:「講定一天一銀錢」。第一種是與主人談妥價錢訂立契約的第一批工人,他們說:『如果你給我們多少工資,我們就來工作。』他們是為工資而作,他們的行為,表示他們所關心和看重的是工作所得酬報。
第二種是那些後來被雇用的人,雙方並沒有契約。
v.3 「—-所當得的,我必給你。」他們所要的祇是工作的機會,他們不曾提到工資或契約。他們所要的祇是工作,他們願意讓主人來決定酬報的數額,因為他們看重所事奉的是主,並相信家主不會虧待他們。
第一種是計較酬報的人,也是今日許多人的寫照:在這世界上許多得到酬報的人,在天國裏祇有很低的地位,因為他的思想是集中在他的酬報上面。第二種是不計酬報的人,這是天國裡的人。在這世界上,有許多在人看來是酬報很低的窮人,他們在天國裏卻要為大,因為他不想到酬報多少,祇是為了工作的事奉。這種人以事奉主為重。不計較酬報,得到酬報感恩更多。如果你是老板,你欣賞那一類的工人?
2)律法與恩典
上帝既講律法規則;又講恩典!在天國更強調恩典。
律法:重視個人利益,講定工價多少,就給多少, 看重善行功德。
恩典:重視憐憫與慷慨的給予, 給與有需要、貧苦的人,無能力去守律法的人。父母教導子女或者上司面對下屬:若用律法原則,便講規矩原則;若用恩典原則,便是接受一些人有自已的困難, 給予愛心體諒;未能完全按照原則或規矩處理。上帝的國度顯然是著重恩典的原則。
3)在前的在後,在後的在前
一般人看法是先到先得的原則,家主在上帝國卻不依從這原則。天國強調恩典的原則,超越這個觀點。守法,是為好的管治,求公平,是群體的願望。恩典,是為「需要」,不可忽視「恩典」,顧及一些無能力守法的人。正如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己定了許多的律法,耶穌釋放律法,給予他們恩典。 今日已有許多規條丶法制,原則捆綁著個人或群體,我們更需要恩典。
家主,憐憫人的主,明白最後一批的苦況:1)他們由朝等到晚,等了很久都無人徵用他們,等候,焦急,是非常辛苦的事。2)他們要養妻活兒,一家人等著他賺錢開飯。3)這批工人只有一小時,若仍然無人聘任,就糟了,他們極希望還有一線希望。
家主知道最早受僱的第一批人很幸福:1)他們是第一批被選中的工人,肯定有工開。不用徬徨終日,早已知道將獲發工資。2)家主早已應允給予一銀錢銀子,工資與羅馬兵的工資相等,相當不錯,預先講定的工資必定到手,不用擔心,毋須憂慮。所以,家主無論是對第五批、四、三、二批的人都有恩典。甚至是第一批,也是早早的給予他們恩典,早已約定一錢銀。所以,第一批的計較、埋怨是有問題的。
回應
第一批工人的問題:埋怨
工人埋怨的產生:
比較:工作12小時,得一錢銀子;工作1小時也得一錢銀子。 期望:以為必要多得! 不能接受:不公平感覺、不滿足感覺! 埋怨發怒:自己不開心,引起主人及周圍人不開心。 主人回應:
早已有約定:一天一錢銀子。 我給你的和給那後來的是我的錢,怎樣運用是我的權利! 我早於19:30節說明天國的原則:「許多在前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 第一批工人的埋怨是「不滿足」,「貪心」、「妒忌」(紅了眼!)我們也要小心,不要跌入這埋怨的陷阱中! 不滿與埋怨
第一批工人的不滿,是逐漸加深的!他們先看到不公平的家主:
最遲來做工的,卻先得工錢?最先的,卻最後得工錢? 工錢待遇非常不合理:只做一小時的,得一銀錢?做三小時的,得一銀錢?做六小時的,得一銀錢?做九小時的,得一銀錢?做十二小時的,得一銀錢?他們是愈看愈不忿的,愈火滾的! 他們勞碌整天,且是火熱的時份,那麼辛苦,當時地上無火,但心中有火! 計較→埋怨,這是不好嗎?合理的,不一定「不好」!
人會計較,懂得數算,是聰明人。人懂得分辨公平與不公平,是有品的人。人埋怨,抱不平,不平則鳴,是勇敢的人。計較→埋怨,似是負面的情緒,卻有一定的作用與意義。
他們的計較與埋怨有什麼問題?
