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律法、遺傳與良心(戴國璋牧師)- 2009.9.27

語音(廣東話): 題目:律法、遺傳與良心
The Law, the Tradition and the Conscience
證道:戴國璋牧師

很高興能夠在今天這一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在聖經的說話當中彼此訓勉,我們按著這一個主題,我們希望能夠從聖經一個我們熟悉的故事來思考,這個故事是記載馬可福音第12章28至34節,若果大家手上有聖經,可翻開聖經看看這個故事。

故事內容是這樣,他說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到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已,再沒有比這一、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上帝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衪以外,再沒有別的上帝,並且盡心、盡意、盡力愛衪並愛人如已,就比一切的燔祭和各樣的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了。

這個故事是我們很熟悉的福音故事,在幾本的福音書上都有提及到,雖然記述的內容有少許不同,其實我們在這個故事裡面,從耶穌與文士的一問一答,我們可以見到,神、人關係的兩種看法,怎樣從猶太傳統的看法,轉向基督教傳統的看法,其實我今天想以這個方式跟大家思想,「律法」、「傳統」與「良心」這一個課題,我們知道這一個情景,其實是一個為難的情景,當時耶穌其實被很多人圍攻,被法利賽人及文士圍攻,嘗試從不同方面去為難耶穌,希望讓耶穌懼怕,或者尋找耶穌話語的把柄,其中一個文士就以這方面去為難耶穌,對於這個文士來說,他心裡面可能沾沾自喜,心想:「這問題還不難到你?,你看!律法是很艱深,誡命是很多,多如牛毛,現在我要你以一句說話,來把誡命當中第一要緊的說出來,這樣還不難到你?」誰知我們發現到,耶穌很簡單便作出了回覆,而且按照馬可福音這個版本,令到為難他的文士,心裡也誠服,這顯示出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智慧,同時顯示出,從主耶穌說話裡面,他點出了神、人關係的精要所在,怎樣從猶太傳統,轉回我們從耶穌基督身上,看到的基督教傳統。

其實耶穌基督這個回答,即第30節的回答,他說:「以色列啊!第一要緊的是,你要聽,主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意、盡性、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這一個回答,在當時的猶太人來說,這個答案已經存在,其實在耶穌基督的時代,那些研究聖經的教法師們,他們基本上已經成熟到一個程度,他們對誡命的看法已經成熟到一個程度,認為在眾多的誡命裡面,即出現在申命記,第6章第4至5節裡面的誡命,是最重要的誡命,他們已經有這樣的成熟程度,所以當耶穌一回答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耶穌真的掌握到這個誡命的精義。

我地知道申命記第6章第4至5節這一句說話,在後來猶太人的傳統裡面,他們給了耶穌一個特別的稱呼,這個稱呼叫做「士馬」(SHEMA),「士馬」是什麼意思呢?「士馬」其實就是聽的意思,因為在這段經文一開始時,那段經文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在希伯來語是你要聽,以色列啊!是你要「聽」,由「聽」開始的。「聽」就是「SHEMA」,其實就是將「聽」(SHEMA)這個動詞,轉化成名詞的形式,所以叫作「士馬」。在猶太人的傳統中,非常重視「士馬」,因為在他們傳統裡,不但講述在他們傳純裡,將誡命的重點刻劃了出來,甚至這些經文,是用一個經文盒被釘在他們房子的門框上,甚至一些虔誠的猶太人,會將它放在經文盒裡,然後戴在頭上,提醒自己時刻要記著這經文,這個就是「士馬」的傳統。

耶穌基督稱這個「士馬」為什麼呢?耶穌基督稱他為誡命中的第一,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其實解作是誡命中的誡命,猶太人很希望用???這樣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們最重要亦最極致的表達。例如我們知道,聖經裡有一本書叫「雅歌」書,但其實原來的意思是「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用這種方式表達,即是最美麗的詩歌。同樣,當主耶穌說這是誡命中的第一時,其實是用了這種重要的方式表達,這個是誡命中的最重要,除了我們剛才說有「歌中之歌」這種形式表達之外,聖經也有例如稱耶穌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其實都是指衪是最大的王、最大的主的意思,所以在和合本裡,便乾脆將它翻譯成「第一要緊」,這是「第一要緊」!我覺得和合本的翻譯,其實是取得原本的意思,於是我們就明白,當耶穌說誡命中的第一時,他的意思不是次序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那麼簡單,其實是重要性上的第一,即是最大的誡命,或是最重要的誡命,這個在第31節裡,耶穌的說話便指示出來了,如是者我們便知道,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這是第一要緊的誡命,第一要緊的誡命,就是要盡心、盡性、愛主你的上帝。

