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甚麼成了甚麼(伍渭文牧師)2017.9.10
語音(廣東話):
主題:吃甚麼成了甚麼
證道:伍渭文牧師
經文:林前十一23, 24
2010年十一月香港電視台藝人羅君左(又稱「斌仔」)因糖尿病併發症離世。他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早年不改變飲食習慣已截腿坐輪椅,但乃不改變飲食習慣,最後拼發症離開,終年五十一歲。 香港營養師協會會長在其報章專欄說: 「瘋狂吃喝與慢性自殺無異。」
我們吃甚麼成了甚麼We are what we eat,屬靈的食糧也如是。前一些日子,看到一視頻:一位被人發現時像啞巴一樣不說話,滿身是病,被疹斷難以生存下來的孩童,母親是一個妓女,不知誰是爸爸。最初聽的時候,覺得這人真可憐,但後來發現這人就是他自己,這人竟然成為一位講道家。因為得到基甸送經會的一本聖經,命運坎坷的他研讀並相信而且順服聖經,變成另一個人。是的,我們吃甚麼成了甚麼。
其實吃是貫穿聖經的主題:聖經開始,始祖因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禁果而墮落。分別善惡表示獨立自主,吃禁果是要離開上主,拒絕和背叛造物主,就如一棵樹告訴樹枝,你不能脫離樹幹,否則會枯乾死亡。聖經結束,新天新地出現,有羔羊的筵席。約翰福音七個神蹟中,有著名的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耶穌為神蹟作出解釋:他就是生命的糧,天上賜下來的嗎哪。(約六35)
讀經:林前十一23, 24「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自己)祝謝了,就擘開,說:(他者)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上主)記念我。」「(教會)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
這段經文說明:1 聖餐是教會的標記-身份証;2 聖餐是到父神的憑據-通行證,提起基督的工作,在聖靈裡,到父面前。記念的主體是父上主,父神因基督的工作,記念我們。3 因為基督的救贖,我們心存感戴,效法基督,對世人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所捨的;世界說:這是你的身體,為我所享用。4 因為基督的救贖,我們心存感戴,過一個祝謝感戴的人生。
1 教會的身份証:
聖餐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在正典確立之先[i],信經出現之先[ii],是信徒身証的認證。剛才讀出的哥林多前成書很早,約公元53年,但在此之前已有「從主領受的」傳統,傳到保羅那裡。「我們吃甚麼成了甚麼」也是聖餐的意義。教會要領洗後才能領聖餐是很早的傳統,洗禮是入門禮儀(rite of initiation),聖餐是持續禮儀(rite of continuation);過紅海離開埃及為奴之地一次就夠了,進入迦南在曠野飄流需要每天從天而來的嗎哪。過紅海是一次過的聖洗,嗎哪是持續的聖餐。
基督三重身體。在神學上,基督的身體有三個不同的表述: (1) 道成肉身的身體(Incarnate body),一如信經所說:「童女懷孕,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被釘十字架……。」(2)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Ecclesial body),亦稱奧體(Mystical body),世人不明白,以為教會不過是一般的社會組織,但聖經說,我們連於元首基督,互為肢體。「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 (3) 聖餐的餅酒是基督的聖體(Eucharistic body)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基督三重身體:肉體、奧體、聖體。基督升天後,坐在父神的右邊,將來復臨,但不是缺席世界,缺席教會。對世界來說,教會是他的身體,世人若看見信徒彼此相愛,就認出基督在信徒中間;對教會來說,若有兩三個人奉基督的名聚會,基督就在他們中間。基督藉聖道和聖餐(聖體),與教會同在。基督藉教會(奧體),與世界同在。
破壞奧體的合一就混亂聖餐。我們知道哥林多前書十一章是對聖餐最詳盡的教導,其實十一章的聖餐,和十二章的恩賜教導,及十三章論愛是一氣呵成的。聖餐(十一章) 是例子,說明教會同是基督的身體,互為肢體,以恩賜彼此服侍(十二章),最大的恩賜是愛(十三章)。保羅強調,我們共領同一個餅、分領同一的杯,就不能分門別類。領聖餐,得著永生的食物,生命連於基督,成為基督的身體,聖餐是信徒的身份證明。他們領聖餐表明生命連於基督,同屬一個身體,互為肢體,但在聖餐前的愛筵,表現卻不像同屬一個身體。
