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彌賽亞的命運交響曲(伍渭文牧師)2015.3.22

語音(廣東話):
主題:彌賽亞的命運交響曲
證道:伍渭文牧師
經文:詩二十二篇

孤獨面對信仰。自從有了孫女後,對一句話:「上主祇有兒女,沒有孫兒女」特別有感覺。我們的父母是基督徒,但我們不一定是基督徒,成為基督徒是自已非常孤獨的抉擇。我記起中學信主後非常熱心傳福音,有一次邀請了一位小學同學到教會聽佈道會,到講員呼召時,我見同學沒有舉手決志,我一時心急用雙手托起他的手;當然這是犯規,無效。

獨孤面對死亡。面對死亡,人也是孤獨的。我們可以在病榻陪伴,安慰鼓勵,但每一個人都要獨自經歷死亡,一如獨自經歷信仰。信主和死亡都是回到生命的主那裡,是頂個人的事,沒有人可以代替。

今天講道經文取自詩篇經課詩篇二十二篇,作者面臨死亡,他祈求上主的拯救。從經文內容來看,死亡的威脅可能來自疾病:「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熔化。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vv. 14, 15) 但詩人憑信心知道上主已聽他的禱告:「你已經應允我(v. 21下),轉哀歌為讚美感恩。

大齋期的詩篇。今天是大齋期(Lent)第二主日,詩篇經課選讀詩篇二十二篇是有原因的。大齋期是復活前四十天的預備期,從前周三聖灰日開始計數,惕除歡樂的主日,剛好是四十天,效法耶穌在曠野禁食祈禱。

耶穌降生聖誕節的預備期是將臨期(Advent),重點是情緒的牽動,將臨期燭光愈來愈明亮,我們渴慕基督的來臨,此期間是黑暗和光明的糾纏,我們願意驅走心中的黑暗,迎接基督的降生。而大齋期的預備期重點是意志的磨練,大齋期是死亡與生命的爭戰。在這四十天,耶穌在曠野思考他的命運。他將公開傳揚福音,呼召和訓練門徒,教導他們有關天國的奧秘,告訴他們他要赴耶路撒冷受死,藉著死打敗撒但,然後復活升天,差遣聖靈澆灌門徒,他們將得著能力把福音傳遍天下,然後他會再來,審判世界。

四十天在曠野耶穌禁食祈禱,思考他自己的命運,在世上要完成的使命。

命運交響曲。在一次的講道中,我說到詩篇二十三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竭的水邊……」像是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但這位牧者,帶領我們進入恬靜田園之前,曾為我們的靈魂奮勇爭戰,犧牲自己,他是配得我們跟隨的牧者。詩篇二十二篇像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明亮的快板,激昂奮進,最後凱旋得勝。

第五卷福音書。詩篇二十二篇詳細描述耶穌在十字架被釘的過程,甚至被稱為第五福音書。福音書的作者多次引用詩篇二十二篇的話,描述被釘十架的耶穌:「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何離棄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他把自交給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

我們看看全詩的結構:

敬拜禮儀:首先我們要明白,這是一首崇拜禮儀詩歌,轉哀歌為感恩讚美的關鍵就在上主的應允:「你已經應允我」。(v. 21下)「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v. 26),「地上一切豐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v. 29)指敬拜者和祭司一起吃獻上的祭物。
哀歌傾訴:詩歌一開始是哀歌,詩人藉哀歌傾訴苦情,vv 1-21;前段 vv. 1-10描述他感到被上主遺棄,第十一節是第一次祈求:求你不要遠離我,因為急難臨近了,沒有人幫助我。」後段vv. 12-18描述四面楚歌:「有許多公牛圍繞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它們向我張口,好像撕裂吼叫的獅子。」(v. 12)「犬類圍著我,惡党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v. 16)接著vv.19-21上是第二次的祈求:「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脫離犬類,救我脫離獅子的口;使我脫離野牛的角(放在你已經應允我前面,平行前句)。」哀歌過後是神諭(o racle),上主藉祭司的宣告,這裡是暗示的神諭,沒有直接說「神如此說。」 回應(暗示):「你已經應允我」(v. 21下)。 讚美感謝:二十二節至三十一節是讚美和感謝,先是祈求的人自己讚美感恩:「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他。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vv. 22-26)。 跟著會眾一起讚美感恩:「地的四極都要思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27-31)會眾一直在會中細心聆聽面對死亡威脅的信徒的哀歌傾訴,然後和他一起感恩讚美。

看完全詩的結構後,我們看看這詩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1. 獨處與和群(Solitude and Community)

