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五十步笑百步(林豪恩先生)2019.4.7

語音(廣東話):
五十步笑百步(林豪恩先生)2019.4.7 (圖1)

主題:五十步笑百步
證道:林豪恩先生

一.引言

三月六日星期三(聖灰日)開始了四十天的預苦期,提醒我們藉著真誠的懺悔與默想,準備迎向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三月廿四日是預苦期第三主日,預苦期的第十九日,即是差不多過了一半,我們的靈性有否跟隨主耶穌走近十字架的腳步前行呢?預苦期第三主日的福音經課選自路加福音13:1-9節,讓我們再閱讀經文,細味耶穌這一步的足跡。

二.釋經與應用

1.他們是「抵死」的

13:1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

「正當那時」是甚麼場景呢?按12章第1節描述,當時有成千上萬的人聚集,人多擠壓,甚麼彼此踐踏。耶穌開講,所講的內容充滿審判的味道,呼籲聽眾自我省察。例如:

12:3你們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內室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

12:20上帝卻對(田產豐盛的財主)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12:49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倘若已經著起來,不也是我所願意的嗎?

12:56假冒為善的人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

12:57「你們又為何不自己審量甚麼是合理的呢?

正當耶穌呼籲聽眾自省的那時,就有人把一些加利利人在獻祭或者往獻祭的途中被彼拉多殺害的事告訴耶穌。這位聽眾在耶穌與群眾對話的時候提出這事件,所謂何事呢?單純的理解,是回應耶穌所講關於審判的主題,為這主題提供例子。

13:2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

耶穌承接著聽眾提出的例子,透過反問揭示這位聽眾的想法:耶穌,我同意你所說,有審判的。你看,那麼多加利利人都平安無事,只有那幾個人被殺,一定是那幾個人做了甚麼事而招來惡果。

「咁多人無事,只有你有事,一定係你有D唔妥」,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想法。這種想法能夠令我們事情合理化,維持心理平衡及邏輯一致。讓我們舉一個沒有那麼沉重,甚至有點無聊的例子:如果像我這種高大及英俊都無分的男人,娶到一位漂亮女子為妻,「花生友」很可能會說:「他一定很有錢!」否則於理不合,「花生友」會感到理性上難以理解,心裏很不舒服。這種狀況,類似心理學稱為認知失調的狀況。

認知失調理論指出,當人們在經歷兩種截然對立的「認知」(也就是想法、信念、意見或觀察)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緊張狀態。為了緩解或移除這種緊張狀態及其所帶來的不適,人們必須做出某種內在調解,使原本相互牴觸的認知,重新歸為一統。使自己的認知恢復協調一致的過程非常人性化,也就是說,凡身為人皆有此一需求,因為没有人可以承擔認知長期失衡所造成的痛苦。

這種要求認知協調的負面例子,除了那位聽眾提出的「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之外,耶穌順著他們的思路,還提出了另外一項:

13:4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

那麼多人住在耶路撒冷,只是這十八個人被塌樓壓死,為甚麼呢?按著聽眾的邏輯,就是因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沒有說出來的潛台詞是:「他們抵死!」

雖然要求認知協調是人的自然需要,但是,這種再基本不過的內在人性需求卻大有可能導致各式各樣泯滅人性的災難性後果,因為這樣做等於把不幸合理化,甚至有可能把邪惡行動正常化。

2004年發生南亞大海嘯,造成巨大人命及財物損失。有些人總要為災難找個道德原因。當時基督徒圈子之中流傳著一種言論,認為這場世紀大海嘯是上帝藉此審判「拜偶像」的國家(印尼有全球最多的回教徒,泰國和斯里蘭卡人民多信奉佛教,印度則是佛教發源地,而當地人民多信奉印度教)。不知道這種言論是否追求認知協調的心理反應,還是藉此「抽水」護教,證明自己信奉的宗教蒙福,而印證拜偶像的人必如偶像一樣毀滅。無論是甚麼動機,面對生靈塗炭的災難發出如此的言論,都是令人心寒的。

更邪惡的,是為對手的不幸製造污名化的標籤,打擊對手。有人猜想,那些被彼拉多殺死的加利利人,其實是革命份子,他們不服彼拉多的暴政,因此被彼拉多除掉。又有人猜想,那些在西羅亞樓倒塌中被壓死的是親建制人士,他們在耶路撒冷京城協助管治者壓逼人民,所以遭天遣。無論事情是否屬實,或者證據多少,發出如此言論的動機及效果,都是要製造「他們抵死」的定調。

「他們抵死」這定調,成為了多少種族屠殺的口號?也成為了多少政治運動中批鬥對手或異見者的理由?

2.我們不比他們好多少

耶穌如何回應人們為他關於審判的信息所提供的例子呢?

13:3我告訴你們,不是的!

13:5我告訴你們,不是的!

無論發出這些「怪罪受害者」的言論人著甚麼動機,耶穌勇敢為受難者澄澈:這些加利利人被殺,不是因為他們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那些西羅亞樓倒塌壓死的十八個人,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

接著,耶穌勇敢地說出可能冒犯聽眾的事實:

13:3 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13:5 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耶穌向群眾宣布審判的信息,原不是要人用來互相審判,而是呼籲人自省及把握機會悔改。不過,人總是喜歡替別人聽道,而不是為自己聽道。

在網上看到有位牧師說:「有的時候我講完道,在門口送弟兄姐妹。有人說『啊,牧師,你今天講得好感動!我跟你講,我覺得好可惜,我先生沒來。這個道就應該是我先生聽的。』」

事實是:「我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事實是,我們不比他們好得多少,甚至是不比他們好。如果亡者能開口,他們可能會告誡生者: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其實,生者也應該自覺:今日君體歸故土,他朝吾軀也相同。在滅亡的終極來看,我們和他們並無兩樣。在悔改的呼籲之下,我們和他們都是一樣的。

3.你知道你被恩待嗎?