「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饑餓,那個酒醉。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林前十一 20-22)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喫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喫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喫喝, 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喫喝自己的罪了。」(林前11:22-19)
他們甚麼時候吃喝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呢?是愛筵的時刻,不是聖禮的時刻。當時信徒肯定了解流行的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重視靈體臨在的時刻,他們的問題是在吃愛筵時出了問題,吃愛筵表示相愛合一,但他們分黨分派,「吃自己的飯」,不重視奧體,到聖餐認真吃聖體也無濟於事了;奧體、聖體同是基督的身體。 我們吃甚麼成了甚麼;或說我們如何吃就成了如何的人,We are what we eat; we are how we eat。聖餐表徵信徒合而為一,同屬基督的身體,整個聖餐禮儀,每個信徒都積極參與,不是旁觀者;他們落場打波,不是坐著看波。
每個信徒都參與呈獻。早期教會每次聚會,信徒都拿去餅酒作為呈獻[iii],然後襄禮的執事拿來(部份)給主禮的主教,主教在聯同眾長老按手或覆手在餅酒之上,然後拿起餅來,祝謝祈禱,然後擘開,遞給會眾領受。普世教會都按這四重禮儀行動:獻呈(酒餅)Offertory-祝謝Prayer-擘開Fraction-分領Communication,進行聖餐禮儀。東方士每拿主教與西方羅馬主教共祝聖餐,東西方地域、文化雖然不同,因禮儀相似。多年前我在香港一間教會主持聖餐,教會怕我程序跟慣常不同,做成混亂,清楚用文字記述如何一步一步進行聖餐。
信徒拿去餅酒呈獻,也代表把工作的成果(labour)獻呈,工作(work)和崇拜(worship)結合,餅酒是當時的食物,拿去的餅酒祇有少部份用作聖餐,其餘分派給缺乏的人,聖餐的餅酒是食物銀行。
這四重禮儀在中古時期斷裂了,信徒到教堂不需帶餅酒呈獻,也無須分領餅和杯,改教前信徒根本不重視領餐,祇看餅酒成聖體聖血神蹟。首(呈獻)尾(分領)沒有了,祇看一個認為是「神蹟」的誕生,聖餐集中在二、三的環節,聖職人員如何使餅酒祝聖成為基督的身體。
祝聖變成方程式,無論誰人,要是按一定的儀文,基督就臨在餅酒之中,我們稱這為因功生效(ex opere operato, out of the work it works)。但甚麼是祝聖(consecration)?祝聖就是分別為聖,呈獻給上主使用。祝聖甚麼時候開始?不是聖禮人員拿起餅來祝謝那一刻,乃是信徒離開家庭,拿去餅酒到教堂那一刻;甚至是把種子撒在地裡澆水灌溉那一刻,因為期待有一天小麥長大,割下磨成麵粉,烘成餅,拿去教會呈獻成為基督的身體。
若把祝聖放在神職人員唸著禱文擘餅的一刻,祝聖禱文就像方程式,唸罷餅酒變作基督的身體,就像採用母乳配方粉(formula)哺嬰,但配方粉永遠不能替代母乳。雖然跨國奶粉商聲稱奶粉加入了神奇的添加劑PHD, phospholipid,形成所有細胞膜的重要元素,包括腦細胞,父母就想當然吃了會令孩子聰明,因為PHD使人聯想到博士。母乳形成有一過程:母親的飲食、運動、作息、心情等等;哺乳時又有身體親密的互動,還可以把抗體傳給嬰兒,這是配方粉不能給予的。
祝聖貫徹四重禮儀行動-呈獻-禱告-擘開-分領,不是禱告祝聖餅酒那一刻。所以今天聖餐我恢復餅酒呈獻一禮儀,聖餐進行之始,由襄禮端餅杯進場,這是信徒的呈獻。這行動幫助我們唸祝聖禱文時更真實:「在基督祭司的職分裡,我們與他聯合在一起,向你獻上這祭禮。」聖餐不單是教會身體的認證,信徒的身份證,也是到父神面前的通行證。我們看看「你們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是甚麼意思。
2 為的是記念我:
