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智者出口,聖者出走,仁者出手(林豪恩先生)2019.7.21

音訊:廣東話

講題:智者出口,聖者出走,仁者出手 
經文:路加福音10:25-37
講員:林豪恩先生

  1. 引言

今天的福音經課講述的「好撒瑪利亞人」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當大家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感到這故事的諷刺和張力呢?這個故事很可能一次過刺激了三種人,其中兩種是「明批」,另外一種是「暗串」。何以見得呢?因為這三種人在故事中都被安排為負面角色。第一種可能感到不愉快的是律法師,故事中的角色是「起來試探耶穌」;第二種可能感到不是味兒的是祭司和利未人,他們在故事中的形象是「見死不救」。第三種呢?故事好像沒有提及第三種負面角色,不過,卻把正面的角色安排給撒瑪利亞人,而不是猶太人。讀者可以從這段經文的上文,路加福音9章51節看見當時的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的群族關係:

9: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9:52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

9:53那裏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

9:54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嗎?」

在這種不友好的群族關係之下,故事把正面的角色安排給撒瑪利亞人而不是猶太人,可能會令猶太人不滿。如此講述這個「救急扶危」的故事,如果用今天的公關角度來看,真是公關災難。律法師和祭司群體都是當時的宗教領袖,而猶太人正是耶穌和門徒的自己人,開罪他們,真是自討苦吃。如此這般,耶穌仍要如此講述這個故事,門徒仍要記錄這個故事,對我們有甚麼啟發呢?

二.經文

10: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10: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

10: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

10:28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

10:29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10:30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

10: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另一邊過去了。

10: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裏,看見他,也照樣從另一邊過去了。

10:33可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10: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裏去,照應他。

10:35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

10:36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

10: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

三.釋經與應用

1.智者出口

10: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10: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

10: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

10:28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

10:29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在當時的宗教社會,律法師一方面是解釋經文的專家,同時也是解釋法律的權威,因此,若要問故事中誰是智者?非他們莫屬了。律法師的問題:「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是十分正當的,耶穌沒有理由不回答。不過,這又是一個不懷好意的問題,因為作者指出問這個問題的動機並不是為了獲得答案,而是「試探耶穌」。無論是真情或是假意,耶穌真誠地回答:

10: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

10: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

10:28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

可能因為耶穌這樣的示範,使徒彼得寫彼得前書時也如此教導後輩:

3:14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

3:15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這位律法師問:「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其實他是沒有打算按著耶穌的建議去做的,他來,只是為了找耶穌打「口水戰」。撇開「試探」這種如此兇險的狀況,在生活上,你有沒有見過別人來問問題,其實並不是想聽答案,只是想講自己的意見?有沒有試過有人來尋找建議,其實並不打算聽建議,只是尋找支持的聲音?有沒有試過有人來請教工作如何做,其實並不打算做,只是打算說服你不用他做?

媽:阿仔,今次考試成績咁差,你要想辦法改善啦!

仔:阿媽,今年D老師教得咁差,有乜辦法成績唔差呀!

媽:如果老師真係教得唔好,你更加要用多D時間溫書啦!

仔:阿媽,隔離屋個明仔夠用好多時間溫書啦,又唔見佢成績好好?

媽:阿仔,阿媽讀得書少,唔識教你,不如俾錢你去補習啦!

仔:阿媽,唔好嘥錢啦,你睇下,幾多人去補習,又唔見佢地個個成績都咁好!(反駁所有建議,即是甚麼也不用做!)

古語有云: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得秋來冬又到,收拾書本好過年。

(結論就是:任何時候都不適合讀書!)

