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在後的必要在先…(陳曉東博士)2011.10.23

語音(普通話): (由於技術上的問題,本集內容只提供「網上收聽」服務!)
講題:在後的必要在先–再思上主的邊緣思維
證道:陳曉東博士

主內弟兄姊妹,大家好!
伍牧師還沒有介紹一件事情,就是我結婚的時候是
牧師幫我証婚的,哈哈。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在後的必要在先(註一)。

我們一起思考一下、一起默想一下「上主的邊緣思維」。這個字是比較奇怪,我待會兒解釋。在講這個題目的時候,這幾年我有一個新的學習經驗。我讀了很久的神學,從1994年一直到讀完了Boston college(波士頓大學)之後,十幾年的時間,當然也是在牧會、也是在讀神學,可都一直在這個領域裡。但是這幾年,我更想打開自己去聆聽、去學習在不同的領域當中,許許多多很精彩、很傑出的人物對我們生命的一些教導和學習。

幾年前,我看一個音樂錄影帶,看到歌星在唱歌的時候,他的背景特別漂亮;那是一座教堂,但這座教堂是在水上的。我當時就很奇怪,說:這個教堂好漂亮!到底在哪裡可以找到呢?後來我發現這個教堂是在日本,而且是在一座酒店裡。那我就更有興趣想知道,是誰設計這個漂亮的教堂?所以在這個因緣底下,我認識了一位日本很傑出的建築大師,他的名字叫安藤忠雄。

認識了他以後–當然我這個認識是從書本上認識他,我很有興趣想知道這樣的建築師,他是怎樣去思考建築的?他背後的思想、理念是什麼?他用什麼材料去建築?他整個建築想表達什麼意境?對自己的生命是怎樣的信念?這樣的一個建築師帶給我很多的趣味,為什麼?因為當我認識他越多一點,就發現他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因為他在他整個建築的生涯裡,最喜歡使用的建築材料只有一樣,就是清水和水泥。就是這两樣東西–水和水泥,是他整個許許多多出名的建築物標誌性的特徵。

有一次我看他專輯的時候,他有一個建築物特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他有一個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去找他,說:安藤忠雄先生,我是一個基督教徒,我們的教堂最近要改建,好希望能請來你這樣的建築大師幫我們設計教堂。安藤忠雄之前己經設計了两座教堂,一座叫「風之教堂」,另外的就是我之前介紹的「水之教堂」。他聽到計劃之後也蠻有興趣的,可是再聽下去,發覺這個案子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案子,為什麼?因為這個教會是一個非常小的教會,人數也不過100人,他們的教堂要重建的地方也非常小,在一個住宅林立的地方裡,大概只有100平方米的空間。更要命是這個教堂其實是沒有錢的,告訴安藤的時候說,他們的預算其實很緊絀,教堂能不能蓋起來也很有問題,但是因為安藤先生是一個建築大師,所以把這麼困難的案子找上門來跟他談談,請他想辦法。

所以今天,如果你到日本大阪的話,你一定要去看看這個教堂。這個教堂是安藤忠雄非常出名的教堂,是幾乎在絶境之中建立出來的,它拿了20世紀一個教堂建築大獎,叫「光之教堂」。教堂在1980年左右完成,成為安藤先生非常著名的代表作,為什麼?因為這座教堂,你進去之後,看到的幾乎是空無一物,可是在這個空無一物的水泥盒子裡邊,安藤先生在前邊開了一個十字架的洞,當你整個進去的時候,在這個黑暗的教堂裡,你看到的就是一個光的十字架向你迎面而來。所以,每一個去參觀這教堂的人發現,這座教堂的魅力不是在外面所看到的,而是你要進到裡邊去,當你去摸那非常堅實硬厚的清水混凝土,就是水泥的圍合,當你去感受一個被創造出來的黑暗空間,你一進去的時候,會感受到整個人跟外間的隔絕;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當你一看這個牆體的時候,整個陽光就從水平交差的開口裡邊湧流進來,成為出名的「光之十字架」。聖潔、簡單、純淨、震撼,這是安藤忠雄給教堂所帶來的一份禮物。

當然,當我看到這個案子的時候,自己在思考:這個安藤不是一個神學家,但是他用一個建築物去表達一個神學思想的時候,用一個建築語言去模仿、模擬上帝在想什麼的時候,我就想到耶穌所講的這句話:在後的必要在先,在前的必要在後。有時候,我們這些讀了一輩子神學的人跟這樣一位智者比起來的話,可能更是有很多學習的方式,因為在這座簡單的教堂裡,我們看到了一件事,就是我們怎樣去學習上帝思維的方式。