記念anamnesis,來自舊約Le-zikkaron, 是聖經禮儀常用語。記起(memory)是悟性追憶,想起一樁不在場的事情或人物。但記念可翻作memorial是聖經禮儀用詞,跟向上主禱告獻祭有關。使10:4 彼得跟哥尼流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已達到上主面前。」哥尼流也印證:「前四天這個時候,我在家中守著申初的禱告,忽然有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說:哥尼流,你的禱告,已蒙垂聽,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紀念了。」使10: 30,31。誰是記念的主體呢?是上主。
再看先知以賽亞的話:賽43:25「惟有我為自己的緣故塗抹你的過犯,我也不記念你的過犯,我也不記念你的罪惡。」以西結書18:22「他所犯的一切罪過都不被記念,因所行的義,他必存活。」因為上主的拯救,成了上主的子民,不被記念罪過。尼希米就握住這子民的身份求上主記念。尼5: 19「我的神阿,求你記念我為這百姓所行的一切,施恩與我。」。
人不是記念的主體,上主才是記念的主體;是父上主因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記念我們。耶穌叫我們記念他在父面前為我們所作的一切,因為惟有藉基督,在聖靈裡,才能到父面前。我們到父面前,求他記念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記念anamnesin:也許這字前置片語幫助我更明白多一點記念anamnesin的意思。Ana是提起,耶路撒泠在傳說是耶穌被埋的墳墓其上所蓋的教堂,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稱主墓堂,而東方教會(正教)稱復活堂(anastasis),復活一字在希臘文站起來。Anamnesin記念重點不是回到過去的各各他,乃把各各他提到現在,求上主記念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直等到他來不單是副詞,不斷記念,直到基督再來;更多是記念的內容。
直等到他來:保羅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 表明,是信仰的宣告,其內容包括他的生、死、埋葬、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再來。我們提起整個基督救贖事件,求父神記念。我們也與基督聯合,以餅酒為祭,把自已獻給上主,這是我們的感恩祭(eucharist)。
記念重點不在我們主觀的記念,不在我們如何敬虔,如何反思;我們對上主的愛是非常有限的,容易枯竭,也容易放棄。 記念的主體是父,因為基督的原故,上主接納我們。基督的愛像湧流不住的泉源,用之不竭。藉基督,在聖靈裡,到父面前。當作為配偶的,做了不該做的事,尋求饒恕時,提起結婚戒指,不是回到過去結婚帶上婚戒的時刻,乃把過去的事件,提起,放在當下:那天我們彼此承諾過:「無論疾病健康,富厚貧窮,我必守助你,我必愛護你,直至終身。」然而,人間的承諾也會因人性的脆弱,無法履行;但基督的救恩,大有能力。我們記念基督的工作,求父神記念,基督是我們到上主面前的通行証。所以聖餐重點不在追思基督的死,認罪自省,乃感恩祝謝,是一個歡樂的筵席。
這記念是歡愉的。聖餐(Holy Communion)又稱主餐(The Lord”s Supper)和感恩祭(Eucharist)。聖餐一詞強調契通,跟上主和信徒彼此的契通;主餐強調基督是我們的屬靈糧食,生命的糧;感恩祭強調呈獻,就如我們剛才提及,在合一聖餐禮文所說:「在基督的職份裡我們聯合在一起,向你獻上這祭禮。」感恩的概念來自祝謝,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這祝謝也是信徒對基督的救贖工作的回應。其實崇拜基本的觀念是回應,感謝的回應。相比之下,世界的記念碑記念館是悲傷的,也隱含是控訴。
紀念碑是追思也是控訴。不少國家民族都立有紀念碑和紀念館,追思過去難忘的事件:日本原炸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紐約九一一紀念館、猶太人在各地都有大屠殺(holocaust)紀念館。這些記念不單對受害者表達哀思,也隱含對加害者的控訴。但基督在士架上,把所有的苦難承受過來,他吸納了仇恨,仇恨就止住了。
