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感恩的故事(林豪恩先生)2013.2.24
語音(廣東話):
題目:說一個感恩的故事
經文:申命記26章1-11節
證道:林豪恩先生
一. 引言
在去年中文大學畢業禮上,校長引用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半杯水故事。桌子上放著半杯水。有一個人說:「糟了!怎麼只剩下半杯水!」另一個人說:「真好!還有半杯水!」這兩個人描述相同的狀況,不過,卻用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人生的經歷比半杯水的故事複雜得多,可以選取用作敘述的角度和主題也豐富得多。對於個人來說,你習慣以甚麼角度去敘述你的經驗呢?你的敘述突出甚麼主題呢?對於社會來說,我們的城市傾向以甚麼角度去敘述我們的故事呢?又突出甚麼主題呢?
今天的舊約經課,記載著摩西對離開埃及,將要進入迦南的以色列人的勸導,提及以色列人如何講述他們作為一個群體的歷史經驗。摩西建議他們用甚麼角度、選擇甚麼主題去講述他們的故事呢?選擇這些主題對他們又有甚麼意義呢?對我們又有甚麼啟發呢?
二. 經文
1 你進去得了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為業之地居住、 2 就要從耶和華你 神賜你的地上、將所收的各種初熟的土產、取些來、盛在筐子裡、往耶和華你 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去. 3 見當時作祭司的、對他說、我今日向耶和華你 神、明認我已來到耶和華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我們的地。 4 祭司就從你手裡取過筐子來、放在耶和華你 神的壇前。 5 你要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裡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很多的國民。 6 埃及人惡待我們、苦害我們、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 7 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 神、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 8 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 9 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 10 耶和華阿、現在我把你所賜給我地上初熟的土產奉了來.隨後你要把筐子放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向耶和華你的 神下拜。 11 你和利未人、並在你們.中間寄居的、要因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和你家的一切福分歡樂。
三. 釋經與應用
1.不全是困苦:困苦與祝福混雜
對以色列人說,埃及代表著壓迫,埃及經驗,代表著困苦,因此,出埃及,代表著釋放和盼望。在剛才誦經的經課中,他們是如此敘述埃及經驗的:
6 埃及人惡待我們、苦害我們、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 7 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 神、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
以色列人以「惡待」、「苦害」、「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去描述埃及人對他們的態度,以「困苦」、「勞碌」、「欺壓」去表達自己的狀態。他們有足夠的歷史證據和親身經驗作這樣的描述。然而,這樣的描述卻不足以涵蓋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全部經驗。
有時候,我們都會感到自己被「惡待」,被「苦害」,感覺到別人「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我們也會用「困苦」、「勞碌」、「欺壓」去描述自己的人生,然而,如果我們看得全面一些,這狀況未必是經驗的全部。二月初有一位歌手來在這個禮拜堂舉行的佈道會分享見證。她訴說在事業漸入佳境的時候,突然被某電視台封殺,外界更對她一沉百踩,散播很多對她很不利的消息。她感到自己受盡屈辱,飽嚐失敗的滋味,令她驚惶、害怕,擔心自己的歌唱事業能否繼續下去。對她來說,這些經驗和感覺到是真實的,不過,卻不足以描述她在樂壇的全部經驗。為甚麼不足以描述她在樂壇的全部經驗呢?因為,樂壇曾經讓她大放異彩,曾經把她捧上人生的高峰,曾經頒過不少獎項給她,更讓她有機會在紅磡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
摩西時代的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確經被惡待,然而,摩西建議他們避免以這階段的狀況去代表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全部經驗。因為,埃及曾經是以色列人的避難所,是他們休養生息的地方。
5 ...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裡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很多的國民。
透過如此的敘述,以色列人承認,埃及曾經是以色列人的壓迫之地,也曾經是以色列人的發福之地。以色列人用「將亡」來描述他們來到埃及的狀況,在埃及,他們不但避過飢荒滅族的危機,更開枝散葉,繁衍後代。他們用「又大又強」、「人數很多」去形容當時的盛況。