在信仰的經歷上,我們也會面有時感到被上主遺棄。現在的遭遇和我們的神學和過去的經歷完全割裂,完全不同。對舊約的聖徒來說,我們和上主的關係牢不可破,連死亡也不間斷。列祖雖然離開世界,但他們和上主的關係沒有終止;上主是亞伯拉罕的神、雅各的神、以撒的神。甚麼是永生?永生就是和上主緊密的關係,這關係連死亡也不能間斷。「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v. 4)但此刻詩人覺得上主不理他,遠離他。「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何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v. 1)

他現在的經歷和信仰是衝突的,也和過去的經驗相左的。「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依靠的心。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上帝。」(vv. 9, 10 )

在信仰的征途中,有時我們也會像詩人一樣,感到迷惘,我們經歷過上主的看顧,我們的禱告也蒙應允,上主顯得很真實可靠,但有時上主好像隱退了,我們感到被上主遺棄,上主好像跟我們變臉,我們感到極度孤單。

被人遺棄。更令他難受的是病重的他,得不到朋友的支援,反而被嗤笑,說他祈禱沒有用了,說上主放棄他了,可能他們認為他的病就是上主對他的懲罰。或者,這些根本不是他的朋友,是敵人,幸災樂禍。他深深感到被徹底遺棄,獨自面對死亡的臨近。

我以前遇到一個老人家,女兒和太太都來教會聚會,但自己不來,有一天他病了要進醫院留醫。一位認識他已退休的傳道人對他說:「就是因為你不去聚會,上主讓你生病。」他知道要進行手術,但卻拒絕進手術室。後來我探望他,告訴他上主愛他,叫他信靠上主接受手術。我跟他說不知道你為何生病?也許人年紀大了,生病的機會增多,但我們的生命在愛我們的上主手中,若他不同意,一根頭髮也不會掉下來,來上主賜下平靜安穩,面對一切。我說完後,他改變了態度,幾天後就接受手術。

以前他怕進手術室,因他以為上主會為難他,是他的敵人,躺在手術床太危險了!

群體的承托

但詩人並沒有放棄,他到上主面前,也在信仰群體面前,藉哀歌傾訴,而眾聖徒靜心聆聽,支持著他。上主沒有離開他,信仰群體也沒有離開他。公共崇拜要莊重敬虔,但不能流於形式,禱告要有血有肉,上主顧念我們真實的需要,最個人的也是最普及(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universal) 。在聚會中,眾人靜默細聆聽一個人的哀歌時,他們也聽到自己的聲音,透過這人的禱辭,他們也向上主禱告。

彌賽亞被棄絕。在彌賽亞身上,我們也看到孤獨,甚至被棄絕,同時看到群體和契通,solitude and community 。好像一個要生孩子的母親,沒有人可幫助她去承受生產之痛苦,她要孤獨經歷,但支持她的是將要誕生的孩子。她一想到腹中的骨肉要誕生,她看到嬰兒將面世,她忍受生產之苦楚,單獨承受,她帶著喜悅去承受這苦難。因基督被棄絕,帶來了修和和友愛群體的誕生:「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v. 22) 希伯來書把這句話用在教會身上,但在前面加了:「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所以,他稱為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說: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頌揚你。」(來二10-12)

希伯來書的作者著跟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 15)基督的爭戰,藉著死使我們危去對死亡的懼怕。

中古神學家說基督的死,像魚餌,表面被吃掉,但魚被釣住了。死亡吃掉基督,但基督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基督死後第三天復活就把死的毒釣除掉了,此後我們不再懼怕死忙了

2. 不再懼怕死亡 (Fear Death No More)

上主的應允

轉哀歌為感恩讚美的關鍵就在上主的應允:「你已經應允我」。(v. 21下)這是整個禮儀中的轉捩點。但請注意,這裡沒有明顯的神諭(oracle) , 說他的病將被治好,那麼詩人得到甚麼應允呢?他認為上主應允不會離開他,上主的群體也不會離開他,他們正在會中聆聽他的哀歌哩。上主不離開就不懼怕死亡。詩人第一個祈求:「求你不要遠離我!因為急難臨近了,沒有人幫助我。」(v. 11) 第二個祈求:「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來你快來幫助我!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vv 19, 20)目的是上主不要離開,不是醫好他的病,他最關注的是若重病帶他離開世界,上帝不和他同在時,這才是最令他害怕,「急難臨近」極可能是指死亡臨近。到了死亡的門檻,親友止步,除了上主,誰能幫助我們呢?