大家可能很奇怪,我一句說話,為何要重複三次那麼多?其實如果大家有留意,我這三句說話的表達,有少許不同,這個少許不同,正正可以幫助我們,能夠看見有關這個誡命中的一個特點,所以接下來,我想跟大家按著這三句說話,去回看聖經提醒我們,與神、人關係的一上事情。第一,就是說,愛上帝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剛才我們已經說過,這個情景,其實是圍攻耶穌基督,質疑耶穌基督的情景,對於這個文士來說,他會覺得誡命很多條,多如牛毛,你怎麼可以在那麼多、又多如牛毛中的誡命中,你可以一下子掌握到最重要?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他們覺得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當他問:「什麼是誡命中的第一?」,即所有裡面的第一。

猶太人是一個守誡命的民族,守誡命對猶太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虔守誡命是古代猶太人一生努力的目標,因為我們發現,在他們與上帝的相遇裡,是以聆聽上帝的誡命為開始,這一個成為了猶太人屬靈傳統起源的根據,所以當他們傳釋神和人的關係時,他們是以守上帝的誡命為開始,我們會在第二點加以詳細去講解,這個其實沒有問題。猶太人很重視守誡命,他們覺得這是虔誠猶太人應該做的,但到了耶穌基督的時代,我們發現他們將聖經一些誡命,作一些很仔細的分晰,將所有聖經,即摩西五經裡,摩西所給我們的律法傳統,他將之分作兩個大類別,這兩個大類別就是,有應作的、有不可作的,一共有613條,那不是小數目,是613條。

據一些經學家說,這613條誡命中,248條是應作的,即是你必定要履行的,他們將這248條比喻作,一個人的身體內外大小骨頭的總數。是否真的248條,我想真的很難說,要請教一些醫學上,特別有見地的弟兄姊妹才知道,但有人是這樣看的,他說我們人的身體上,有248條大大小小的骨頭,就暗合上帝給我們履行的誡命,我應作的,一共是248條。不應作的,有365條,即是說有365條是禁令來的,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365條便暗合週天的數目,因為一年有365天。而且猶太人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幫助我們記著一共有613條誡命去履行,這613條誡命裡,248條,即我們人體的骨頭是應作的,365條,即一年的數目,一共是365條是不應作的,猶太人在古代是很有智慧的民族,他們懂得很多這樣的聯想,來幫助他們去熟悉有關他們的傳統。但某方面來說,或是岔開一點來說,我覺得這裡把248條比喻作人身體的骨頭,365條比作週天的數目,這個不會是偶然的巧合,或是一些聯想,來幫助我們去記憶一些東西,因我們知道在古代的世界,在很多民族裡面,包括猶太民族、希臘民族,甚至包括我們中國的民族,也不多不小有一些天人感應且相似的看法,就是人是一個小宇宙,天是一個大宇宙,天與人彼此之間,有一種感應在裡面,所以365條是賦予了週天的運行,其實是將他聯想起一個大宇宙,,而248條視作人骨頭的總數,其實就是將人看為一個小宇宙,天人感應,所以人便要去追尋上帝的律法,我相信是有這樣的內容,但這樣的發揮,或者容讓一些在神學或文學上,有研究的一些弟兄姊妹作探討。但無論如何,那時的猶太人已將整個律例誡命,細分作613條,但不是那麼簡單,根據猶太人的他以穆,即他們傳統的經卷、百課全書,他們把這613條再細分,細分後再細分,再細分成對神、對五經、對聖殿和祭司、對祭祀、對許願、對潔淨禮儀、對捐獻、安息年、食用的鳥獸、節期、社區生活的條例、偶像、戰爭、社會、家庭、執行刑罰的條例、奴婢、還有其他…一共18的條項,分了18的條項裡,又會教我們在這18的條項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怎麼履行,才能把這些條項一一履行,所以猶太人這個百課全書的傳統,其實有很多很多這些誡命的仔細分析,其實我們知道,這些都已經離開了誡命的基本精神,已經變成了遺傳,什麼是遺傳?遺傳其實就是曆代以來的經學家,他如何去研究這些聖經,然後將這些聖經不停仔細分析,將他應用在每一個場合中,仔細地教導人如何做,所以你會察覺到,猶太人的生活指引很仔細,從某方面來說真的挺方便,因為有一本指南告訴我們怎樣做,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非常綑綁,因為連你最細微的行動,也要告訴你要如何做,才能算是履行誡命,才能討主的喜悅,就是因為這原故,猶太人他們耗守窮經,分析很仔細,因為他們怕有遺漏,在他們傳統裡,他們以守誡命作為他們與神建立關係的起點,剛才我說過,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以這作起點時,你心裡時常也會有一種懼怕,而這一種懼怕是,我守了很多很多誡命,但萬一我守漏了一條會如何?正如雅各會告訴我們,我們以為自己能守全律法,只是在一條上面我們有虧欠,我們便犯了信條,猶太人有這一種擔心,因此他們分析得非常仔細,人生的每一面,都被他們的遺傳及分析來覆蓋,但這種仔細是出於他們的敬虔,因為他們怕遺漏,遺漏便不蒙上主的喜悅。但這個正是他們的毛病所在,他們的毛病在哪?他們的毛病是犯了捨本從末,拆眉不知撮要。他們能夠作很仔細的分析,在很多的末節上,亦掌握得非常仔細深入,但最重要的是犯了這錯誤,遺漏了下來。