政府制定政策前,喜歡請學者做研究,提供數據、分析及建議。不知道在座的老師們有沒有接過類似的委託呢?幾年前,政府委託一位長期關注退休保障制度的學者,帶領其團隊研究退休保障方案,隨後向政府力薦「全民退休保障」,結果卻遭受冷待,更被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批評方案「不切實際」,指斥其研究團隊沒有「認真學術研究應有的態度」。該教授回應「作為研究者感到憤怒」,更批評政府向公眾推出的諮詢文件「不盡不實」、「只當我們是傻瓜」。教授經此一役,感到政府只說不做,向公眾表示:「今屆政府,百分之一百不會實施退休保障改革,大家不用寄以厚望。」

從耶穌與律法師的答問來看,律法師是知道答案的,而且耶穌也肯定他所知的:

10:28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

10:29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律法師當然要證明自己有理,如果反駁成功,就代表不用按著耶穌的建議去做,畢竟,律法師是沒有打算切實地去做的。用說話去逃避行動,或者用說話去推卸責任,在現實上也屢見不鮮,或者,不少人也有如成為律法師一樣的智者潛質。智者可能知識比人豐富,所知道的也正確,而且能言善辯,不過,在這個故事中卻是負面的角色,並不是耶穌建議讀者學習的榜樣。

2.聖者出走

10:29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10:30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

10: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另一邊過去了。

10: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裏,看見他,也照樣從另一邊過去了。

如果律法師是智者,聖者一定是祭司和利未人。祭司和利未人「看見他就從另一邊過去了」,常見的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說祭司及利未人可能擔心這位受害者不是律法所界定的「鄰舍」,而現場狀況又不容許他們確認對方是否受割禮的人,因此還是留給其他人協助為妙。第二種解釋:律法禁止祭司觸摸屍體,如果摸了,就是不潔淨。祭司和利未人或者是為了潔淨的緣故而對路旁的不幸者避之則吉。第三種解釋認為,祭司和利未人擔心劫匪還埋伏在附近。若停下來幫助受害者,自己也可能成為劫匪的目標。無論我們用甚麼理由來為祭司和利未人「聖者出走」的表現解釋,故事對他們的評價卻是呼之欲出的。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祭司和利未人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表現,維持聖者的身分而自我感覺良好,其他人對他們的觀感難免是「見死不救」。人們對於祭司和利未人這種「離地的神聖」是有感受的,因此,當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傳道,切實關心及回應人們身心靈的需要時,人們擁戴耶穌而令祭司和利未人妒忌。今時今日,人們的選擇比二千年前更多,也更自由,人們更會用腳去投票。

在西方世界早已有信徒離開教會的現在。David Kinnaman於《論盡基督徒》(UnChristian,中文版二○一○年)剖析教會文化六項因素導致十八歲至三十歲青年信徒離家出走: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性、對疑惑者極不友善。這些不同因素交織,使有理想的青年信徒感到難以在堂會內健康成長。(胡志偉:再思青年信徒出走教會現象)

在亞洲,基督教人口比例最多的韓國,教會正經歷一個大問題,就是整個世代的信徒出走。 彭書睿分析,信二代、信三代對韓國教會內部領導層習染官僚氣感到厭倦,加上韓國社會競爭激烈,工作、教育、世俗主義都帶來教會牧養很大的衝擊。(基督日報:韓國宣教盛勢下降 牧者:信二代出走接棒無援)

香港呢?在一份報章(經濟日報)讀到一篇名為「10個關於信徒離開教會的原因」的文章,其中幾項如下:

  1. 當你唔熟聖經,唔理解神學,佢叫你多花時間鑽研。
  2. 當你花時間鑽研,佢同你講知識叫人自高自大,要有愛心,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3. 當你研究聖經原文,佢同話你浪費時間,原文唔重要,要了解當中精義,不能單憑字面。
  4. 佢一邊怪責信徒唔關心教會,當有信徒關心教會發展,問點解要成十億擴堂時,佢地又怪責人太多事太多聲音。
  5. 當教會領袖犯錯,佢地話唔好論斷人,唔好掉石頭,唔好因為犯錯而抹殺佢嘅教導,普通信徒犯錯,有一系列嘅教會紀律!
  6. 佢地話教會唔應該講政治,唔准提雨傘運動種種,但佢地又樂意請基督徒高官及議員講見證。