其實從今天看到的福音經文裡面,我們也在學習上帝的思考和行動的方式。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是非常迫切需要思考、重新學習上帝思維方式。我們都會承認一點,我們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我們今天的社會非常強調一種觀念,就是個人的權利。它所衍生出來的生活方式,和我們所賦被父輩的生活方式非常不一樣。如果我們仔細去探討這個道理,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有一次,我的朋友跟我分享,我們今天這麼強調個人權利,它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真叫我們啼笑皆非。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我的朋友住在美國的Maryland(馬里蘭),他的女兒在馬里蘭大學(Maryland University)讀書。有一次生急病,因為她自己住在Boston(波士頓),所以這個女兒就簡單地打電話告訴我朋友說:爹,我進了醫院了。她也沒有說快來看我,可是你知道為人父母,心裡急,就馬上趕到醫院去,可是去到醫院竟不能進去。為什麼?因為美國在幾年前通過一條法案,叫個人私隱法,就是說如果你要到醫院去探望病人的話,哪怕是你的妻子、你的孩子,只要你的妻子、你的孩子沒有簽一封文件,同意你去看她的話,你是進不了這個大門的。

我們今天聴起來覺得很奇怪、很荒唐,但是它背後的那個精神、那個理念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他的私隱權,當這個私隱權願意打開的時候,它才能打開;如果它不願意打開的話,沒人能打開。

當我們想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個人的權利真的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但是從今天的福音經文裡我們看到上帝的一種思考方式,我把它簡單叫作上帝的邊緣性思考方式。為什麼是邊緣?因為這是被人所忽視的。為什麼是邊緣?因為這是另類的。但是為什麼是邊緣?因為它具有一種典範性的轉移力量,我們看到的福音故事其實很簡單,耶穌講故事,簡簡單單,沒有什麼懸疑之處。有一個故事談及葡萄園裡工人得薪水的故事(註二)。地點在那裡?葡萄園。什麼事情發生?就是請工人工作。工作的薪水是多少?一天一錢銀子。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是那個園主作了4次的招聘工作。第一次在什麼時間?經文說是巳初就去招請人了,巳初是什麼時間了?就是我們現在曆法的上午9點。所以從他幾次的招聘行動看到園主在上午的9點招了一批工人來,在中午12點再招一批,下午3點又再招一批工人,然後下午5點再一批。園主給薪水是在一個小時後,就是6點。所以在這個故事裡,一共發生了4次招聘行動,結賬的時間是在6點。

結果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看到的圖畫是:先來的和後來的,他們都得到了同樣的薪水。很簡單的故事,沒什麼懸疑的地方,可是有趣的是這個故事最後幾句話。第9節說: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最後一批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接著先雇的人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應該有4錢銀子吧,誰知他們也是各得一錢的銀子–這是結果。有趣的是這個反應:他們得了,就怒氣沖沖,帶著非常大的抱怨對園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只做了一個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這是工人們對個人權利的伸張、對公義的呼喊,對不對?但是我們看到家主回答說:朋友,我沒有虧負你,你跟我講定的不是一錢的銀子嗎?我們有合約在手呀!拿著你的工錢走吧!我給後來的人和你的一樣,這是我的意願,我的東西難道不可以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紅了眼嗎?所以耶穌在這個故事後就說了一句話:在後的將要在前,那在前的將要在後。我相信在這個故事裡的應用會惹來我們這些神學家的大麻煩,因為如果我們把這樣的故事放在今天這個社會的倫理裡、公平工資法的環境中,我相信我們這些神學家、牧師,肯定若不是被人家丟得滿頭包,就是被人說成是社會裡的極右保皇份子。

但是我們看到經文中是有一個脈絡在當中的,這個脈絡是在前邊。它前邊講到有一位富有的少年人去找耶穌問:我該做什麼善事才可得永生(註三)。所以整個故事的脈絡是放在怎樣得永生這件事情上,然後我們當然知道這故事中耶穌說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因為這個少年人是很有錢的),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告訴你,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門徒聽了就非常絶望,說:那誰還能得救呢?耶穌就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在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這是個脈絡,之後我們看到在馬太福音第20章17節裡,耶穌預言自己的死。所以整個經文的脈絡在說什麼呢?我相信如果我們把它引申到今天社會的公義環境裡或是倫理環境裡,耶穌在葡萄園的比喻就不好解釋了。當然,我也看過一些的著作,有些學者,特別是受到解放神學影響的學者,他們恰恰是在這裡伸張一個非常重要的想法,說:主是偏好窮人的。所以今天在天主教的倫理教導裡有一句很嚮亮的口號:神向窮人靠近–就是社會上的弱者、社會上被剝削的人、社會上被忽略的人,教會是要跟他們站在一起的。這是一個衍生,但我們在經文處境中更清楚看到它的前文和後文的脈絡是在說神的救恩方式。