所以耶穌基督的回答,除了以他的智慧來回答文士的試問,令他們無話可說之外,耶穌其實還有一個心意,這個心意其實就是,藉藉這個回答,來提醒他們的傳統,由其是,由誡命以致到遺傳的傳統來看與上帝的關係,是行不通的,不單止人失去了自由,而且會把上帝所盼發的誡命精義、精要遺漏了,這個正是耶穌基督所說,法利賽人的毛病,他指那些法利賽人是如何的?他告訴他們,駱駝你們倒吞下去,蠓蟲你們就濾出來。你看看這個遺傳的網多麼仔細?仔細到一個地步…什麼叫蠓蟲?蠓蟲是細到幾乎看不到的蟲。以前古代人不知道有細菌或微生物這些更細小的東西,蠓蟲他們已覺得很細小,這個過濾網細小到一個地步,就連蠓蟲你們也可以濾出來,但是最重要的駱駝,你們反而遺漏了,吞了下去,這個就是本末倒置、捨本從末、拆眉不知撮要的毛病。因為我們看到,當猶太人的傳統,把613條分為18項的時候,不錯!他們是以神為首,剛才我們說過神是他們的重視首要,但大家又可以看看,他們對有關神的誡命,作了如何的細分。關於神的,他們細分為:相信神的同在、承認神的獨一、要愛神、要敬畏神、要事奉神、要戀慕神、單指神的名起誓、要效法上帝、尊神的名為聖等等…

其實在這上細分項裡,我們發現到只有一至兩項,是真正碰觸到耶穌基督首要著緊的精神,就是愛上帝,真的只有這裡碰觸到。所以耶穌是借這句說話來提醒他們,這一種細分律法的遺傳工夫,是不能把上帝表達的精義掌握到,除非他們明白,那精義是神與人的關係建立,就是愛上帝。

親愛的弟兄姊妹,或許我們也很熟悉猶太人這一種毛病,因為當我們上教會久了,特別是多讀福音書的時候,知道耶穌與法利賽人之間的毛病,耶穌對法利賽人評論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也聽過。不過你們有否發覺到,我們作基督徒的時候,我們亦會犯下與這些猶太人相似的毛病,例如我們同樣可以,以讀經、禱告、事奉、見證、傳揚福音、社會關懷、職場服侍等等…的明目來代替一些重要事情,就是愛上帝。這樣說不是指我們屬靈的操練不重要,我相信你一回來教會的時候,自小回來教會,便告訴你讀經是如何的重要,對吧?連串教你如何讀經、靈修、禱告如何重要、事奉如何重要,這些不必多提及,甚至今天,很多時候在教會也宣揚,鼓勵大家在這上屬靈的操練上不要懈怠,我從來沒有說過這些操練不重要,我不是這樣說,我只是說,我們很容易會用這些屬靈操練,來代替那最簡單、最重要的,就是愛上帝。為何這樣說?因為我們可以愛讀聖經但不是愛上帝,真的,有一些人很愛讀聖經,因為他們覺得當他們研究聖經時,他們能看到一些獨特的亮光,當他們把這些獨特的亮光跟人們分享時,人們會覺得他們很聰明,原來這麼難的東西你也看到,於是便沾沾自喜,他們喜悅的,其實是他們自己解經的能力。有些人很愛研究聖經,聖經裡每一個細節他都研究得到,但這些研究是出於他對上帝的愛慕,還是只不過是出於他研經的興趣?這真的是值得疑問。同樣,禱告、事奉、見證都可以是這樣,我們可以把這一些屬靈的操練,代替了最簡單的,就是要愛上帝。