在人生的某些時候,我們會容易一面倒地描述我們的經驗。例如有人把坐監和工作來個比較:「坐監大部分時間在一個 10 x 10 尺的空間,返工大部分時間在一個 8 x 8 尺的空間;坐監表現良好的話可以獲得假期,返工表現良好的話只會得到更多工作;坐監時守衛每天為你鎖好門窗,返工時你必須攜帶通行證並自己開啟門鎖;坐監你可以看電視和玩遊戲,返工時看電視或者玩遊戲的話將被解雇;坐監時你大部分時間在鐵欄後遙望外面,返工時你大部分時間都在窗花內想著外面;坐監時你必須與殘酷成性的獄卒打交道,在辦公室他們的名字叫上司。」如果以比較客觀持平的態度去看,可能我們也會承認,工作其實正在滿足我們的某些需要。
有些時候我們會落在困苦壓迫的狀況之下,有些場境或人物會令我們感到被惡待和苦待,摩西提醒以色列人,這些狀況不是經驗的全部,因此避免以偏蓋全地讓自己跌進無奈和絕望的陷阱。如何能夠突破這種困惑呢?摩西建議以色列人以「寄居」的態度去看待埃及經驗,無論埃及如何令以色列人繁衍昌大,無論埃及如何令以色列人困苦壓迫,埃及不是永恆,埃及不是完美,埃及不是終極的依靠;無論樂壇如何把歌手捧上天空,又如何對同一位歌手一沉百踩,樂壇始終不是最終的依靠,也不是完美的地方;無論工作的地方和人事如何讓我們大展拳腳,或者令我們感到比坐監還辛苦,工作不是永恆的,上司和同事也不是完美的;就算是我們的家人,都有其不確定性和不完美性。正因如此,這些事物都可以帶給我們困苦的經驗,然而,卻又不盡是困苦,在某些時候,它彷彿又是祝福,正在滿足我們某些需要。
2.不全是歡愉:釋放路上挑戰滿途
如果埃及經驗的主調是困苦壓迫,那麼出埃及的經驗應該是釋放和歡愉。讓我們繼續看以色列人如何敘述他們的出埃及經驗。
7 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 神、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 8 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 9 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
以色列人如此概括地敘述出埃及的經驗,仍然沒有偏離事實,他們的確經驗過耶和華上帝施展神蹟奇事,在法老王和埃及軍隊面前拯救他們。不過,這也未必是他們出埃及的全部經驗。如果我們以為這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全部經驗,就等於以為童話故事結束的那一句:「從此以後,公主和王子就快快樂樂地住在一起了。」代表這對夫妻以後都沒有吵架,沒有衝突。無論出埃及故事如何強調拯救和釋放,這個大故事中仍然包含著許多其他與主旋律未必協調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展示著在釋放的路上仍然挑戰滿途。
第一個小故事記載在出埃及記14章,以色列人剛出發離開埃及,就懼怕得絕望。
10 法老臨近的時候、以色列人舉目看見埃及人趕來、就甚懼怕、向耶和華哀求。 11 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 12 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麼、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第二個小故事記載在出埃及記16章,以色列人經驗過紅海神蹟之後,漸漸遠離埃及的時候,竟然緬懷埃及。
1 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間、汛的曠野。 2 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3 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
以色列人不是以困苦和壓迫為主題去描述埃及經驗的嗎?為甚麼在出埃及的過程中卻不斷地出現緬懷埃及的片段呢?出埃及途中的以色列人缺水的時候,這種埃及情懷又出現了。(出埃及記)
1 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在利非訂安營.百姓沒有水喝、 2 所以與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罷。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 3 百姓在那裡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
在第一個小故事中,以色列人對埃及的懷緬的想像是「我們坐在肉鍋旁,吃餅得飽」,到下面這個小故事,以色列人對埃及的懷緬後退到「我們寧願死在 埃及地」。這個小故事記載在民數記13章:
32 探子中有人論到所窺探之地、向以色列人報惡信、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喫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 33 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
14 1 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 2 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 3 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
埃及經驗,是否真的「我們坐在肉鍋旁,吃餅得飽」呢?埃及經驗,是否美好得「我們寧願死在 埃及地」呢?埃及經驗是甚麼,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色列人當下的困難。當下,以色列人被埃及軍隊追捕;當下,以色列人缺水缺糧;當下,以色列人面對強敵當前、前路未卜。所有這些當下的處境,都是真實的,都是切身的。或者,並不是埃及經驗的美好令以色列人緬懷過去,而是他們當下的困境令他們美化埃及經驗,對埃及產生緬懷之情。
人們甚麼時候最緬懷初戀情人呢?可能是他/她對現在的配偶感到不滿的時候;我們這個城市的人們甚麼時候最緬懷過去呢?可能是走遍港九新界也買不到一鑵奶粉給自己的BB的時候,可能是這個城市的廉潔程度和競爭能力越來越被其他城市迎頭趕上的時候,可能是面對將來感到徬徨不安的時候。走在婚姻的路上,要做的不是回去尋找那位緬懷的初戀情人,而是想辦法增進改善目前的關係;對我們身處的城市來說,回應緬懷,豈不是也應該想辦法解決當下的困境嗎?