記念,anamnesin提起,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的良心也提起一些記憶,一些講過的說話,一些做過的事;我們感到不安、懊悔、愧疚。撒但最拿手就是控訴,他被稱為控訴者(accuser),常常以負面的事控訴我們?(啟12: 10)但發生了的事已經發生了,我們不能逆轉時間重新來過,像電影中的超人,把地球逆轉,用盡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快反方向轉動,回到過去意外尚未發生的時間,把死去的愛人拯救過來。我們不能回到過去,抹去後悔做過的事情。但可以來到到聖餐桌前,提到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拿起餅來,主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而捨的」,拿起杯來,主說:「這是赦罪的血,為你流出」。我們用聖餐的恩典提起,來抗衡撒但控訴的記提起。提起(記念)基督的工作,求父記念;提起(記念)基督的工作,放下各樣的重擔。「讓我們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徙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 2。
這是我的身體:
基督如何在聖餐中,臨在親近我們呢?我們在這裡沒有時間討論各種臨在的教義,但臨在是真實的。「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刊-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林前十一30) 但從路加福音以馬忤斯路上的故事我們得到耶穌臨在的啟發。
以馬忤斯路上的臨在。馬丁路德及其跟隨者提到聖餐基督的臨在用了三個很簡單的前置詞,不多解釋:in, under, with在餅酒之中,餅酒之下,伴隨餅酒。我想這三個前置詞在路二十四以馬忤斯路上的故事,也可適用解釋基督的臨在:在神話語中(in),隱藏在同路人中(under),及在伴隨有需要的人(with)。兩位門徒何時發現耶穌?在接待陌生人一起用餐時。耶穌豈不是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太二十五35)那裡有苦難,那裡有受苦的基督;作在小子的身上,就是作在基督的身上。他們也記起耶穌解聖經時,心裡火熱。基督沒有離開我們,以聖道陪伴我們。聖體包含兩個元素:道和物質,聖洗物質是水,聖餐物質是餅酒。聖道是聽得見,聖禮是看得見,但都有上主的話語。還有那位從耶路撒泠下來的香客,一路陪伴聆聽,祇是他們眼睛迷糊看不出來,是上主使他們眼睛迷糊,看不清楚;上主隱藏在同路人中伴隨我們。
他們聽聖經時,祇是心裡火熱,直到以善行接行陌生人,使饑餓的得飽足,無家者得寄宿,看到「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就發出邀請,「請你同我們住下吧。」就在這時候,基督顯現。聖餐的精神:「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This is my body given for you) 當下的消費主義,剛剛相反,「這是你的身體,為我所享用。」(This is your body taken by me)因為記念基督的救恩,因為祇能憑著信靠基督,在聖靈裡,才能到父面前。到神面前,別沒他法,惟獨信心。但心存感戴,到人面前,就要顯出愛心,作為對上主恩典的回應。如何使我們的信心活潑常存生生不息呢?就是操練愛心,faith active in love.愛心使工作變得輕省愉快,以愛為動力,在愛中沒有懼怕,工作是感戴上主救贖的回應,也是聖餐祝謝的意思。
祝謝了
最後,我以一個小故事說明祝謝,感恩祝謝。1982年我到芝加哥參加一個教牧研討會,講者是一著名神學院的宗教育系主任。他說這講座令他承受很大的壓力,因為聽眾都是很有經驗的牧師。起初他想盡辦法要預備一篇精彩的講演,不想失禮,也不想聽眾失望,其實不想失禮多一點。但壓力隨著講演的日子愈近我大。他惟有祈禱舒解壓力,在禱告中,他覺得應轉移焦點,不看自己的表現(performance),看為服侍的機會。幫助牧師,更好幫助信徒,頓時壓力輕了很多。祝謝是感恩,感謝上主給機會服侍,祝謝是以他者為目標,感戴上主在基督裡的恩典,服侍他者。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自己)祝謝了,就擘開,說:(他者)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上主)記念我。」
[i]正典(量度的尺)確立見亞他拿修(Athanasius) c.367 Festal Epistle新約27書卷.
[ii]信經形成前: 公元390安波羅修(Ambrose) Epistle 42, 5提到信經.
[iii] 希坡律陀 (d. 235)使徒傳統 Hippolytus Apostolic Tradition (三世紀) (http://www.orthodox.cn/patristics/hippolytusapostrad_tw.htm2007年2月22日初期中譯來自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的台北聖三堂)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