在基督教信仰中,審判是重要主題,悔改也是重要主題,然而,如果只有審判及悔改,信仰就顯得機械化,也變得冷冰冰。朋友們,基督教信仰對你來說是不是機械化及冷冰冰的呢?其實,耶穌在這個事件中的話還未說完,他接下來說了一個比喻:

13:6於是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

這個人有點奇怪,何以見得呢?那個年代,無花果樹比葡萄樹粗生,人們通常粗放栽種無花果樹;而葡萄樹需要較好土壤生長,也需要多加照料修剪。這個人用葡萄園來栽種無花果,顯示出他對該棵無花果特別栽培的用意。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棵無花果樹得到的栽培和照顧,本不是它配得的,可以說這是恩典。

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

13:7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

一般來說,無花果每年都應該結果子,三年都沒有收成,真是白佔了地土。那棵無花果樹,對於自己被恩待,無動於衷。「把它砍了吧」,這是審判的警告。

13:8管園的說:『 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

13:9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這白佔地土而不結果子,本應被砍掉的無花果樹,還有人出來為它求情,寬容時限,再給機會,而且願意花上更多心思及資源去栽培,這明顯又是恩典。

不知道當時的聽眾們有否領悟到,他們就是那些被寬容的人,他們就是那些活在恩典之中的人。他們仍然存留,沒有隨被彼拉多殺死的那幾位加利利人而去,沒有隨那十八位在西羅亞樓倒塌中壓死的而去,不是因為他們比離去者美好,而只是被恩典承托著而已。

審判,悔改,恩典,都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主題,其實也是人生的重要主題。在基督教信仰中,審判是上主的位置,悔改的是自我要求,恩典是待人之道;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次序混亂,變成:我們坐在審判的位置,要求別人悔改,並且從沒有感到自己被恩待,也不會恩待別人。

誰會意識到自己活在恩典之中呢?可能是類似剛才講笑時提及的那位既不高大,又不英俊,無樓又無車,一事無成的男人,竟然有一女子願意與他長相廝守。最近從朋友分享的訊息看到一篇四格漫畫,內容是這樣的:第一格,甲男子向乙男子說:「我覺得我太太很愛我。」第二格,乙男子回應說:「你如此難相處,你老婆怎會愛你!」第三格,甲男子說:「正因如此,我才覺得她愛我。」第四格,甲男子解釋說:「愛是恆久忍耐,她肯忍我那麼耐,證明她很愛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或過錯,自知自己不比別人好得多少,可能會比較容易感受到自己活在恩典之中。

現實上,很多人都不容易感到自己活在恩典之中,其中一個可能是大家都不察覺自己的不足或過錯,或者不願意接受自己在事件中的參與及責任。有一本書名叫「錯不在我?」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文筆總結了過往認知失調研究的相關學術發現,同時更進一步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例加以印證,小至夫妻間的相處,大至國與國之間的殺伐。

例如,一般人都會自我感覺良好,至多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已。所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覺得自己聰明、可愛、善良、理性與值得尊敬。但當某人的行為牴觸了正面的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象時(例如,我竟然打了我的老婆,怎麼可能?只有爛咖才會打女人啊!),就出現了認知失調的狀況。

為了解決認知失調,你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設身處地去同理老婆的感受,徹底反省、幡然悔悟,承認自己不是個好人,儘管一時難堪,卻能夠達到心靈上的自我解放,也將大有機會與老婆重修舊好,但這顯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我怎麼可能不是一個好人?)。

第二條路,則是將維持正面的自我意象(我是個高尚的人)列為最高指導原則,從而邁入一種自我辯護的迴圈:我這麼高尚,不可能打女人,更不會打老婆,但現在老婆真的被我打了,唯一的理由就是:她該被打,因為她不是一個好女人(她怎麼可以對我出言不遜?都是她先開始的!)。

作者指出,「如果錯誤發生了,記憶會提醒我那是別人造成的」。於是動粗的老公開始重組他的記憶,老婆過往的溫柔可人全都遭到刪除,僅保留老婆各種負面的特質,配合自身固有的盲點與某種程度的自我暗示,恰好足以建構出一個全身佈滿污點的枕邊人形象。長此以往,施加在老婆身上的暴行只會愈演愈烈,因為關於她該被打的證據愈來愈多。(翁志遠:書評《錯不在我?》)

作者繼續引經據典地告訴讀者,自我辯護的動機是如何強大到足以讓人突然「發現」實際上從未存在的過去,並對之深信不移;讓司法體系源源不絕的產生冤案;以及讓殘忍無道的虐待戰俘事件與種族大屠殺永遠不會在人類歷史中消失。

這本書的簡要核心訊息呼應耶穌的教導,審判讓我們知罪,悔改是我們應有的回應,正如中國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耶穌的教導比這本書多了重要一點,就是恩典,有機會悔改,也是恩典。我們是活在恩典之中,不是恐懼之中;我們在恩典中悔改,而不是在恐懼中改過。體昩恩典,讓我們產生追求美善的動力:有人珍惜我們,我們怎能不珍惜自己呢?有人對我們好,我們怎能自暴自棄呢?

三.總結

最後,讓我們以本主日的書信經課,哥林多前書第十章,在預苦期的懺悔與默想中警戒自己:

10:1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

10:2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

10:3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

10:4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

10:5但他們中間多半是上帝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

10:6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

10:7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

10:8我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

10:9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

10:10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

10:11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同時,也靠賴上主的恩典與保守繼續前行:

10:12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

10:13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五十步笑百步(林豪恩先生)2019.4.7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