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5, 2025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腓利的旅程(梁元生教授)2010.12.05

語音(廣東話): 主題:腓利的旅程
証道:梁元生教授
經文:使徒行傳八章26-40節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一段經文,剛才已經讀過了,這是一篇耳熟能詳的經文,內客提及初期教會的故事,主角也是一位大家相當熟悉的人物──腓利。經文記載在新約中的使徒行傳第八章26-40節,大概內容是說初期教會的使徒腓利,去了南方傳道給一位太監──埃提阿伯的經過,我希望大家一同來思考這段經文:「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即古實見以賽亞十八章一節〕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麼。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他所念的那段經、說、『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原文作他的審判被奪去〕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有古卷在此有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 神的兒子.〕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使8:26-40

先讓大家思想這住主角腓利,他的英文名是Philip,我相信大部份基督徒對這段的故事都非常熟習,腓利是初期教會其中的一位領袖,掃羅是當中一個逼迫初期教會給的人,腓利和司提反等7個使徒被選舉出來管理教會,這表示他們有管理的能力和屬靈的智慧,這段經文往往被採用作傳道的信息,然而對我而言,它有另一種深刻的意義,你們上兩個星期也曾聽到,約書亞記對沈祖堯校長有深層的意義,我相信每個人讀經的時候,會有幾節經文對你有特別的有意義、很吸引、印象特別深,也常留在腦海中無法忘懷,這段經文對我來說,就是有這種的感受、效果,每次當我翻閱到使徒行傳的時候,它就有跳出來的效果,要讓我注意它,因為腓利的英文名字是Philip,與我的英文名相同,有許多人不知道我叫Philip(因為我在香港很少用),事實上這名字跟著我已有40多年了,這名字是在我去英國的時候改的,這內中也有一個小插曲,當我離開香港之際,還記得滕近輝牧師(前建道神學院院長)曾給了我一個英文名叫Horace,但當我下飛機到了南加州的聖巴巴拉,初期我住在艾里德牧師(建道神學院副院長)家中,他剛巧亦在加州大學進修博士學位,當他聽了我的英文名字,他就說不太適合,因為太英國化了,他便提議採用滕牧師的英文名,這就是Philip了,當你習慣了,便會產生認同感和代入感,這便是我對使徒行傳第八章有特別感受的由來,聖經上的Philip有許多,然而這個腓利就很少出現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我完成博士學位的時候,當時我正忙著找尋工作,而在我面前就有兩份的工作,一是留在南加州,另一份是前往新加坡,那時我便需要在當中作出一個選擇,這是我生命中其中一個重要決擇,這節經文便影響著我,好像對我說Philip起來往南走,新加坡在南邊,我在北美遇到一位在馬來西亞來的詩人朋友,我問他從那裡來,他用了兩句詩來回應,寫著:「問君家何處?南斗更南邊。」而新加坡還比馬來西亞位置更偏向南方,當我讀到這裡,便覺得神的使者要往南方走的吩咐,最後在1980年的時候作了前往新加坡的決定,不經不覺已經三十年,這段經文與我實際的生活連接上了,那麼經文的下一節,就使我十分震撼了:「那路是曠野」。

曠野是孤單、炎熱,遇到許多挑戰的地方,生活不是容易過的,我在新加坡起初的幾年,無論在生活環境上都適應不來,環境陌生,人面生疏,當然現在的新加坡與以前已完全的不一樣了,我還記得朋友提醒我,要帶著前往非洲打獵時配戴的帽子,由此,你們可想像那時的狀況,處處都讓我不適應,所以用曠野的生涯是很貼心的。如果你陪著我往下讀這段經文,我相信你也會與我一樣,有這份擔憂,甚至產生恐懼,那就是最後的部份,經文記載腓利完成與太監施洗的任務後,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就再也看不到他,基督徒讀到被提的事,感覺好像被接到天家,好像啟示錄裡寫著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後被提,和以利亞同樣地沒有經歷死亡,被提升天,所以當聖經描述到腓利完成工作後被提,我便想是否南行時被主接回天家,當然在我們讀到最後那節,與以上的不同,柳暗花明又一村,腓利與舊約的以諾和以利亞都不同,他被提後再次出現,第八章最後的經文,提到「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腓利沒有因為被提,一去不返,還在不同的地方為主工作,讀到這裡心內較為安心,當你有那代入感時,你便能產生共鳴,這是我個人與這段經文的關係與經歷。