3.也無風雨也無晴,毋忘感恩
埃及經驗過漸漸遠去,有一天,以色列人也會走完曠野之路,他們如何看待「現在」呢?「現在」,是過去的苦難的陰霾嗎?「現在」,是個人勝利的成果嗎?摩西建議以色列人,不要忘記過去。記住過去,不是要令自己繼續生活在苦澀當中,而是記住在困苦的經歷中,在挑戰的路途上,現在能夠在這裏站立,有上帝的恩師及保守。若果以色列人能夠視「現在」為上帝的賜予,他們就會如此回應:
10 耶和華阿、現在我把你所賜給我地上初熟的土產奉了來.隨後你要把筐子放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向耶和華你的 神下拜。 11 你和利未人、並在你們.中間寄居的、要因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和你家的一切福分歡樂。
摩西知道有一天以色列人被引誘,不再以上帝的恩典為主題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卻以個人的勝利為主題去取代。因此,摩西在申命記第8章提醒他們:
11 你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 神、不守他的誡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 12 恐怕你喫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 13 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並你所有的全都加增、 14 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 神、就是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 15 引你經過那大而可怕的曠野、那裡有火蛇、蠍子、乾旱無水之地.他曾為你使水從堅硬的磐石中流出來. 16 又在曠野、將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喫、是要苦煉你、試驗你、叫你終久享福。 17 恐怕你心裡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
對於以色列人來說,這兩個敘述「現在」的故事互相競爭,採用第一個故事和第二個故事有甚麼不同呢?如果採用第一個故事,第一,他們會視現在為上帝的恩典,引發感恩的回應行動;第二,他們會記住自己曾經在埃及寄居,因此必須要與現在在他們當中寄居的人分享他們的恩典。這個故事很重要,因為建構著他們的社會生活,就是擁有生產資源的人有責任去讓主動放棄生產資源的人──在他們的社會中是利未人,以及沒有生產資源的人──在他們的社會中是寄居的,這兩批人都能夠生存於社會之中,成為社會的一個部份。
如果他們採用第二個故事,他們的信念就會變成:「這財富是我的力量、我手的能力得來的」,於是,他們只會「吃得飽足,建造上好的房屋,住在其中...牛羊增多...金銀增多,擁有的一切全都增多,於是心高氣傲...」這將會是另外一個社會狀況,另外一種生存狀況。
四. 總結
閱讀過摩西指導以色列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對此時此地的我們有甚麼值得參考呢?個人來說,你採用甚麼主題去講述你的故事呢?我們的社會又採用甚麼主題去講述我們的故事呢?
在我們的城市中,有一個人自嘲「自己的思想很不適合現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怪人。」他自謙「只是小工業家,不能和地產大富豪相比」。不過,他的信念是「取之社會,用於社會」,因此,他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把財富與社會分享。某年,他毅然賣掉居住了三十七年、位於九龍塘的豪宅,得款五千六百多萬元全數捐資助學,然後租住舊居旁邊的一個住宅單位。他的計算是這樣的:「雖然也有點不捨得,但打個譬喻,當房子的市價是六千萬元,每月的利息大概就有四十萬元,一想到自己睡一晚就不見了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元,就覺得這樣太無謂,便賣了出去。」
現在,講述我們的城市的故事的版本眾多,哪些主題能夠引導我們個人和整個社會向健康和仁愛前進呢?願我們的故事裏面也有有拯救、有恩典、有感恩、有分享這些主題,我們當中的「利未人,並在我們當中寄居的,要因神所賜我們的一切福分歡樂」。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