所以當耶穌基督回答這班法利賽人的時候,其實是把我們基督教裡很重要的重點,標誌了出來,這個標誌告訴我們,第一,是要提醒我們神與人的關係,才是最核心的關係,這個核心的關係是以愛去維繫,我們很熟悉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第一節處說到,若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若果沒有愛,我們剛才所說,我們很珍惜的屬靈操練,讀經、禱告、事奉、見證、傳揚福音、社會關懷等等,其實都變成沒有意思,我覺得在這個事情上面,可藉著耶穌基督有一些提醒。

第二方面,就是第二句說話,愛上帝是第一要緊的誡命。在第一方面,我們著重了什麼叫第一,現在我要說的是誡命,猶太人是一個守誡命的民族,遵守誡命曾經一度融入他們的血液中,這種遵守誡命,甚至遵守他們遺傳中最仔細的部份,其實可追溯到他們民族誕生的契機,即西乃山的屬靈經驗,因為他們在西乃山裡跟上帝相遇的時候,上帝給了他們十條的誡命,上帝要求持守這十條誡命,所以某方面來說,猶太人這種守誡命的傳統,是跟他們的祖先…特別是在西乃的這種傳統,是很有關係。

有這處我想點出,律法的精義及精要,律法是什麼?我們知道律法可分為三個大範疇,就是誡命、律例及典章,這個我們在出埃及記、申命記中會讀到,誡命、律例及典章其實是三個範疇,什麼是誡命呢?誡命通常是指道德的律例,這些道德律例是不受環境影響、不受情況影響的,它是普世通行,是恆久有效。例如在十誡裡,大部份要人遵守的,例如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這些有關貪婪、誠實這方面的事情,這些誡命是道德律例。律例其實是指什麼?律例其實是指Case Law,即與猶太人生活傳統有關的Case Law,因為在猶太人的社會變化裡,每一個時代有不同的社會環境,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應用這些誡命,就成為這些律例,例如說,如果有人走失了一隻牛,你看到了該如何處理?因當時猶太人是一個農業的社會,有一個牛主,他不小心讓他的牛撞死了一個人,那撞死人以後,又要如何作出賠償呢?建一間屋,有天台,而天台要有圍籬,如果天台沒有圍籬的時候,有人有天台掉下來死了,那個業主便需要賠償了。這些都是一些Case Law、律例。而什麼是典章呢?典章就是指一些宗教上禮儀的條例,包括了各樣獻祭的條例,獻牛、羊等,這些各樣熟悉的條例,或者各樣潔淨的條例,例如耶穌跟法利賽人談論的洗手問題,這些不是誡命來的,這些不會牽涉律例,而是牽涉典章,即所謂宗教禮儀上的問題。猶太人把這些律例分成三個大分別,用這三個大分別去看上帝的事,我覺得沒有問題,也是可以的,雖然我們用誡命的方式去傳達有關愛的事情,在我們看來,我們會覺得好像很奇怪。當耶穌說愛上帝是第一要緊的誡命,感覺是怪怪的…為何呢?因為「愛」,看上去是一種自發的東西,「愛」不是一種規限,我不可以用一個規定,去規定你愛我,或規定妻子愛我,或者愛我們的妻子,「愛」是應該出於我們內心自發的,所以用誡命來詮釋上帝的愛,所以有時我們覺得怪怪的,但從另一角度來說,若果我們將愛看為要求的時候,我們亦會覺得很合理,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總會有一些要求,正如耶穌基督告訴我們,當我們愛上帝的時候,我們便會行衪所喜悅的事,做一些事是衪喜歡及高興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愛」往往有給予,或者會有受落的,只有把愛給予,對方又受落,我們才能長久保持新鮮感,所以在基督教傳統裡,我們是以這一種「愛」,來解釋神與人的關係,而用誡命的傳統,即是說我們明白對方需要什麼東西,我們希望滿足他,這種方式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這樣正正提醒我們,在基督教傳統裡,來講述神與人關係,以愛去開展的時候,我們應該記得,我們要時常保持這種我的新鮮,來令到對方感受愛的施予。