這批工人的問題是只從自已角度出發:
自已最早返工,最遲放工!別人則工時不足! 自已最苦,長期在炎熱天氣下。別人下午三時才來未嘗過炎熱。 自己做得最多,最長,最辛苦,但得到的工資最少,是五批工人中最慘、最不公道!今日的公司或機構裡,也常見到有這種的工人。只見自已,不見他人。只見自己的「無」,不見自已的「有」 憤怒的工人
其中一位工人,一定是惱怒得把工錢擲在地下,所以家主說:「拿起你的工錢,走罷!」(14)(Take your Pay and Go!),這是一種命令的語句。其他的工人卻是取了工錢,有錢落袋,才埋怨,才跟家主講數。講成功可以再袋多些,講不成功也有一日的工資在袋了!真是智慧之子!
這位憤怒的工人,不肯「袋住先!」寧願不要,也 「不接受不公平的對待」。他不肯「袋住先」,他敢頂撞老板,自已把錢擲在地上。好可能會被老板取回,因為是這位兄弟自已不要的!不過仁慈的老板,沒有這樣做!今日也有不少不肯「袋住先」的香港人!不過今日不肯「袋住先!」的不是葡萄園的工人,而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人,各有不同。
第一批工人抒發不滿
埋怨的產生往往是:「期望與事實有出入」期望愈大→ 失望愈大→埋怨愈多。有些人對政改仍有期望,不肯「袋住先」,有些人認為「袋住先」,慢慢講數,都可能有期望。然而這些期望,合理嗎?對第一批的工人,有他們的理。對家主來說,也有他的理。各有自己的道理。然而,我有理,也要明白對方的理!蠻不講理的人,是只講自己的理,不理別人的理,這是非常危險的,會造成衝突!聽過家主的解釋後,我相信那憤怒的工人,會拿起他的錢,離開! 在爭拗中,讓我們自己講理,也謙卑聽聽別人的理!這樣埋怨會減少,甚至消除!
第二批至最後一批的問題:閒站的問題
閒站,Idleness,是指失業,無所事事。第一批工人看到自已的需要,卻看不到其他人的需要:主人卻能看見那些閒站人,無事做的人的需要:1)閒站,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不能養活家人。2)閒站,使他們便會感到痛苦,需要工作,卻沒有工作,看著一個跟一個的工人都被召入葡萄園,自己卻一小時又一小時的等,多麼焦急,多麼的痛苦呀!3)長期的閒站,令自已的自尊受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痛苦至極。4)閒站的人,容易受試探跌倒!無所事事,容易生事,甚至出事!貪窮的人閒站,易犯罪,為了自己或家人而鋌而走險!神學家加爾文(John Calvin)盡量令自已不會「閒站」,他說:「閒站!我連一分鐘的都不想!」當他因病臥床之時,朋友叫他放下手上的工作,他卻回應說:「莫非你想主回來時,看見我正閒站著,無所事事麼?」」座上眾退休人士,小心閒站!
各位,家主同情「閒站人的苦況」,因此特別關顧他們!給他們工作,解他們的苦惱!給他們一錢銀,使他們可養妻活兒!
什麼是公平?
厚此薄彼是不公平麼?
到天黑的時候,主人分工錢,由晚來的人先分,下午五點來的人得到一個他連得,輪到那些早上就進來的工人,他們心想一定會得到更多,不過也是每人一個他連得。
領了之後,就埋怨起家主來了:「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做十二小時和做一個小時領一樣的錢,這樣公平嗎?這是一個倫理的問題。
「公平」是一個全人類社會普遍都有的道德觀念,但是要定義什麼是公平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簡單的就是「對待所有同樣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態度。
對待不同的情況、人或事情,則按其不同,而有所不同。」
這個原則聽起來簡單,但是問題很多。「什麼是同樣的情形?什麼是同樣的人和事情?」 在後現代,我們常聽到有人主張,要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因為每個人生來就不同。〔有性別差別、體能差別、有智商差別、情緒差別等〕
但是,在差異當中,一群人要生活在一起,我們就要問有什麼是大家共同具有的共通性,我們可以照著這個共通性制定一個大家都要遵守的標準呢? 若要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又如何按其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呢?由此可見,「公平」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許多時候,我們聽見有人喊:「我們要尊重『他者』或弱勢者」,也就是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但是如果更仔細聽,可能會發現,所謂「尊重他者」的倫理堅持,事實上,是要求別人「尊重他」,因為他和別人不同,所以他也不必遵守社會所共同制定的規則,他就是他口中的「他者」。「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這些清早就入園工作的工人,向葡萄園主人抗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主人對抗議工人的回答有兩個很清楚的理由。第一,主人和工人本來就約定了工資是一個他連得,主人有照他的約定;第二,主人給那些晚來的人也是一個他連得,這錢是由主人的口袋中拿出來的,並沒有讓早來的工人吃虧。所以主人講:「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句話也可以譯成,「因為我慷慨,你就嫉妒嗎?」(NRSV,”Or are you envious because I am generous?”) 公平, 我有講到一個定義就是,「對待所有同樣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態度。對待不同情況的,就有所不同。」但是公平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照原來的約定,主人和工人講定一個他連得,主人就付一個他連得,主人有照這個約定,這就是公平。
清早入園的工人會感覺不公平,是因為看見晚來的工人得到一個他連得的工資,所以暗中在想,自己可能會領更多,但是後來的結果並不是照他的期待來發生,令他們大失所望。所以並不是主人對早來的人失約、不公平,而是早來的人有錯誤的期待,在失望時,就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感覺。
試想老板對你特別好,賞識你,你很開心!這位老板對你的同事特別好,你就問:「為何要對他那麼好呢?」同樣,你對老板好,這是「忠心、殷勤」表現。人家對老板好,是「擦鞋」、「拍馬屁」。
上帝給你許多恩典, 你會不停感恩,欣然接受!上帝給你的不喜歡人(仇人)許多恩典,你也可能心裡問:「為何這樣的人,上帝也給他那麼多恩典?」
朋友,稱呼?