神怎樣救人呢?神思考祂救恩的時候,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呢?今日我們讀的約拿書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因為在所有舊約的經文裡,很少有一卷書像約拿書那様清楚地指出神是顧及整個世界的人。我們讀舊約的時候,很多時候聽到以色列民族在他們自己的苦難和流浪歷史中,對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的那種呼喊,以至他們把自己這種貧窮、被剝削的生命和這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緊緊地連結在一起。但是這種渴望、這種信心,有一個沒辦法克服的盲點,就是有一個問題–那其他人怎麼辦?埃及人怎麼辦?亞述人怎麼辦?波斯人怎麼辦?其他整個世界的人怎麼辦?所以我們看到約拿書是藏著回答這問題的一卷很重要的書卷。但是它沒有答案,它只是問一個問題,問所有聆聽這故事的人–你說神該怎樣思考?你說我們這一群跟隨主的人該怎樣辦?該怎樣思考?

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個故事中,我們發現這個園主讓我們看見一個很重要的圖畫,就是當園主願意把這個禮物、這個恩惠給人的時候,在他有絕對的自由,在他絕對的主權,在他有絕對的裁判權。每一個幫祂工作的人,我們能得到自己的那一份,但當我們看別人能不能得到同樣的一份的時候,我們常常在人生當中產生許許多多這樣的妒忌、掙扎和吵鬧。但是今天我們看到葡萄園的比喻裡很重要的問題、很重要的答案是:拿你的走吧!我願意給後來的和你的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以隨我的意思而用嗎?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句經文,其實不太容易回答、也不太容易解釋。我們聽故事容易、我們聽比喻也容易,但把它變成一個信仰思考的時候就不太容易,教會對這樣的事情也不太容易能完全明白透徹。但從今天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們看到上帝的思考方式。

上帝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不是絶對的。個體的自由、個體的權利,有一個依從性在當中。它和我們的自然、我們的社群和我們的上帝,有一種彼此交依的關係。我們在生活中的遺忘,最可惜的是遺忘了上帝的思考方式。所以,當我們忘了上帝的思考方式的時候,我們常常帶來生命中許許多多的不安、愁苦和焦慮。

如果我們看聖經、我們看主的話,我們會看到最另類、最邊緣的思考方式–其實就是神愛世人,甚至是把祂的獨生子賜給了世界,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註四)。這是人類完全沒辦法思考的。在今天我們讀的保羅的經文裡,我們看到了上帝另類的思考方式。「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註五)。這樣的上帝,夠另類了吧?這樣的上帝,夠邊緣了吧?這樣的上帝的思考方式在社會的主流裡邊,哪裡去找?!

基督徒信仰的一個核心教導是去「完全」,乃至於我們像上帝的「完全」一樣,馬太福音第5章裡就是這樣說的。在這麼崇高的一個目標裡,保羅進一步解釋這樣的一個「完全」,落實在我們生命當中,去效法耶穌。但是效法基督的話,我們要追問一個問題:我們要效法什麼?其實保羅許許多多的時候藉著自己的經驗、藉著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怎樣效法耶穌的生命。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裡,除了有一個這樣的葡萄園的故事之外,還有保羅自己對基督信仰的表達和體會。從保羅的經驗裡、從保羅寫的經文裡,我想與弟兄姊妹分享的有3點:

如果我們說去學習上帝的思考方式,我們從保羅他自己的生命和他自己的見證裡去學習幾點。第1點:他說我們要去學習一種無我的生命、沒有自己的生命,這聽起來很「東方」,但是我們從保羅自己的生命當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圖畫。為什麼?因為保羅他自己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在我的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腓立比書1章24節)。保羅在他自己的生命裡是尋求一個為基督和為他人而活的生命。當我們是為基督而活、為他人而活的時候,一種無我的生命就在我們裡面產生了。當我們擁有這種無我的生命時,我們就會看輕自己內在要擁有的權利、要擁有的利益。

我們從今天保羅在腓立比書所講的經文裡,第2點,看到一個怎樣的圖畫呢?這是保羅他自己用一生的生命來見證「沒有我保羅的生命,只有基督的生命」這樣一個話語。「沒有我保羅的生命,只有為了你們這些弟兄姊妹而活的生命」的時候,他願意我們所有聽見的人,看到第2個道理–生命是一個彼此依存的生命。所以,在腓立比書第1章27節,當保羅講完「我這樣的一個生命,願意向你們敞開、為耶穌來敞開,因為我知道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的時候,他講一句話,第27節: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所以當我來見你們的時候,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這是彼此連結、彼此扶持、彼此依存的生命,同得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保羅在別的地方也說過像這樣一個身體的生命、一個互相為肢體的生命。我想這樣一個異象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一個孤島,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向別人敞開、每一個人要邀請別人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也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傾倒在別人的生命當中。這是上帝想我們學習的思考方式,這是保羅的生命見證,這是在教會當中歷時歷代告訴我們什麼叫無我的生命、什麼叫一個彼此依存的生命。