在較早時,報章上讀到一段花邊新聞,暑假前有一天我駕車送兒女上學,通常我會聽聽電台消息,發覺電台節目主持人正在談論這段新聞,這段花邊新聞叫婚姻保鮮法,原來在英國有一個禮服服務網站,他向三千名已婚的男女進行了一個調查,就詢問他們有關婚姻幸福的秘訣,結果發現到,那上婚姻長久的夫妻,多數在婚前已經相戀三年半,而且多半有兩個共用興趣,丈夫又比他的妻子年長兩年多,而第一個小孩最好在婚後兩年零四個月出生,不知大家有否讀過這段新聞。如果有,那會否在擇偶時考慮這上條件?不單止這樣,他還有一些很有趣的,他說要令夫妻婚姻維持長久的,還有很多工夫要做,第一,就算工作如何忙碌,大家都要時刻彼此聯絡,每天最少要通電話三次,發短信或是電郵,每天要擁抱三次,親吻四次,最少要說一次我愛你,並且每週有三次性愛,每個月吃兩浪漫的燭光晚餐,或是一起外出看電影,每年到海外旅行兩次,我看了這些要求,感到自己實在沒有一件事合格,不過也好,讓我知道我不合格,可以做得更好,讓我妻子知道我對她的關心、愛護,這一段只是花邊新聞,大家聽了可能只會一笑置之,但他的確提醒了我們一件事,就是人與人之間,夫妻之間的感情時時刻刻要保鮮,真的!所以不要說,當天我追求她時已經表達了,不需要再表達。但其實不然,真的要多些表達,我發覺真的有效,因為你多些向你妻子表達關心及愛慕時,你會得到一個很好的回報。

其實這件究提醒我們,我們其實跟神的關係都是一樣的,我們應該常常想對上帝的事情,衪想我如何為衪呢?衪對我有什麼要求呢?誡命在某方面來說就是要求。我們不要將他了解成一個要求,我們不要這樣想,而是一個愛我們的主,向我們發出的要求,其實是因為衪愛我們,衪才不會對我們有要求,如果衪不愛我們,根本不需有這些要求,這個我們可從第二方面來看,所以由誡命的角度來看愛上帝,其實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現在要轉向看第三句說話,即誡命第一個要點,是愛上帝,我現在把重點放在要愛上帝這事情上。

為何基督教信仰的傳統,在維繫上帝與人的關係時,一定要以愛來定義?某方面來說,不是以守誡命來定義。以愛來定義神與人的關係,是不會取消守誡命的重要性,兩者不是相對的,耶穌基督教得很清楚,愛我的人就會守我的誡命,守我的誡命的人,上帝便會以愛回應,所以兩者不是相對的。但對基督教的傳統來說,是強調我們對神的愛,多於我們做這些、做那些來取悅上帝,大家有否發覺這是很奇怪的定義,我想問問大家,在所有的宗教裡,在他們的信眾與他們所信奉的神奇之間,從來也沒有用愛去定義,大家有否聽過佛教徒說,愛佛祖、愛菩薩?你有聽過嗎?大家又有否聽過信奉道教的人,我們要愛黃大仙、愛太上老君呢?我沒有聽過。印度教也不會愛濕婆神,來作為對信眾的要求,不會這樣的,即使與猶太人傳統接近的伊斯蘭教,這個可能有少許保留,但我仍然甚少聽到,他們的信眾要愛安拉。所有的信眾所膜拜的,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是用什麼來形容的呢?是用尊、敬、崇、拜、畏、怕,甚至最多的就是信,但我們很少聽到,是用愛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何基督教要獨大,強調這種愛的傳統?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其中一個是因為要藉此來表達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於人這種哺乳類動物,進化最深的需要。

為何這樣說呢?我們時常聽到一句說話,舐犢情深,通常是形容父母對兒女的愛,其實這句說話,我們是借用一些對哺乳類動物的觀察,這個「犢」是指牛小孩,我看見那些牛媽媽,如何愛護那些牛小孩,就是會用他們的舌頭,為他們的牛小孩整理身體,那麼我們中國人便投射進去,形容為一種愛的關係,叫舐犢情深。