「朋友啊,朋友!」(etaire)葡萄園的主人稱呼這些早進來、正在埋怨的工人。在新約聖經「朋友」這個詞只有出現三次,三次都是在馬太(跟約翰福音的「朋友」不同),一次是太22:12,國王稱那些沒有穿禮服來赴宴席的人為「朋友」。另外一次是太26:50,猶大帶祭司長來捉耶穌時,耶穌稱猶大為「朋友」。朋友,在當時的話,是向陌生人用尊敬的口氣,來稱呼不認識的人。好像廣東人稱呼人「老友」,不是「老朋友」,一點也不「老」。各位,你願意因為計較報償,卻被耶穌稱你作「朋友」嗎?
在馬太福音的教會,可能有猶太血統的基督徒,後來發現,沒受割禮的外邦人,不但成為基督徒,甚至還漸漸成為教會的領袖。猶太基督徒心中就產生疑問:「主啊!這樣公平嗎?」主人慷慨,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你有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上帝對你的愛沒有?如果有,就不會再嫉妒了。 我們的公平觀念正確嗎?
從耶穌的這個比喻,我們還可以再反省另外一件事。由早上就進入葡萄園做工的人來看,可知道我們對「公平」的感覺,很多時候可能會出錯,所以我們需要經過再三反省。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公平公義」才是對的,殊不知其實裡面有我們自己看不見的盲點 {好像第一批的工人}。
我們唯有在上帝的話語面前,謙卑自己,不斷反省,才可能避免錯誤的「正義感」。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讓我們認識到上帝是一位慷慨的主人,每一個在祂園中工作的,都受祂的恩典。我們若清楚祂對我們的恩典,在上帝面前就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當心有不平時,要仔細在上帝的面前省察自己,就會知道是自己的自私、驕傲;或是真正有不公義的事。願上帝賞賜我們每一個人有感恩和智慧的心。
結語
家主厚待後來的工人,好像薄待第一批的工人,厚此薄彼,豈有此理?真有此理!上帝國的理,與一般人的理有不同!如果我們明白家主的厚此薄彼,是基於對最後一批及其他工人的關愛。也知道與第一批工人是講定價才開工的,並無虧待他們。你又知道家主是主人,他擁有使用權,賜予權。你們便會反過來欣賞這位主人!
天國(Kingdom of God)像葡萄園,是上帝管理的地方,天國觀與世界觀不同:
世俗觀:著重法律規條,講功德、報酬。
天國觀:看重恩典及個人的需要。 世俗觀:多勞多得、先到先得、主人賺多,工人賺少→比較、批評
天國觀:多勞不多得;先到不先得、主人賺少,工人賺多→恩典 世俗觀:看你的表現,能力與 專長,貢獻,看你的存在價值→比較、批評。
天國觀:上帝看你是一個人,是他的子民、他的兒女,看你的需要,看你的強弱,你的缺乏,你的不足→ 你需要的恩典。 願我們相信上帝,進入上帝國,並且把上帝的國切實地行出來!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的社會或教會,聰明人太多;老實人太少。感覺自己拼命做事的人多;知道自己軟弱的人少。看到自已需要的人多;顧及別人需要的人少。看到對自已不公平的多;發現對別人不公平的人少。講求規矩條例的人的多;酙情給強勢者的人少。比較、抱怨的人多;慷慨施予的人少。容易眼紅、計較報償的人太多;感恩、默默服事的人太少。這可能是馬太福音所描述的初期教會,也有可能是我們今天的教會與社會景況,值得我們反思。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