當然,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給了我們一個很深的提醒–上帝的思考方式是一個怎樣的思考方式?上帝這個邊緣性的思考方式是怎樣的思考方式?祂是要我們「活在當下」。「活在當下」這幾個字在最近已經都聽到爛掉了,很多人也說「活在當下」,但什麼叫「活在當下」,怎樣去「活在當下」,在什麼樣的時間狀態下「活在當下」?我們帶領很多的進修活動、帶領很多靈修,時常教導入門的弟兄姊妹去體驗我們當下的時候說:好,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一呼、一吸,一呼、一吸……不只是基督徒教這樣的道理,一行法師也教這樣的道理,各大偉大的宗教真理也教這呼吸的法門。但是,基督教信仰的「活在當下」是活在什麼樣的當下呢?

在聖經研究裡,常常有一句話,叫做 「Already but not yet」–已然未然。已經發生的和還沒發生的事。對基督徙來說,什麼是「活在當下」?什麼是神要我們學習的「活在當下」的思考方式?我想聖經裡還是那三句話:活在信心當中、活在愛心當中、活在盼望當中。活在信心當中的時候,我們知道,從創世到今天,神從古時曉諭列祖列宗、神從古時曉諭歷時歷代的聖賢,把這個信心之道傳給了我們;活在盼望當中讓我們知道,雖然我們整個生命沒有在這個世間完全被展現、整個生命沒有在這個世間完全得完美,但是主應許,祂必然有再一次的來臨。但是在這一種信心和盼望的張力當中,「活在當下」是什麼當下?活在愛的當下、活在分享的當下、活在把我們的生命傾倒出來,好像保羅這樣一個無我的生命活出來,容不容易做?我相信非常難做。這是為什麼我們被造作門徒的原因,如果這麼容易做,幹嘛要造你來學、幹嘛要造我們來學?所以當主把這樣一個生命之道、把祂的思考之道來教導我們之後,我們就在一生的功夫裡來學習、去實踐這樣的生命。

第3點:上帝要我們怎樣去學習祂的思考?上帝是那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上帝是那一位,祂的主權、祂的自由、祂的揀選、祂的判斷是完全自由的主。在今天,我們這一群跟隨耶穌的人,也許只是一位慕道者,也許只是一位過客,也許是非常認真地思考這個得救法門的門徒。葡萄園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葡萄園的方式帶給我們一個對上帝祂自己的心胸廣大、那種長闊高深的廣大一個更深的默想。祂的長,是從創世到整個世界的末了的長;祂的闊,是無限的,在整個新天新地裡,祂不會以人的先後次序把人招聚在祂的寶座前;祂的高,讓我們知道神行事奧妙難測,祂使萬事互相效力;祂的深,讓我們默想,耶穌甚至把祂的生命埋入死亡當中,在死亡當中祂做一些什麼事,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祂復活的日子必是召聚列國列邦進入祂自己的國中。

這個道理很難懂,但是當我們願意去默想上帝思考的方式的時候,我們起碼能夠學會一點點功課,就是說我們的心胸變得非比尋常,我們能夠透過上帝的思考方式來改變我們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用上帝的廣大修改自己的偏窄,我們能夠用上帝的恩慈去勝過我們自己對自己權利的伸張。葡萄園主的話非常難明白,但是在難明白裡又不是完全沒辦法了解,起碼我們看到一點:在神的國度當中,我們進來的時間無論是在9點、12點、3點還是5點,神以祂絶對的主權、以祂絶對的自由、以祂無比的恩慈來款待眾人、來歡迎眾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群在葡萄園中的工人,不要紅眼,不要因為別人比你來得晚,承受了跟你一樣的報酬,你心裡就埋怨。因為當我們心裡埋怨指責的時候,我們還沒摸著這位葡萄園主的心意。但願我們每個人能夠學習祂的心意,跟隨祂的心意。

我們禱告:
主,我們把自己交託在祢面前。讓我們這一群跟隨主的人,心胸寬闊,讓我們能夠看見萬事互相效力,而我們在祢園子裡所享用的一切救恩和享用的一切成聖的果子,都是出於祢的禮物。讓我們帶著一個感恩的心來使用、來生活;也讓我們自己內在那種喋喋不休的妒忌、心胸的狹窄,在祢自己恩典慈光裡能夠煙消雲散,乃至於這樣的生命的群體,在這個世界裡活出美好的見證。奉耶穌聖名求,阿們。

(註一)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

(註二)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麼。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麼.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麼。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在此有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0:1-16)

(註三)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有古卷作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太19:16)

(註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註五)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