今天我想取這經文與大家分享,當重新閱讀時,希望大家集中注意腓利在這次南下的行動上(因為近來校方經常要求我們寫”行動計劃”,所以從行動上就產生不同的觀點角度):

1 起身上路(get up and go South)
經文前4節,描述腓利在耶路撒冷事奉,他被推舉出來治理教會,後受到掃羅的迫害,便去了撒瑪利亞傳道,腓利所作的都蒙上帝的祝福,非常順利,他施行神蹟,宣揚福音,獲得許多人擁戴,「在那城裡,大有歡喜」使8:8,經文還提及有人見到大大驚奇,無論是歡喜,或驚奇,都是描寫腓利在撒瑪利亞的工作,這工作十分成功,然而在這成功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對他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就起身去了」這正是腓利南行旅途的開始,要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一個安全的環境,與及一個成功的事業,需要前往一個不知明的地方、一個炎熱的環境,這是一個很勇敢的行動,get up and go South to the road, to the desert road,盧博士可以就這幅圖畫譜寫一首歌曲,主的使者講述十分清晰,那路是曠野,而腓利毫不猶疑地起程,起行是腓利的第一個行動,他不因撒瑪利亞的成功、工作的順利而躊躇滿志,或貪圖安舒,反而,順服於神的吩咐,回應上帝的呼召,請大家留意這行動「起身」──「起身」前的狀態,有的坐著、有的躺臥、甚至不動,處於靜止的狀態,為何不動?或許是由於工作上處理得十分妥善,又或十分疲倦,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無論是好是壞都是不動的,exhausted很疲憊、complacent自滿都呈現無法向前的情況,「起身」正是針對這情況而行動的,行動者與空言者不同,行動者是一位實事求事的人,空言者普遍是文弱書生或理論家,從這方面看腓利是位坐而起行的人,作為一個行動者都有其分別,有的謀定而後動、有的魯莽衝動的、有的和腓利一樣的,他的行動來自於背後其他的因素,腓利的原動力是來自於聖靈,是主的使者向他囑咐。那他與以上兩種人的分別,在於腓利聽從主的聲音,並願意前往那曠野,他是位有勇氣且帶著承擔感的人,無論道路如何艱辛,神的天使時刻相隨如「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從中我們可學習到,基督徒的行動是出於屬靈的帶領(Sprit guide the action),並非一般盲目與衝動,同時也有方向的指引,往南走,雖然他不知其終點在那裡,事實上聖經也沒有清楚交代終點在那裡,只是向著南方前進,讓大家思考自己的方向,不要一定往南走,或長或短,最重要是尋回方向,我們不能要求神給我們有預知的能力,如果我們已知未來將發生的事,那麼人生便沒有驚喜,可是人生需要擁有目標,這才有意義,不是枉然。

2 貼近和聆聽(get close and listen)
第二個行動,在腓利南行的時間,我們不太清楚他用了多長的日程,日出日落,然而終於起了變化,如同刻板的人生、毫無變化地生活,或許有一天好像腓利一般,遇到可以改變人生、改變自己、改變別人的人或事,對於腓利來說,向南行這條路程上,看見一台車和在車上坐著的人,這就改變了這人的一生,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一生,腓利遇到一位乘車的貴冑,一位權高位重的太監,這是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的權臣,他掌管國家的銀庫,相等於現代的國家財政首長,我們相信他是位黑色皮膚的猶太人,因為他曾往耶路撒次裡參與崇拜,正在回家的路途上,他坐在車上讀舊約聖經的《以賽亞書》,他們兩位就在曠野中相遇,這次的相遇就改變了雙方的人生,經文記載:「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當我們唸了這段經文,是否產生疑問,為何神的靈不吩咐那車停下來呢?或是為何不吩咐腓利攔住那車,讓自己上車呢?為何那麼轉折?貼近車子走,這不是容易做的動作,在崇基讀書的舊生們就比較有同感,那時每一小時才有一班火車,他們會貼著火車跑,需要在10碼內跳上火車,否則就要等一小時才有下一班車,這不單不容易,而且相當危險,雖然腓利追的車不是火車,可是依然相對比人走的快,唸到這裡我不禁地問:「神的用意在什麼?」當然人生中往往出現許多問題,神不一定要回應你的,讓我們繼續唸下去,就會發現,原來要腓利聽到那位太監讀聖經的聲音,如果腓利沒有貼近車子走,就聽不到太監讀經文的聲音了,「車轔轔,馬蕭蕭」是很難聽到車上的聲音,這段經文是《以賽亞書》53章,「貼近」這行動是一種追求明瞭、追求了解的動作,首先腓利要把自己的身體盡量的靠近,和遷就正在移動的車子,這就表示出要努力地付出,目的就是要尋找更深的了解,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出於自動和自願的,聖靈雖然發聲引導,但從「貼近」這裡看到人都需要努力付出來配合,人才能聽到埃提阿伯這位太監讀經的聲音,而這聲音是一個要求幫忙的呼喚,如果不是用心地貼近,很難聽到 the cry of need──這需要幫助的聲音,由於車輛的聲音很容易蓋過心靈呼喚的聲音,需要的是細心耹聽背後心靈的訴求,「貼近」是放下自己去遷就別人,甚至願意付出犧牲的行動,最終獲得很大的回報和果效。