哺乳類動物是所有動物當中,在上一代跟下一代的關係中,是愛的關係裡最頂尖的動物,這個跟哺乳類動物的生理特質有關,因為哺乳類動物基本上都是胎生的,所以換句話說,媽媽是能夠在腹中感受兒子的成長,這種接觸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真實,這種愛的真實,所以當嬰孩出生,來到這世界時,哺乳類動物的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可以維持很深的關係,我們知道很多哺乳類動物出生後,他們初期的生活都是跟隨父母成長的,一直長大至一個日子,就會像一些獅子、老虎離群相處,這是一種感情的關係。而人更特別,何解呢?因為很多的哺乳類動物出生時,便能夠四處走動,像牛、馬一出生就可以,但人卻不可以,人的嬰孩出生時,好像貓兒那樣細小,很軟弱的,他的腦袋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熟,且對四周的環境沒有抵抗能力,所以人類的嬰孩需要很長的時間,經由父母撫養他、保護他,有一些學習告訴我們,這就是人類能夠在哺乳類動物當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因為嬰孩小時候不需要花時間、精神找東西吃,父母會幫助他,所以他便可以專心地發展他的腦袋,如是者,人類便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這些都是一些科學的說法,有道理的!於是讓我們看見,人更特別,我們跟父母的關係很微妙,很多時我們對兒女的照顧及愛,是無微不至的,要照顧兒女整個人生的方向,這正可看到感情上的表達,因為人有這方面的感情表達,以致用來說明我們跟上帝當中的愛,那就最方便了。所以當我們說,有一位愛我們的上帝,很像我們的父親愛我們,我們會很明白,因為在人世間我們也能感受相似的愛,我們只要將他轉化,便會明白上帝的愛是什麼意思。這是其中一個說法,來表達基督教裡,神與人的關係。但我覺得並不是這樣,因為我覺得這一解釋是倒轉了,我們將神與人的關係,來把人與人的關係來定義,其實在聖經裡告訴我們,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是相反的,其實是用神與人的關係來定義及投射才對。因為上帝是愛的上帝,衪對我們的付出,基本上就是愛的上帝。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從天上來到我們中間,衪為了什麼要來這這世間?就是要把父上帝的愛帶給我們,讓我們看見,原來父是一位愛的上帝,衪多麼親切地,希望我們能回歸到他們身邊,上帝不是要我們怕衪,上帝不是要我們思前想後、想盡辦法,來做一些討衪喜悅的事,本來衪是喜悅我們,上帝不是要我們日日夜夜活在恐懼當中,想辦法滿足衪,上帝不是叫我們的良心,每一天懼怕地生活,並擔心是否能滿足上帝所有要求,上帝要我們明白,我們要擁有一個無虧欠的良心,無虧欠的良心意思不是要滿足上帝所有要求,而是約翰所說的:「坦然無懼的信心」,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與上帝接觸。於是我們明白到,之所以用愛來定義神跟人的關係,其實是因為,上帝本身就是一位愛的上帝。因此這一位深深地愛著我們的上帝,衪要求你深深地回應衪,有什麼問題?因為,若果一個人,他不是真正愛你,他跟你毫無關係,他根本不會向你發出這個愛的要求,這個正是第34節,耶穌對有智慧的文士所說,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了。耶穌稱讚他離上帝的國不遠了,但我們要留意,不遠的意思即還有一些距離,但已經不錯了,真的挺好。還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你要踏進去才行。你已經掌握了誡命的重要性,誡命的重要其實是建立神與人的關係,當你掌握了那個重要性的時候,你不但只要知道,而是進入那關係當中,去享受上帝給你的慈愛,去以愛來回應,這個才是真真正正上帝的心意,而這一個心意,我們不是在西乃山上見到的,我們是在各各他的屬靈經驗看到的,我們同心禱告。

我們的救主耶穌,我們感謝你,因為你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將上帝那個真正的面目向我們顯露,你給我們看到上帝的慈悲、憐恤及樂意寬恕,及讓我們看到,上帝是多麼希望我們回歸到他身邊,去享受衪賜給我們無阻的交通,耶穌我求你給我們在你身上看見其中的重要,並學習如何回歸到上帝的身邊,去享受這份愛,並以愛去回應,感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字,誠心所願。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