聖者為了維持自己的神聖,一定找到理由「看見他就從另一邊過去了」。不過,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看見耶穌並不讚賞這樣的「神聖」;人們是有獨立思考的,自然會用腳去做選擇。

3.仁者出手

10:33可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10: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裏去,照應他。

10:35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

這個故事被稱為「好撒瑪利亞人」,這位撒瑪利亞人「好」在哪裏呢?答案也是呼之欲出,他的「好」,是因為他路見受傷的人而採取行動救助。耶穌講這故事時對這位救助者的行動描繪得非常仔細: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裏去、照應他、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吩咐『請你照應他』、保證『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救助步驟如此具體,應該是鼓勵讀者仿傚。「好撒瑪利亞人」的「好」,是因為他「出手救助」,然而,「出手救助」這好行為,是出於一棵「好」心。耶穌是如此描述他的:「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好撒瑪利亞人,可以不是如智者的律法師,可以不是如聖者的神職人員,甚至也可以不是自覺正統的猶太人。

此時此地,誰是「落在強盜手中/被剝去衣裳/被打個半死/被丟下」的受害者等著救助呢?相信大家想到的各有不同。我想到有一種工人,他們返工隨時「搵條命去搏」,而且「搏」完之後也可能沒有甚麼保障。

你有沒有使用過港珠澳大橋呢?你知道這宏偉的建築是如何成就的嗎?有工人組織指出,香港段工程在通車前已有11名工友喪生,內地段工程亦有9人死去,合共20名工人因工程而喪命,受傷人數粗略估計超過600人。

工傷之後如何呢?有一位處理工傷的大律師寫下她的所見所感:(《看不見的傷痛》:二度傷害)

「工傷工友追討賠償的過程,往往是更深的二次傷害。整個制度的設計,都在假定傷者的主觀感受是不可靠的……總是對傷者的不信任……你說你行動不便?代表顧主的保險公司派私家偵探日夜跟蹤,說拍攝到你看似健步如飛、談笑風生的樣子……作爲律師,見過太多的案件,本來可能只是小傷,但往往因爲訴訟過程中的各種壓力和困擾,發展出比原本的「身體傷害」嚴重得多的精神問題及家庭問題。就算最後打贏官司,精神傷害、經濟壓力丶個人尊嚴、以年計的精神折磨丶與親人關係的破碎,又豈是金錢能補償得了的呢?甚麼時候,我們的制度才能給工傷工友應有的尊重和尊嚴,不會再對他們一沉百踩呢?」

今年五月,有一位名叫陳錦康的朋友病逝。他不是政要,也不是明星,社會大眾多不知道他是誰,但知道他做過甚麼事情的人都為他的離去而惋惜。他24歲加入工業傷亡權益會,直至病逝時,服務了36年。每逢有工業意外發生,他總會出現在意外現場、醫院甚至殮房,幫助及安撫徬徨無助的家屬,協助他們處理後事、援助基金等事宜,甚至事後與傷亡者的公司力爭賠償等。記者問他是什麼驅使他一直做落去?他說了個故事,「很多年前有一單沉箱意外,他到醫院找不到家屬,知道家屬住在粉嶺的臨時房屋,他漏夜去拜訪,門打開,屋內只有一盞微弱的燈,媽媽抱住兩個年幼女兒,正在抱頭痛哭,傾完一輪,知道呢家人全副身家原來只剩得八蚊。」

四.總結

10:36(耶穌問)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

如果你就是那位「落在強盜手中那人」,你希望期遇到誰呢?律法師?祭司和利末人?還是那位撒瑪利亞人呢?如果我們不幸成為受害者,我們期望受到甚麼對待呢?在故事中的律法師是知道的

10:37他說:「是憐憫他的。」

接著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

從古至今,社會都高抬智者,人人都景仰聖者,耶穌所說的故事提示人們,鄰舍需要的是仁者。其實,智者和聖者也可以是仁者,如何變成仁者呢?不需要學位,也毋須修練,看見受苦者,好像那位撒瑪利亞人一樣「動了慈心」就是了。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