3 上車與分享(get on and get off)
第三個行動,腓利往南行遇到一輪車子,並聽到上帝的吩咐,上前貼近車子,且用心的聆聽太監讀經的聲音,我們估計這太監在車上誦讀經文,故當腓利貼近車旁才能聽到他的聲音,腓利第一次開聲說:「你所念的、你明白麼。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太監喜歡讀書,雖然不明白當中的意思,可是仍然的繼續閱讀,是位不懈的追求者,而腓利也是位滿腹經綸的讀書人,當他聽了太監誦讀的經文,便能識別它的出處、背景、含意與及寓意,由此可見,腓利是熟讀經書,他對經曲的熟習,和真意的了解也是被上帝選上的因素之一 ── 一個長久的「準備」是經年的「累積」,「上車」前的準備事工──答案很簡單,便是熟讀經書,明白上帝的話語,才能達到隨時的幫助。我們要留心,雖然腓利是順服聖靈的引導,但到了聖經翻開,太監誦讀時,聖靈便沒有發聲,而是由腓利自己去解答太監的提問,這情況我稱之為「自發性的腓利」,是自動的,而且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他當前的問題,(今天我只集中探討腓利的行動,而不是他向太監解說經文那部份),他的「上車」帶來了太監的得救,這構成了行動與救恩的關係,這讓我聯想到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爭論,所謂「大乘」是用一輪大車去接載皈依的信眾,普渡眾生,來者不拒,只要他們口中說:「阿彌陀佛」,便能同登極樂,「小乘」的車比較少,容量有限,所以要求上車的人做許多修行、誦經、守誡,做各方面個人的努力,才能收成正果,「大乘」與「小乘」在國內引起許多的爭論,對信眾的要求相差甚大,一是普及性的,另一則是個人的救恩,基督教論救恩也有集體與個人的分別,從腓利「上車」這故事,基督教的救恩,不是在於車的大小,或是上車和下車的分別,腓利上車是為了傳福音,太監坐在車上不是為了得救,而是因為讀經產生的啟發,加上腓利的解說,太監便打開心門,一心相信,故基督教的救恩,不注重「上車」、「下車」,也不在乎於「大車」、「小車」,眾人還是個人,救恩的重點在於每顆心靈,是否願意打開心窗接受耶穌基督,相信救主,本來「下車」以後,還有許多故事可以說的,get off 做什麼呢?是為了施洗,我覺得生命完滿的時候,是一個很重要的禮儀。

現在作一個簡單的總結,腓利的南行之旅,在某方面上可以反映我們現實人生的寫照,他本來是位成功人士,也取得神的悅納,在人生階段上神會希望我們為祂做一些事,無論是大事,或是奇事,祂只期望我們將事情完成,譬如腓利於南行前成功帶領許多人信主,而聖靈叫他去讓一人信主,這證明了成功的定義不在於人數的多少,乃是有否出於主的吩咐,起身向南走,開始走上孤獨難行之路,但腓利終於找到上帝的召命,就是傳福音給膚色不同、文化有異、階級有別的外邦人,且是位太監。腓利聽從聖靈的吩咐,貼近車旁,就聽到讀經的聲音,上帝的經典,讓倆個不認識的人相遇相知地聚在一塊,尋找生命的真諦,兩個生命的結連,從一起翻開聖經來閱讀,最終得到上帝的救恩,並以施洗的行動完成了救贖的過程。當然施洗後的腓利被聖靈提到另一地方,叫亞鎖都這地方,繼續為主作工,腓利是位跟隨聖靈、熟習聖經、工作有成效的人,我希望藉著腓利南行的幾個行動的表現,學習到應有的功課,想一想,「起身」、「上路」、「貼近」、「聆聽」、「上車分享」、「下車施洗」,為主而活,為主作工。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