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教會優美的傳統(戴國璋牧師)2014.11.16

語音(廣東話):
主題:教會優美的傳統
證道:戴國璋牧師
經文:徒9:36-47

行傳九章講述兩位使徒(彼得和保羅)的事蹟。保羅的歸正及彼得在猶太各處傳道,他們是「使徒行傳」的要角,教會的變化、發展都緊繫在兩位偉人的身上。從來「英雄做時勢」,兩位偉大使徒的故事彷如滔滔河水,奔流不息,激起教會歷史長河的千層浪花。但在激蕩的河流裡面,卻湧流著涓涓的細流,由許許多多不知名的人物,他們卑微的服侍、關懷、見證匯聚起來,成為河流表面下暗湧,推動著河水的前進。今天,我們就要把焦點移到這樣的一位小人物的身上,她是約帕的一個女徒,名叫大比多/多加,意思是「羚羊」。

一、廣行善事、多施賙濟
猶太人取名字,男性多與信仰有關,女性就沒有那樣講究,往往從自然界常見動植物,隨便取一種作名。例如「以斯帖」這位波斯皇后,「以斯帖」是「星」,尤其指「金星」,是巴比倫著名的女神。但是,她未成為「天上的星」之前,不過是一位猶太女子,名「哈大沙」(帖2:7 – 「番石榴樹」)。多加也相似,羚羊在猶太山野是常見的動物,牠們踴躍於猶太山地的巗峻山石間,尋找僅有的水源,多加也不過是地方上的一個普通女信徒,但在她身上卻維持著一種川流不息直到今日的基督教傳統精神:「廣行善事、多施賙濟」(36節)。今天,沒有人能否定基督教是擁有龐大慈善事業的宗教團體,基督教周報 – 一份基督教辦的報章,也常有有關早年各不同宗派在本港開基並發展的講述,當中總離不開慈善事業的推動。初期教會是貧窮的,用彼得的話「金銀我都沒有」(徒3:5),卻不忘記賙濟比他們更赤貧的鄰舍。北非拉丁教父特土良提到早期的信徒,自願地,毫不勉強地建立一個人共同基金會,在每月固定的日子或隨需要地捐助用來幫助寡婦、身體殘疾者、貧困孤兒、病人、為信仰身陷牢獄者、有需要的傳道人、為窮人提供殮葬費用,甚至出資買贖奴隸。一位歷史學家甚至說:「每個基督徒都要將收入十分一,用作慈善事業」,這是教會優美的傳統。(例:啟愛開學)

二、親手作工,貼身服侍
多加患疾而死,乃死於自然。每個人都會有離世的一天,那是自然的規律,無關人為的善惡。但是多加的死,引發身邊人的傷感和不捨。教會的眾人聽聞彼得在附近的呂大,就請使徒務必到來,到來為了什麼?為了要使所愛的多加復活?我想不可能罷!復活神蹟後來發生了,但那一刻,約帕教會的眾人真的這麼想嗎?容後討論。但我們真確的看見,眾人捨不得多加。眾寡婦拉著彼得,爭相把多加活著時「為他們」所做的裏衣外衣,給彼得看。「為他們」三字是外加,我相信我並未把一些原經文沒有元素滲加其中(39節 – 「給他看」)採用了稱為Middle Case的文法表達,那是一種返身式的表達,表明所展示的是寡婦們正穿在身上的衣服。這些寡婦無親無故,卻有一個愛她們、為她們做衣服的姊妹多加,注意多加不是把剩下的衣服給那些寡婦,而是為她們「做」。不是捨一些己所不欲者,而是親身度身訂做,當中包含了多少的親切與關心。這是教會優美的傳統。

三、相親相愛、不離不捨
現在讓我們探討約帕的聖徒們為何在多加已死,一切都成定局了,還要勞師動眾請使徒到來,為了什麼?為了使所愛的多加復活?我也表示我的疑問:「我想不可能罷!」我們的想法是人未死,還可求醫治,但人死了,怎麼求復生呢?但約帕聖徒們的想法跟我們的可能不同,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相信人死後,三日內還未死透,那人的靈魂仍縈繞在遺體旁邊,等候機會重返體內,所以會停屍三日,方才埋葬。亞拿民亞及撒非喇的故事因為發生在耶路撒冷,那是聖城,故此兩人是即時被埋(5:6),但是聖城以外地方,卻有不同習俗。多加死後,停屍「樓上」也是同樣原因,故此,約帕的信徒以為多加還有復活的機會,因此去請使徒來,而使徒果然按所望的把活的多加交給他們。是什麼原素使這個復活神蹟能夠發生?是他們的信?還是他們的愛?「信」是神蹟發生的重要因素,但我更相信是他們的愛,使徒,或應該說上帝,憐恤欣賞約帕聖徒與多加的相愛,把多加還給他們。這個「相愛」就是第三個教會優美的傳統。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