一位中學校長獻身作傳道,分享在醫院牧靈經歷。在醫院垂危病人的病榻前,他發現他很重要;當醫務人員束手無策,親友充滿焦慮,眾人都沉默不語時,他的臨在陪同很有象徵信仰的盼望,上帝的安慰,他說這身份是當中學校長時所沒有的。在死亡面前,我們沒有任何的幫助,祇有上帝,上帝應許不離開,他就轉哀歌為讚美。

若上主醫好他,他要感恩,抑或不然,他也釋然,因為上主沒有離開他,死亡也不能間斷他和上主的關係。

十字架除了對死亡的懼怕

這詩描述詩人因病患弄至身體的枯槁:「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熔化。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vv. 14, 15) 但基督是被酷刑催殘至身體的枯槁。

受難曲。十字架的刑罰是羅馬人非常不人道的刑具,有羅馬公民權的免釘十字架。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聖灰日米路吉遜(Mil Gelson)導演的《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上影,因為太血腥定為三級片,其實導演祇是寫實,十架的刑罰就是那麼血腥殘酷。

《馬利亞的泣訴》。
最近香港電台一分鐘閱讀介紹當代愛爾蘭文學巨人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所著《馬利亞的泣訴》(The Testament of Mary)。全書以第一身書寫,這位全程目睹兒子慘痛遭遇讓她痛不欲生,她的聲音終於被聽見:「我看見我的兒子被綁起來而且流著血,我聽見他的哭喊……」當長釘刺穿耶穌手臂時,兩千年來不曾有人聽過她(馬利亞)的一聲尖叫。聖母的沉默,至今才有人書寫她的泣訴。

殘酷施虐因為懼怕死亡。公開殘酷虐打並加上一些儀節,可以合理化殘酷,使施刑者覺得是替天施罰。當旁觀者從其中得到快樂時,他們就愈來愈大胃口,要求更大的殘酷,最後受虐者便被處死了;公開處死受刑者,像基督被釘十字架,其實是舒減旁觀者和施暴者對死亡的害怕。

現代殉道士。公開對不能反抗的人施虐,因宗教信仰而被處決,更是極大的邪惡。我想我們都因為二十一名在利比亞遭俘虜的埃及科普特(Coptic)基督教徒被公開處決,心裡感到忿怒和不安。

這些人和家人分隔,遠赴利比亞謀生,因為愛;他們不放棄信仰,寧死也不背叛基督,因為信。他們肯定會為了脫離危難而祈禱,但上主沒有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但應允不離開他們。在熒幕上,我看到他們臉沒懼色,安詳跪在地上,我想他們下跪時在敬拜上帝;他們的血與基督連在一起,成為可敬佩的殉道士(martyr)-見證人。

3. 透識真相,為信仰而活。

我在想,要是我是那二十一位埃及基督徒,我會為了生命背棄信仰嗎?我們也許沒有這福氣做流血的殉道士。但我想,一個平時不會為信仰而活的人,他會在關鍵時刻,為信仰而死嗎?我想起在更早時候在熒幕上也被公開處決的日本記者後藤健二(Kenji Goto) 。後藤是因為前往敘利亞試圖解救另一名日本人質湯川遙菜(Haruna Yukawa)而被捕的。為何後藤冒生命的危險去救朋友呢?

我想因為信仰,後藤是基督徒,他不單關心朋友,也關心在戰地生活的人。他說過:「那些我去採訪報道的地方遭遇著巨大的困難,但在那裏人們也每天生活著……那些人總有些話要說,有信息要傳達。如果我能幫助他們將信息傳遞給世界,那麼就可能促成某種解決方法。」後藤因為使其他人活得更好而失去生命,他也是殉道者-見證人。他的血與基督連在一起,為基督作了美好的見證。

我想,若我們能為信仰而活,就比較有可能為信仰而死。

大齋期開始的塗灰禮:當主禮把灰塗在額上時說:「你來自塵土,也要歸回塵土,要遠離罪惡。」明白我們來自塵土,也要歸回塵土,死亡就不是那麼懼怕了。

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1925-300韓馬紹(Das Hammarskkjold ) 對死亡和命運有睿見: 「我們不需要尋求死亡,死亡會找上門的。但我們要找到往死亡的路,使死亡顯得有意義……命運本身不能逃避,也不需響往,它不是沒有原委的隱密,因為它說明這世界和人類歷史的跡,都有意義。」(Do not seek death. Death will find you. But seek the road which makes death a fulfillment…Destiny is something not to be desired and not to be avoided, a mystery not contrary to reason, for it implies that the world, an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have meaning.)

沒有人響往死亡,除了基督;因為十字架是他的命運交響曲,他在其上為我們奮勇爭戰,打敗死亡。「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2